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美国大兵在花溪

2018-02-02徐开新

贵阳文史 2017年5期
关键词:大兵花溪清华

徐开新

日寇投降第二天,人们还浸沉在胜利的欢乐中,美国大兵更是活跃,有的跳进镇上的商店把所存的鞭炮统统燃放一光,有的举枪乒乒乓乓朝天连放。

抗日战争后期的1944年至1945年,美国军队作为盟军进驻贵州省贵筑县(今花溪)境内,有空军后勤部队、陆军作战部队、军人后方医院及美军驻国军13军顾问团,人数多时600余人。这么多美国大兵在花溪、青岩等乡镇与当地各界人士相处,是水火不容还是和睦相处?多年来众说纷纭。

笔者是在花溪长大的新中国的同龄人,上世纪50至70年代接受的宣传信息是:美国兵即帝国主义,帝国主义即凶恶的侵略者,即坏蛋。80年代后笔者对此问题才有比较客观的认识。2011年,省社科院熊宗仁先生就中美历史关系问题向笔者约稿,笔者特到贵州省档案馆、花溪区档案馆、清华中学校史室查阅资料,并采访还健在的知情人,获得了一些较为真实、与过去的宣传不大一样的资料信息,成就了这篇拙稿。

一、贵筑县官方对美军的态度

贵筑县各级政府对美军进驻需要解决的诸如住房、生活、训练、娱乐等问题,是以诚相待、积极帮助解决的。抗战时期,不时有国军部队强占学校房地,干扰教学,县政府对此是依据政务院、贵州省政府、滇黔绥靖副主任公署颁布的“禁止军队驻扎学校”通令严厉制止的,但对美军驻扎清华中学、青岩小学等校却另当别论,当然后来上级重新颁布的“禁止军队驻扎学校”的通令特加上了一条:“盟军除外”。今102岁、时任贵筑县教育科长的汪汝衡老先生回忆说:“1944年抗战中,先是美空军后勤部约200人到县境,青岩区公所安排驻青岩赵公专祠,当时专祠是青岩小学女生部使用,女生部搬出让美军。不久又有美军联络官找县政府洽谈,借花溪小学和清华中学校舍作美军俱乐部和后方医院,县政府负责人回答:清华中学直属省教育厅管理,县府无权过问;花溪小学有500多学生,无多余房舍资借用。后经洽商,由美军拨款,县政府拨基地,并派员协助购办建材,按美军需求设计招商承建。两月后在离花溪河不远的蟠龙山下(今溪北路),一排砖木结构青瓦平房如期竣工,其中一间较大的作议事厅兼舞厅,内部陈设也由县政府协助购置。美军租借清华中学才建几年的3栋教学楼,是由贵阳市市长何辑五(兼清华中学副董事长)亲自上门找校长谈妥的。清华中学师生只有搬到食堂、宿舍上课。

二、民间关于美军的传说

美军进驻县境,与当地老百姓并无直接经济利益关系和其他利害冲突,百姓因而对美国大兵驻扎抱着无所谓态度,说不上友爱,也说不上讨厌,只是留下一些与美国大兵有关的轶闻传说。

轶闻一:一队驻扎青岩的美国大兵在郊外行军,突然“啪”的一声,吓得大兵们全趴下,以为遇到了刺客,其实是一农夫用土枪在附近打野兔子。事后农夫被当局以惊吓友军罪拘押。

轶闻二:花溪街上一陈姓农民曾受聘给驻清华中学美军打杂工数月,几十年后问他对美国大兵的看法,他说:“美国兵很讲卫生,也很有钱。”请他举例,他说他们做菜打鸡蛋,打了几十个遇到一個“寡蛋”(腐烂的蛋),就一盆蛋都不要了,中国人看到好心痛。还有美国兵经常在大操场放电影,只见男女搂搂抱抱的,看不懂。

轶闻三:美国兵常上街酗酒滋事,有次两个列兵在花溪民乐春餐馆酒醉出来,在花溪大桥看到一女生,就上前强拉拥抱,女生抗拒嘶喊,群众怒吼,适值美军宪兵巡察过来,得以制止。又有一说:花溪街上有一30岁少妇,平时爱漂亮好打扮,人称“老摩登”,曾被美国大兵拉到军营。笔者追问是强拉,是半推半就,还是自愿被拉,谁也说不清。

