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传统到现代的视觉交汇

2018-02-01赵成清刘振朋

艺苑 2017年4期
关键词:张大千摄影创新

赵成清 刘振朋

【摘要】 张大千的黄山画具有写意之神韵,为人们所称道。对于张大千黄山画之成因的剖析,学者们争议不断,难有定论。我们认为,张大千在仿古、家庭条件以及自身对于黄山绘画的独特理解是其黄山绘画形成发展的重要因素。

【关键词】 黄山画派;张善;摄影;创新;张大千

[中图分类号]J90 [文献标识码]A

黄山,自古以来因其风光秀美而闻名于世,它以奇松、怪石、云海、温泉为独特景观,成为文人骚客最为重要的揽胜之地之一。以石涛、梅清、渐江为代表的黄山画派主张“搜尽奇峰打草稿”,自17世纪以来一直延续着创新的不朽生命力。随着对“四王”绘画摹古的批判,与对于绘画中创新思想的倡導,20世纪初的中国画坛更是对石涛的创新画风给予了极高的评价,黄山画派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观念在画坛中得到普遍推崇。康有为出版的《万木草堂藏中国画目》之序言中指出当时的画坛“中国画学至国朝而衰敝极矣”[1]69。倡导新思想,展现创新意识,成为当时画坛发展的主题。

一、传统:黄山画派之遗风

张大千曾拜于曾熙、李瑞清门下,与黄山的结缘,更多是受二位老师的影响,并用实践实现了对于黄山画的全面理解和认同。明末清初时,为了表达故国之思,以石涛为代表的黄山画派所表达的情感,更多体现了一种前朝臣民的“忠臣节操”。民国时期的上海,聚集着大量清朝时期的遗民,曾熙、李瑞清均是晚清时期的书画家,他们的经历与石涛有着相似之处。而作为绘画风格和绘画特色本身,石涛更有着新颖奇异、直抒胸意、笔墨爽利等极具鲜明特色的绘画风格,使得师法石涛成为不可逆的时代潮流和趋势。而正是这一点使得张大千的绘画风格,更多的追随先人的脚步。张大千曾言,“两师作书之余,闻喜作画。梅师酷好八大山人……髯师则好石涛,为山水松梅”[2]60。二位老师将自己收藏的八大山人、石涛等历代名家的作品,悉数展示给张大千,张大千反复欣赏、临摹,对石涛的绘画风格有了自己的理解和领悟,“石涛画境变化无尽。大抵艺事,最初纯有古人,继则溶古人于我,终乃古人与我俱亡,始臻化境”[3]130。由此,我们不难看出,在师承上,张大千的绘画古法,正是从八大山人、石涛中获得启发,而其师对于八大山人、石涛的推崇,也是张大千对于绘画感悟的源泉。

张大千对于石涛的认可和赞同,使得其绘画风格在摹古上取得了非凡的成功,而在以张大千为代表近代画家眼里,师黄山既等于法石涛,更等于师造化;而师造化,法石涛,也等于打破长期积淀下来的陈旧笔墨,更是对于其师承关系的延续和发展。在以石涛为代表的黄山画派中,师法自然是重要主题,而黄山作为黄山画派整个绘画体系的最根本的表现对象,更是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黄山自身的风格特征奇异、移步换景、变化莫测而又别具一格,本就具有鲜明的美学特色,历代画家将黄山作为表现自身情感的重要载体,在文化韵味和人文底蕴上更是蕴意深厚,使得表现黄山的绘画作品具有不同凡响的特色和影响力,正如张大千所言:“画家与黄山多俱夙缘,其中最杰出的是渐江、石涛、梅瞿山……虽草草数笔,亦无一笔不与黄山契合。”[4]55而张大千对石涛的推崇和对其画作的临摹使他对黄山有一种特殊的情感,在黄山上,张大千试图通过追寻石涛在黄山上的某种印记,从而在绘画创作水平和创作风格上得到进一步的理解和感悟。

