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光印记里的广西路
2018-02-01玄子
玄子
这是一条坐落于青岛老城区的老街,今天她已经趋于沉寂。但是,在初秋明媚的午后,树影斑驳,日光流泻,微风拂过,有丝缕的海味轻轻拂过,广西路仿佛又回到了从前。
那是一百多年前,德国人把觊觎已久的胶州湾强租下来,青岛尚且是一片处女地,德国人便希望依着自己的习俗和审美,将这座新鲜的、漾着海的气息的小城打理成愿望中的模样。广西路该是这愿景中最先成形的道路之一,最初的她叫做海因里希亲王大街(英译),这个名字得自海因里希亲王(即亨利亲王),亲王是威廉二世皇帝的亲弟弟,一个世纪前,这个有着显赫身世的德国亲王与他的妻伊伦娜在这座初现丰饶的城里,低调地经营着他们奢靡而风光无限的生活。由这条临海的、蜿蜒的街和昔日青岛最高级的饭店——栈桥王子饭店,可以想见那个湮没在历史尘烟里的亲王,曾经有过多么光鲜的过往,现实与构思总是各行其道,这光鲜终归不能长久,佐贺町将这一页悄无声息地覆盖,便是明晃晃的佐证,当然,这日本的字样也不过是舞台上倏忽拉过的幕布。
青岛是一座依地势造就的城。因广西路是东西走向,虽毗邻前海,她仍然是早期青岛城里最平坦、最宽阔的道路之一,当时路面宽度已经达到20-25米,并且路况已经达到了非常先进的程度,由当地产的花岗石及三合土浇筑,地下铺设排水管道,地面为沥青路面。并且这条路首次将车行道和人行道分离开来,车行道两侧设有车轨石和雨水排放口,黄沙路面的人行道也是人性化的设置。想来,当年得到了威廉二世皇帝“我们的未来在大海”的授意,德国人是真心想要将这片胶州湾畔的沃土营造成第二故乡的。
从青岛火车站广场向东走起,广西路穿越中山路、安徽路、江苏路等抵达龙口路,全长约1565米。这条路当年是作为样板路规划的,胶澳总督府颁布了青岛首部《建筑法规》,其中明确规定:“欧人区的商业区内建筑要按照欧洲统一的风格设计,且同一条路上不得建造统一样式的建筑。”这要求其实算不得苛刻,今天想来更觉得当时德国人对这片美丽的未经雕琢的土地有着足够的重视度。因此,广西路从初建就显示出它特有的洋派来。一间间商行、饭店、药店、百货公司、公寓在街道两边林立,这里俨然成为德国在远东的“样板式殖民地”。
胶澳皇家邮政局旧址位于广西路和安徽路交界处,它是一座带有德国北部哥特式风格的,呈L型带有方形塔顶的老建筑,这座以红色为主基调的三层楼,大楼平面呈凹形,三个立面与三条街道相邻,是广西路最早的建筑之一。现在的门牌号是安徽路5号,已经成为历史的承载——邮电博物馆,建筑格局已基本还原为曾经的式样,一楼是接待大厅和免费展览区,二、三楼被用作博物馆展区,陈列了2000余幅青岛市建制以来各个时期的老照片及1000余种实物。游人可以在这里感受一个多世纪以来青岛这座绮丽的海滨城市的光阴流变。四楼也是最吸引人们目光的所在——高达四至五米的全木质结构的德式尖顶双子塔阁楼,是青岛目前保存完好的空间最大的木制阁楼。
自2006年起,原来胶澳皇家邮政局的正门成了青岛良友书坊,在人文艺术圈很有些影响的《良友》、《闲话》书系诞生于此。位于安徽路5号南门四楼的良友书坊·塔楼1901于2017年3月向深爱青岛、深爱文学的人们敞开了大门,陈列有文人风骨、良友风光、艺术风向以及生活风尚的橱窗,记录青岛百年文化历史蝶变的城市文献展,呈现青岛本土、中国传统的文化沙龙等。
廣西路还有一处不能不提到的建筑,这便是位于青岛第一警察署隔壁的大名鼎鼎的广西路33号“红房子”。由最早的赉寿药行变身为人们熟知的红房子餐厅。这是一幢四层砖石钢木混合结构建筑,可能是德国建筑师罗克格设计,建于1905年。
红色蒙莎顶的建筑样式彰显了当时青年派的风格,楼顶居中是巨大的老虎窗,窗棂之上有一个醒目的纹饰,一条蛇缠绕着一支权杖,据说这是希腊药神埃斯克勒庇俄斯的权杖,传说在特洛伊战争中,埃斯克莱庇厄斯曾担任军医为战士疗伤,作为医神得到了众人崇拜,雕刻这个纹饰一定是医药商店经营时寻求的美好护佑吧。红房子的每个窗口下方,还都镌刻有美丽抽象的图文,在经历了荒诞的2009年全球售卖后,这座美丽的建筑悄然沉寂。
天色渐晚,氤氲在昏黄光晕里的广西路镂出独有的时光印记。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