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队医院抢险救灾财务保障思考
2018-02-02王海霞
王 胜,杨 光,王海霞
近年来,我国各地区突发性自然灾害频发,仅2017-08-08四川九寨沟7.0级地震就造成24人死亡,1人失踪,6人失联,525人受伤,176 492人受灾,73 671间房屋受损,造成经济损失约1.144 6亿元,给受灾地区人民的生产、生活带来深重影响。军队医院担负抢险救灾中的医疗救援、疫情防控、卫生宣传等任务,及时、精准、高效的后勤财务保障是确保医疗救援队圆满完成保障受灾地区群众生命安全、身心健康和社会安全稳定任务的重要因素[1]。因此,研究探索抢险救灾财务保障存在的不足,制订相应的财务保障对策,对军队医院顺利完成抢险救灾各项任务至关重要。
1 财务保障形势
1.1 保障任务逐步加重 2008—2017年,我国发生6级以上地震达9余次,且山洪、泥石流、滑坡等自然灾害也频繁发生,军队医疗救援队在执行抢险救灾军事行动中医疗救护、疫情防控、卫生宣传任务时,出动人员与次数、携带医疗器械与耗材越来越多,财务保障任务越来越重。
1.2 保障作用逐步提升 重大自然灾害所带来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有时甚至大于局部战争所带来的危害。从汶川地震、玉树地震、舟曲特大泥石流灾害到云南鲁甸、四川九寨沟地震发生的情况看,灾区基础设施受到严重破坏,军队医疗救援队携带的专项抢险救灾储备资金和应急保障医疗卫生物资成为当地医疗救护保障的主要依托,财务保障作用不断提升。
1.3 保障质量逐步提高 军队医院在担负抢险救灾任务中,受灾害程度和发生不确定因素的影响,在财务保障方面呈现出资金保障范围广、时效性强等特点。特别是舟曲特大泥石流灾害及玉树地震发生后,灾区50 km范围内无可正常营业的银行,加之道路阻塞等原因,经费保障难以持续发挥医疗救援效能,对财务保障质量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
2 不 足
2.1 财务保障预案不强 从军队医院执行抢险救灾财务保障实践看,虽然财务部门制订了《抢险救灾财务应急保障预案》,但未结合国际、国内突发自然灾害救灾经费保障特点变化及时对预案进行修订完善;加之自然灾害发生的时间、地点、规模具有不确定性,导致情况设想不全面、不具体,经费保障标准与实际需求相差较远,使得保障预案与实际需求存在较大差距,缺乏财务保障的实际可操作性[2]。
2.2 资金保障效率不高 部分军队医院财务部门未严格落实战备储备金制度,当执行重大自然灾害医疗救援任务时,经费保障呈现出边组织、边筹措、边供应的局面。个别单位对储备的战备卫生物资不进行定期检查,不能及时发现和更换过期储备的战备卫生物资,遇有抢险救灾任务,需紧急动用战备金购买遂行卫生物资,加大了救援资金保障的难度,时效性难以落实[3]。
2.3 经费保障需求多变 在抢险救灾过程中,情况瞬息万变,临时性的医疗保障任务具有不确定性,医疗救援队转换地点或战线长短等难以预料;加之遇有特殊医疗救护情况出现,随队携带的保障资金无法完全按照预算金额来掌控,加之受灾地区基础设施受到损坏,银行网点不具备营业条件,给财务部门筹措资金带来更大困难,影响医疗救援经费保障。
2.4 经费管理不够规范 执行抢险救灾经费保障过程中,因救灾及救援任务同时展开,时间、地理环境受限,多数情况下经费保障无法做到依法依据,存在着经费随意开支、不逐级上报审批,甚至出现违规套现、谋取私利的重大经济问题。尤其是在任务紧急情况下,经费开支经单位前指最高职务首长审批后,未按照规定程序和权限逐级报批并完善手续,造成部分经费开支无原始凭证、无消费记录,导致事后核算无法做到依据凭证核实报销。
3 保障对策
3.1 建立完善财务保障预案
3.1.1 指挥级层面要制订有弹性的指导预案 各部队指挥机构要依据国家地震局、水利局等有关单位对地震、泥石流、洪涝等自然灾害的性质、规模、级别的详细划分[4],制订应对各种自然灾害的财务应急保障指导预案;从保障方向、体制、原则、范围、责任等方面形成一个框架性、原则性、有弹性的指导预案。另外,还需明确抢险救灾经费保障标准和经费开支范围,指导所属部队医院参照执行[5-7]。
3.1.2 执行级层面要有可操作的执行预案 担负抢险救灾保障部队各医院应依据指挥级层面的各种自然灾害财务应急保障指导预案,结合近年来各种自然灾害情况和执行医疗救援任务的实际,制订出有针对性、可操作的多套《抢险救灾财务保障应急预案》,确保财务人员熟悉抢险救灾医疗经费供应标准和执行任务所需出动人员、装备数量、执行任务持续时间、携行保障经费所需资金,做到经费保障有法可依[8]。
