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中市休闲观光农业发展现状及对策
2018-02-03田易加
田易加
摘要 休闲观光农业是新型农业与旅游业相结合的交叉型产业。本文根据扬中市休闲观光农业发展现状,分析了存在的问题,并从科学规划、品牌创建、加大乡土文化挖掘和加强支撑体系建设4个方面提出了发展对策。
关键词 休闲观光农业;资源特色;现状;问题;对策;江苏扬中
中图分类号 F323.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8)01-0251-02
江苏省扬中市是地处长江之中的岛市,四面环江,地域独特,是气候温和、环境优美、人多地少、经济发达的县级市。为加快现代农业发展步伐,践行培育产业促发展战略,“十二五”以来,立足本地资源特点,优化农业结构调整。现已逐步形成江鲜养殖、秧草种植、优质粮油和休闲农业四大特色产业。特别是以沿江一带为重点的休闲观光农业蓬勃发展,走出了一条农业转型升级的新路子。
1 基本情况
扬中市休闲观光农业起步于2002年,2005年开始进入快速增长期,至2008年呈现跳跃式发展势头,随后进入平衡发展期。总体上看,近年来休闲观光农业发展迅速,地方政府积极性高涨,民间工商资本踊跃参与,在全市层面上呈现了良好的势头。扬中市休闲观光农业特色主要以江鲜养殖、休闲垂钓为主,辅以优质林果采摘为发展现状,截至2016年,全市共有乡村旅游农家乐100家左右,规模休闲农业基地26个,建设面积达1 666.7 km2,其中投资额1 000万元以上的10个,具有代表性的有“江之源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环太渔乐园”“长江渔文化生态园”“江馨怡观光休闲基地”“众和生态园”“新坝梓阳湿地公园”“扬中园博园”等农业休闲观光基地,总面积约972 km2,增加农户就业逾5 000人,带动农户增收1 424万元[1-2]。
2 主要做法
2.1 注入社会资本推动休闲农业发展
许多资本实力的企业和个人把投资现代休闲农业项目,作为“资本下乡”的优先方向和主要渠道。如江苏大全集团投资10亿元,在雷公岛建设生态休闲农业基地;江苏亨正集团投资3亿元,建设集生态餐饮、休闲观光、果蔬采摘等功能于一体的长江渔文化生态园,总面积达53.33 km2,2014年该基地被农业部授予“全国休闲渔业示范基地”称号。镇江江之源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投资达1.7亿元,建设面积为66.67 km2河豚工厂化养殖基地,该公司还申请获批“采矿权证”,打出扬中市第一口地热井。该地热水富含多种矿物质,除用于河豚工厂化养殖外,还可用于供暖、医疗洗浴等行业,随着江之源渔业休闲项目的开发建设,有力推动了扬中市休闲农业驶入发展的快车道。
2.2 依托农业项目建设推动休闲农业发展
近年来,扬中市注重结合农业产业项目建设,增加农业休闲观光元素,推动休闲观光农业和农业产业化的协调发展。截至2016年底统计,全市扶持休闲观光农业项目建设资金达1 000万元。如扬市在江之源河豚工厂化养殖等水产养殖基地建设过程中,积极添加科普教育、养殖体验等观光休闲元素,不仅促进原项目建设提升层次,又给现代休闲观光农业建设增添环节景点。
2.3 借助农事节庆推动休闲农业发展
扬中市以举办扬中市江鲜美食文化节为契机,加强特色农产品推介和产销对接,进一步打响品牌,扩大销售。通过媒体宣传、网络导向,营造休闲观光农业发展氛围,积极举办各类休闲体验活动。如在国家农业部绿色防控标准示范园——金香园生态农业基地连续举办3届“手牵手抢鸭子”大赛;2016年,江之源渔业科技有限公司成功举办扬中首届长江捕鱼节,此类活动不仅提升了文化内涵,更是扩大了扬中市休闲观光农业的影响力。
3 存在的问题
3.1 缺少总体规划
目前,有一部分项目为业主自行设计,缺乏系统性与专业性,重复建设多,缺乏先行规划。部分休闲农业基地没有长远发展计划,建设随意性大,有些乡村旅游农庄拆了再建的现象也时有发生。应在充分进行市场调解的基础上,准确定位,错位发展。以稀缺资源为卖点,向“新、奇、特”要效益,切忌形式雷同、遍地开花,尽可能利用当地的自然资源或人文景观,争取较优的产投比。
