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国有企业产融结合惯性问题及解决途径研究

2018-02-02高彦清

会计之友 2018年4期
关键词:产融结合国有企业金融

高彦清

【摘 要】 产融结合已经成为我国大型国有企业集团的共识,但是在国企产融结合的工作实践中,其制定政策制度、现有产业基础、人才储备等诸多方面的惯性思维,使其产融结合之路不通畅、产融结合效用不明显。反观所在企业乃至山西省国有企业产融结合历程以及制约国企产融结合的种种现实紧迫问题,文章从重视资本运作、强化市值管理、完善金融牌照、优化金融布局、全口径开放金融产业、畅通资源渠道、制定市场化的金融政策、构建匹配的政策环境八个方面提出解决途径,为国企产融结合实践提供指导。

【关键词】 国有企业; 产融结合; 金融

【中图分类号】 F416.2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5937(2018)04-0056-03

产融结合在我国已有近三十年的发展历史,近年来产融结合在我国大型企业集团内又掀起新一轮热潮,多数大型多元化集团均已进入金融领域[1]。从欧美发达国家的情况来看,金融产业已经成为其大型企业的核心产业驱动与主要利润来源。例如,美国通用公司(GE)的金融产业利润贡献占整个集团的40%左右,金融资产规模超过7 000亿美元。[2]

从国内情况来看,在经济发展全球化以及资源配置国际化的今天,产业与金融结合,实体与资本对接已经成为鲜明的时代特征。国有企业尤其是大型国有企业已经深刻地意识到产业与金融的结合,可以迅速集聚资源、补齐短板、跨越门槛,使企业可以通过范围经济的方式迅速扩大规模与提升实力。一些巨型央企已经凭借其雄厚的资金实力与显赫的知名度,迅速集聚了各类金融产业资源尤其是高端金融人才,构建起了自身强大的金融產业。例如国家电网的英大系与宝钢的华宝系等皆是如此。

但反观地方国企,长期以来专注于实体产业运营,没有形成金融资源方面的积累与积淀;同时,受企业自身实力与知名度所限,其吸纳外部金融资源的能力也无法与央企同日而语。地方国企虽然意识到了产融结合的重要性,也致力于形成产融结合的良性互动体系,但成效不佳。以笔者所在的集团为例,旗下拥有三家上市公司,但这些上市公司自完成上市以来,并未能有效发挥对于实体产业发展的资本支撑功能,还未真正成为实体产业发展所需的有效资本平台。

一、地方国有企业产融结合主要惯性问题

(一)上市公司资本运作少、市值水平低

当前,不少地方国企已经清醒地意识到,以资本为核心统领发展,这是全球性趋势与世界性共识。基于上述认识,不少地方国企不遗余力地推动实现其优质资产的上市。但是,上市完成以后,很多企业未能很好地研究解决上市公司功能发挥这个问题。如前所述,某集团旗下的三家上市公司自完成上市以后均未成功实施过一例资产重组或再融资类的资本运作事项,上市公司对于集团的资本支撑与财富倍增职能基本未能发挥。而且,更为严重的是,这不是某个集团的个性问题。

资本运作少的同时,由于对上市公司市值的功用认识不足,没有建立起市值管理的意识与体系,不少地方国企上市公司的市值水平也长期处在较低的水平,未能有意识地进行市值管理。以某集团旗下的三家上市公司为例,2016年底的市值合计仅有270亿元,而这三家公司2016年营业收入合计就达370亿元,市盈率、市净率水平也较低。

(二)金融牌照不全

基于金融产业风险较大的特质,包括我国在内的世界各国对于金融产业的监管都较为严格,只有持有国家主管部门颁发的牌照,才能开展相关业务。受企业实力等因素限制,地方国企普遍在金融牌照获取方面处于劣势。以某集团为例,当前仅财务公司拥有银监部门颁发的牌照。其他,银行、保险、证券、信托、基金、期货等牌照全部欠缺,从而导致集团被挡在这些金融子行业的门外。

(三)金融人才缺失

人才是立业之基、兴业之本,金融行业作为典型的轻资产、智力密集型行业更是如此。特别在风险防控方面,由于金融行业的高风险性特征,如果没有高度专业化的人才队伍依托,则无法建立有效的风控体系。而国企一直从事产品经营,进入金融领域,由于不熟悉该行业,可能产生新的经营风险[3]。

但作为传统实体企业的地方国企,其金融人才的储备存在天然的短板。同时,对于外部高端金融人才的吸纳及引进上,地方国企也存在政策、资金、配套等方方面面的障碍,这就造成高端金融人才缺位的问题一直无法得到有效解决[4]。而反观一些成功的民营企业,其能够在短时间内完成金融产业的破局与发展,首要的成功经验就是引进高端金融领军人才,进而凭借领军人才的经验、视野进行战略布局,凭借领军人才的人脉影响进行资源吸纳。例如,恒大及万达等民营企业都是直接聘请各大银行总行行长级的领导出任其金融产业的领军人才,这些引入的高端人才能够在短时间内为这些企业的金融产业发展进行准确的定位布局与资源募集,进而推动这些企业的金融产业快速走上轨道。而地方国企正是由于欠缺关键性领军人才的引领,其金融产业的发展缺少顶层设计与资源支撑,往往处于摸着石头过河的窘境。