3.2 科学实施经费物资储备
3.2.1 战备医疗经费储备 军队医院可积极向国家争取抢险救灾应急储备资金,在此基础上建立单位专项医疗救援应急储备金,每年列入预算单独安排专项资金,遇有突发任务时迅速携带一定数量的现金,增强自我保障能力;当遇有特殊情况时,后方财务可将资金直接送达一线救援队,保障紧急任务需要。灾害医疗救援时间较长,还需积极与上级财务部门协调,在灾害救援地银行开立临时存款账户,确保经费保障足额、高效,实现部队行动与经费保障的应急联动。
3.2.2 战备卫生物资储备 医院要建立健全战备卫生物资应急保障制度,并按照“使用高效、分组储备、严格管理、存放有序、调度及时、满足及需”的原则严格落实。结合泥石流、地震、海啸、洪涝、风暴潮等不同的自然灾害医疗保障需求,有针对性地加强卫生物资分类储备,特别是医疗救援部队第一时间急需的个人卫生防护用品、医用器材、医疗急救装备、医疗后勤保障装备、消杀器械和药品及抢救药品等需储备充足。通过落实完善的战备卫生物资管理制度,促进保障效益的有效发挥,缓解抢险救灾初期的经费供需矛盾。
3.2.3 建立军地财务应急协作保障机制 财务保障,资金先行,只有实施不间断的资金供应,才能确保财务保障不断供、不误事。财务部门要充分掌握受灾地区金融机构分布情况和营业网点,积极协调银行签订《灾害救援应急保障协议》和《军队战时资金结算服务保障协议》[9],明确各类突发事件保障条款,细化保障时限、保障流程、保障人员、应急措施,疏通法定假日、网络瘫痪、设备故障等应急情况,拓宽执行医疗救援任务的保障渠道,为应急经费需求提供有力保证。
3.3 加强对抢险救灾经费物资的监管
3.3.1 严格落实规章制度 抢险救灾财务保障综合性强、涉及面广、协调任务重,必须实时了解掌握各种保障情况和信息,根据遂行多样化军事任务需求组织实施供应保障。国家和军队财务制度规定,相关部门需及时制订并完善抢险救灾经费供应与领报制度、经费结算制度、经费审批制度、现金管理制度、会计核算制度、审计监督制度等,建立健全财务法规体系和抢险救灾财务保障工作职责、经费保障程序等规章制度,做到抢险救灾财务保障有法可依、有章可循。从任务保障来看,主要是搞好军地之间、军队之间及军队内部的沟通协商,以便第一时间掌握抢险救灾保障需动用兵力和装备物资数量,科学测算经费需求量,优化财力资源配置,确保经费投入和应急需要,为抢险救灾任务提供强大的财力支撑。
3.3.2 严格落实预算开支 抢险救灾部队应根据实际救援任务、经费保障标准和开支范围合理有效实施经费保障。在预算内的开支,经办人员应当按照财经管理规定办理经费结算报销;紧急无预算的救灾经费开支,可采取边执行医疗救援经费保障,边逐级汇报追加预算的办法,确保救灾任务有序开展[10]。因受灾严重,财务支付无法取得原始凭证的,必须由经办人写明情况说明并经验收人签字,并提高审批权限方可结算报销。
3.3.3 严格保障责任追究 抢险救灾行动经费短期需求量剧增,执行任务过程中物资消耗大,提高抢险救灾经费保障的效益,不仅要看“供”的速度,更要看“供”的质量[11]。经费保障是否真正把钱用到刀刃上,是否每一笔经费保障都发挥了应有的作用,是否确保了经费的保障效益,都要不留死角,统一监管。执行抢险救灾任务完成后,纪检、审计、财务部门对所有经费保障情况要认真核查;对卫生物资保障使用情况进行逐一核对;对挪用、私分、贪污等性质恶劣行为,要从严从重处理。同时建立健全抢险救灾医疗经费保障效益机制,对造成保障效益低甚至改变经费用途的个人或部门要给予相应的惩戒[12]。
3.3.4 提高财务人员素质 要加强对财务人员的教育,培育“平时为战时服务”的思想理念;财务部门领导需经常带领所属人员学习财经政策法规和各种应急财务保障相关知识,探索军队现代化财经管理方法,促使财务各个岗位人员不断学习新知识、掌握新业务,努力打造财务管理工作的多面手[13]。同时针对任务实际抓好战时财务训练和参演结合,熟悉应急保障的业务程序、保障方法和操作要领,不断提高财务人员应对各种抢险救灾应急财务保障能力。认真总结近年来财务保障的经验做法,深入研究其规律,立足最困难、最复杂的情况,总结出现的问题,从组织方式、供应关系、工作程序、专业训练、政策法规等方面入手,提高财务保障准备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促进抢险救灾财务保障水平进一步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