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政治经济分析框架下我国农产品流通渠道变化探讨

2018-02-01王亮

商业经济研究 2018年2期
关键词:农业现代化

王亮

内容摘要:本文探讨了美国和日本的农产品流通渠道变革历程,在此基础上从政治经济分析框架视角,对影响我国农产品流通渠道变化的因素进行了梳理,依据农产品流通渠道不同的变革历程与发展特征,提出了推动我国农产品流通渠道创新发展的对策。

关键词:农产品流通渠道 政治经济分析框架 农业现代化 变革历程 新对策

国外农产品流通渠道变化历程与发展特征

(一)美国农产品流通渠道变化历程与发展特征

美国农产品流通渠道成长阶段始于19世纪末,持续到20世纪初,当时的美国刚从农业社会进入到工业社会,运输与通讯设施均取得了长足发展,这一阶段的美国农产品流通渠道主要表现为三大特征:一是车站的农产品批发市场开始发育成长,二是农业合作社开始初现雏形,三是现代农产品经销方式逐步兴起。随后,美国农产品流通渠道进入成熟阶段,当时的美国城市化已经初步形成,在农产品流通运输等配套设施条件方面更是日趋完善,美国的农业现代化已经逐步成为现实。在这一背景下,美国的农民合作社运动进入蓬勃发展阶段,农产品超级市场和农产品购物中心快速发展,逐步建立了农产品产销直挂模式。然后,从上世纪50年代至今,美国农产品流通渠道发展一直处于提升阶段,开始步入后工业化时代及知识经济时代,对以市场为主导的农业政策逐步进行制定和完善。而经济全球化更是给美国的农产品流通渠道带来深刻变革,使提升阶段的美国农产品流通渠道主导模式成为产销直挂渠道,而且传统的农产品零售商店也被新兴的农产品零售方式所取代,使农产品合作组织成为美国农产品流通渠道的主体,美国农产品流通渠道体系也转变为垂直一体化模式,进入了以顾客为中心以及渠道整合阶段。

(二)日本的农产品流通渠道变化历程与发展特征

日本的农产品流通渠道成长阶段始于19世纪中期,持续到上世纪50年代,当时的日本正处于从农业国向工业国的转变,是以工业化带动城市化的发展阶段,在这一背景下,日本开始形成了农产品批发市场制度,农协成为日本农产品销售的主渠道。随后,日本的农产品流通渠道进入成熟阶段,日本的城市化进程明显加快,不仅完成了农村工业化,而且还完成了农业现代化,在农产品流通方面进入现代化轨道。这一阶段,从日本的农产品流通方式来看逐步趋向于多元化发展,农产品批发市场得以在发展中改造升级,开启了向农产品物流中心演化的路径,之后日本的农产品现代物流体系加速形成。日本的农产品流通渠道从上世纪70年代至今,已经进入到了提升阶段,使日本进入到后工业化时代,对农产品的消费也步入了“指向型”阶段。由此,日本的农产品流通渠道形成了先进的信息网络系统,农产品销售也兴起了直销方式,农协在农产品流通中的渠道服务功能进一步充实加强,农产品批发市场开始向大型化和集团化演进。

(三)我国农产品流通渠道变化历程与发展特征

我国农产品流通渠道变革过程是根据我国经济制度的变迁而变化的,演变过程主要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传统计划经济阶段。该阶段从1953年开始至1978年,我国农产品流通渠道属于指令性的直线流通模式,在渠道结构上长而窄,表现出纵向流通、分段流通的特点。在渠道关系上非常松散,表现出购销分离的特点。在渠道主体上主要为国营企业与供销合作社。在终端业态上主要为国营商业公司以及供销合作社。并且在交易方式上主要表现为指令性交易。第二阶段是市场化改革阶段。该阶段从1979年开始至2001年,我国农产品流通渠道属于多元主体共存的流通模式。在渠道结构上长而较宽,出现了大量小规模的流通渠道主体,主要表现为“农户+小规模中间商”的结构特点。在渠道关系上表现为松散,且呈产销分离之势。在渠道主体上多为小商小贩,表现为多种小规模渠道主体并存的特点。在终端业态上除了批发市场与农贸市场外,还涵盖了普通超市。并且,在交易方式上主要表现为对手交易。第三阶段是加入世贸组织后的变革阶段。该阶段从2002年起一直延续至今,我国农产品流通渠道属于多渠道模式,渠道纵横交错。在渠道结构上长而广,表现为多渠道模式并存的特点。在渠道关系上相对紧密。在渠道主体上,既包括农产品流通龙头企业、大型农产品零售集团,还包括农民专业合作社以及终端超市和农产品流通信息提供商。在终端业态上表现为多业态并存的特点,其涉及的有农贸市场、农产品大卖场,也有农产品普通超市与连锁超市等。并且在交易方式上主要为对手交易,同时多种交易形式共存。