轶闻四:笔者有一未曾见过面的姑母,1945年不到20岁就去世了。笔者儿时听到大人们有关姑母的话语只有两个词留在记忆中,即:“病死、美国军官”。笔者长大多次追问祖母和家人关于姑母的死因,但都避讳不谈,只说3个字:“病死的”。直到80年代后笔者从姑母的同学处,才打听到不太完整的说法:姑母名叫徐守珍,人称满姑,活泼漂亮,她在搬迁到青岩的贵阳女子师范学校读书期间,与一美国军官相好,并有身孕,后不知是因私下堕胎或是“小产”而死去。在那个年代的一个偏僻小镇里,女人未婚先孕是奇耻大辱,医院做人工流产手术也是违法的。

三、美军在清华中学

坐落花溪大桥旁的私立清华中学和花溪区政协文史委,对美国大兵驻扎学校有许多记载,选录如下。

1988年出版的《贵阳清华中学校史》要事篇记载:

“1945年3月31日,美军13军475步兵团2营E连进驻学校,数十辆卡车满载全副武装的官兵258人抵达足球场,分别进入预先搭好的50个营帐中,连长麦丁上尉拜会唐宝心校长。”

“4月30日,校庆前夕举行游艺晚会,美军多人参加表演,一等兵魏伯伦(芝加哥大学毕业生、专习中国语文、汉语流畅)独唱中文歌《义勇军进行曲》。清华文学会邀请魏伯伦讲演《托尔斯泰》。”

“5月1日,由于美军占运动场地,未举行运动会。只举行篮球、沙袋球、乒乓球比赛,竞争颇烈。”(笔者补记:有校友回忆和照片证实,学生与美国大兵篮球赛。)

“5月2日,美军259后方医院迁入达公楼及南、北楼。教室移到宿舍楼下,办公室移于冰峰堂合室办公。”

“8月10日,美军医院艾克上尉和冯士敦上尉为梅葆琛同学(梅兰芳之子)紧急治疗烧伤有功,学校给两人颁发‘服务章第11、12号。”

“9月30日,美军医院迁出,经3天清整,校容即复旧观。”

2003年出版的《唐宝心回忆录》记载:

“我到贵阳科学馆美军总部同负责后勤的凯洛格上校会商并签了租约。凯洛格文质彬彬,沉默寡言,他是一位土木工程师,颇有学者风度。租约规定了一年的租金分期付租,次日,我们还没腾空房屋,美方就运来好多部汽车的器材, 开始动工装修。我们原来没有电灯自来水,他们很快安装起来,学校迅速改变了面貌,我们复课的部分也沾了光。”

“学生梅葆琛是梅兰芳大师的儿子,他同美军医混得很熟,他因宿舍有臭虫,便向美军讨了一瓶汽油来杀虫,不料失火烧伤了脸和手,向美军医院求救,军医们毫不迟疑为梅治疗包扎,以后每天为他换药,烧伤很快治愈,没有留下疤痕。”endprint

“美军每天的操练很有趣,常常招来学生和附近居民围观。美国大兵休息时到处闲逛,镇上和公园到处有他们的踪迹,不时可见他们的恶作剧。住在校内的女教职工深怕美国大兵来扰乱,有些提心吊胆,我找连长交涉,他很合作,规定教职工宿舍区是Out of Bound(禁止入内)。学生最喜欢同美国大兵交往,借机练习英语口语。美国大兵拿猪肉到回民饭馆去吃,老板请我用英语写布告,禁止这种行为。上尉连长为了我便于进军营,每天都把进门口令告诉我,我随时可以进出他们营地。”

“日寇投降第二天,人们还浸沉在胜利的欢乐中,美国大兵更是活跃,有的跳进镇上的商店把所存的鞭炮统统燃放一光,有的举枪乒乒乓乓朝天连放。有的手持茅台酒瓶,边饮边唱,不少人酩酊大醉,摇摇晃晃,横卧街心,侵扰民宅,借酒撒疯。美国人的放荡性格和中国人的幽默天性融合到一起,更增添了欢腾的气氛。”

2007年出版的《花溪文史资料13集》和《清华二三事》,都记载有许多七八十岁的校友回忆学生生活中与美国大兵交往的故事。其中后来曾任驻外大使和中英香港问题谈判代表的罗嘉欢校友,在其《情怀母校清华中学》一文中写道:“美国大兵进驻学校那天,一个个脱得精光,跳到操场边上的花溪河里,这可把女老师吓坏了,躲在屋里不敢出来,后经交涉,美国大兵收敛了。美军医院的军医、护士文化素质高,对人彬彬有礼,可能工作紧张,同我们接触不太多。士兵同我们学生的关系倒很友好,他们在帐篷里无所事事,很欢迎同学们去聊天,他们听到我们多少能讲些英语,英美民歌唱得好,甚感诧异。学中文的一等兵魏伯伦用汉语给我们作过两次演讲,我把《高中英语》课本给他看,他认为所选的文章太老、太深,不适用,你们学的不是英国语言而是英国文学。”

