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绳纹起源考释

2018-02-02赵黎畅

艺术与设计·理论 2018年3期
关键词:陶器绳索绳子

赵黎畅

(武汉理工大学,武汉 430070)

绳纹最早出现于陶器上,1877年,E.S.莫尔斯在日本大森贝冢报告中首次使用了“Cord marked Pottery”这一用语,翻译成中文即为绳纹土器①。“所谓土器,是指黏土经低温裸烧制成的容器,虽然绳纹土器的出现年代尚无定论,但据说不会晚于一万两千年前,作为陶器,可以说是世界之最”①。至于土器上为什么出现绳纹,说法不一。

有学者认为绳纹出现在陶器上是出于偶然,在制作过程中无意间将麻绳或草编织物印上了陶器,从而演化为绳纹装饰。这一说法未免缺乏说服力,绳纹来源于绳子,而绳子从最初出现起,就是以实用功能为目的,或缝补衣物,或穿连带孔装饰物,或记录事件(结绳记事)。

以结绳记事为证,绳子具有记录的功能。在文字出现之前,我们是否可以将其视为当时的书写工具,比作今天的纸或笔,而绳结作为人类生产生活的活动记录,可比作文字本身。这让我们容易联想到文字出现后的年代,很多器物上刻着记录的文字,或以文字为装饰。绳纹出现在陶器上是否也是记录的一种形式?绳纹在距今7000年左右的仰韶文化中,也出现于尖底瓶上,绳纹尖底瓶是仰韶文化的典型器。再分析尖底瓶的功能,尖底瓶在祭祀活动中的作用是盛酒的礼器,在新石器时代,祭祀是肃穆神圣的重要活动,所用的礼器也是庄重考究的。尖底瓶瓶身上的绳纹与祭祀存在着某种联系,那么这绳纹很有可能是记录行为的符号,至少是一种信号或者记号,用以标记、解释、说明等等,总之是传递信息的载体。

一、从骨针的出现谈到燧人氏结绳记事的传说

要谈绳纹的起源,首先要知道绳纹与一般器物上的雕刻之纹有不同之处,这区别在于绳纹是用编好的麻绳或其他类型的绳索按压转碾在陶器之上形成的花纹,再经过高温烧制而固定。这相当于是使用绳子作为纹样的模具,那么就不得不先谈谈绳子的起源。

《山海经·大荒西经》中写道:“西海渚中有神,人面鸟身,珥两青蛇,践两赤蛇,名曰弇兹。”这里所说的弇兹在传说中是上古时期的一大氏族,相传弇兹氏的织女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一位女首领,后世人追尊她为女帝,又称玄女,她在距今三万年前就发明了用树皮搓绳的技术。这是关于绳索发明的传说,而关于绳索出现的确切证据,以骨针的出现作为依据,北京山顶洞(最新测定距今3.4万年至2.7万年之间)发现了骨针和穿孔装饰物,这也间接说明在此之前就出现了绳索,用于和骨针一起使用进行缝补,以及穿连穿孔的装饰物。传说中绳索的发明时间与山顶洞人的活动时间相吻合,均为距今3万年左右。

图1 日本绳纹高足深钵(绳纹早期)

图2 绳纹尖底瓶

可见,绳子的出现在那时候是有很大的实用意义的,已经作为缝补以及穿连的必不可少的工具。后来,经过一段时间的演变,绳子慢慢超越了发明之初的用意,不单单是用作缝补、穿系、捆绑等这些日常生活了,结绳记事的发明使得绳子从普通的劳动生产上升到了记录文明,这一创举的意义不小于仓颉造字了。