(四)国内外农产品流通渠道变革比较

从美国和日本的农产品流通渠道变革历程来看,虽然二者的渠道模式选择具有一定差异性,但同时也显示出了一定的规律性:一是美国与日本的农产品流通渠道变革都受到两国工业化、城市化以及农业现代化发展的影响。二是美国与日本的农产品流通渠道结构都呈现出日益“扁平化”趋势,流通渠道均呈现出日益“非中间化”的趋势特点。三是在农产品流通渠道的运作上美国与日本都表现出日益“信息化”的发展趋势。四是在农产品流通渠道的主体上,美国与日本都表现出日益“多元化”的趋势特点。五是在农产品流通渠道的组成上美国与日本都表现出日益“专业化”的发展趋势。六是在农产品流通渠道的运行环境上美国与日本均呈现出日益“规范化”的趋势特点,并且在交易方式上则日益趋向“现代化”。相比美国和日本,我国的农产品流通渠道变革历程则与我国农产品流通体制改革密切相关,我国当前农产品流通渠道是从计划经济体制开始,在国家统购统销的流通体系下通过渐进式制度变迁及政策引导而逐步演变来的。由我国农产品流通渠道演变过程可见,我国农产品流通渠道变化与我国政治经济变化有重要关联。

政治經济分析框架下我国农产品流通渠道变化的因素分析

(一)政治经济分析框架及分析单位

政治经济分析框架理论可以追溯至17世纪,在进入现代管理学领域后,这一分析框架理论开始成为政治经济学重要的组织方法,其主要运用于对组织行为与组织关系的分析。在1980年,由Stern&Reve在营销渠道研究中引入政治经济分析框架,加之Arndt等人的后续扩展,使政治经济分析框架在市场营销理论中逐渐被看作政治经济研究新范式。同时,在政治经济学中,经济与政治要素是相互作用的,社会系统即由此要素构成。而在营销渠道中,通过政治经济分析框架,其分析单位为二元交易关系,主要由两个渠道成员构成,将分析对象定位在交易关系上,能够对渠道系统运转机制有更加深入和完整的把控。并且,对于流通渠道的分析,主要通过两个维度进行,即政治-经济维度和外部-内部维度。由此可见,政治经济分析框架下的内外部要素之间具有交互影响,经济与政治要素之间也有相互关联,如图1所示。endprint

(二)影响农产品流通渠道变化的内部政治-经济因素分析

第一是农产品流通渠道权利的变迁。在农产品流通渠道变革中,渠道权利所产生的影响主要是基于对各种渠道流程进行重新整合而实现的。因此,掌握农产品流通渠道权利的渠道成员,可通过对其他流通渠道成员行为的影响,加快对农产品流通渠道流程的整合,进而给农产品流通渠道模式带来新的变革。所以,根据农产品流通渠道发展历程来看,处于农产品流通渠道下游的零售终端,将能够接触到大量的消费需求信息,能够提高农产品流通的有效性,而且,在渠道权利的影响下,农产品流通渠道模式也会改变最初生产者主导模式,使其向批发商主导模式转变,进而实现零售商主导模式。

第二是农产品交易成本的变化。在农产品流通渠道变革历程中,农产品交易成本的变化影响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农产品交易成本在农产品流通渠道治理模式选择上的影响。农产品流通渠道治理模式通常包括市场化、一体化以及准市场化模式,因此,选择何种模式会被农产品流通渠道成员交易成本所影响。当农产品流通渠道成员间的交易成本较低时,可采用市场化模式。但当交易成本较高时,仍然采用市场化模式将会促使交易成本进一步提高,采用一体化模式将成为理想选择。而准市场化模式能够综合一体化模式与市场化模式的优点,因能对交易成本有效控制而普遍受到青睐。所以,农产品流通渠道成员交易成本的变化必将影响渠道治理模式的变化,而旧渠道治理模式也会被更加节约成本的新渠道治理模式所取代。另一方面是农产品交易成本在农产品流通渠道交易方式上的影响。农产品流通一般要经过多个环节和集散,其渠道交易成本较高,而当采用“生产基地-配送中心-消费者”的渠道模式时,可促进交易成本降低,从而使农产品流通渠道格局得到调整,进而推动传统农产品流通渠道结构向扁平化发展。

第三是农产品价值链的调整。在价值链理论中,当某一产品企业要实现竞争优势,就必须从产品价值链入手对竞争优势加以保持。因此,从农产品价值链调整内容来看,其主要与单个渠道成员有关,这些成员基于自身利益最大化视角建立竞争优势。而当面对价值链调整时,农产品流通渠道成员对渠道模式进行选择的过程中,必须从分解自身及关联成员从事的各项活动入手,对价值链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对自身竞争优势进行汇总,进而重新安排农产品流通渠道模式。而很多新型农产品流通渠道模式,如第三方带动模式等均属于对农产品价值链进行调整的结果。

(三)影响农产品流通渠道变化的外部政治-经济因素分析

第一是消费者购买农产品模式的变化。在多元化发展的今天,农产品消费水平不断提升,农产品市场需求也从同质性转变为异质性,农产品的购买开始正式进入到“有选择性购买”的新消费时代。因此,消费者对农产品购买模式的变化,推动着农产品流通渠道向变革与整合的方向发展。比如,农产品批发市场开始发展为大型农产品物流中心,农产品零售组织开始发展为农产品连锁超市等。

