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逻辑与社会变迁
2018-02-01张翼
《改革开放40年社会发展与变迁》
张翼 主编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18?10
本书以社会学的视角,从历史探究、转型趋势和研究综述三个方面,探讨中国40年改革开放过程中,人口流动、家庭养老及高等教育等等涉及城镇化等方面的课题,以此探究中国改革开放成功经验的背后的深层逻辑。本书研究的相关问题是对改革开放以来社会改革方面经验教训的系统总结,同时为以后社会的发展和变迁方向提供指引。
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发生了划时代意义的社会变迁。改革开放之初,中国还是一个以农民阶层为主体,人均GDP为156美元,城市化水平仅仅为17.8%的农业社会。但在2017年年底,中国已经转变成一个农民阶层劳动力人口占比迅速下降到25%左右,人均GDP上升到8800美元,城市化水平达到58.5%的工业化社会。所以,改革开放40年来的最大变化,应该是中国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转化。伴随这一转化,中国也从计划经济转型为市场经济,从村落社会转型为都市社会,从封闭型社会转型为开放型社会,从定居化社会转型为迁居化社会,从礼俗型社会转型为契约型社会。
40年来中国社会转型的强大动力,来源于改革开放。没有改革开放之初的思想解放运动,就没有后来日益推进的波澜壮阔的改革,也就没有所有制与产权结构的调整。
中国一旦站在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上,其就由“站起来”的巨人转变为“富起来”的巨人。由制度变革产生的诱致性利益驱动导向,激发了渴望被激发的社会活力,解放了渴望被解放的生产力。这种激发与解放,又积极地将人民群众的发展动力与国家奋发图强的长远发展规划结合,推动了生产关系的持续改革。基层的首创精神在被顶层设计源源不断地吸纳后,中国社会的发展模式便焕然一新。市场经济的新型动力唤醒的丰富劳动力资源与追寻利润的国际资本的结合,形成了发展合力,最终塑造出“中国制造”的品牌。正是靠了改革开放的动力,中国才能够将西方发达国家在上百年或几百年间的现代化过程,压缩在短短40年的时空背景中进行,并创造出中国速度与中国精神。中国在赶超型发展中创造着中国速度,中国在制度创新中形塑着中国精神。从思想解放到制度创新到生产力革命,再到物质生产方式与生活消费方式变化所形成的复杂传导机制,中国将制度红利、人口红利与科学技术创新红利等结合在一起,完成了长达40年的稳定发展,并由此彻底改变了中国人的日常生活。中国人可以非常自豪地说,过去的40年是不断变化的40年,是积极向上的40年,是民生福利日益增进的40年。
40年来中国社会的转型,是在艰苦努力之下取得的。转型本身既生产着机会,也暗含着挑战。制度结构的变化,会必然形成利益分配结构的变化。社会学的经典理论说明,即使是长期发挥过正功能的社会制度,也会在长期的社会运行中出现负功能,并使负功能侵蚀掉可能存在的正功能;所以,任何时候都需要通过改革发挥制度的正功能而避免制度的负功能。另外,一种结构在其适宜的社会阶段会释放正功能,但在其不适宜的社会阶段会释放负功能,从而形成社会风险。
实践证明,结构对其功能经常起到基础性限定作用。概括而言,当前我们面临的主要风险有以下几种。
一是人口老化风险。人口老化会耗尽劳动力人口的年龄结构红利。这就需要社会及时开发出人力资本的结构性红利,并以人力资本的结构性红利代替年龄结构红利。这就要看技术进步速度是不是能够赶得上人口老化速度,并以人力资本所推动的技术进步超越人口老化所形成的福利压力与保障压力。
