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你也想跃跃欲试的奇特公司

2018-02-02苏凯米

大科技·百科新说 2018年1期
关键词:警察厅威士忌环球

苏凯米

在国外,有些公司在融合了一些科学或智慧理念之后,开展的业务非常独特。虽然这些公司开展的业务比较罕见,市场也不怎么广阔,但却十分有用,令人耳目一新。

“环球救援”离不开最新科技

如果海啸或者地震来了,你会向谁拨打求救电话?也许,你会想到红十字会组织或者国际救援组织,但还有一个组织比它们更值得你信赖,那就是美国的“环球救援”公司——一家提供災难救援服务的私营机构,号称能够“为热爱探险的人群提供即时的灾难救援服务和后勤保障”。

在过去的十多年里,许多跨国企业、政府机构、探险家和户外运动爱好者纷纷成为“环球救援”的客户,为公司带来了高额利润。现在,这家公司把分支开到了巴基斯坦、泰国等地,服务范围覆盖全球。公司的客户只需拨打一个电话号码,就可以联系到任何一家分公司。

“环球救援”公司运营这样一个庞大的机构,就需要有稳定的覆盖全球的网络通讯系统,还要有能够快速与“手机信号失效区域”取得联系的能力。所以,该公司的救援人员全都配备了“DeLorme InReach”——一款功能强大的卫星信号收发器,可以在手机信号覆盖不到的地方收发文字信息,可以点对点的发送位置坐标,跟踪别人,还可以与网上的“Delorme”测绘图库相连接,让使用者看到所处地区的地形轮廓。另外,“环球救援”公司还研发了一款叫作“Grid”的应用程序,可以向客户的手机发送实时安全预警。

不过,即使设备再先进,救援工作的成功概率最终还是要取决于实地人员。可以说,“环球救援”公司的员工的素质很可能会令政府军队也自愧不如:数百名的专业野外医护人员、专业探险家、专业军人、前特种部队成员,甚至前美国海豹突击队员。

科技与人才的结合,使“环球救援”公司总是能够火速赶到现场,及时挽救生命。比如,2011年,席卷北非的民众街头抗议活动引起了全世界的关注,“环球救援”预判形势后及时到达埃及,在出现骚乱的第一天顺利转移60多名客户。又比如,世界上大批的登山爱好者很喜欢去喜马拉雅山挑战极限,其中不少都是“环球救援”公司的客户。只要时逢登山旺季,“环球救援”公司会指派专员来到尼泊尔“伺候”,随时待命。仅在2013年和2014年之间,该公司就成功营救了28名登山者,并把3位遇难者的尸体运送回国。

“超级识别组”那些神奇的识别者

在影视作品中,我们常常看到一些英式警察部门出镜,比如反黑组、重案组、失踪人口调查组或者证人保护组,也许在将来,警匪方面的影视作品还会讲述一种新组织的故事,那就是伦敦警察厅征募的“超级识别组”。不过,与勇敢机敏的警察相比,“超级识别组”的成员在工作时从不动手,而是凭借超越常人的面部识别能力来辨认犯罪嫌疑人。

“超级识别组”成立于2011年。当时伦敦发生了一系列骚乱事件,警察厅一下子需要在很短时间内辨认海量的嫌疑人,而计算机似乎帮不上什么忙——它们只喜欢识别那些正面免冠、规规矩矩被拍摄到的“好面部”。无奈之下,警方将闭路电视拍摄到的数千名嫌疑人的影像传到一个网络数据库,再由伦敦警察厅的3万名警察逐一辨认。在3万名警察中,大多数都只能认出一两个嫌疑人,还有的一个都认不出来。然而,也有几名警察的辨认效率明显高于常人,比如,有20名警察认出了数十个嫌疑人,而一位名叫加里·柯林斯的警察竟认出了185个嫌疑人。

很久之前,科学家就发现,不同人的辨识面部的能力其实是不一致的。有人连亲近的朋友也认不出来,几乎是脸盲,另一些人却能够记住仅有一面之缘的路人,被称为“超级识别者”。

伦敦警察厅想知道警察队伍中是否存在所谓的“超级识别者”,于是,警方邀请科学家来测试辨认效率最高的20名警察。令伦敦警方失望的是,20名警察中只有不到一半的人可以被科学家认为是“超级识别者”——一些警察只是因为碰巧在监狱工作,所以多指认出了一些惯犯。从那时起,伦敦警察厅不断训练或者向社会征募的“超级识别者”,着手组建“超级识别组”。仅在2011年,“超级识别组”就从录像中指认了600多名嫌疑人,其中的90%最终进了监狱。目前,“超级识别组”已经有152位成员,他们在破获犯罪案件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帮人起名的公司靠出售灵感为生

在香港,法国和英国的洋酒商会曾经展开过长达一年的倾销战,结果法国的白兰地卖出了350万瓶,英国的威士忌惨败,只卖出了17万瓶。但在世界其他地区,威士忌的销售量往往高于白兰地。为什么能在别处占上风的威士忌,到了香港就被打得落花流水呢?有一个理由说起来非常微妙:英语的“whisky”翻译成“威士忌”三个字,似乎是在比喻威风的绅士也忌它,让人产生一种喝了会不舒服的感觉;法国的“brandy”翻译成“白兰地”三个字,其中的“白兰”是中国传统名花,那么“白兰”之“地”自然是好地方。这个富有诗情画意的名称,使人不由地联想到酒味的醇美芬芳。

这个故事启发了美国人玛利亚·塞弗,她明白了一个道理:商品与顾客的关系很像谈恋爱,商品的优良品质是“内涵”,名称则是“外貌”,只有“外貌”出众,引起顾客好感,“内涵”才有更多的机会被了解。于是,塞弗创立了“标语”公司,负责给正待推广的新商品起名称。

不要小看“标语”公司的工作,这里生产的每个“产品”都经过了深思熟虑,层层筛选。首先,“标语”公司会了解新商品,询问客户对于商品名称有何期待。比如,新名称要不要带有嬉皮幽默的情绪色彩,要不要突出青春时尚或者典雅气质,是否表达科技含量,等等。下一步,公司用计算机检索多类语言词库和书籍,并用软件对词汇进行加工,有时添加一些前缀或后缀,有时替换某个字母。这一过程,公司制作出2000个新词。最后,公司员工集体讨论,对2000个新词进一步加工,从中筛选出30个词。这一过程中要考虑如何让单词更好听、发音更上口,还要考虑避免一些禁忌,比如是否会在某种语言中带有不好的含义,是否已经被别的商品用过,带来侵权嫌疑。

那么,你有没有见过这家专职起名的公司的产品?也许,你喝过星巴克的“Refresher”(意为清凉提神者)咖啡,吃过麦当劳的“McBistro”(Mc为麦当劳简称,Bistro意为巴黎的法式酒馆)三明治,买过好事达(全美最大保险公司之一)的“Goodforlife”(意为助益人生)保险……这些令人印象深刻的经典名称都是这家公司的杰作。

猜你喜欢

警察厅威士忌环球
Never Give Up Dreams
吴松柏的闽南威士忌小镇
日本查酒驾不许再闻
一瓶1920年威士忌拍出150万英镑
环球纵览
环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