3.2 缺少与相关产业的衔接
目前,扬中市休闲观光农业基地项目整体开发层次低,产品单一,缺少主打品牌,有的仅是停留在垂钓、餐饮这一层次上,缺乏更具观赏性、体验性的旅游项目。休闲观光性必须与旅游业紧密结合,让农业搭上旅游业的顺风船,套装旅游行程,使农业成为旅游业中潜力股。休闲观光农业区之间也要加强横向联系,串珠成链,发挥整体优势,构建全市范围内的休闲农业旅游网络[3]。
3.3 缺少品牌知名度
由于扬中市旅游业发展先天不足,多数休闲农业基地项目市场推介意识薄弱,信息发布未能充分利用网络、报刊、展会等多种营销渠道,导致外地游客对扬中市休闲农业认识不足。每年一度的扬中市江鲜美食节活动期间,推介力度不够,使扬中的农业旅游影响力和知名度未能广泛提高。尚未与周边大中城市众多旅行性建立良好稳定的合作关系,在发展农业旅游团队方面未能形成规模效应。
3.4 缺少传统文化挖掘
全市乡村旅游与休闲观光农业的同质化现象严重,各自经营特色不明,在经营方法、主打产品、环境管理等方面大多雷同。在开发中未能有效结合扬中市农业资源特色,忽视了乡土文化、乡村民俗的深入挖掘。因此,与周边相比无特征优势,对大城市游客难以形成特殊的吸引力。
4 发展休闲观光农业的对策
4.1 抓好科学可行的规划,推动有序发展
在扬中市休闲观光农业发展的过程中,一方面规划先导作用极其重要,必须进行可行性论证,倾听专家意见,开发建设符合市场需求的产品,从而确保乡村旅游与休闲观光农业的有序发展。根据规划要求,滚动前进,提高休闲观光农业的建设效益,提升休闲观光农业产品的格调和品味,形成具有扬中市地方特色的休闲观光农业,确保产品的生命力与吸引力。另一方面,要加快休闲观光农业场所的生产、观光、娱乐基础设施建设,努力使消费者“乘兴而来、放心休闲、满意而归”。
4.2 注重品牌创建和对外宣传
发展扬中休闲观光农业,是加快传统农业升级改造的重要途径,努力打造一批集餐饮、住宿、休闲、娱乐、购物于一体的特色观光旅游区。休闲观光农业基地是农村,赖以生存的条件是特色。要积极开展休闲乡村推介、星級评定为核心的休闲农业品牌培育工程,着力打造“中国·扬中河豚美食节”“扬子江国际河豚旅游岛”等扬中市特色休闲观光农业品牌。积极与旅游部门对接,加强宣传推介,不断提升扬中市休闲农业的在省内外的知名度[4]。
4.3 加大乡土文化挖掘力度
扬中是长江冲击土形成的平原,成县历史较短,一马平川,景观单一,但是扬中市有得天独厚的生态环境,充满野趣的水产,富裕美丽的农家别墅。因此,扬中的休闲观光农业特色切入点要放在水乡、田园、农居的特色,做好特色营造。按照传承与创新相结合的理念,加大对扬中本地历史上特色民俗文化的整理挖掘,寻幽探微,发扬“渔”“水”文化,努力使市特色农业赋予鲜明的文化内涵。
4.4 加强支撑体系建设
借助农村公共服务的投入,把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乡村道路建设、镇村清洁工程、农村文化、农业环保等项目资金向休闲农业发展区域倾斜。围绕休闲农业产业发展需求,建设休闲农业公共服务平台,形成集信息服务、管理咨询、营销推介、物流交易、虚拟展示为一体的现代信息支撑体系,将休闲观光农业经营管理和从业人员培训纳入新时期农民教育、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等工程项目,为休闲观光农业发展营造软实力。
5 参考文献
[1] 刘丹丹,刘从九.国内旅游观光农业发展的现状及对策[J].安徽农学通报,2008,14(21):17-19.
[2] 钟春艳,王敬华.关于休闲观光农业发展热潮的思考[J].安徽农业科学,2009,37(20):9796-9798.
[3] 邵刚.江苏省观光农业区域布局规划及发展对策研究[D].南京:南京农业大学,2011.
[4] 惠梓航.南京市旅游农业项目调研及规划建设评价[D].南京:南京农业大学,2012.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