上古时期另有一大氏族号燧人氏,据说是钻木取火的发明者。后来,燧人氏的首领与前文所述的绳结发明者弇兹氏的首领结合,建立起婚姻关系,结成血缘联盟。那么技术上想必也是互通有无,也就解释了结绳记事为何没有出自发明绳索的弇兹氏,而相传是燧人氏发明的了。上古神话中有关于燧人氏发明结绳记事的记载,《三坟》云:“燧人氏教人炮食,钻木取火,有传教之台,有结绳之政。”《三坟》是已经失传的古书,那么燧人氏发明结绳记事的传说一时无从考证。但结绳记事确是原始记事的一种方法,人类在没有发明文字或文字使用尚不普遍时,常常在绳索或类似物件上以打绳结的形式传递信息,处理事件。

结绳记事的方法表明了绳子在远古年代的重要意义,绳子就好比后世的书写工具,可以传递信息、处理事件,更为重要的是记录文明。

二、绳纹陶器的功能与尖底瓶的功能

绳纹陶器的形态多种多样,其中有很大一部分具有如下特征:波浪造型的器口、带有孔洞的侧面以及锥形的瓶底。波浪造型的器口暗示着这一器物的功用与水有关,或者是绳纹人生活在海边的缘故,对水的形态充满敬畏与热爱。侧面孔洞出现的原因则有可能是悬挂的需要,“从以往的石器到土器,这种器具的转换对绳纹人提高生活质量起到了巨大的作用。以前靠敲碎或烧烤后才能食用的食物,有了土器就可以煮熟后食用”。由作为加热的器皿这一功能来推测,绳纹陶器在绳纹人的生活中可以看作是炊具,但是绳纹时代尚未有灶或者炉的出现,那么在火上加热的时候,陶器如何稳定在火堆上这一问题,很可能就是通过悬挂来实现,绳索便可以满足这一需要,而绳纹陶器上常常出现的孔洞,可以用作穿系绳索,固定陶器。

绳纹陶器除了伴随着顶端或侧面有孔洞的特征,还常常出现尖底的形态,这不仅是在日本的绳纹陶器中(图1),在距今7000年到5000年的中国仰韶文化中也出土有绳纹尖底瓶。

尖底瓶是仰韶文化彩陶器中的典型器,器型通常为小口,双唇或圆鼓唇,颈部长且挺直,垂肩,肩部膨出,深直腹,小底,腹部有双耳,多为光素无纹或中间部分有绳纹(图2)。起初发现尖底瓶的时候,科学家们认为这是一种自动汲水的陶器。后经考古实验法的验证,推翻了这一说法。尖底瓶常发现于墓葬遗址,而不是生活中心的遗址,同时,甲骨文中“酉”字的形态取自尖底瓶,说明尖底瓶与酒关系密切,这反映了尖底瓶是用来祭祀的礼器。

上文中写到了结绳记事,说明了绳子和文字一样具有记录的功能,尖底瓶又被证实是用于祭祀活动的仪式上,这二者之间的结合——绳纹尖底瓶的出现也可看出,绳纹不仅仅是日常用具上的装饰,它也是具有较高地位的一种纹样,否则不会出现在祭祀中。但是,绳纹又不像鱼纹、蛙纹这类自然形态中提取的纹样,具有图腾的内涵。绳纹显然不具备图腾演化特点,排除了崇拜的因素,祭祀中尖底瓶上面的绳纹很可能就和结绳记事一样,具有记录的功能,用于记录祭祀典礼,如果没有具体记录的内容,也至少可以猜测是作为礼器的特殊标记符号,总之,具有传递信息的作用。

三、陶器以外的绳纹

除了在陶器之上,绳纹纹样也发现于其他器物上,出现时代靠后,但仍可以通过分析其功用来探究绳纹的起源。

(一)剑柄上的绳纹

据记载,甘肃庆阳镇原县出土的对鸟首绳纹铜剑上,剑柄上铸有粗绳纹,是战国时期的典型作品②。值得注意的是绳纹的位置在剑柄处,这很可能是由于使用铜剑时,绳纹可以增大握剑的摩擦力。剑柄上的绳纹增大摩擦力的这一功能,也可以推回至陶器上的绳纹。更早的人们在搬运陶器的过程中,也许发现了绳编物可以起到更好地固定和防护作用,先是在陶器外包裹麻绳或草编物,随后发展为烧制成型之前就按压出绳子的痕迹。