(四)金融政策缺位

金融资源的缺失归根到底最关键的原因是金融政策的缺位。地方国企原先都是从事实体产业为主,其内部的各项管理政策、薪酬制度等都是与实体产业配套的产物,由于行业属性的不同,很难与金融产业的发展有效兼容与匹配。而短时间内,尚难以快速构建一套符合金融行业特性、契合市场规则的金融产业运行机制、容错机制与奖惩机制,这就导致一方面难以吸纳外部人才加盟其金融产业;另一方面也难以调动现有员工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在这种情况下,不利的政策环境自然导致其金融产业的发展举步维艰。

(五)金融资源渠道不畅

地方国企构建金融产业,基本是在一张白纸上作画。在这种情况下,就必须拥有畅通的金融资源渠道以获取外部金融资源与金融人才。但恰恰在这一点上,由于原先所处行业不同,短时间内很难有效融入金融行业信息传递网络,又未有意识地构建信息融入节点,导致地方国企难以及时有效地收集金融资源信息。从而,金融资源短缺日益成为地方国企的短板。尤其地方国企很多都处在三、四线城市,而优质的金融资源与金融人才都在北上广深等一线城市,渠道不通畅与信息不对称就导致地方国企难以从一线城市吸纳合格的金融人才、并购急需的金融资源。例如,假设地方国企有意参股一家证券公司,一线城市的证券公司也有意寻找投资者,但由于双方的信息不能及时对接,导致地方国企无法及时介入,而错失良机。endprint

二、解决产融结合惯性问题的路径

(一)重视资本运作、强化市值管理

地方国企在已有上市公司的基础上,仍然有大量资产、资源因为各种原因游离于上市公司体外,其整体的资产证券化、流动性水平不足。因此,必须着力在提升资产的资本化、证券化水平上下功夫。在对企业资产进行整体梳理做到心中有数的情况下,进行有针对性的资产注入。这样的话,一方面可以提高地方国企的资产证券化、流动性水平;同时,资产注入作为资本市场备受关注的主题,将在增厚上市公司业绩水平的同时,实现上市公司的股价水平、市值水平的提升。

同时,对于上市公司的市值管理与资本运作要有明确的方案与严格的考核,要将以往无意识的散养转变为有意识的培育,企业的发展规划与上市公司的资本运作必须进行资源对接与整体部署。要按照市值目标对上市公司进行考核,上市公司高管的薪酬水平要与上市公司的市值水平挂钩考核、同向变动。

(二)完善金融牌照,优化金融布局

从企业布局来说,银行、保险、证券、信托是现代金融体系的四大支柱。从地方国企的情况来看,多数只在一些地方性商业银行有少量的参股,而在保险、证券、信托领域尚是完全空白。

从企业资质来说,我国主流金融牌照共16张,其中主要金融牌照7张,即银行、保险、证券、信托、租赁、基金、期货,集齐这7张牌照就可以说是全牌照的金融控股集团。对于地方国企来说,单凭自己的力量来获取新的金融牌照确实难度很大。因此,要改变单兵作战,投资兴建的模式,着力在市场上寻找好的投资标的,进行投资并购,直接参控股现有的金融企业,获取现有的金融牌照。

(三)全口径开放金融产业

单丝不成线、孤掌必难鸣。尤其地方国企处在资源弱势的境地中,关起门来搞产融结合肯定难以获得好的成效。要在当前股权架构及管理机制下,以产业开放、合作共赢的心态,秉承“不求所有、但求所在、但求所用”的原则,引入外部专业投资者,甚至让渡其金融企业控股权以植入专业的管理、专业的运营、专业的人才。在股权多元化的过程中,要高度重视专业的对口与产业的对接,争取在引入资本的同时,借助投资者的专业力量,能够拓宽其金融产业的业务范围与业务品种。

在吸引外部投资者入股自身金融企业的同时,地方国企也要积极寻求好的金融资产标的进行参控股,同时改变以往国有企业单纯追求控股权的通病,对于一些好的金融資产标的,即使无法获取控股权,也要积极进行参股。这样做的好处一是可以获取可观的投资收益;二是可以拓展自己的金融产业朋友圈、信息流,积淀自身在金融行业的影响力。

(四)畅通资源渠道,获取优质资源

实体企业孤立地白手起家搞金融是缘木求鱼、死路一条,金融资源的逐步积累与培育远远无法满足产业发展的需要。必须以资本为纽带快速并购现有的优质金融资源,才能迅速构架其自身的金融产业。而很多地方国企处于地域与信息方面的弱势,缺乏优质金融资源的获取渠道与对接平台。鉴于这种情况,地方国企可以与北上广深的一些资深金融机构或专业猎头进行深层次、全方位的合作,除了传统的业务合作之外,可以将这些金融机构作为发展自身金融产业的桥头堡与信息中心。通过这些信息中心收集并对接金融资源信息,从而改变地方国企金融信息弱势的现状。

