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供给侧改革视角下内蒙古农畜产品生产与供给现状及问题探讨

2018-02-01吴晶英

北方经济 2018年11期
关键词:消费需求提质增效

吴晶英

摘  要:内蒙古自治区农牧业资源丰富,是我国主要的粮食生产基地和重要的畜产品生产基地,发展农牧业具有一定的比较优势,但也面临着农畜产品数量、质量与消费需求有一定差距、农牧业生产规模小经营粗放、农牧民市场流通意识淡薄等突出问题。本文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讨如何将内蒙古的农牧业资源优势转化为竞争优势,从根本上扭转农牧民收入水平和生活状态,助推内蒙古农牧业提质增效。

关键词: 消费需求  营销意识  提质增效

一、内蒙古农畜产品生产和供给现状分析

(一)内蒙古农产品生產供给状况

1.粮食作物生产供给状况

内蒙古自治区是全国净调出粮食的五个省区之一,每年平均提供给国家超过200亿斤商品粮,2012—2016年,全区粮食产量稳居全国第10位。从区内主要粮食作物生产情况来看,粮食作物生产总体上连续多年保持增长态势,其中谷物中的玉米、谷子、莜麦和豆类中的大豆产量呈上扬态势。小麦、稻谷、糜子、薯类呈现下降的趋势。据不完全统计,全区玉米、谷子、莜麦和大豆的产量2016年比2000年分别增长了1510.6、33.9、2.4、14.7万吨,小麦、稻谷、糜子、薯类产量分别下降了11.9、9、3.7、16.3万吨。2000—2016年内蒙古主要农产品产量占粮食的比重情况为,玉米的占比由2000年的50.66%迅速提升至2015年的79.62%,2016年有所回落为76.96%,强力呈现“一粮独大” 单一种植结构,小麦、薯类、大豆、稻谷的占比相对较小,而且其占粮食的比重下滑之势均比较严重。

2.经济作物生产供给状况

从生产情况看,据不完全统计,2000—2016年间经济作物除蔬菜外其他产量均不高,经济作物中的葵花籽和甜菜相对产量较高,增长幅度较快,2016年比2000年分别增加2.4和1.8倍,但2016年的产量并不高,只有166.2和266.2万吨,果用瓜、胡麻籽、烟叶、麻类产量均较低,只有蔬菜高产,并且增幅较大,2016年达到1502.3万吨,是2000年的2倍。

从主要农产品单位面积产量情况来看,2000—2016年间除小麦单位面积产量变化不大外,其余农产品产量无有不同程度提高,有的每公顷增长几千公斤甚至上万公斤,其中玉米、高粱、谷子、甜菜、麻类、蔬菜、瓜类(果用瓜)2016年每公顷产量比2000分别增加了1823、1863、1406、20193、6039、15330、6474公斤。2016年,主要农产品单位面积产量除了莜麦、荞麦外其余农产品每公顷产量均超过千斤,其中高产作物有稻谷6415公斤/公顷、玉米6669公斤/公顷、甜菜44191公斤/公顷、麻类6616公斤/公顷、蔬菜51515公斤/公顷、瓜类(果用瓜)39895公斤/公顷。从上述5种高产作物可知玉米成为独占鳌头的产量大户,因为玉米不仅单位面积产量高而且是重要的粮食作物、饲料作物和经济作物,市场需求相对较高,对种植技术的要求不高,农户种植玉米的积极性高;稻谷虽然单位面积产量高,但稻谷种植在我区受环境资源条件限制,农户种植面积较少,另外多品种混杂种植造成大米加工过程中碎米率高,也是造成农户对稻谷种植的意愿不强的原因;麻类虽然单位产量较高,但麻类加工中生物脱胶技术不是很成熟,而传统方法耗水、污染均比较严重,纤维出成率低,因而麻类收购价逐年走低,种麻收入没有保障,致使种植面积很少,以致于内蒙古2010—2015年没有对麻类进行统计。蔬菜和瓜类(果用瓜)虽然单位面积产量高,但受生产自然环境条件的限制,种植面积有限。