四、美国大兵写自花溪的家书

1945年,美国大兵卢·格里斯特跟随部队来到贵阳花溪,4月8日他与战友到花溪公园游览,晚上给新婚不久的妻子写家书,他写了花溪公园的秀美风光、花溪人的善良:“我最亲爱的洛蒂:今天下午,我们去游览了中国风景名胜之一的花溪公园。河岸边生长着茂密的树木,枝叶低垂在缓缓流动的河水之上,觅食的小鱼不时在水面上翻出几朵水花。

在一个小山丘后面,我们看到一个老磨房。我们必须经过一条石板路才能走近它。它的右边有一架水车,带动石磨围着碾槽转,碾面的人不停地把溅出的麦粒重新扫进槽中,一点都不浪费。这是原始的磨面方法,但效果很好。

我们在公园里遇到一些友好的中国军官,他们想请我们今晚去‘干杯,喝酒。我们对‘干杯倒竖拇指,表示同意去吃饭,但喝酒就免了。我们去了一家广东餐馆,菜式与云南菜大不相同。从众多丰盛的菜肴中,我只能认出炒面和芙蓉蛋,因為美国的中餐馆里就有这些菜。中国人不仅对我们十分友好,而且也非常愿意帮忙。”

五、津津乐道美国大兵事

美国大兵撤离花溪至今已60多年了,而与美军有关的一些往事,今天的花溪人仍在津津乐道。

美军俱乐部建筑 这一排看上去很不起眼的美军俱乐部系倒T型砖木结构平房,1946年美军撤出后县政府划拨给县参议会和贵筑县立中学,1950年县中停办,改为县人民政府招待所。俱乐部里一间200多平方米的舞厅,花溪人称小礼堂(相对不远处的和平礼堂而言),小礼堂成了区政府小型集会的会场和花溪人娱乐的第一个舞厅,其他房屋用作区民政局、区民族文工队等机关单位办公。1990年区政府大楼拆建,政府办公迁入作周转用房,直到1994年政府迁出后,俱乐部才拆除改建法院新大楼。美国人建的这一建筑,与花溪人相伴了整整50年。在今天的有关文史资料里和花溪人的口头中,还不时提到美军俱乐部。

美军留给清华中学的珍贵礼物 1945年9月底,美军医院和驻军双双撤走,按租约规定,美方把新增的临时建筑、水电设施等剩余物资留赠给学校,这大大改善了学校办学条件,其中最受师生欢迎的是那一大批外文书刊和音乐唱盘。几十年后,好多校友回忆说:我们能欣赏到世界经典名曲,认识贝多芬、莫扎特,能较快提高音乐素养,得感谢美国大兵赠予的留声机、名曲唱盘。

美国大兵拍摄的“贵州第一彩” 2011年6月28日,在花溪区政协组织的“花溪记忆”老照片征集活动新闻发布会现场,各界人士展示了珍藏的数百幅老照片。在这些几十年、上百年的老照片中,最靓丽、最吸引眼球的是清华中学收藏、笔者提供的《花溪全景》彩色照片。这张照片真实记录了上世纪40年代花溪镇的人文地理、生态环境以及花溪河沿岸、清华中学周边的秀丽风光,照片在发布会上被誉为“贵州天字第一号”和“贵州第一彩”,2005年被国家博物馆收藏。拍摄这张珍贵照片、让人肃然起敬的作者,就是抗日战争时期任驻昆明美军第172医院副院长的克林顿·米勒特中校,拍摄时间是1945年5月,拍摄地点是清华中学背靠的大将山顶峰。笔者清楚记得,花溪区从6月开始收集老照片,到12月展出老照片和编印出版《花溪记忆》老照片集这半年多时间里,花溪人谈论“贵州第一彩”时,无不赞叹缅怀美国军医官克林顿·米勒特中校。

六、结束语

综合以上事例,我们可以得出3点认识:1.抗日战争期间为抗击共同敌人,中美关系从官方到民间是正常的、友好的,是相互信任、相互支持的。2.美国大兵与中国民众在同一块土地上生活,主流关系是融洽和谐的,因中西文化观念不同出现一些冲突碰撞,属无关大局的支流问题。3.中美两国人民作为人最根本的伦理道德观念,如热爱生活、追求自由、以人为善等,是基本一致的。

(作者单位:花溪区政协文史委)endprint

猜你喜欢

大兵花溪清华
Notes
花溪之美
如梦似幻的花溪湿地公园
大兵
是心动啊,糟糕,躲不掉雪中的清华路156号
孙清华作品
美丽的花溪
清华院系手机背景图
大/兵/二/题
大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