1922年,张大千给自己写了一幅对联“行万里路,读万卷书”,后来又将这句话再作一联送给女儿张心睿。[5]32张大千对于实践的追求,使其绘画风格有了很大的创新,他明白要成为一名优秀的画家,如果只是师古法,而不师造化,画家就会失去艺术创作的源泉,也就难以形成个人风格和时代特色,只有通过师造化,览自然之静物,畅山河之情怀,才能实现艺术的突破和艺术的再创造。他曾向京沪两家笔店定制一种画笔,名曰“师万物”,我们从中不难看出张大千在对艺术源泉的重视。在师古法的基础上,张大千开始了再创造的历程,而他选择的第一站正是黄山。张大千在黄山的万千山壑中寻找属于自己的绘画风格和绘画特色,从其作品中我们也能看到他的探索和研究,如《黄山莲花峰》(图1),画面中山石树木的表现十分具有古意,而又有极具创新的美学特征,构图表达虚实结合,意境深远,同时有着自己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理念。当然,尽管还有一定的临摹与仿作的痕迹,但是在绘画的特色和技法上自己独特的风格特征已有所展现。在此幅作品中,他结合历史上的黄山画派的风格,用纸本的浅绛山水的形式表现出来。张大千的黄山绘画在传统的绘画语境下,找到了一种新颖的表达方式,而作为其绘画风格的演进也初现端倪。

二、条件:张善孖和“黄山建设委员会”

在张大千的绘画生涯当中,张善孖是一个举足轻重的重要的人物。张善孖,原名正兰,单名泽,字善孖,后改作善孖,号虎痴,别号虎公,是张大千的二哥,而实际上,由于长兄的早夭,张善孖在家庭中一直承担着“长兄如父”的角色,而张大千的绘画生涯,更是与张善孖的帮助和扶持有着密切的联系。张善孖较张大千早出道十几年,在书画之乡的内江艺术圈里小有名望,而张善孖自身的绘画水平也十分精妙,“二家兄画虎,可以由任何一个部位开始,虎头或虎尾、虎肩、虎爪、虎斑、虎眼,丝毫毕显。这种当场挥毫的表演画展,所致之处均极轰动,外人无不敬佩,报章佳评赞语”[6]173。由此可见张善孖在绘画方面的出色才能,而对于大千这位对绘画极为热爱的弟弟,张善孖更是鼎力提携。从张大千到日本学习染织、在画坛崭露头角,再到回上海拜师曾熙、李瑞清,都离不开张善孖的帮助。甚至他们共用的画室“大风堂”,只因张大千喜欢明末的画家张大风,而张善孖喜欢刘邦的《大风歌》,故将西成里居室的厅堂取名为“大风堂”,作为两人共同的画室,而后大风堂画派门生盈门,桃李满天下。张善孖在张大千的绘画生涯中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和意义,张大千黄山画的形成和发展,更是与张善孖有着密切的联系。

1927年,张大千与二哥张善孖率工人数名,第一次攀登黄山。自清朝乾隆嘉庆以来,对中国传统绘画的延续方面扬州画派、海上画派逐渐兴起,而另一方面,由于当前政策较为开明,清朝遗老们年迈人衰,以师古法表达故国之思的黄山画派日渐沉寂,在很长时间内并未走向画坛中心。而作为第一批开荒走上黄山的绘画大师,张大千、张善孖带领工人逢山开路、遇水搭桥、走走停停,接连数月停在山中,这次上山,张大千印象深刻:“爰年二十有九,随仲兄虎痴初游黄山,历前澥,下百步云梯,穿鳌鱼口,度天海,入后海,观文笔生花,登始信峰,境益奇,路益险,峰下怪石无数,肖物赋形,不可名状,山志称为散花坞……”[7]46此次游历黄山,让张大千对黄山的喜爱溢于言表,他真正明白了要想体悟大千世界的奇妙,必须要见闻广博,要从实地观察中得到,只有游览名山大川并将其融汇于心中,才能领会其中的奥妙。这样的感悟,在张大千的绘画生涯中起到了极为关键的作用,他深深的被黄山的美所折服,始终把黄山作为其绘画创作的最为原始的感触。在张大千游览黄山的过程中,张善孖是亲密的同行者,两位意气豪放的绘画大师在黄山上大展笔墨,使得张大千的心胸更加开阔和自然,这段经历是其绘画生涯中十分重要的一笔。1931年,张大千与张善孖第二次登临黄山,其作品《黄山》便是第二次登临黄山之后的作品,画风承传统之遗风,又有近世之特色,饱含张大千对于黄山的喜爱,展现了黄山的峰峦如聚而又绵延不断的特色,在云海的表现上,更是具有一种缥缈高耸的意境。为纪念两到黄山,张大千请篆刻家方介勘刻“两到黄山绝顶人”印章,在黄山上留下了精美的艺术作品。endprint

