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艺术的宗教情怀

2018-02-01赵蓉

北方文学 2018年36期
关键词:宗教人文关怀当代艺术

赵蓉

摘要:宗教文化对人类艺术的贡献远不止于通常人们所理解的当今的宗教文学、宗教艺术,而在于宗教文化将自己超现实的精神追求——“灵魂”给予了文学艺术,使它们冲破了写实,放射出人文的异彩。从艺术作品可以读出艺术家的信仰,艺术家进行艺术创作,不应仅仅关注眼前的利益或简单地将标新立异作为艺术创作的目的,还应关心和追求艺术的永恒的价值,虔诚、敬畏万物、关照心灵,恰恰是人类最需要的东西,更是一个艺术家不可缺的品质。

关键词:宗教;艺术;人文关怀;当代艺术

艺术和宗教自古就结下不解之缘。宗教文化作为先行文化,不仅充当着早期人类从事变革自然的物质性活动的精神支柱,而且在逐渐分化的人类文化系统中引导着其余文化形式的发展。人类文化的历史表明,将宗教文化称为人类文化之母一点也不过分。

一、艺术与宗教的不解之缘

人类最早的艺术起源于宗教已是人类文化学和考古学证明的结论。宗教文化对艺术产生发展的决定性作用在于文学艺术正是从宗教意识中借取超越现实的精神活动方式,突破对客观世界的简单临摹,机械回忆,而开辟高于现实的境界。尽管艺术后来的发展很大程度上摆脱了宗教内容,但无法磨灭宗教文化思维方式留下的印记。文学艺术作品区别与非文学艺术的写实性作品的最显著特征,就是作者超越现实所创造的精神世界。这种超越的力量,正是源于宗教文化中超越现实的精神冲动。当文学艺术家感受到他自己作为自己作品世界中创世的上帝之时,仿佛就回忆起宗教中的创世者。因此,宗教文化对人类艺术的贡献远不止于通常人们所理解的当今的宗教文学、宗教艺术,而在于宗教文化将自己超现实的精神追求——“灵魂”给予了文学艺术,使它们冲破了写实,放射出人文的异彩。

科技文化具有现实功利性的强势,而宗教文化却具有超前先行性的优势。例如古埃及灵学文化融物质与精神领域为一体,展现了其中的变化与生灭,阐释了灵魂的演变,犹如物质不灭,能量守恒,精神永远,古埃及灵学是充满能量和智慧的。科学有时是片面性的,科学发展忽略了人类早期想象力的哲学因素,而有些科学独立而从不把其他科学结合起来,往往造成抽象单一的学科来对待。万物皆有灵,对灵魂和心象的关照将激发我们心中的爱。在世界伟大的精神中,如佛教、基督教、伊斯兰教,在这个心象的认识上都没有含糊和例外。宗教固然有马克思所说的蒙蔽人心的地方,但是撇开那些想靠求神拜佛而不劳而获的投机迷信成分,它的虔诚、敬畏万物、关照心灵,恰恰是人类最需要的东西,更是一个艺术家不可缺的品质。

历史上宗教和艺术互相渗透、互相影响并促进艺术推陈出新的例子很多。从本质上说,宗教和艺术都是人类满足自己需要而创造的文化,虽然宗教塑造的是高高在上的神灵,文艺塑造的是悦人耳目的美感,但两者在人性上有共通之处,表现上有相似的一面。比如两者都要借助虚构和想象去编造内容,两者都需要把虚幻的、想象的对象变成具体的感性形象,两者都需要感情的投入和表达。

二、艺术的灵魂与宗教情怀

新文化运动以来,马克思唯物主义,西方达尔文进化论深入人心,“无神论“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思想日益取代了“天人合一”、“道法自然”、“敬天畏地”等世界观,人们更加迷信科学、依赖科技来满足自己的心灵欲望,冷落了精神信仰。对待宗教里的上帝、鬼神,从逻辑学无法得出有或无的答案,唯物主义的“无神论”也不是最终的真理。承认宇宙的渺小,承认当前科技不是认识世界的最终结果,不是贬低人类的地位和尊严、想法,什么都不信仰,自以为是才是人类的无知和愚昧。我们学习宗教,对天地宇宙,神灵和灵魂心存敬畏,这不是迷信,而是不至于狂妄和迷失自我。现代人过度依赖科技,陶醉在物质世界里,容易迷失心性,从而没有了艺术的灵魂。艺术家失去了灵魂的本真怎么能对天地万物慈悲博爱?又怎能对现实有着深刻的关怀,对人生有着深刻的感悟。爱因斯坦说:“没有宗教的科学是跛子,没有科学的宗教是瞎子。”宗教固然有马克思所说的蒙蔽人心的地方,但是撇开那些想靠求神拜佛而不劳而获的投机迷信成分,它的虔诚、敬畏万物、关照心灵,恰恰是人类最需要的东西,更是一个艺术家不可缺的品质。

