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林师范学院的戏剧活动
2018-02-02黄伟林
黄伟林,广西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广西文艺理论家协会副主席,广西桂学研究会副会长。
我曾写过一篇《广西戏剧的滥觞》,里面谈到民国时期广西省立师范专科学校的戏剧活动。
广西省立师范专科学校是如今广西师范大学的前身。1936年广西省立师范专科学校并入广西大学,1941年末重新成立广西省立师范专科学校,1942年4月,广西省立师范专科学校更名为广西省立桂林师范学院。1943年8月1日广西省立桂林师范学院更名为国立桂林师范学院。因此,国立桂林师范学院既是广西省立师范专科学校的后续,也是广西师范大学的前身。
广西省立师范专科学校的戏剧活动有不少文献涉及,但桂林师范学院的戏剧活动却鲜有文献涉及。目前人们撰写有关桂林师范学院的文章,文献依据多是《国立桂林师范学院实录》一书。该书有谢敏、吴天佑《抗战胜利后桂林师院的新文学活动》,万章利、张耀钦《桂林师院的文体活动》,马韵玫《风雨声中弦歌不绝》几篇文章,涉及桂林师范学院的戏剧活动。但这几篇文章都是当事人数十年后的回忆,而且文中涉及的戏剧活动最早的也是1945年,对桂林师范学院1945年以前的戏剧活动未有涉及。
那么,1941年11月成立的广西省立师范专科学校,1942年4月1日更名的广西省立桂林师范学院,其在1945年以前是否有戏剧活动呢?这是我在关注广西师范大学戏剧活动历史时经常想到的一个问题。
2017年12月16日,我在查阅有关曾作忠先生的资料时,无意中读到一篇发表于1946年的文献《本院剧运的回顾与前瞻》。该文提供了桂林师范学院许多戏剧活动的信息,令我喜出望外。
该文第二段写道:“《孤岛黄昏》这个独幕剧的演出,开创了本院演剧的纪录,揭开了学院剧运的前幕,掀起了静静的师范戏剧的一丝微波,这就是学院剧运发展前的一段最宝贵的孕育时期。”
《孤岛黄昏》这个独幕剧作者是谁,内容是什么,尚不得知。但这个独幕剧在桂林师范学院演出的时间则可以推测。文章紧接着写道:“隔了一年多,那最伟大的西南首届剧展终于在三十三年二月十五日开幕了(1944年2月15日,编者注),各地的文化人都群集在桂林了,他们为了戏剧宣传工作的扩展,很尽了他们的努力。 同时提高了桂林的文化,而最值得我们称颂的,是他们直接或者间接的灌溉,使我们学院这一枝孕育在沃野里的戏剧幼苗逐渐地长成起来了。”
这段话表明了两点:一是广西省立桂林师范学院最早的话剧演出大约在1942年,即西南剧展开幕一年多以前;二是西南剧展对国立桂林师范学院的话剧活动是一个强有力的推动,它使国立桂林师范学院的戏剧幼苗成长起来了。
从该文,我们还可以发现,1944年的4月1日,即国立桂林师范学院的院庆日,国立桂林师范学院演出了话剧《两面人》,文章对这个话剧评价很高:“《两面人》的演出,是我们学院剧运走上发展途径的开端。它的演出也是适应抗战的需要,暴露敌后动摇分子的丑态,指责了两面人祝名斋的无耻,诚然是一次火药气的演出,可是在庆祝的空气里,拿它来当着抗战的警钟,岂不是充分的表现了我们是‘读书不忘救国‘娱乐不忘抗战的人们!”