(二)汉代绳纹砖

2012年,辽宁鞍山西沙河地区发现了汉代墓群,并挖掘出了大量绳纹砖。汉代距今2000年左右,这个时期在日本是弥生文化时期,弥生时期是绳纹时期之后的文化时代,此时与绳纹最初出现的距今12000年已经经历了很长的历史。据中国《汉书》记载,大约公元前1世纪下半叶,日本列岛出现了百余个由村社首长统治的小部落,这些部落曾定期派人向汉武帝在朝鲜设置的乐浪郡献上贡物。《汉书地理志》:“夫乐浪海中有倭人,分为百余国,以岁时来献见云”。那么汉代的绳纹砖很有可能是在当时的中日交流中借鉴学习日本的绳纹陶器而形成,此时它或许已经演变为一种装饰,也许也同样具有增加摩擦力,便于运输搬运的功能。

(三)明龙泉釉绳纹耳刻花炉

明代的龙泉釉绳纹耳刻花炉,口沿上有一对绳纹竖耳,颈部刻有雷纹,腹部刻三组缠枝牡丹,三足呈椭圆柱形。这件瓷器口沿上的竖耳应该是作为搬运时方便施加力量的部件,而在这个局部出现了少量的绳纹,它的作用就很明显了,和前述的剑柄上的绳纹一样,起到增大摩擦力的作用。

四、绳纹的衰落

汉代以后,绳纹纹样渐渐减少,绳纹不再是经常使用的纹样。绳纹从历史舞台上的退出,也可以反过来推出它的起源,如果绳纹是用作记录的,那么这一时期很显然是被文字取代了。

绳纹出现在文字之前,又在文字出现之后渐渐不再使用而衰落,这样的时间顺序暗含了绳纹到文字的发展脉络。

关于文字的由来,有着仓颉造字的传说。许慎在《说文解字·叙》中写道:“及神农氏结绳为治而统其事……仓颉之初作书,盖依类象形,故谓之文。”在这段记载中,也提到了结绳而治,可见,绳子与文字确实存在某种必然的联系。这种联系体现在它们的共同点,用于记录,只不过文字是更为完备的记录体系,而结绳是早期的形态,最后被文字体系取代。这种联系也极有可能顺承在陶器上印刻的绳纹与文字之间,同样,绳纹起先用作于符号标记,而由于记录不完备或形式复杂不便于传递信息的特点,渐渐被陶文取代。陶文相对零散,不成为文字记录系统,可能只用做标记。最早的甲骨文随着殷亡而消逝,继而出现了金文,取代了甲骨文。

从文字的更替演变来看,是从陶文—甲骨文—金文这样的顺序发展,后者逐渐取代前者的。如果把文字的概念扩大到记录形式,那还需要在前面加上绳纹,即绳纹—陶文—甲骨文—金文这样的脉络发展顺承。这些文字在几千年前都是同样的用于祭典活动中的器皿之上,最早的绳纹很可能和后来的金文一样,在礼器之上用于记录宗教或社会活动,而绝非简单的装饰刻画。

五、结论

本文试图找出绳纹出现的原因,沿着记录与固定的线索进行了分析,推测绳纹具有记录的可能性,也具有用于固定的可能性,固定又包含两个方面,一是悬挂中按压出绳纹,二是压印绳纹以增大摩擦力,便于搬运中固定。