二是阶层流动渠道变窄风险。在工业化社会,我们创造了强大的社会流动机会,比较妥当地解决了社会流动机会的分配问题。但在工业化末期,或者在后工业化初期,科学与技术所形成的壁垒,不仅会使阶层的界限分明,而且还会形成新的流动渠道屏障。这既会在生产领域形成难以跨越的职业界限,也会在日常生活领域形成门檻型的消费区隔。技术进步速度越快,阶层之间的边界就越明显,科学技术对社会流动的支持力就越强。上层阶层有更多机会为其子女创造学习机会与掌握科学技术的机会,这种机会还会以日益扩大的财富占有差距形成阶层边界,比如形成有房阶层与无房阶层的边界,形成掌握现代科学技能与不掌握现代科学技能的阶层边界。社会流动渠道的正功能扩展,会使中产阶层占比越来越大,但在社会流动渠道的变窄过程中,中产阶层的占比会下降,从而出现中产阶层的“焦虑”。如果中产阶层的“焦虑”表现在经济领域,流动风险就表现为社会风险。
三是收入差距风险。改革开放之初,中国社会的收入差距较小。伴随改革开放的进行,中国逐渐成为收入差距较大的国家。如果收入差距在拉大但社会生活机遇在扩展,则整个社会对收入差距的耐受力就较强;如果收入差距在拉大同时伴之以整个社会生活机遇的固化或生活机遇的收窄,则整个社会对收入差距的耐受力就减弱。另外,如果长期存在的收入差距固化了人们的财产占有差距,而财产占有差距反过来又支撑了社会的阶层差距,则整个社会对收入差距的耐受力就更易于减弱。最近两年收入差距的上升,在一定程度上也预示着结构调整之难。绝大多数社会学家认为,收入差距的持续扩大或财产占有差距的持续扩大与社会风险的多发呈正相关关系。
四是利益群体结盟与社会政策失灵风险。理解中国改革开放40年成功取路的逻辑,首先是阶层逻辑,其次是利益群体逻辑(或曰利益集团逻辑)。从阶层逻辑上来说,改革开放创造了流动机会,使农民阶层和工人阶层的成员有机会向上流动。整个在改革开放之中取得正收益的群体成为改革开放的社会支持力量,结合为最广大的收益性利益群体。跨越了阶层的利益群体,也消解了阶层的聚合力。但发展到今天,阶层的分化日趋细化,不同阶层的利益诉求存在一定差异。由改革开放的制度配置所形成的利益群体难以在整个社会取得普遍受益。这就会造成有些阶层需要这样的制度配置,有些阶层需要那样的制度配置。对不同制度配置的诉求所形成的利益群体,会因为对自身利益的关注而结合在一起。利益群体一旦固化,如果利益群体对某项社会政策的诉求与其他利益群体的诉求相矛盾或背离度较大,则整体社会的团结成本就会加大。如果相关阶层的利益诉求叠加到利益群体的诉求之上,则社会政策的调节功能就更难以发挥,由此所形成的社会风险会更难以解决。
总之,40年的改革开放已经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的现代化之路。我们只有分析已经取得的经验,避免可能存在的风险,才能继续延续改革开放的逻辑而顺利前行。
双周书情
《剑桥中国经济史》
万志英 著
崔传刚 译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8-11
作者对自青铜时代至20世纪初这三千年间中国经济发展各种制度的基础、延续以及中断进行了详尽而通俗的研究。
《金融危机五十年》
[法]雅克·德·拉罗西埃 著
文晓荷 译
中信出版社
2019-1
作者以自己从事金融工作50年的经历为主线,用大量历史细节呈现了自20世纪以来全球金融秩序动荡与重建的惊心动魄的图景。
《江户开幕》
[日]藤井让治 著
刘晨 译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甲骨文
2018-11
本书透彻明晰地阐述了1598年至1665年江户开幕的重要内容,具体展现了江户前期大名们的生存样态。
《AI極简经济学》
[加]阿杰伊·阿格拉沃尔、乔舒亚·甘斯,阿维·戈德法布 著
闾佳 译
湖南科技出版社/博集天卷
2018-12
以坚实的经济学理论剖析动态,把握本质,将人工智能领域变化多端的表象总结为不断提高的机器预测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