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赛中成长
2018-02-02王娜
王娜
第二天成绩排名公布,我很庆幸,以小组最高分取得了个人专项二等奖。在领奖台上接过奖杯的时候,难掩喜悦与安慰。
记得那是2017年4月13日,我们第一次踏入仿真实验室,满是稀奇,见到了高规格的設备。第一次见到了指导老师,对这大赛有了初步的了解。比赛一共分为三门:理论题150分、安全计算150分、实操200分,均为电脑操作。理论共有150道关于建筑施工的选择题,我们将会下发一套一千八百道超大容量的题库,需要日日背诵;安全计算一共十个小题,下发的两套关于梁模板的计算书是我们唯一的研究材料;实操是比赛的重头戏,共有五大模块将近二百个建筑施工小工程,每个小工程需要正确选择每个施工步骤所需的工具,在两个小时内,小工程完成得越多,分数越高。报名参加的人数很多,刚刚大一的我也没有什么特别的优势,唯一的选择便是从零开始一步一步学起。有了目标,也认识到自己的差距,便有了去实验室的动力。
那个时候,只要一下课,便匆匆赶往实验室,抓紧时间练习实操的五大模块。毕竟万事开头难,所以选择了分支最少的一个屋面工程开始。尝试过很多种记忆方法,最后发现还是手写一次印象最为深刻。之后养成的习惯便是,先在教学模式下写下每一个工具,然后开始仿真模式测试一次,有磕绊的就查看笔记重新再做一次。遇到比较繁琐的模块,得花好几个小时来来回回好几次。由于没有正确答案,只能一个个选项挨个试,选一个提交一次成绩,有成绩的就是正确答案,最后再把所有题都抄一遍。现在回想,不禁佩服自己那段日子的矢志不渝。
一个月后,终于慢慢琢磨出一些操作的相似点。比如主体结构下的现浇框架结构柱钢筋绑扎和剪力墙结构墙体钢筋绑扎,他们的开始几步都是钢丝刷、剁斧、箍筋、套筒、扳手……这样一总结,便能很快加以区别记忆。日子一天天过去,笔记本的厚度在一页页增加,对那些陌生的专有名词越来越熟悉。然而,看似越来越得心应手的比赛很快又出现了一些小状况。
6月11日,我们被通知需要重新安装一套国赛练习软件,原来后者才是真正比赛时的操作模式。花了好几天时间下载安装,熟悉新软件的操作流程,每一步都走得不太容易。很多并肩奋斗的同学就在那个时候选择了退出,因为他们没有十足的把握在短时间内熟悉一套“全新”的软件,那样棘手的局面也曾经动摇过我。那么多有经验的学长学姐都选择了放弃,我一个刚上大一的黄毛丫头有什么理由留下来?这个比赛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校系领导对于比赛的的重视程度自不必说,这些都意味着最终留下的,必定是精英中的精英。虽然我有一腔热血,但也没有太足的底气与自信,毕竟这是一场实力的较量,容不得半点马虎。辗转反侧几个晚上,下定决心:自己选的路,跪着也要走完,因为你会收获什么,还是未知数。
想明白了一切,又重新开始了日日泡在实验室的生活,坐在靠窗的A07,经常一个人学习到深夜。好在有小伙伴们一起讨论交流,总算渐渐熟悉了这套新软件。
然而生活总是喜欢用惊喜与挑战来调剂你计划好的日子,没过多久,复习周来临。期末成绩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实操的练习也不能轻易撒手,最为棘手的是时间有限。权衡之后,决定把实验室当成自习室,先复习最吃力最近的一门考试科目,然后练习一两次操作避免手生。整整两个星期,基本上都是在精神高度紧绷的状态中度过的。每当舍友们开玩笑抱怨说“娜娜,你呆在实验室的时间都比和我们在一起的时间长了”的时候,我只能嘿嘿一笑缓解尴尬。
转机,冲刺。
6月20日,老师给我们四个人单独开了小会,鼓励我们继续加油、熟悉操作、及时交流反馈。我很荣幸能受到这次特殊的鼓舞,万分感激。诚然,我唯一自认为的优点只有两个字“踏实”,只要是用笔记过的步骤,便可以肯定掌握了90%,余下的10%是手速的提升空间。六月底,看着舍友们一个个高兴地收拾回家的行李,说不羡慕那是假的。但是想想自己最初的梦想、几个月的坚持、未知的殊荣,便有了那么一点安慰,坚定了暑假留校继续备赛的决心。假期备赛除了专业、实操成绩的稳步上升,还收获了珍贵的友谊。住在一起,可以看到她们的优点和自己的不足,可以在相互激励中共同进步,可以在闲暇时光聊聊未来、谈谈人生,会在不经意间发现哪些朋友竟然志趣相投。
近七个月的备赛,全身心地投入,听起来好像有些傻,但是回过头来,想想正是这种全身心投入的努力劲儿,才叫不负青春吧。
责任编辑:方丹敏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