1944年的5月12日,国立桂林师范学院成立了青年剧社,当时参加的同学非常踊跃,全社社员达四十人之多,本来打算在暑假作一次巡回演出,可惜,正好遇到湘桂大撤退,国立桂林师范学院离开了桂林。
值得注意的是,1944年2月15日至5月19日,桂林举办了举世闻名的西南剧展。当时广西的高校只有广西大学参加了西南剧展,国立桂林师范学院没有参加西南剧展,但正是在此期间,国立桂林师范学院演出了《两面人》,成立了青年剧社,显而易见,上文所说西南剧展推动了国立桂林师范学院的戏剧活动,此言不虚。
因为湘桂大撤退,国立桂林师范学院先是迁到广西的丹洲,然后经过贵州的剑河,迁到贵州的平越。从丹洲到剑河,正是1944年与1945年的过渡,国立桂林师范学院在剑河停留了半个多月,过了1945年的元旦。正是在这段时间国立桂林师范学院在剑河演出了独幕剧《连升三级》,该文写道:“因为这一出戏剧暴露保长的丑态和出卖壮丁的弊端,所以拿来在剑河演出是很适合的。虽然观众多为苗民,我想,从他们的微笑中可以推测他们的了解这剧的情节的。从一个剑河中学国文教师的谈话里,我欣然以为这一幕剧演出得其所了。他说:‘我们那边乡下真有朱保长这一类的人。”
到平越后,1945年2月1日,青年劇社召开成立大会。开会时,恰好马场坪劳军队派来专人请求,曾作忠同意青年剧社赴马场坪作劳军演出。青年剧社为劳军专门排练了《胜利第一》。后来劳军演出被取消,但《胜利第一》仍然在学院的舞台演出了。
之后,为欢迎林砺儒教务长等教授到达平越,青年剧社又排练了三幕剧《少年游》,于1945年2月28日进行了演出。根据该文,我们知道:“《少年游》是描写敌后大学生与敌伪斗争的情形,说明他们这群在敌伪魔网上蹂躏的志士,是不愿做亡国奴和汉奸,而是渴望投入祖国的怀抱里,呼吸自由的空气。它告诉后方的人民和沦陷区里的人,他们的爱国热忱是不会消灭的,他们是不怕威胁、不受利诱的爱国志士。”
1945年4月1日,桂林师范学院成立四周年的纪念日,青年剧社演出了五幕喜剧《结婚进行曲》,该文介绍:“它描写黑暗面的封建遗迹,针对着妇女解放暴露了社会的不合理。例如:刘母这种古旧思想人物社会上还是存在的,刘天野这种应付环境的人物社会还没有绝迹,像黄瑛口里叫着争取社会上一切的平等自由,而实际上屈服在环境下的女性也不是没有。虽然在进步社会妇女得了解放的今日,可是在平越一个古老的山城里,这次的演出,也还算是为妇女求解放的第一次‘呐喊了。”
当时的国立桂林师范学院不仅是青年剧社在排演戏剧,其他团体也排演戏剧,比如,1945年4月2日,教育学会演出了歌舞剧《沙漠之歌》,该文如此评价这个歌舞剧:“教育学会歌舞剧的演出,这是本院的剧运史上开创了新纪录。短短的两幕剧,可是描写知识青年到边疆去从事抗战宣传工作的内容,也就够丰富了。它虽然是《沙漠之歌》,似不是沙漠地带的人民听了,也会受了感动的。”endprint
这天晚上,英文系还演出了英文剧《月亮上升》,也被认为非常精彩。
用该文的话说,当时“剧潮涌起在师院的默流里”,同学们热心于戏剧工作的越来越多,但青年剧社因名额有限,不能容纳更多的人才,于是,为了适应环境的需要,国立桂林师范学院又成立了师院剧团,全团几乎达到百人。
师院剧团成立之后,应1945级毕业同学的邀请,演出了《金玉满堂》。该剧共演出了三场,收效很大。该文称:“这一次的演出是很有价值的,因为它是揭露了大后方奸商的情形,发国难财暴发户的下场,使一般的有醒悟有警惕。”
国立桂林师范学院在平越的话剧活动意义超出了校园的范围,影响了地方。据该文说:“本院戏剧工作在平越是很活跃的,它不但鼓起了同学们的努力,而且牵引着平越中学的剧运向前发展,这是值得我们高兴的。平越中学的高中部《野玫瑰》的演出,初中部《离离草》《春寒》《寄生草》的演出,都是由我们的同学负责导演,这显然告诉了我们工作范围的广大,在本院剧运史上写下了空前的最光荣的一页。”
抗战胜利后,国立桂林师范学院从平越回到桂林,国文系增设了戏剧一科,聘请欧阳予倩担任教授。该文因此写道:“欧阳予倩先生不但是我们的‘导演,而且又是我们的‘导师了。”
值得注意的是,这篇文章不仅叙述了桂林师范学院的戏剧活动,而且谈到了对戏剧工作的认识,比如,文中这样写道:“为了要深一层的了解人生,具体的表现文化,实际的改进社会,戏剧工作确是我们教育大众的有力的工具。”
又比如:“希望我们从事教育的人,不要把戏剧当作娱乐品或商品看,因为它是教育大众的工具,我们要善用它来提高观众智识的水准,以达成教育大众的任务。我们知道抗战戏剧在战时的贡献很大,而现在是建国的时候了。我们需要的是建国的戏剧,所以在今日民主世界的潮流里我热切的希望我们今后的演出,不再是火药气的,不再是哭诉的,不再是指责的,不再是谩骂的,而是为人生的,为艺术的,为社会的,为世界的!”
