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梭罗在《瓦尔登湖》中对儒家思想的化用

2018-02-01杨梦鑫

北方文学 2018年36期
关键词:瓦尔登湖梭罗儒家

杨梦鑫

摘要:梭罗在《瓦尔登湖》中多次引用儒家经典《四书》中的語录,来表达自己的观点。他对于个人、社会、自然的理解与主张都与儒家思想有所不同,这种创造性叛逆实际是以梭罗的超验主义思想为中心寻找新的参照,其结果必然造成对儒家经典的误读。

关键词:梭罗;瓦尔登湖;儒家

18世纪欧洲“中国热”的辐射及19世纪欧洲传教士在北美的活动,使得中国文学与思想能够通过传教士、商人等撰写的游记和汉学家对中国典籍的翻译传递到美国。梭罗未曾到过中国,他对中国文化的了解主要通过英法传教士的翻译著书。19世纪40年代,爱默生、梭罗等超验主义知识分子对包括中国文化在内的东方思想进行了接受与讨论。他们创办刊物《日晷》,大量选登了中国儒家经典语录。

一、《瓦尔登湖》对儒家经典的引用

(一)对《大学》的引用有两处:

“据说在成汤王的浴盆上就刻着这样的字:‘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在《我生活的地方:我为何生活》中,梭罗认为在瓦尔登湖中洗澡是一种宗教活动,保持与自然一样的纯洁无暇。这种精神洗礼的隐喻与语录原意是一致的。但梭罗在这里还强调了自然对于净化个人精神的作用,这是引用语录中所缺乏的。而这种对自然的态度恰恰是梭罗超验主义思想中的重要部分。

“‘心不在焉,曾子说过,‘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这本是用来形容“心不在焉”的后果。在《更高的规律》中,梭罗则是用来表明简单的食物能够用来滋养天性。这显然是断章取义的结果,与引用语录本来的含义相去甚远。

(二)对《中庸》的引用有一处:

“神鬼之为德,……,如在其左右。”儒家借以鬼神之道谈论中庸之道,“鬼”“神”主要指人格与意志。其对应的翻译却是“Heaven and Earth”,是将“鬼神”理解了天地万物,显然更契合超验主义的思想,将自然看做宇宙间创造一切的巨大力量。

(三)对《论语》的引用有五处:

“孔夫子曾说:‘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即提醒人们用诚实的态度对待学问,不要不懂装懂。在《经济篇》中,梭罗的引用却并非是表达对学问的态度,而是讨论有价值的人生,他认为生活的方式有无数种可能,一个人选择并熟知了某种生活方式,但并不应该对不知道的生活方式加以否认,而是承认这种可能。

“蘧伯玉(卫大夫)使人于孔子。……子曰:‘使乎,使乎。”按照原典的含义很难与上下文联系起来,这主要是因为“使者”的英文翻译“messenger”还有“传递消息的人”的意思。梭罗想要表达的是报纸上新闻都是没有价值的,只有传递永恒价值的消息才具有意义。由于翻译的误导,梭罗显然完全偏离了引用语录的原意。

“孔子说得很有道理:‘德不孤,必有邻。”即有德之人总会找到同道。而梭罗在这里想要表达的意思恰好相反,思想的鼓舞使人独处也不会感到孤独,这是由于其处于大自然之中,周围的万物都会让人感动。

“子为政,……,必偃。”这体现的是孔子为政以仁的政治主张。而梭罗对于个人与政府的看法则有所不同。他认为依靠个人的内心修养才能形成国家的力量,改变社会,而当政府的作为不恰当时,个人可以反对这种政府。而这种个人对政府的看法显然是儒家所不认同的。

“有位圣人说:‘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儒家所说的“志”往往与政治抱负相关联。而“志”所对应的英文翻译是“thought”,与超验主义所崇尚的自然精神性相关联,与儒家思想相去甚远。

(四)对《孟子》的引用有两处:

“‘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几希,孟子说,‘庶民去之,君子存之。”孟子认为人与禽兽的本质区别在于仁、义、礼、智,而君子的任务就是使人民不失去这种美德,即使丢失也要找寻回来。虽然都是注重内在修养,但梭罗看中的天性与儒家“仁”“礼”等核心观念是有所不同的。

“牛山之木尝美矣,……,是岂人之情也哉?”这是《瓦尔登湖》中引用的最长的一段,但其英文原文与中文翻译并不相一致。孟子借伐木来表达自己的“性善论”主张,而梭罗更加强调人的更新,通过日子的更新与人的自我更新来重新恢复纯洁。这一点符合梭罗超验主义的思想,即人拥有无限潜能,可以通过自我修养获得精神性。

二、梭罗对儒家经典的化用

梭罗作为超验主义的代表人物,他在《瓦尔登湖》中多次提及中国,并且引用儒家经典,旨在化用儒家经典表达自己的主张。

梭罗与儒家都赞同对个人精神修养的培养。但有所不同的是,儒家的个人是社会的个人,个人德行的修养离不开社会。同时,儒家虽然倡导安贫乐道,但并不排斥物质财富。有时出于礼的需要(如祭祀的时候),相关的物质财富是必不可少的。梭罗崇尚的个人精神性的养成并不需要与他人和社会产生关系,而儒家所推崇的礼乐世俗、人情世故恰恰是梭罗认为所要摒弃的。同时,梭罗认为过多的物质财富是不必要的,人们在生活中只需要基本的必需品即可。

梭罗和儒家对促成社会幸福的理念也有所不同。儒家提倡“入世”,个人修身、齐家,最终要达到治国、平天下。梭罗则更加强调个人的无限潜力,认为每个人通过内心修养来解放精神性,而这种纯洁天性是可以通过直接接触自然来体验的,因此并不需要一定的礼乐制度,不需要通过特定人群的引导,不需要通过政府上层来实现。

三、结语

梭罗阅读并引用儒家经典时,往往是出于表达自身主张的需求,对儒家思想进行改造与化用,因此,在《瓦尔登湖》中对于《四书》的引用难免显得陌生,其中一重甚至是二重翻译所产生的误差是重要原因。

参考文献:

[1]刘玉宇.从《瓦尔登湖》中的儒家语录看梭罗的儒家渊源[J].外国文学评论,2009,23 (3):197-206.

[2]浦立昕.论道家思想对梭罗的影响——从“安贫乐道”到“自愿清贫”[J].孔子研究,2012,27 (3):112-116.

[3]罗浩波.论梭罗《瓦尔登湖》中的儒家与道家思想[D].吉林:吉林大学,2008:4-21.

猜你喜欢

瓦尔登湖梭罗儒家
从“推恩”看儒家文明的特色
The hermit thoughts in Walden《瓦尔登湖》中的隐士情怀
《瓦尔登湖》中的隐士情怀
论现代新儒家的佛学进路
亨利·大卫·梭罗的《瓦尔登湖》
瓦尔登湖:澄明之境,澄澈之书
儒家视野中的改弦更张
从“以直报怨”到“以德报怨”
——由刖者三逃季羔论儒家的仁与恕
事关人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