(五)制定市场化的金融政策,构建匹配的政策环境

各地方国企要改变传统的实体行业思维与意识,依据金融产业的行业特性,制定出台高针对性、高匹配度的金融产业政策与考核办法。一方面,可以为吸纳外部金融人才营造良好的环境;另一方面,可以调动金融产业现有员工学习业务、提升素质、创造业绩的积极性、主动性与创造性。

制定金融政策的关键环节在于打破实体产业传统的薪酬分配办法与模式,一方面采取超额收益分成的办法,按照一定比例对承办单位及部门进行分成奖励,将企业效益与个人利益紧密挂钩;另一方面改变传统实体企业薪酬分配的单一模式,采取股权期权等多种分配方式对金融人才进行激励。

(六)吸纳社会人才,提升队伍素质

搞金融产业,不能闭门造车,更不能闭路循环。只有源头活水源源不断地注入,才能保证产业的生存与发展。在出台市场化金融政策的基础上,要制定充分体现行业特色的市场化金融人才招聘政策。最重要的就是要招聘具备深厚行业履历、广泛行业人脉、优秀行业业绩以及具备较高行业地位的金融领军人才,来领衔本企业金融产业的布局规划及发展。对于这种稀缺高端人才,企业主要负责人要礼贤下士、三顾茅庐,亲自出面礼聘。

以上这些专业人才,在科学招聘、严格考核的基础上要赋予其充分的职权,由其负责各自所在企业的发展运营、人员招聘及薪酬激励、人事任免等具体事项。拆除选人用人的藩篱,真正构筑内部金融企业与社会专业人才的顺畅通道,真正改变金融产业专业人才缺乏、引进渠道缺失的现状。

(七)革新金融产业运营体系

实体企业管理运营金融产业,必须进行体制机制的创新与重构。从机制创新来说,在条件成熟的前提下,可以成立与各金融类企业具有直接产权关系的金融控股公司,对各金融类企业实施统一的产权管理与资源配置。根据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国际证监会组织、国际保险监管协会1999年发布的《对金融控股公司的监管原则》中的定义,金融控股公司是指在同一控股权下,所属的受监管实体至少明显地在从事两种以上的银行、证券和保险等业务,同时每类业务的资本要求不同。其基本特点是:集团控股、联合经营;法人分业、规避风险;财务并表、各负盈亏[5]。

从企业运行上,必须打破以往制约金融企业发展的条条框框,给予其完全的市场主体地位、经营自主权、业务选择权与选人用人权。在管控程度上,建议不再对其进行紧密的业务管控,替之以科学的资本管控与产权管控。推动各类金融企业建立完善的法人治理架构,公司本部只在法人治理架构与公司法的框架中行使权力,发挥职能,不再干涉其具体业务开展、企业运营与选人用人。

(八)健全法人治理结构,严格管理和控制金融风险

对于所属金融企业中市场化经营的公司,按照其所在行业的特点,建立市场化运行机制的同时,要有机统一“责权利”;突出市场化经营公司管理层的职业经理人身份,促进其自身目标与企业发展长期目标尽可能地吻合,防止管理层采取短期行为、“内部人控制”和进行逆向选择。

金融产业风险控制建立整体风险监控体系,动态监控风险指标。运用重大事项报告制度、重点数据实时监控体系以及经营效果审计等手段,强化对企业经营活动事前、事中、事后的监督与控制。建立实时信息监控系统和重大风险的纠偏机制[6]。

地方国企的产融结合、金融发展是必由之路、必经之途,成功的彼岸既不是朝发夕至,更不是遥不可及,只要我们致力于构建良好的内部环境、适宜的政策配套、畅通的资源渠道,必能栽下梧桐树,引得凤凰来,地方国企的产融结合定能够取得令人满意的成效。

【参考文献】

[1] 陈兆波.产融结合及实施路径研究[J].金融经济,2015(20):95.

[2] 李孝正.国有企业如何突破产融结合路子[J].现代经济信息,2014(6):111.

[3] 王小强,蔡志鹏.国有企业产融结合效用分析[J].世界华商经济年鉴,2009(2):5.

[4] 刘威.产融结合:提高国有企业竞争力的有效途径[J].湖北农村金融研究,2002(4):49.

[5] 凌文.大型企业集团的产融结合战略[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04(2):40.

[6] 黄永达.关于大型国有企业集团实施产融结合战略的思考[J].中国经贸导刊,2005(9):27.endprint

猜你喜欢

产融结合国有企业金融
新时期加强国有企业内部控制的思考
国有企业加强预算管理探讨
如何做好国有企业意识形态引领工作
何方平:我与金融相伴25年
君唯康的金融梦
产融结合型企业利润结构质量分析体系的构建
打造产融结合平台推动企业财务转型
企业集团产融结合的战略实施管理
企业集团产融结合的战略实施管理
基于财务公司探析产业链金融的分析及有效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