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分析与研究高血压临床动态脉压与靶器官损害关系

2018-02-03文宇吴屹熊鹿

医药前沿 2018年5期
关键词:顺应性脉压乙组

文宇 吴屹 熊鹿

(四川省绵阳市中心医院心脏中心 四川 绵阳 621000)

临床上,高血压是一种常见性心血管疾病,随着人们生活饮食结构及方式不断改变,然后发生高血压率也不断增加。高血压疾病可致患者发生严重性心脑肾等并发症,然这些并发症与患者性别和年龄等因素有关。经研究发现[1],动脉血压中舒张压(DBP)和收缩压(SBP)及平均动脉压(MAP)是预测患者发生心脑血管疾病的危险因子。然于中老年高血压患者及正常血压中,脉压是导致患者发生心脑血管疾病及死亡的危险因子,且具有较高临床预测价值[2]。目前国内有关脉压与靶器官损伤报道较少,本次研究为探讨高血压临床动态脉压与患者靶器官损害间关系,特实施本次研究,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将本院所收治的234例患者纳入本次研究对象,并根据患者血压情况将其分组为甲、乙、丙三组,其中甲组为血压正常者,78例,男性49例,女性29例;年龄22~82岁,平均为(40.5±3.5)岁;乙组为单纯血压升高高血压患者,78例,男性42例,女性36例;年龄23~66岁,平均为(46.5±4.5)岁;丙组为高血压伴靶器官损害者,为78例,男性43例,女性35例;年龄40~90岁,平均为(70.0±3.5)岁;合并症:心肌梗死15例、左心室肥大30例、脑梗死16例、肾脏损害17例。排除患者为糖尿病、继发性高血压、甲状腺功能亢进、重度贫血和先天性心脏病等影响脉压疾病。高血压符合1999年世界卫生组织与国际高血压学会所发表的高血压指南有关高血压的诊断标准[3]。于不同时间点分别进行3次血压检测,患者收缩压≥140mmHg或(和)舒张压≥90mmHg。靶器官损害指标:患者存在1个或以上靶器官受损,如心肌梗死和左心室肥大等。

1.2 方法

血压监测仪器:德国I.E.M公司所生产的MOBIL-D-GRAPH型袖带式自动血压监测仪。分别实施24h动态血压监测,此次研究对象均于清晨8点佩戴此动脉血压监测检测仪。并设定全程自动充气测压间隔时间为30min。有效血压读数标准:舒张压:40~150mmHg;收缩压70~260mmHg;脉压:20~150mmHg[4]。测试期间可让患者进行适当运动,但不能进行剧烈活动。测量期间需安静平卧或静止立位等,并放松上臂,详细记录患者每天生活情况;然后对所监测的24h动态参数进行分析,日间监测时间为早晨6点~晚上21点59分;夜间时段:晚上22点~早上5点59。然后将234例研究对象按照其动态评价脉压情况分组为3个亚组,分别为脉压<40mmHg和40~50mmHg及≥50mmHg。然后监测各组人员24h动态血压变化情况。同时将丙组分组为<60岁组及≥60岁组,并对患者24h动态血压进行监测。

1.3 观察指标

收集患者24h和白天及晚间平均收缩压及舒张压、平均脉压。

1.4 统计学方法

数据采用SPSS 20.0统计软件统计分析,计数资料采用百分率表示,采用卡方检验;计量资料采用(±s)表示,采用t检验。多组间采用F检验。以P<0.05表示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动态血压情况

乙组患者白昼舒张压和24h收缩压及夜间舒张压均明显高于丙组(P<0.05);且三组间比较(P<0.05);见表1、2、3。

表1 三组间动态血压情况比较(±s)

表1 三组间动态血压情况比较(±s)

注:与甲组比较,①P<0.05,②P<0.05;与乙组比较,③P<0.05。

分组 血压(mmHg)24h收缩压 24h舒张压 日间收缩压甲组(78例) 108.47±7.76 68.76±5.38 112.47±8.36乙组(78例) 130.12±9.21① 87.11±8.69① 135.02±8.79①丙组(78例) 127.01±13.47② 71.95±10.76②③ 128.13±13.78①②F值 106.21 94.782 92.674

表2 三组间动态血压情况比较(±s)

表2 三组间动态血压情况比较(±s)

