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功能对等理论看《秋窗风雨夕》的四种英译本

2018-02-03高阳

青年时代 2018年2期
关键词:功能对等理论

高阳

摘 要:《红楼梦》是中国四大名著之一,具有极高的文学艺术价值。诗歌是这本小说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其中有《秋窗风雨夕》,全诗以景抒情,表面描写秋景的凄凉,实则感叹林自身心中的不宁和苦闷。本文试从功能对等理论的角度对比分析《秋窗风雨夕》的四个英译本。

关键词:《秋窗风雨夕》;功能对等理论;对比评析

一、引言

《秋窗风雨夕》是体现林黛玉多愁善感之作,表达了其心中的苦闷和对宝玉的牵挂。这首诗的英译本既有少为人知的Joly和彭寿神父的译本,也有广为流传的霍克思和杨宪益的版本。四种英译本各有闪光点,体现了译者独特的偏好。

尤金·奈达根据翻译的本质,提出了著名的功能对等理论。其核心概念是功能对等,即翻译不应该刻意追求表面形式上的对等,而应更加注重源语和目的语之间达到功能对等的意义。功能对等包括四个方面: 词汇对等,句法对等,篇章对等和文体对等。本文试从这四个层面入手,运用功能对等理论对比评析《秋窗风雨夕》的四种英译本。

二、从功能对等理论看《秋窗风雨夕》的英译本

(一)词汇对等

诗歌是一種高度凝练的语言,诗中的每一个字都经过了诗人的细细推敲。因此,译者在中诗英译时同样需要做到精雕细琢,力求最大限度地保持原诗之意境。

关于“耿耿秋灯秋夜长”中的“耿耿”的翻译便是一个很好的列子。耿耿的原意是指灯光微明的样子,在诗中暗指黛玉心中的不宁。而对此,Joly将它译为bright明亮的,以及彭寿神父将其译为brightly shines明亮地照耀,这两种译法显然是不符合文意的。霍克思则略作变通,用了一个“comes soon”“将要殆尽”来处理,形容秋灯快要熄灭之感。杨宪益选择了动词“flicker”“闪烁,摇曳”。对比霍克思的“comes soon”,flicker更胜一筹,flicker和“耿耿”这一双关语很对应,因为“耿耿”既表示烛光之微明,又表示人之心事重重;而 flicker 一词在英语中也既表示灯光摇曳,又可形容人的心情不畅。

此外,翻译诗词时传神也很重要。例如,在翻译“秋花惨淡秋草黄”时,杨宪益把它译为“Sad the autumn flowers, scar the autumn grass”,其中的sad和scar运用了拟人的手法,不仅生动形象地描写了凋谢的花朵和枯黄的草木这一萧瑟的秋天之景,也很符合原文以物写人和寄情于景的写作目的。

(二)句法对等

最典型的列子便是对“谁家秋院无风入?何处秋窗无雨声?”这句诗的翻译处理。

谁家秋院无风入? 何处秋窗无雨声?

杨译 As through each autumn courtyard gusts the wind, And on each autumn window beats the rain.

霍译 Yet the same wind in other courts must blow; The sound of rain through other windows steals.

Joly译 In what family's courts do not the blasts of autumn winds intrude? And where in autumn does not rain patter against the window?frames?

彭寿神父译 Whose house in the Autumn courtyard does not wind enter? In what place has the Autumn window no sound or rain?

杨宪益和霍克思都选用了疑问句作陈述句的处理方式。然而原文中的“谁家”“何处”这两句诗其实是想以设问作渲染,兼有景色的扩大与情绪的抱怨,而不是真的在提问,也不需要回答[3]。前两个译文都做了变通处理,采用了疑问句作陈述句的翻译处理方式,但在变通中有所偏离和损失。而Joly和彭寿神父则以反问句的形式做了对照翻译,这样的对照处理更加符合原文试图加强语气的目的。

(三)篇章对等

语篇对等包含三个层面:上下文语境,情景语境和文化语境。

1.上下文语境

上下文语境也涉及到了人称视角的问题。人称视角需要纵观全文,分析诗人的写作意图和心境才能推断出。对于这首诗中人物视角的翻译处理时,杨宪益采用的是诸如“the girl”,“her”等的第三人称视角,以客观的角度来描写一个女子“抱得秋情不忍眠”的心神不宁和苦闷不安;而霍克思、Joly和彭寿神父则都选用了第一人称视角,直接把这首诗看作了林黛玉自身感叹离情别恨之作。这首诗本就是林黛玉多愁善感之作,全诗寄情于景,表达了林黛玉对贾宝玉的相思离别之情以及对未来漫漫之路的担忧和不安。对比之下,后三者的翻译方式更符合这首诗的意境和诗人作诗的意图,杨宪益显然没有充分考略到上下文的语境。

