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坚持文化自信 复兴中原文化

2018-02-02李丛束

农村农业农民·B版 2018年12期
关键词:中原中华民族精神

李丛束

在经济高速发展的康庄大道上不断前进的同时,拥有5000多年丰厚文化底蕴的中国,如今正在开辟另一条并行不悖的文化繁荣发展的康庄大道。经过改革开放40年的发展,我国的硬实力(经济实力)获得了极大提升,但硬实力的提升不等于文化的复兴,要实现文化的复兴,还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如何坚持文化自信,复兴中原文化,提升文化软实力,也就现实地摆在了我们面前。

一、文化自信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以及一个政党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

所谓文化自信,就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政党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对自身文化生命力的坚定信念。因为一个民族只有对自己的文化充满信心,才能在世界舞台上展现出坚持坚守的从容和奋发进取的勇气,焕发出创新创造的活力。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要坚持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最根本的还有一个文化自信。”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乃是自鸦片战争之后170多年以来,亿万中华儿女最大的中国梦。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无论哪一个国家、哪一个民族,如果不珍惜自己的文化,就会丧失自己的灵魂,再无生命力可言。文化兴则国运兴,文化强则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就没有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只有坚持从延续民族文化血脉中开拓前进,我们才能做好今天的事业,才能实现伟大的中国梦。

(一)我们的文化自信,不只是一句口号、一个理论名词,而是有深厚根基的现实追求。

首先,我们有博大精深的优秀传统文化。她是我们文化发展的母体,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精忠报国”的爱国情怀,“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担当意识,“舍生取义”的牺牲精神,“革故鼎新”的创新思想,“扶危济困”的公德意识,“国而忘家,公而忘私”的价值理念等,一直是中华民族奋发进取的精神动力;“天人合一”“天下为公”的社会理想,“以人为本”“民惟邦本”的治国理念,“载舟覆舟”“居安思危”的忧患意识,“止戈为武”“协和万邦”的和平思想,“与人为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处世之道,“儒法并用”“德刑相辅”的治理思想,“和为贵”“和而不同”的东方智慧,一直是中华民族治国理政的思想渊源。这些千百年传承的理念,已浸润于每个国人心田中,成为日用而不觉的价值观,构成中国人的独特精神世界。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体现着中华民族世世代代在生产生活中形成和传承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审美观等,其中最核心的内容已经成为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这些最基本的文化基因,是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在修齐治平、尊时守位、知常达变、开物成务、建功立业过程中逐渐形成的有别于其他民族的独特标识”。

其次,我们有鲜明独特、奋发向上的革命文化。从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到雷锋精神、大庆精神、“两弹一星”精神,再到航天精神、北京奥运精神、抗震救灾精神,这些富有时代特征、民族特色的宝贵精神,脱胎于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同时又在新形势下不断进行着再生再造、凝聚升华,从而为我们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推进文化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

第三,我们还有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和红色革命文化的继承和发展,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创造的新型文化成果。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核心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以及社会主义荣辱观。在短短几十年的社会主义实践中,我们创造了属于自己的中国道路、中国模式、中国奇迹,这说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一种有生命力的文化,是一种体现了人类文明发展进步方向的文化。

(二)我们的文化自信,不仅来自于文化的积淀和传承,更来自于当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蓬勃生机。

文运同国运相牵,文脉同国脉相连,文化自信是国家强大的表现。西方资产阶级之所以对其文化充满自信,与其强大的经济实力密不可分。反观中国近代史,由于国力的衰弱,一些同胞在中西文明的冲突中,对自己的文化逐渐丧失了信心。可见,国力的强大与否,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人们的文化心态。改革开放40年以来,我们创造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国家兴旺,必将带来文化兴盛,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党把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摆到更加突出的位置,中华文化正迎来一个繁荣发展的黃金期。

