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稻飞虱的为害与防治方法
2018-02-03段朝进
段朝进
摘 要:稻飞虱是为害水稻最为主要的害虫之一,它的发生和气温、降水、二氧化碳、环境因子的变化等都存在着很大的关系,由于影响的因素不同,所以在为害的防治方面也会有一定的差别,如果不做好水稻稻飞虱的防治就会给水稻的收成带来了极大的影响。众所周知,水稻是世界上大约一半人口的主食,在这个世界上大约有7.5亿的人民都是以稻米为生的,而且稻米的消费者还在以每年约五百万的人口数递增。除此之外,对于亚洲国家来说水稻耕作还是他们的一种生活方式,是一种文化传统和精神习惯,稻米对于他们来说除了能解决粮食问题之外,还包含着更多的精神文化。由此可见水稻生产的安全问题也是全世界人民都极为关注的一个问题,而近几年来水稻稻飞虱却对水稻的生产带来了极为巨大的威胁,这是我们都不愿意见到的问题,但是既然已经有这样的问题存在了,我们也应该尽量的去解决它。因此本文主要会着重于对水稻稻飞虱的为害与防治方法的研究,希望可以尽早的解决水稻稻飞虱问题,让水稻产量得到提高。
关键词:水稻;稻飞虱;为害;防治
稻飞虱为害水稻的种类主要有褐飞虱、白背飞虱和灰飞虱3种,为害轻者,稻株下部叶片发黄,影响千粒重;为害重时,受害组织坏死,生长受阻,叶黄株矮,甚至苗死、秆烂而倒伏。水稻严重被害后,成片枯死,群众称为“黄塘”、“火烧”、“通火”等。
一、为害特点
稻飞虱主要以刺吸式口器吸食水稻液,造成水稻植株碳氮失调,干扰光合作用产物的正常分配,导致输送到根系的光合作用产物减少擾乱根系的生理活动,加速稻叶衰老。稻飞虱是群居性的,一旦发生危害数量都特别多。稻飞虱对水稻的危害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直接刺吸危害;产卵危害;间接危害。
1.直接刺吸危害
稻飞虱的成虫及若虫都群集在稻丛的基部,通过口器刺吸茎叶的汁液,消耗植株储备的养分。使得营养累积不足,谷粒不饱满,空瘪谷率增加。同时,害虫分泌的凝固性唾液还能形成口针鞘,阻碍稻株体内的输导组织活动。引起稻叶失水发黄,稻株下部变黑腐烂发臭、瘫痪倒伏、落塘枯死,称为“冒穿”“穿顶”。
2.产卵危害
飞虱一般将卵产在水稻植株体内,产卵的时候成虫将水稻茎叶组织刺伤,在叶面形成伤口,导致植株体内的水分由刺伤点向外流失,同时会破坏植株的输导组织,降低作物的同化作用,加速稻株瘫痪,传播或诱发水稻病害。褐飞虱在吸食水稻营养的同时还携带病毒病、草状丛矮病和齿叶矮缩病等病菌。水稻纹枯病、小球菌核病通过飞虱造成的大量伤口侵染为害作物。同时,稻飞虱在取食后排泄的“蜜露”富含各种糖类、氨基酸类营养物质,滞留在稻株表面,易滋生煤烟病,并吸引稻纵卷叶螟成虫前来觅食而为害水稻。
3.间接危害
飞虱为害时造成大量伤口,也有利于水稻纹枯病,小球菌核病的侵染危害。取食后排泄的“蜜露”富含各种糖类、氨基酸类,覆盖在稻株上,容易招致煤烟病的滋生,并有利于稻纵卷叶螟成虫的取食,增加产卵量。
二、防治方法
1.农业防治
选用抗(耐)虫水稻品种,进行科学肥水管理,创造不利于飞虱繁殖的生态条件。实施连片种植,合理布局,防止飞虱迂回转移、辗转危害;健身栽培,科学管理肥水,做到排灌自如;合理用肥,防止田间封行过早、稻苗徒长荫蔽,增加田间通风透光度,降低湿度。
2.物理防治
利用稻飞虱成虫趋光性特点,安装频振式杀虫灯诱杀稻飞虱成虫。
3.生物防治
飞虱各虫期寄生性和捕食性天敌种类较多,除寄生蜂、黑肩绿盲蝽、瓢虫等外,还有蜘蛛、线虫、菌类对飞虱的发生有很大的抑制作用。保护利用天敌,如保护青蛙、稻田放鸭,以及利用稻飞虱寄生性天敌黑肩绿肓蝽、蜘蛛、步行虫等,当蛛虱比达1:4-5时就可不用药防治。利用天敌对控制飞虱的发生为害能起到明显的效果。
4.化学防治
根据水稻品种类型和飞虱发生情况,在水稻分蘖期和孕穗期,选用高效、低毒、选择性农药。药剂可选用:亩用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1500倍液喷雾防治;或亩用25%扑虱灵(噻嗪酮)1500倍液喷雾防治;或亩用金刹(70%吡虫啉)750倍液喷雾防治。施药时,应尽量考虑对天敌的保护,掌握在若虫2-3龄盛期,采用“突出重点、压前控后”的防治策略施药。
参考文献:
[1]金山区水稻褐飞虱防控经验初报[J].王月平.上海农业科技. 2013(05).
[2]提高水稻病虫害防治效果的技术措施[J]. 吴小栋,周悦智. 南方农业. 2017(27).
[3]水稻病虫害防治中的突出问题及其对策浅析[J]. 李子威,谭祥,孙晓辉,万宏志. 农业与技术. 2017(06).
[4]湖北稻区白背飞虱田间种群抗药性监测[J]. 张小磊,廖逊,毛凯凯,李建洪,万虎. 昆虫学报. 2016(11).
[5]氟啶虫酰胺对水稻白背飞虱的防治效果及天敌安全性评价[J]. 束兆林,于居龙,缪康,赵来成,杨红福,方继朝,郭慧芳. 农药. 2016(11).
[6]3种杀虫剂对中稻田白背飞虱及捕食性天敌群落的影响[J]. 黄凯,缪勇,高希武,胡本进,徐丽娜,李辉,李宾宾. 植物保护. 2016(03).
[7]我国主要稻区褐飞虱对常用杀虫剂的抗性监测[J]. 王鹏,甯佐苹,张帅,蒋田田,谭利蓉,董嵩,高聪芬. 中国水稻科学. 2013(02).
[8]白背飞虱对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传毒效率的影响[J]. 黄所生,吴碧球,秦碧霞,李战彪,李成,孙祖雄,谢慧婷,黄凤宽,蔡健和. 西南农业学报. 2016(12).
[9]彝良县稻飞虱发生特点与防控对策分析[J]. 陈吉祥,潘曾荣,陈仕琼,陈永燕,黄彩凤,何德萍. 云南农业科技. 2016(04).
[10]稻飞虱迁飞种群的上灯行为节律研究[J]. 蔡磊,贾艺凡,温洋,张行国,王瑞林,李腾,张逸飞,陈法军. 应用昆虫学报. 2016(03).
[11]孟连县稻飞虱发生特点及防控对策[J]. 徐成荣.现代农业科技. 2014(03).
[12]筒管状罩体容纳稻株设计在稻飞虱调查中的应用[J]. 胡明洪,方春华,吴卫国. 现代农业科技. 2017(17).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