目前,在我国没有供给短缺的农产品,只有卖不出去的农产品,农产品产量和收益率并不成正比。因此,内蒙古的农产品生产的规模、种植结构的合理性、产品的流通、品牌及品牌宣传至关重要,不能根据单产高低和种植、加工的难易程度来确定种植面积,而应取决于市场的需求和效益的高低。

(二)内蒙古畜产品生产供给状况

内蒙古是我国最主要的畜牧业生产基地和畜产品产出基地之一。内蒙古辽阔的草原,使畜产品产业一直以来都成为我区很独特的一个行业,古老悠久的优良地方品种和肉质纯良安全等地域标识上的优势,使得畜产品消费的信誉度高。新世纪以来,内蒙古畜牧业得到了显著的发展,牲畜存栏稳定增长。从内蒙古饲养牲畜存栏的年中数看,羊不仅存栏数多而且增长快,由2000年的5406.2万只快速提升到2016年的10730.5万只,几乎翻了一倍,其中,绵羊和山羊存栏数2016年比2000年分别增加了4807.8万只和516.5万只。2000—2016年间,大牲畜中牛存栏数占绝对优势,其增长速度较快,由2000年的490.2万头迅速提升到2016年的1151.1万头,增加了660.9万头。近几年马的饲养数量虽有所增加,但比2000年仍减少了37万匹。猪存栏相对较大,2016年猪的存栏为1478.4万头,比2000年增加了387.5万头。

从内蒙古畜产品产量占全国的比重情况看,在全国的产值份额稳定上升,肉类中的牛肉和羊肉的产量占全国的比重较大,特别是羊肉的比重2016年达到21.55%,比2000年提高9.5个百分点,可见,牛、羊肉为主的肉产业已经成为内蒙古发展农牧区经济、促进农牧民增收的主导产业;相应的羊毛、羊绒的产量占全国的比重不仅高而且提升速度快,2016年绵羊毛、山羊粗毛、山羊绒的产量占全国的比重分别为31.11%、51.36%、44.22%,比2000年分别高出8.87、41.01、9.72个百分点;牛奶产量在全国的占比由2000年的9.64%提升到2006年最高时的27.22%,之后开始下滑,2016年跌到20.38%,比2006年下跌了6.84个百分点。可见,内蒙古草原畜产品产量及在全国的占比份额逐年增长,在全国同行业里展露出明显领军能力。

从内蒙古饲养每种牲畜头数占总牲畜数的比重情况看,羊的饲养头数占牲畜总头数的比重占绝对优势,2000—2016年间饲养羊的头数占牲畜总头的比重一直保持高水平,均超过74%以上,2016年的占比为79.03%,体现出我区“一羊独大”这种单一养殖结构,但羊肉占内蒙古肉类总产量的比重份额却并不是很高,2016年羊肉占全区肉类总产量的比重为38.2%,为2000年以来的最大值,并没有显现出绝对优势,说明其并没有快速转化为有效的商品,却成为对稀缺资源的浪费,值得深思。猪的饲养数头数占牲畜总头数的比重虽然不是很大,2016年为10.87%,比2000的14.94%下降了4.08个百分点,但猪肉的比重份额要比猪饲养头数的比重份额高一倍多,而且饲养猪的头数越少猪肉占肉类总产量的比重份额越高,2000年猪饲养头数1090.9万头,猪肉占肉类总产量的比重达到53.4%,相反2016年猪饲养头数1478.4万头,猪肉占肉类总产量的比重却只有27.8%,说明饲养牲畜多,并不代表都能转化成商品,也从另一方面反映出在目前农畜产品过剩的时代饲养的牲畜越多对资源(或饲料)的浪费越大,收益率并不高。因此,提高畜产品的收益率,并不是提高存栏数量,而是在提高畜产品品质基础上,通过提升其品牌价值、延伸利益链、合理调整养殖结构等有效途径,从整体上提升我区畜产品竞争力。

二、内蒙古农畜产品生产和供给中存在的问题

(一)内蒙古农畜产品生产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农牧业生产经营粗放,科技投入严重不足