(三)我们的文化自信,还有赖于强大的人民力量,来自于对中国梦光明前景的憧憬。

文化自信之所以重要,本质上是因为文化重要,而文化从根本上讲是人民实践的产物。因此,文化自信不应只是特定精英群体对文化的自信,而应是全体人民对自己创造出来的文化的自信。这种自信的获得,取决于人民主体性的发挥;这种自信的彰显,也要通过人民来实现。首先,文化自信的基础是人民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创新。其次,文化自信也离不开人民对世界优秀文明成果的吸收和借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既强调中国特色、坚持社会主义,又倡导与不同社会制度和文化的对话与交流。任何一种文化,只有不断吸收、借鉴其他文明成果,才能获得新的生命力,中华文化也不例外。我们要善于融通古今中外各种文化资源,特别是把握好马克思主义的资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资源、国外哲学社会科学的资源,坚持不忘本、吸收外来、面向未来。最后,文化自信还表现为人民对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认同与自觉建设,实现中国梦的光明前景也给文化自信提供了巨大动力。

文化的优秀、国家的强大、人民的力量,是我们文化自信的强大底气,是我们文化自信的水之源、木之本。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站立在960万平方公里的广袤土地上,吸吮着中华民族漫长奋斗积累的文化养分,拥有13亿中国人民聚合的磅礴之力,我们走自己的路,具有无比广阔的舞台,具有无比深厚的历史底蕴,具有无比强大的前进定力。中国人民应该有这个信心,每一个中国人都应该有这个信心。”

二、长河灿烂,中原文化以其鲜明的特点,在整个中华文化史上发挥着独特的作用

中原地区是华夏文明的摇篮和发祥地,华夏民族在这里肇兴,中华民族的主体民族——汉族在这里形成。在古代,中原不仅是中国的政治经济中心,也是主流文化和主导文化的发源地。而如今,中原成为所有中华儿女心灵上的故乡。中原地区以特殊的地理环境、历史地位和人文精神,使中原文化在漫长的中国历史中长期居于正统主流地位。中原文化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源头,是中华文化之根,是中华文化的母体,她具有根源性、原创性、包容性、开放性、基础性五个主要特点。

根源性:中原文化在整个中华文明体系中具有发端和母体的地位。无论是口头相传的史前文明,还是有文字记载的文明肇造,都充分体现了这一点。从“盘古开天”“女娲造人”“三皇五帝”“河图洛书”等神话传说,到对早期的裴李岗文化、仰韶文化、龙山文化和二里头文化的考古发掘,河南省有大量遗址遗物。夏商周三代,被视为中华文明的根源,同样发端于河南。作为东方文明轴心时代标志的儒道墨法等诸子思想,也正是在研究总结夏商周三代文明的基础上而生成于河南的。

原创性:在整个中华文明体系中,无论是元典思想和政治制度的建构,还是汉字和商业文明的肇造,乃至重大科技发明与中医药的产生,都烙下了中原文化的胎记。《易经》《道德经》对宇宙、社会、人生的独特发现,极大地影响了中国人的民族性格和民族文化心理。黄帝都“有熊”置百官和李斯提出的郡县制,确立了中国几千年封建社会的基本制度模式;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张衡的浑天仪,都在中国历史乃至世界历史上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包容性:中原文化具有兼容众善、合而成体的特点。中原文化通过经济、战争、宗教、人口迁徙等众多方式,实现了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思想观念的全面融合与不断升华。郑州大河村遗址中出土的一些富有山东大汶口文化特征的陶器,说明中原文化在那时就开始吸收周边文化成果,熔铸到自己的文化之中。胡服、胡乐、胡舞、胡食在汉唐间传入中原,也都被吸收到中原文化之中。