这篇标题为《本院剧运的回顾与前瞻》的文章发表在《国立桂林师范学院院刊》1946年第1期。该文所回顾的国立桂林师范学院戏剧演出到1945年止。
根据万章利、张耀钦《桂林师院的文体活动》一文,1946年1月,国立桂林师范学院从贵州平越迁回广西桂林,当时学院已经聘请了欧阳予倩馆长在国文系讲授戏剧课。
这一年,桂北地区发生了水灾。为了赈灾,师院剧团请欧阳予倩作导演,排演了曹禺的话剧《雷雨》,在正阳路南强戏院演出了三天,门票收入作为师院对灾区人民的慰问。
1946年5月4日,为纪念五四运动,桂林师范学院学生会发起与广西省立艺术馆合作,举办独幕话剧晚会,演出了《凯旋》《艳阳酒家》《十三年》等剧。根据万章利回忆:“《凯旋》一剧,揭露了国民党反动政府消极抗日,猖狂发动内战的嘴脸,李果、覃树冠、黄瑞枝以及欧阳予倩的女儿欧阳敬如(桂中学生)参加演出。《艳阳酒家》则是再现在抗日战争中,流亡青年的悲愤控诉。《十三年》是一对情人,在漫长的13年后重逢的故事。《艳阳酒家》一剧万章利参加,艺术馆的演员是鲍方,演出地点在师院附中礼堂(今广西师大南区宿舍)。双方合作演剧,引起校内外人士极大兴趣。场内座无虚席,窗口挤满了观众。”
万章利文章中,还提到英语系演出了话劇《寄生草》,还提到多幕话剧《心狱》的演出,当时国文系主任谭丕模的女儿谭得俐参加了演出。
马韵玫《风雨声中弦歌不绝》一文写的主要是国立桂林师范学院南迁南宁之后的戏剧活动。1946年秋天,国立桂林师范学院一年级新生到了南宁,开学不久就排演了陈白尘的《岁寒图》,与高年级同学演出的新歌剧《兄妹开荒》、话剧《金玉满堂》相互呼应。
1947年1月,国立桂林师范学院从桂林迁址南宁,并更名为国立南宁师范学院。这一年,排演了新歌剧《草原之歌》和独幕剧《墙》,还到市内公演了多幕话剧《日出》。《日出》是国立南宁师范学院第一次到院外举行大型演出。
1948年至1949年,国立南宁师范学院先后演出了《重庆二十四小时》《家》《李Q正传》《火的洗礼》等大型话剧,其附中则演出了于伶的话剧《长夜行》。一些爱好京剧的同学,则演出了京剧《苏三起解》,还赶排了反映陕北根据地人民新生活新面貌的大型歌剧《大家喜欢》。
从上面的史实,我们可以看到,桂林师范学院从广西到贵州,从桂林到南宁,一直活跃和坚持着话剧活动,并且,这些话剧活动与国家、与时代都有着密切不可分的关联,而对其所在的地方,都产生了或大或小、或近或远、或深或浅的影响。
责任编辑 侯建军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