内蒙古农牧业生产技术和管理水平不高,粗耕简作,物质和劳动消耗高,生产要素利用效率低,农畜产品质量不高,科技对农牧业生产的贡献低。这些制约了内蒙古具有区域特色的农畜产品生产发展和产品品牌的保护与创新。

2.农畜产品产业规模小,没有形成具有较强地区特色的产品效应

虽然内蒙古特色农畜产品种类较多、品质较好,但农牧民基本上是分散、独立生产经营,产能有限,很难形成规模,农畜产品质量安全难以保证,专业化、标准化、注册商标严重不足,难以形成一定规模的有地理标识的农畜产品品牌,使我区地区特色产品优势没有得到充分发挥,没有转化为竞争优势 。

3.农畜产品区域品牌宣传力度不够

由于内蒙古农畜产品是由众多中小企业及农户生产加工的,他们往往品牌意识不强,不注重区域品牌宣传和保护,社会知名度、认可度低,再加上市场上产品鱼龙混杂,造成产品品质高低与其价格收益关联度弱,这些因素成为农畜产品区域品牌建设的“瓶颈”。

4.农牧民的小农意识始终存在,市场竞争及营销意识淡薄

随着内蒙古农牧业生产力水平和农牧业技术的进一步提高,农畜产品产量不断增加,但农牧业生产中存在的结构性矛盾也越来越突出,已经从卖方转为买方市场,而农牧民的小农意识依然浓厚,缺乏市场竞争及营销意识,市场营销的途径单一,对营销中间环节过分依赖,与消费终端市场严重脱节,生产与市场两张皮,从而几乎完全失去话语权。

(二)内蒙古农畜产品供给流通体系中存在的问题

1.农牧民专业合作社组织实力弱,运行质量不高

内蒙古农牧民专业合作社起步晚,建立合作社的门槛较低,导致农牧民专业合作社数量多、起点低、规模小、作用小,2016年各类农牧业专业合作社达到7.77万家,但大多数合作社组织形式、制度建设、利益分配等不规范,农牧民合作意识淡漠,许多合作社形同虚设,对农牧民的带动作用不强。或者一些合作社只是龙头企业的挂名产物,政府给予了支持,却并未惠民。同时,合作社主要是在生产领域起到一定的作用,在流通领域作用不明显。

2.农畜产品加工产业发展滞后

近年来,内蒙古农畜产品加工业发展较快,但总体规模不大,发展能力不强。除比较成熟的乳业、羊绒产业外,其他农畜产品产业还缺乏龙头企业。尽管内蒙古农畜产品具备天然、绿色、无污染的区域优势,但市场竞争能力较弱,并没有培育出国内乃至国际知名品牌。目前,内蒙古的农产品加工利用率只有54.8%,深加工率仅为20%左右。总体上看,内蒙古农畜产品加工产业发展滞后,规模经济优势弱小,仍处于增加投入、扩大生产的初级产品增长阶段。纵使是乳、绒行业的产业集群,其周边配套也不足,集聚程度不够,专业化程度较低,产业化进程仍较为缓慢。其他粮油、蔬菜、果品等产业问题更多,诸如其产业起步晚、不成熟,绝大多数企业都是零星、分散经营的中小企业,对品牌建设意识不强、重视不够,深加工领域开发较少,科研投入少,不注重产品包装设计等。企业与农牧户之间基本上是单纯的买卖关系,没有真正形成供需对接、利益共享的格局。而且农畜产品从采购到产品销售,均处于无序竞争状态。加工工艺粗糙,产品质量无保证,不具备强有力的市场竞争能力。

3.农畜产品供给流通环节冗长,增加了成本

内蒙古农畜产品流通环节主要经过产地收购、产地批发、销地批发、零售四个基本环节,有的农畜产品还要经过更多环节,如农畜产品的加工处理、存储、运输、配送、销售等程序在不同流通主体之间重复出现。在农畜产品的流通链上,被经纪人或小贩从农牧户手中收购后,中间还要经过各级收购商和批发商的层层加价,大大增加了流通和交易成本,其价格也随之大幅度提高。另外,流通环节过于冗长,农牧民离终端市场遥不可及,中间商人为操纵市场和价格,出现“低买高卖”恶性循环,而这一过程并没有相关政策的强制保护,对相关利益团体没有惩治。