开放性:中原文化有着很强的辐射力和影响力。一是辐射各地。如岭南文化、闽台文化以及客家文化,其核心思想都来源于中原的河洛文化。唐代的思想家、文学家韩愈极大地影响了潮汕文化。二是化民成俗。中原文化中的一些基本礼仪规范常常被统治者编成统一的范本,推广到社会及家庭教育的逐个环节,从而实现了“万里同风”的社会效果。三是远播异域。秦汉以来,中原文化主要是通过陆路交通向东向西广泛传播,不仅影响了朝鲜、日本的古代文明,而且开辟了延续千年的丝绸之路。班超出使西域,玄奘西天取经,鉴真东渡扶桑等辉煌壮举,书写了中原文明传播的壮丽画卷。从北宋开始,中原文化凭借当时最发达的航海技术,远播南亚、非洲各国,也开辟了世界文明海路传播的新纪元。

基础性:中原文化在中华文化系统中处于主体、主干的地位,在某种程度上代表着中国传统文化。在中国历史上,自上古至唐宋,中原一直是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在与其他文化不断融合交流中,中原文化自身的外延也在不断扩大,由此催生了中华文化的形成。中原文化的核心思想,如“大同”“和合”,成為中华文化的核心思想;中原文化的核心价值观,如礼义廉耻、仁爱忠信,成为中华民族的核心价值观;中原文化的重大民俗活动,如婚丧嫁娶、岁时节日等,成为中华民族的民俗活动。中原以外的文化区都紧邻或围绕着中原文化,很像一个巨大的花朵。这些外围的文化区是花瓣,而中原文化是花心。正是花心的不断绽放,才形成了中华文化这朵绚烂的文明之花。

三、坚定文化自信,复兴中原文化,推进河南由文化资源大省向文化强省跨越,提升文化软实力

文化是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关系“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一个国家如果硬实力不行,可能一打就败;而如果软实力不行,可能不打自败。河南古称“豫州”,向有“中州”“中原”之称,它不仅是中原文化主要承载地,而且是整个中华文明重要发祥地。在这块古老的土地上,保存着裴李岗文化、仰韶文化等令世人惊叹的史前文化,孕育出伟大的思想家老子和庄子、政治家商鞅、科学家张衡、军事家诸葛亮、医圣张仲景、文学家韩愈、大诗人杜甫等历史名人,先后有20多个朝代在此建都,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中的指南针、造纸、火药也产生于此。河南传统文化一定程度上就代表着中原文化。

那么,如何复兴中原文化呢?首先,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遵循学生认知规律和教育教学规律,按照一体化、分学段、有序推进的原则,把中原优秀传统文化全方位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艺术体育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贯穿于启蒙教育、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各领域。其次,做好河南省的地方史志编纂工作,巩固中华文明探源成果,推出一批中原传统优秀文化研究成果,深入阐发中原文化精髓。再次,保护传承文化遗产。坚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方针,做好文物保护工作,抢救保护濒危文物,实施馆藏文物修复计划。最后,加强对外的文化交流合作。文以化人、文以载道,复兴中原文化,得让中原文化理念跨出省界、走出国门,通过发展对外文化贸易,让更多体现中原文化特色、具有较强竞争力的文化产品走向国际市场,让文化自身说话,使其成为不同语种、不同地域、不同国家和平交流沟通的媒介。

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民族传统文化是我们文化发展的母体,承载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包含着中华民族最根本的精神基因,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我们应当礼敬自豪地对待。但是,任何一种文化都不可能与世隔绝,我们要用开放包容的胸怀、辩证取舍的态度、转化再造的方式来从其他文化中汲取养分,广泛吸纳、融汇一切外来优秀文化成果,丰富发展我们自己的文化。

猜你喜欢

中原中华民族精神
虎虎生威见精神
中华民族的独立之路
沁园春·赞中原
初心,是来时精神的凝练
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有力保证
追梦新时代 中原更出彩
From Xia People to Han People and to Chinese Nation— A Study of the Trajectory of the Cohesion and Integration of Chinese Ethnic Groups
拿出精神
My Favourite Animal
御中原 画饼充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