APP下载

山区泥石流治理的对策探讨

2018-02-03魏娜

科技创新导报 2017年29期
关键词:治理泥石流山区

魏娜

摘 要:泥石流主要是指山区以及山谷沟壑地区,因为巨大的降雨、暴雪等自然天气现象对山体产生的外界作用,而使山体本身的泥沙与降水一起混杂形成的特殊洪流类型,泥石流一般具有突发性、流量快以及流速大等特点,同时因为其巨大的物质容量,会对人们的生产生活造成巨大的生命财产安全危害。本文通过对山区泥石流治理的对策进行深入探究,分析山区泥石流的形成条件、山区泥石流可能产生的危害和影响、山区泥石流的防治措施,旨在促进提升人类社会对于山区泥石流的抵御能力,有助于保证山区民众的生产生活安全。

关键词:山区 泥石流 治理 对策

中图分类号:P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7)10(b)-0110-02

山区泥石流主要由黏土、砂浆、粗大固体碎状物体等组成,在特殊的地形条件下,流水会将山坡以及河床中的各种固体物质冲击起来,伴随巨大的冲击力以及重力随之发生移动,泥石流一般流动的过程只有几个小时,但是因为其中含有的大量固体物质,在其高速流动的过程中,会产生巨大的动能,因而其破坏力比洪水大的多。由于我国幅员辽阔,山势众多,不同地区的地质构造条件以及气候条件都会产生这种自然灾害,对其治理对策进行探讨,对于泥石流防治水平的提高具有重要意义。

1 山区泥石流的形成条件

山区泥石流一般会分为形成区域、泥石流流通区域以及物质堆积区域,其形成需要以下几个基本条件:其一,必须具备地势陡峭且能够汇集降水和物体的地形,泥石流发生的山势形状有助于降水量的汇集,形成区域中能够形成巨大的流水冲击李玲,将山体碎屑、不良生长的地表植被等进行冲击集中,而在流通区域中则会对河床或者沟谷中的物质进行携带冲击,最后到物质堆积区域,流速减慢、物质汇集。其二,形成区域中具有松散固体物质,这些固体物质有可能是自然因素造成的山石松动、风化,也有可能是遭到人为破坏的地表植被、采矿废弃物等。其三,需要具备水文条件,泥石流的主要动力源是流水作用,短时间的大规模降雨、暴雪消融、长时期的连续大范围降雨,都有可能成为泥石流产生的激发条件,发挥自身对固体物质的移动作用。

2 山区泥石流可能产生的危害和影响

泥石流一般都是突发的自然灾害,速度迅猛,将山体崩塌、山体滑坡以及洪水等多种破坏作用集中体现,因而对山区民众的危害作用较为严重,虽然泥石流属于具部自然灾害现象,不会造成大部分区域的危害和影响,但是一旦发生此类自然现象,往往会产生毁灭性的危害。

2.1 对居民产生的危害

泥石流会对山区的房屋、工厂等场所的基础设施造成毁灭式的冲击,对供电设施、供水设施等基础设施造成损毁,淹没农作物以及田地,还会造成巨大的人员伤亡。2010年8月甘肃舟曲泥石流是近年来特大泥石流灾害,一共造成1200余人丧生,470余人失踪,尽5公里长的范围被夷为平地。2017年6月四川茂县发生的泥石流事故也造成尽180余人的人员伤亡。

2.2 对交通设施造成的危害

伴随我国交通运输事业的发展,为促进山区地区的经济发展,加大对于山区地区的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泥石流灾害发生会使交通基础设施造成严重的损害,公路的路基、涵洞都坑内受到损坏,泥石流汇入河道,会使河道的水文条件发生变化,对于桥梁的应用功能以及桥梁结构造成影响,特别对于我国西部以及西南地区,泥石流甚至会使交通线路发生改变,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

3 山区泥石流的防治措施

因为山区泥石流的巨大破坏作用,在泥石流发生时基本没有可控措施,居民只能通过自救的方式躲避泥石流的侵蚀,而对于其他的物产保护基本无有效措施。对山区泥石流的防治措施主要还是以预防机制为主,通过对山区泥石流的发生条件进行分析,可以通过各种形式的技术分析和工程技术应用,对泥石流进行一定程度的防御。