表1 绳纹相关文物出现时间

(一)绳纹起初用于记录

绳纹由绳索滚动按压成型,绳索是绳纹的源头,对绳纹起源进行考释,首先要探讨绳子的起源。本文沿着弇兹氏发明绳索的传说,谈到了燧人氏结绳记事的传说。骨针的出现侧面证实了绳子的出现,而结绳记事也是史实,甚至在现代也有人类部落或族群使用结绳记事这一方式作为记录方法。正是通过神话传说与考古发现相佐证,将绳子起源时的功能做出了分析,绳子最初出现于人类生产生活中的作用包括了穿系、缝补与记录。沿着这三条线索,继续对绳纹的出现进行推断和演绎,在排除了穿系与缝补的可能性后,本文猜测并从几个角度试图证明绳纹有记录或者标记的作用。尤其是从绳纹尖底瓶用于祭祀这一情况出发,可以得出绳纹具有较为庄重的地位这一结论,而非随便用草席、编绳出于无意识的压印而发现,并发展产生了装饰效果。而从陶文与甲骨文的出现以后,绳纹渐渐减少这一现象来解释,也可以从反面验证,绳纹与文字具有某种关联,即绳纹作为最初的记录形式,被后来的陶文、甲骨文、金文等文字取代。

(二)绳纹起初用于固定

绳纹出现可能源于器物需要绳索来固定,绳索固定器物的过程中印刻出了绳纹,绳纹脱离出绳索,继续独立的发展,进而具备了装饰效果。固定又分为两种,一是加热时悬挂陶器的静态固定,二是运输或抓握的动态中增大摩擦力,与人手部的相对固定。

1.悬挂

绳纹陶器很多用于加热食物,这类陶器顶端或侧面出现的孔洞就是出于悬挂的需要,悬挂又是利用绳索,沿着这一思路出发,会联想到悬挂过程中在陶器上压印出了绳纹。但是这类低温裸烧而成的陶器,或称土器,黏土结块,已经具有了一定的硬度,按照一般烧陶的步骤来看,压印刻画是在烧制成型之前进行,因此,绳纹最早在悬挂中无意出现这一线索就中断了。

2.增大摩擦

从陶器以外出现的绳纹来看,例如剑柄上的绳纹以及瓷器上竖耳部分的绳纹,这些局部出现的绳纹都是出现于用于抓握或者搬运的部分,那么除了具有一定装饰性外,此处的绳纹最明显的功能就是增大摩擦力,便于对器物施加压力。

绳纹最早出现的原因若真是文字记录的雏形,那么研究绳纹就意义非凡,可以看到当时祭祀活动中记录的内容,以更深层地了解到新石器时代人们的生活。要进一步证实这一推断,还需要在考古文物上进行探索,在已经出土的绳纹陶器或陶片上研究绳纹出现的具体形态和规律。■

注释:

① 辻惟雄. 图说日本美术史[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6.9.

②王博文,[N]甘肃日报,2005-7-22(010).

[1] 辻惟雄.图说日本美术史[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6.9.

[2] 陈明远,金岷彬.结绳记事·木石复合工具的绳索和穿孔技术[J].社会科学论坛,2014(6):4-25.

[3] 小野健吉.日本庭院:空间美的历史[M]. 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14.12.

[4] 毛自力,艾宁,武丹,杨合群.宁夏黏土利用史话:烧制陶器(1)[J].西北地质,2016:14.

[5] 朱兴国.也说尖底瓶[J].社会科学评论,2007(4):36-40.

[6] 党怀兴,陶生魁.仓颉造字与汉字崇拜文化[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5):52-57.

[7] 蒋聚波.日本绳纹陶器与中国大地湾、仰韶陶器的比较研究[J]. 浙江树人大学学报,2016,16(3):59-62.

[8] 闻一多.神话与诗·伏羲考[M].北京: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13.10.

猜你喜欢

陶器绳索绳子
绳索
绳子够长吗
黄河流域灿烂的齐家文化——陶器
推理:绳索比长短
淅川县双河镇遗址M19及出土陶器组合
寻宝藏
解开干部身上的“绳索”
绳子穿冰
解开你身上的绳子
新砦期 猪首形陶器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