第二是经济、法律以及文化环境的变化。其中,经济因素主要包括宏观经济走势、农产品流通竞争状况等,当宏观经济走势良好的情况下,可推动农产品销售总量的增加,扩大农产品销售网络,使农产品销售渠道表现出宽且长的特点。而当宏观经济走势不好时,为降低农产品流通成本,在农产品流通渠道上会选择短渠道。同时,面对不断加剧的竞争,为提高渠道竞争力,农产品流通渠道往往会对“联盟化”和“一体化”模式趋之若鹜。法律因素对农产品流通渠道的影响,则主要体现在农业法规中对食品安全性和可追溯性的强调,可导致农产品流通渠道成员上下游合作的进一步强化,从而影响农产品流通渠道关系的变革。文化因素则主要是通过消费个性化、环境意识以及品牌化等文化要素的引导,使农产品流通渠道趋向于“定制化”、“绿色化”等。

第三是新技术和新方式的引入变化。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应用,推动了信息型农产品流通的兴起,也推动了虚拟化农产品流通渠道的出现。同时,信息技术的应用,促进了农产品流通渠道成员的“互动”,加强了成员合作,从而促进了新渠道模式的出现,比如电子渠道。而新方式在农产品流通渠道变革中的影响,主要体现在新型经营形式及现代交易方式上。新型农产品经营形式,如连锁化超市、农产品物流平台,都能够推动农产品流通渠道向专业化与信息化方向发展。而现代农产品交易方式,如期货交易以及农产品拍卖交易等,也都能够促进农产品流通渠道系统在交易成本上的普降和在交易效率上的提升,进而推动农产品流通渠道的变革。

农产品流通渠道变化的对策

农产品流通渠道的变化是政治经济分析框架研究的基本对象,其研究目的在于从政治经济层面推动我国农产品流通渠道的进一步变革。当然,为了达到这一目的,是离不开政府的宏观调控作用,也离不开农产品流通企业的支撑。

政府宏观层面的建议。从政府宏观层面来说,要推动我国农产品流通渠道的变革,提升农产品交易的效率,必须重视我国农产品流通专业合作组织的建立。因为我国农业生产受体制因素影响,相对发达国家的发展而言较为缓慢,农产品生产环节中的农户地位亟待提升。而通过专业合作社的组织形式进行农产品交易时,能够使农产品流通中生产者被动局面得到有效改变,甚至可直接进入到农产品流通市场中,进而扩大农产品流通渠道,降低农产品流通交易成本。所以,在组建农产品流通合作组织过程中,我国政府应从宏观层面给予政策引导与扶持,并对介入程度合理把握,保证介入动机的非逐利性,将重点放在公共政策引导,以促进我国农产品流通渠道的顺畅变革。与此同时,政府还应从宏观层面继续加强对农产品流通技术的投入和基础设施的建设,为农产品流通渠道变革提供支撑。另外,从美国与日本农产品流通渠道的变革特点来看,变化趋势突出地体现在技术和需求的推动。而对于农产品流通渠道来说,流通信息的对称性极其关键,应该通过多种措施为农产品流通渠道提供更多、更及时和更准确的市场行情信息,以此提升我国农产品流通的效率。因此,我国政府应加强农产品流通技术的资金投入力度,加快农产品流通信息平台的建设,消除农产品流通渠道中的信息不对称,提高我国农产品流通渠道的稳定性。

流通企业层面的建议。我国农产品流通渠道的变革,既是政策等外部因素变革的产物,又是农产品流通渠道中各内部环节自身变革的必然。因此,必须要对农产品流通渠道中各个内部环节间的关系给予充分重視,因为农产品流通各环节企业彼此合作关系的深入,能够实现农产品流通渠道的紧密化发展,促使流通关系不断升级,稳定流通渠道各环节中的内部合作,并可通过复合式治理机制,促进农产品流通渠道的变革。与此同时,加强农产品流通企业的公信力,获取农产品流通渠道中各环节的信任,是建立农产品流通各环节良好关系的基础,更是提高农产品流通渠道通畅性的关键。

参考文献:

1.胡钰.高附加值农产品流通渠道、模式特征、关键瓶颈及未来导向[J].商业经济研究,2016.5(9)

2.刘刚.鲜活农产品流通模式演变、动因及发展趋势研究[J].农业经济,2015(1)

3.赵晓飞,田野.农产品流通渠道变革的经济效应及其作用机理研究[J].农业经济问题,2016(4)

4.屈晶.基于国内外比较的农产品流通渠道变迁特征及驱动机制分析[J].商业经济研究,2016,5(9)

5.林曦.利益相关者管理:关系维度的研究及管理策略——基于政治经济分析框架的视角[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5)endprint

猜你喜欢

农业现代化
四平农业现代化进程中新型职业农民培育问题研究
咸宁市农业现代化现状及发展对策
现代农业示范区: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建设的重大举措
金融对农业现代化发展的影响及对策实证分析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机制研究
贯彻新的发展理念 促进农业现代化
农业现代化及其金融支持的国际经验
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的内涵与实施策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