3.1 根据本地区的地质结构特点进行危害区域筛查

相关单位需要根据自身的地质结构特点、水文气象特点、地形分布特点等因素进行全面考量分析,进而对本地区的山区进行全面的走访、调研和筛查,分析山区泥石流可能发生的重点危害区域,重点危害区域的确定有助于后续防护工作的开展。

3.2 根据危害特点进行分析,进行防御工程的建设

根据筛查结果,对危害区域的危害因素进行分析,根据危害特点进行针对性的防御工程建设,应用建筑结构的作用力,尽量减少泥石流的危害。针对山区泥石流的主要防御工程有:其一,跨越工程,跨越工程主要为铁路、公路等交通部门通常采用的保障工程类型,通过架设桥梁或者涵洞的方式,使交通主体结构从河沟或者沟壑上方位置横跨通过,一旦发生泥石流灾害,泥石流流体能够从上面下泄,避免对道路主体造成损坏。其二,穿过工程,穿过工程主要是通过修建隧道等方式,让泥石流流体从道路上方下泄,不影响道路的正常使用功能。其三,防护工程,防护工程是指对于桥梁、道路路基、河道河床等位置进行护坡、顺坝或者丁坝的建设,以抵御泥石流对建筑主体造成的冲击力,或者使作用力的方向发生改变,降低危害影响;其四,排导工程,排导工程主要靠导流堤、急流槽等工程附属设施的建设,增强建筑物的导流排泄作用,使泥石流的流体能够按照施工设计的预期流向排泄,避免对居民造成直接损害;其五,拦挡工程,拦挡工程主要包括拦渣坝、储淤场、截洪沟等设施的建设,对泥石流中的固体位置进行截档,降低泥石流的下泄作用力,以避免对下游建筑工程造成更大的损害。这些工程设施为防治泥石流较为常用的工程建筑类型,一般均采用多项建筑工程防治措施应用的方式,以产生更好的防治效果。

3.3 根据泥石流危害情况进行危险区域划分

根据泥石流危害区域的排查结构,划分不同的危险防范区域,尽量避免在危险区域进行村庄住宅以及重要民生基础设施的规划建设,应用预见性的规划机制,避免造成巨大的人员财产损失。

3.4 加强水文和气象监测

目前我国的水文监测和气象监测工作已经取得较为明显的技术进步,相关部门需要加大对不良气象信息的监测工作,對于出现大规模降雨或者长时间的频繁降水情况,应当及时采用泥石流预警机制,使相关部门能够提前对泥石流险情进行必要防范。

3.5 加大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力度

生态环境保护不仅是防范泥石流的主要措施,更是当今社会的主流建设思想,地方政府需要加大对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力度,加大对民众的生态环境保护宣传,使山区民众能够自制减少对自然植被的破坏,避免水土流失现象的发生,同时地方政府还需要尽量减少山体开采等工矿企业的审批,对于已经生产的开采项目需要加强监管力度,保证其能够按照国家规定进行生产开采,避免过度开采等现象的发生。另外,各山区地区还需要加强对山区居民的泥石流宣传工作,使其能够了解泥石流的危害,能够了解遭遇泥石流时应当怎样逃生和自救,能够对泥石流险情发生之间的一些自然征兆有所了解,进而通过一系列的防治措施,以降低泥石流对山区造成的社会以及经济危害。

结论:山区泥石流是危害作用巨大的自然灾害,进行泥石流的治理应当主要以预防措施为主,通过综合性的防治措施,降低泥石流的产生条件,通过相关工程的建设,降低泥石流的作用力,同时通过民众认识的提升,以降低泥石流对山区民众造成生命财产损失。

参考文献

[1] 常士秋,王道杰,张淑娟等.泥石流小流域生态功能分区及生态修复对策研究[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6,41(10):61-67.

[2] 谭春,陈剑平,徐爽等.泥石流危险度的模糊物元评价方法[J].东北水利水电,2015,33(12):7-9,37.

[3] 张波.山区公路边坡处治方案优化决策方法研究[J].资源信息与工程,2017,32(1):194-195.endprint

猜你喜欢

治理泥石流山区
《山区修梯田》
山区
“民谣泥石流”花粥:唱出自己
泥石流
浅析网络舆情治理
邮一堆微笑到山区
小山区留守娃的圆梦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