注:与甲组比较,①P<0.05;与乙组比较,②P<0.05。

分组 血压(mmHg)日间舒张压 夜间收缩压 夜间舒张压甲组(78例) 72.27±5.98 100.57±7.89 61.97±5.24乙组(78例) 89.96±9.01① 119.79±12.51① 79.12±10.17①丙组(78例) 72.78±10.89② 127.85±15.47①② 69.89±12.10①②F值 109.79 108.851 65.112

表2 三组间脉压情况比较(±s)

表2 三组间脉压情况比较(±s)

注:与甲组比较,①P<0.05;与乙组比较,②P<0.05。

分组 脉压(mmHg)24 h脉压 日间脉压 夜间脉压甲组(78例) 40.11±4.99 40.17±5.49 37.96±5.57乙组(78例) 42.79±5.68① 44.10±6.47① 42.01±5.79①丙组(78例) 53.96±6.97①② 54.10±7.35①② 56.10±8.59①②F值 165.75 178.95 174.51

2.2 脉压与靶器官损害及年龄间关系

78例高血压伴靶器官损害组中,其中年龄<60岁者为20例,≥60岁者为58例;两组24h平均动脉压分别为(51.7±4.68)mmHg、(54.48±7.29)mmHg;日间平均脉压分别为(50.71±5.64) mmHg、(53.29±8.97)mmHg;夜间平均脉压分别为(53.37±4.58)mmHg、(55.69±8.97)mmHg;两组间比较(P>0.05)。≥60岁者中,其中伴靶器官损害者为42例,无靶器官损害者为16例;然两组患者24h平均脉压分别为(54.49±7.28)mmHg、(43.11±2.99)mmHg;日间平均脉压分别为(54.12±7.47)mmHg、(44.1±3.09)mmHg;夜间平均脉压为(55.67±8.97)mmHg、(40.7±4.95)mmHg;两组间比较(P<0.05)。234例患者中,以脉压<40mmHg和40~50mmHg及≥50mmHg作为标准;甲组平均脉压均<50mmHg,其中<40mmHg者为37例,占47.44%;40~50mmHg者为41例,占52.56%。乙组(原发性高血压)78例中,其中<40mmHg者为21例,占26.92%;40~50mmHg者为53例,占67.95%;≥50mmHg者为4例,占5.13%。丙组中,脉压≥50mmHg者为56例,占71.79%;40~50mmHg者为22例,占28.21%。

3.讨论

临床上,高血压是导致患者发生动脉硬化的主要因素,同时其还可致患者动脉扩张性及顺应性下降[5]。经研究发现[6],当患者大动脉顺应性出现下降时,其波反射速度也因此而加快,反射点也会出现近移,反射波会从舒张期时相提前至收缩期,最终导致患者发生迟发性收缩波峰;从而导致患者收缩压出现升高,而其舒张压因此而下降,脉压增大。患者24h平均脉压与其主动脉根部内径呈正比关系,当患者大动脉横断面顺应性下降的主要表现为动脉内径增宽,因此患者24h平均脉压水平可有效反应出患者动脉顺应性变化[7]。对于原发性高血压患者来说,其大动脉顺应性出现下降,而其收缩压和脉压也因此而增加,最终使得患者左心室扩大,并促进患者血管壁损伤;此外患者舒张压出现下降,进而会导致患者出现脑动脉等脏器灌注不足而使得患者靶器官功能下降[8]。

经本次研究发现,乙组患者收缩压及舒张压水平明显高于甲组,同时其脉压也高于甲组(P<0.05);丙组患者也出现舒张压及收缩压升高情况,但其水平低于乙组,而脉压增高程度明显高于乙组(P<0.05),且脉压水平大多≥50mmHg。然发生这种情况的原因可能是丙组患者夜间收缩压高于甲乙两组;其日间舒张压则与甲组较近,且低于乙组。然正是因患者收缩压升高和舒张压不升高情况导致患者脉压出现明显增大情况,且与相关报道一致[9]。本次研究中,部分靶器官损害患者血压水平虽表现为正常,但其脉压增大可能是因患者舒张压较低所导致。此外,对于靶器官损害患者来说,其血压变化可能与患者大血管外周阻力及顺应性等因素变化有关。收缩压主要是反映患者大血管顺应性,而舒张压主要是受患者大血管顺应性和外周血管阻力影响[10]。当患者大血管硬化和僵硬度增加及顺应性下降则会导致患者收缩压出现增加,而舒张压会出现下降,进而导致其脉压增大。随着临床高血压患者病程延长和年龄增加及病变程度加重等影响,患者中央大血管硬化和僵硬程度也会因此而增加,而患者血管顺应性因此而出现下降,从而使得患者收缩压出现增加,舒张压下降,最终导致其脉压增大[11]。当患者外周血管硬化剂顺应性出现下降时,患者舒张期外周阻力也会出现明显下降,进而导致患者舒张压更进一步下降,而其脉压会进一步增大[12]。因此,患者临床脉压会随其大动脉硬化程度及外周阻力下降而增大。

