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足球如何产业升级?

2018-02-03印朋

齐鲁周刊 2018年5期
关键词:青训踢球联赛

印朋

受中国足协执行的外援新政影响,2018赛季冬季转会期,各支中超中甲球队在引入外籍球员时均小心翼翼,反而是因为U23新政规定的实施,导致年轻球员成为转会市场的香饽饽。

U23新政的直接效果是“刺激消费”,迫使各家俱乐部预支年轻球员,间接效果是“供给侧改革”,促使各家俱乐部配齐多年龄段的青训梯队,以此扩大选材面。此外,体育部门和教育部门还有“校园足球”保底,作为最基础的“大宗储备”。

如果今后校园、足校、梯队、俱乐部之间打通渠道,踢球的孩子,或者说愿意把踢球当作职业的孩子,一定就会多吗?中国足球青训体系的发展瓶颈,表面上看是需要供给侧改革,其实归根到底是需求端疲软。

从“职业”角度重新审视足球和青训

中国职业足球青训体系至今没有找到很好的办法去扩张供给端——适龄青少年球员。

很多足球从业者、媒体从业者甚至球迷,给出了各种各样的解读:过去最常见的说法是,社会不重视足球运动,缺少资金投入和吸引力;曾经比较常见的说法是,中小学生课业负担太重,没有时间去踢球,导致天赋无法发现,且家长不愿意孩子踢球;近几年随着楼市起伏,又有人说房地产压缩了孩子的运动空间……

以上说法归根到底,经常被归结为一句话:踢球的孩子太少,导致选材面太窄。其实,从经济学角度来看,以上解读只算看到了皮毛和表象,而没有看到本质和根源。

如果某些媒体从业者继续悲哀中国社会和中国教育无法鼓励青少年去踢球,如果某些足球从业者继续哀叹缺少足够多的适龄学员去挑选和培养,如果职业足球俱乐部继续闭门造车搞足校,那么也许中国职业足球的青训体系,将永无源源活水输入到整个体系中来!

职业球员、职业球队(俱乐部)、职业联赛,过去我们一直盯着“球员、球队、联赛”,但是从今天开始,我们应该紧盯着“职业”二字。

对球员来说,“职业”代表着工作,代表着身份;对球队(俱乐部)和联赛来说,“职业”意味着公司、意味着法人。

职业足球比赛是什么?归根到底,它是一种体育竞技类娱乐节目。没错,它就是一种娱乐节目。两支球队的比赛,两个球员之间的较量,难道与“中国好声音”里两两捉对PK的歌手有什么本质不同吗?同样万众关注,同样扣人心弦,同样几家欢乐几家愁。最关键的是,它们的共同之处在于,都是把才华/技巧的比拼转化为商品,然后打包出售给广告商/运营商,最终呈献给观众/球迷。

只有认清这一点,只有承认这一点,才能进一步构思职业足球的发展,尤其是青训。

需求决定供给,而不是供给决定需求

很多家长不愿意送孩子去接受职业足球青训的根源,在于一旦成不了职业球员,很可能連其他工作也找不到,养活自己都很困难。把这个问题反过来思考,也许你就会发现另一个本质——这个社会不需要那么多职业球员。

难道我们为了增加未来数学家的数量,就要从小学阶段开始,逼着大部分孩子学习奥数吗?显然,这是一个看上去貌似有关系,实则非常荒唐的事情。

职业球员在成长道路上的高淘汰率,恰恰说明职业足球遵循着“赢家通吃”的商业属性。这就如同,站在星光大道上的顶级歌星、影星,永远都是那么几个人。市场决定了,无论这个行业人口基数有多大,最终成为球星、歌星、影星的人,永远都是少数的。

不要低估家长的智商——即便大部分家长都不是经济学家,但是稍作了解就会清楚,让孩子通过踢球来获得人生成功,这种概率是远远低于高考的。我国高校录取率从1977年的5%一路攀升,近些年已经超过50%。即便踢球的孩子再少,也从来没有超过50%的足球少年最终可以踢上中超联赛。

在中超联赛、中甲联赛每支球队阵容人数固定的情况下,能影响更多孩子是否愿意踢球的最大变量,其实是周边产业生态圈从业者的数量。换句话说,假如一个孩子无法成功跻身职业俱乐部的一线队,那么他还能不能在这个行业里找到其他工作,才是家长、球员、孩子所关心的最大问题。

从经济角度来说,只有更高商业价值的联赛,才能具备更加完善的体系配套,而体系配套恰恰才是更多人的机会所在!

从2011年至今,以中超联赛为代表的中国职业联赛,正在史无前例地扩张着商业价值,这种内生性的需求,从产业链的顶端一直传导到底端,刺激着那些敢于冒险、富有天赋、条件允许的足球少年,越来越多地加入到职业青训体系中来。

当社会真正认为不只是球星可以吃足球这碗饭的时候,才是有更多孩子选择去踢球的时候。他们需要有替代选择,而这个替代选择只能由产业配套本身来提供,而不是靠政策靠政府靠外力。

可以发现,足球培训机构数量的井喷,是随着中超联赛的蓬勃发展而出现的,并不是因为想学球的孩子多了才跟进的。这说明,足球产业具有清晰的市场传导机制,而且是自上而下的传导机制。

需求决定供给,而不是供给决定需求。明白这一点,关于青训就会豁然开朗。

一切措施都应促进提升联赛价值

20年前就有人说,“联赛才是根本”。为什么联赛才是根本?因为联赛是中国足球售卖的商品,其价值高低关乎这个产业的吸引力和容纳力。

职业足球联赛作为一种商业产品,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生产、市场交换和价值形成。

联赛生产阶段,各俱乐部的投资力度是联赛这个产品的生产基础;联赛市场交换阶段,即比赛阶段,为了获取更多的收入分配额度,俱乐部必然会通过购买优质运动员、聘请知名教练、提升硬件设施水平在内的各种方式加强竞争力;联赛价值形成阶段,则是比赛成绩、形象提升、经营收入、联赛分红等。

一个国家职业足球联赛的兴盛,离不开球迷的支持。本质上,球迷是消费者,是市场终端,是体育竞技娱乐节目的受众。如同任何一档娱乐节目,要想获取受众的长期关注,这档节目就必须增加“看点”。

对足球比赛来说,增加节目的观赏性、刺激性、话题性,事关现场的球迷上座率,事关电视机/视频终端前的收视率。

当一支球队、一国联赛具有足够的“用户黏性”(情感认同)时,这种商品就具备了被多次重复购买的基础。尤其,足球比赛是很有“故事性”的一种商品,可以与个人情感、地域认同、族群认同、国家认同等紧密结合,并且形成“共情”,而“共情”则进一步增加了这种商品与用户之间的“黏性”。

抛开非经济因素考量,一个联赛的商业价值必定与其市场规模匹配,而一个联赛的市场规模,则决定了可以容纳多少从业者。如前文所述,当联赛商业价值提升时,选择练球的孩子就会多。

事实证明,构建起市场传导机制,维护好市场传导机制,远比挖空心思营造政策红利要更加有效。职业足球是一种商业,那就请用市场化的办法去发展。endprint

猜你喜欢

青训踢球联赛
踢球
一道高中联赛题的推广与变形
学习、踢球两不误
一道联赛题的推广
2018年全国高中数学联赛加试题另解
两猴踢球
打联赛 去鸟巢 看中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