在世界伟大的精神中,如佛教、基督教、伊斯兰教,在心象的认识上都没有含糊和例外。宗教固然有马克思所说的蒙蔽人心的地方,但是撇开那些想靠求神拜佛而不劳而获的投机迷信成分,它的虔诚、敬畏万物、关照心灵,恰恰是人类最需要的东西,更是一个艺术家不可缺的品质。艺术的美绝不是简单的临摹现实,而是艺术家心灵驰骋于情感世界的神韵写照,旋律、色彩、造型、意味,无不展现着艺术家的内心世界。从艺术作品可以读出艺术家的信仰。这种信仰就是广泛意义是宗教情怀。

如今,当代艺术的发展可以说是真正的百花齐放,没有哪个时代的艺术比当代艺术更加自由,风格流变更加丰富多样,但是这百花齐放当中许多花是营养不良或者是有毒的。一些当代艺术家在名利、社会、人生的苦海中不能自拔,常以冷漠、血腥、色情、庸俗的方式来进行艺术创作,许多理论家对此视而不见,甚至还大唱赞美之词。导致当代艺术家高度集体下滑的原因是当代艺术家对现实、人生少了一份关怀与责任;对天地万物少了一份敬畏之心,对科技、名利的追逐使他们迷失本真。真正的艺术家不一定是宗教徒,但是对待艺术、人生、社会、万物要有宗教徒般的虔诚,悲天悯人的精神和追求真善美的心灵,即所谓的宗教情怀。

三、艺术的当代性与宗教情怀

艺术是否当代,不在于其发生在过去还是现在,而在于创造者的心灵是否还有青春的激动和内心的纯净,他的视野和智慧是否在开拓时代的荒野,给人带来独特的经验和真切的感受。艺术产生于当下,具有自我独到的艺术语言,以美术史的角度,具有新的审美拓展的艺术形态,这便是我所理解的当代艺术。这往往是被忽视或被视而不见的。如今,中国当代艺术发展鸿运高照,拍卖会上不断造出比艺术更令人心动的成交价,批評界的捧场文章,溢美程度堪比悼文;高档的画廊和会所举办者时髦的派对,附庸风雅的人士唯恐跟不上时代的潮流…….

人类为什么需要艺术?就是因为艺术家是人类中的少数,他们顽强的保持了自己的天真和本原,没有被世俗所淹没。他们像不经意间像指出了指出了皇帝没穿衣服的孩子那样,打破了成规陋习,捕捉到了人们不去说的却又真实存在的感受,撕下了蒙在人们双眼上的那层纱,告诉人们世界还可以如此生动有趣。

当代艺术家人生信仰与人文关怀的倒塌与缺失,使得他们的灵魂开始夜不归宿,艺术创作变成渲泄内心空虚的消遣工具,对天地宇宙丧失了敬畏之心,又使得艺术创作变得肆无忌惮。有梦不觉人生寒,做人不可无情,作为艺术家更需有宗教情怀精神。其实,我们都是大地上的孩子,内心虔诚,敬畏自然,会使我们内心坚定地行走在人生旅途上,没有了真、善、美与慈悲的艺术家,那不是一个在画坛上彷徨、失魂落魄的躯壳又是什么?当然不能期望这具失魂落魄的躯壳给我们创作出美好感人的作品。艺术家进行艺术创作,不应仅仅关注眼前的利益或简单地将标新立异作为艺术创作的目的,还应关心和追求艺术的永恒的价值,要关照自己的灵魂来避免当下中国美术创作的“过眼云烟”现象,克服急功近利的心态,才是宗教情怀真正目的。

参考文献:

[1]阿恩海姆.艺术的心理世界[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2]赵健.关于今日设计教育方向的思考:地域性与当代性[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0.

[3]张鹂.道亦有道:关于星空与人世法则的思考[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猜你喜欢

宗教人文关怀当代艺术
从苏绣能否成为当代艺术谈起
BIG HOUSE当代艺术中心
关于当代艺术市场的思考
浅谈羌族舞蹈“莎朗”的风格特征
人间佛教的社会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