当患者脉压增大后,其会加重患者大血管和心脏及肾脏等靶器官损害,这可能是因患者脉压增大而使得其动脉牵拉增加,从而加大其血管壁压力,由于管壁弹性极易出现疲劳及锻炼,从而使得患者内膜损害加重,并加重患者大动脉粥样硬化程度。当患者舒张压出现下降后,其重要脏器血流灌注也会因此而下降,最终加重患者靶器官损害。随着患者大动脉粥样硬化程度不断加重,其脉压也会因此而增大,最终会加速患者大动脉粥样硬化进程。所以,脉压是高血压患者发生动脉硬化的主要因素,同时也是患者发生靶器官损害及血管硬化主要因素。随着患者年龄增加,其血管弹性及硬化会出现下降,而患者舒张期外周阻力会出现下降,进而会导致其脉压增大。经本次研究发现,丙组患者年龄明显大于甲、乙两组(P<0.05);但对于丙组患者来说,其脉压则不会因年龄增加而增大,因此而说明患者脉压增大可有效提示其靶器官损害,所以脉压增大与患者发生靶器官损害存在紧密联系。

[1]周建华,黄欣,肖欣荣.70岁以上老年高血压患者动态脉压及昼夜血压节律与靶器官损害的关系[J].西南军医,2011,13(1):1-3.

[2]方东升,袁俊强.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动态脉压与靶器官损害的观察[J].医药论坛杂志,2011,32(8):87-88.

[3]施志雄.老年高血压病患者脉压与靶器官损害的相关性研究[J].广西医学,2011,33(10):1302-1304.

[4]寇惠娟,牟建军.高血压患者动态脉压相关指数与早期肾脏损害[J].中华高血压杂志,2010,18(3):220-224.

[5]董吉云,扬志勇,苗年海,等.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脉压与靶器官损害关系的探讨[J].安徽医学,2010,31(10):1194-1196.

[6]石洁,杜柏,商秀洋,等.动态脉压与老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的相关性[J].中华高血压杂志,2009,17(4):310-313.

[7]夏梦宁,司芩,张文杰.动态血压监测对防治靶器官损害应用价值的研究[J].中国热带医学,2009,9(12):2260-2261+2291.

[8]冯健,俞志满,董兴刚.脉压指数与老年高血压患者血胱抑素C和尿微量蛋白的相关性研究[J].实用老年医学,2013,27(5):374-376.

[9]王文竹,李树立.高血压患者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与动态脉压和动态脉压指数的关系[J].中华高血压杂志,2013,21(8):775-777.

[10]郭舜奇,林楚容,欧晓敏.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夜间脉压改变对尿微量白蛋白量的影响[J].广东医学,2012,33(5):625-626.

[11]黄燕,顾宁,庞家华.老年高血压患者血压节律变化与靶器官损害的关系[J].实用老年医学,2012,26(5):401-403.

[12]李红建,韩素霞.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动态脉压与左心室质量指数关系的研究[J].华西医学,2014,29(9):1635-1638.

猜你喜欢

顺应性脉压乙组
最佳动脉顺应性肺复张应用于重症脑卒中合并肺不张或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的治疗效果及预后
一题多解求总量
宫腔填塞水囊与子宫动脉栓塞术治疗产后宫缩乏力产后出血的观察
测量血压时要注意“脉压”
观察莫西沙星治疗急性鼻窦炎的临床效果
右美托咪定对老年脊柱后路全麻手术患者肺顺应性及循环的影响
腔内隔绝术用覆膜支架顺应性的研究意义及进展
老年高血压患者的脉压特点分析
谢靖开创新纪元 唐丹四度擎金杯
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脉压及脉压指数与心血管疾病事件的相关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