4.农畜产品流通信息化程度低,信息不畅

目前,内蒙古还没有形成权威、专业的农畜产品信息传递、交流平台,使得农畜产品流通信息传递不通畅,消费市场的信息不能及时有效地传递给生产者或政府,农牧民生产的盲目性增大,导致农畜产品滞销或收购方恶意压价,从而造成农牧民收益授损。另外,农牧民电子商务意识薄弱、知识匮乏,再加上政府缺乏对电子商务发展模式必要的引导,也使得农牧民对电子商务模式的参与度不高,影响我区农牧业网络信息化服务业的发展。

5.批发市场建设落后,市场内基础资源闲置

在一定时期内,衡量一个地区农畜产品市场化程度的一个重要标志是交易市场的数量。2016年,内蒙古年交易额在亿元以上的农畜产品批发市场约有23个,比2010年只增加1个,其中总摊位数和年末出租摊位数8942个和8760个,比2010年分别减少了3403个和2049个。农畜产品综合市场2011年建成了1个,2016年只建成4个。可见,农畜产品无论从摊位还是从成交额均在快速减少,农畜产品交易市场却在不断萎缩。由于内蒙古属于中温带季风气候,多数地区冷季长达5—6个月,温热气候是农畜产品交易旺季,冷季批发市场内交易活动明显减少,许多基础性设施被闲置,造成浪费,收益受损。再加上畜产品生产供给的季节性,农畜产品市场供应和价格的均衡、稳定性不能保证,使得在交易市场投资经营的商户积极性受挫。在农畜产品批发市场内部也还存在一些比较严重的问题,如对农贸市场的公益性、民生性、公共性认识不到位,收费混乱等,增加了农畜产品成本并转嫁给了消费者。在信息化建设方面,一些农贸市场也只是安装了简单的探头设备,而网络信息交易平台的建设则刚刚起步,这些问题的存在严重制约着内蒙古农畜产品的流通效率,使得批发市场难以发挥商品集散、信息传递、安全保障等基本功能,仅仅起到提供交易场所的功能,影响着内蒙古农牧业经济的发展。

三、结论

内蒙古是我国十三个粮食主产区中唯一的一个少数民族地区,是我国重要的畜产品生产基地,自然和人文资源优势明显,提升农畜产品区域竞争力具有良好的基础。然而,种植和养殖农畜产品处于生产供给利益链最脆弱端,是利润最低、风险最大的环节,农牧产业经营的矛盾逐渐由生产领域转向流通领域,农畜产品在流通中面临“贱买、贵卖”和“产业链两端诉苦、中间喊冤”的困境,只有突破流通环节这一瓶颈,使农牧民进入流通利益链中,才能使农牧产业真正提质增效。

2017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厚植农业农村发展优势,加大创新驱动力度,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树立大农业观,在农牧业供给侧改革的推动下,使农畜产品供需从低质量的结构失衡向高质量的结构平衡转变,推动农畜产品种养加销一、二、三产融合发展,将内蒙古的资源、区位优势转化为竞争优势,优化资源配置,不断提高农畜产品市场竞争力。

参考资料:

[1]张磊等.农产品流通效率的概念界定及评价指标设定[J].华东经济管理,2011,(4).

[2]周慶.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基于交易成本分析的农产品流通组织化选择[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2012,(5).

[3]尉强.内蒙古建设绿色农畜产品加工基地的探索[J].中国国情国力,2014,(2).

[4]石忠海.关于加强粮油政策指导性贷款管理工作的调查与思考[J].内蒙古金融研究,2013,(11).

(作者单位:内蒙古社会科学院牧区发展研究所)

责任编辑:代建明

猜你喜欢

消费需求提质增效
贡山县核桃提质增效措施探讨
基于扁平化管理的精益烟叶生产模式的实践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