2.情景语境

情景语境的对等体现在题目“代别离.秋窗风雨夕”的翻译。纵观全文,这首诗似乎描写的是傍晚黄昏之景色,然而当经过细细推敲,不难发现,全诗的时间实际上是从前一天的黄昏一直写到第二天的清晨。因为连宵脉脉复飕飕”的“连宵”就已经暗示了它的时间段。杨宪益、Joly和彭寿神父都采用的是直译法,取“风雨夕”的“夕”的字面意思,将其直接译成了evening,而霍克思则考查了全文含义后把“夕”翻译成了night。在英语词汇中,Evening重在指黄昏或夜晚,而night有通宵的含义在里面。所以说,在题目的翻译处理上,霍克思做了正确的选择。

3.文化语境

“抱得秋情不忍眠”中的“秋情”其实对西方读者来说是很难理解体会的,因为中国人自古就有一种悲秋的情节,而西方人却缺少这种文化背景的熏陶,就不能感同身受。关于“秋情”的翻译,杨宪益的“with autumn in her heart”、Joly的“sad autumnal gloom”以及彭寿神父的“emotions of autumn”的翻译显然是一味地采取了直译法,没有充分考虑到西方读者对于中国文化的接受能力,让人读起来一头雾水。而霍克思为了顺应西方人的思维特点,把秋情译为了“in a muse”“沉思”,采用了意译的方法,以此来形容黛玉内心忧思的情绪,很为妥当。endprint

还有一处涉及历史文化的是关于“残漏声催秋雨急”中“残漏”的翻译。中国古时以漏壶滴水计时。所以“残漏”通常指将尽的漏壶滴水声,意指天将明。杨宪益的“water-clock”缺失了对于“残”的翻译;而Joly的“half drained water?clock ”则没有正确理解到漏壶滴水将近的含义。个人觉得彭寿神父对残漏的翻译最为恰当:“almost emptied water-clock”。残漏有暗示接近黎明的意味,almost-emptied,快要接近黎明的感覺就立刻凸显出来了。

(四)文体对等

《秋窗风雨夕》为黛玉诗词中具有诗画一体特色的典型之作,全诗通过凄凉萧瑟的秋景画面衬托出黛玉内心的凄苦不安。全诗以景抒情,寄情于景,让一幅幅秋景图生动形象地展现在读者的眼前,全诗抒情淋漓尽致,语言如泣如诉,声声悲音,把黛玉内心的纠结苦闷表现得入木三分。

这四种英译文均为抒情诗,延续了全诗着重抒情的特点,生动地传达了原诗的意蕴,在语言方面,也选择了富有诗画感的语言,让“秋雨”“泪烛”“秋院”等一系列凄凉的景象活灵活现。由于原诗寄情于景的写作方式,译者在作翻译处理时,也不止一次地运用了拟人的写作手法,比如翻译“泪烛”时,杨宪益译为了“shed tears of wax”,而霍克思同样用了拟人的手法,以“weep”这词作为体现。

三、结束语

《秋窗风雨夕》是《红楼梦》中表现林黛玉多愁善感的一佳作。本文从功能对等理论的角度对比分析了《秋窗风雨夕》的四个英译本,发现四位译者在翻译这首诗时,在选词和运用句法上都各有不同,各有长短,而文意的出入主要体现在对中国文化词句的翻译上。由此可以看出,译者在追求文意对等的过程中,对中国文化的把握和掌控显得尤为重要,此外,能用西方人所能理解的语言方式将中国文化词译出也是译者有必要着重培养的能力。

参考文献:

[1]Hawkes.(1973).The Story of the Stone.London: Penguin Books.

[2]H.B.Joly.(1892).The Dream of the Red Chamber.香港: 凯利·沃尔什出版社.

[3]王宏印.(2001).红楼梦诗词曲赋英译比较研究[M].西安: 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4]Yang Xianyi and Gladys Yang.(1999).A Dream of Red Mansions.Beijing: Foreign Languages Press.endprint

猜你喜欢

功能对等理论
功能对等理论指导下的字幕翻译研究
从功能主义论看日本电影名的中译
功能对等理论在影视作品翻译中的应用分析
合同英语的语言特点及翻译对策
功能对等理论在文化补偿翻译教学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