张大千的黄山画在艺术特色上取得了独特的成就,而张善孖则使张大千的绘画作品更具影响力,而这种影响力的缘起则不得不提及红极一时的黄山建设委员会。1934年,时任安徽省省长的许世英发起开发黄山的建设活动,筹备举行了正式的“黄山建设委员会”大会,据《安徽黄山建设委员会会议记录》载,当时出席会议的著名人士有:许世英、张治中、邵元冲、陈树人、柏文蔚、郎静山、许士骐、汪采白、姚文采、张善孖等,并由“吴委员蝶卿等提议宣传黄山名胜案:决议推邵翼如、程天放、曹纕蘅、张善孖、许士骐、钟山隐、张大千、邵禹襄、黄宾虹、汪采白、郎静山、梁得所、許际唐、罗谷荪、余大雄、陈小蝶、叶浅予、钱瘦铁、姚文采十九委员负责设计办理,请曹委员纕蘅、张委员善孖召集”[8]24。由此我们能看到,张善孖在黄山建设委员会中有着重要地位,而张大千作为委员任设计办理一职。而到后期作为“黄社”重要成员的张善孖,把艺术作品作为载体推广黄山旅游,他常举办关于黄山绘画作品的展览,张大千的绘画作品也因此受到了更多的关注和认同。而“黄社”有着政府和艺术家的双重身份,不断迸发着艺术特色和艺术思想,实现了对于黄山这一绘画母题和其文化概念的完美阐释。

三、现代:绘画与摄影的创新借鉴

摄影在民国时期是极为先进的艺术形式,它采用科技和光学感应原理,将自然世界的三维特征转化为二维平面,成为展现自然景物的重要的表现工具。自1839年法国人达盖尔发明了摄影术以来,摄影术的出现,极大的改变了绘画的发展历程和发展方式,而张大千的黄山绘画更是与摄影有着极为重要的联系。

1931年,张大千和二哥张善孖第二次上黄山写生,“大风堂”的弟子陪同,而此次游历黄山,张大千不仅画下了众多的写生画稿,而且还带了一架三脚架座式照相机和一架折叠式手持相机。此时的张大千在畅游黄山美丽景色的同时,使用相机进行拍摄。一方面将相片作为绘画的底稿,在绘画中更多的采用二维转换成三维的思维和形式;另一方面,作为艺术家的张大千,其摄影作品本身就具有较强的艺术特色和审美价值,他历经天都峰、莲花峰再到始信峰、光明顶,一路上从黄山身上获得重要的灵感和启发,而民国时期重要的摄影大师郎静山更是鼎力相助,“他俩惺惺相惜,配合非常默契。二人同游黄山时,父亲写生,朗伯伯摄影,俩人的取景竟然不谋而合,真是心有灵犀一点通”[9]。正如张心庆所回忆,张大千的黄山之旅在摄影这一重要的媒介和工具支撑下,收获颇丰,此次二上黄山,他们拍了将近300张图片,而经过摄影师邹静生的冲洗放大,张大千二上黄山在绘画和摄影方面都取得了重要成果,作品也屡获大奖,其中,《黄山蓬莱三岛》在比利时万国博览会上获得“摄影金奖”,《黄山云海》则在巴黎国际影展大会上斩获大奖。回到上海之后,他举办了“张大千黄山写生画展”,展出其黄山摄影作品50多幅。在摄影这一媒介的影响下,张大千对于绘画的理解显得更加深入和透彻。

黄山画是张大千初出茅庐阶段的重要作品。传承创新是艺术追求的时代趋势,张大千黄山绘画风格的创立,更多的是依靠自己的创新意识去实现国画的传承和发展,他在师法传统、临摹石涛上取得了重要的成功,而二哥张善孖和“黄山建设委员会”则成为其发展的重要依托和平台,这种创新意识还体现在对于摄影技术借鉴方面。

张大千黄山画采用一种平面的视觉角度,从真实的状态去把握绘画的特点和特色,改变了一成不变的文人绘画对绘画形似认识的缺憾和不足,“采用山川结构的角度去改变文人画疏于画理的弊端”[10]79,并借用摄影的方式,实现对于传统绘画的有力创新和发展。首先,摄影机的焦点是会动的,当摄影机的焦点发生变动,其景物的呈现方式则又大不同,焦点在近景,则树木根脉清晰、灵动可见;焦点在远景,则岩石层生,百草茂密。正是通过焦点的反复移动,在同一取景框内的景色也呈现出不同。其次,就绘画自身来看,中国传统的绘画是散点透视方法,这一点与相机有着极为密切的联系,但是,绘画的取景框并不是固定的,借用摄影的方法,实现了对于绘画画理的纠正和创新,张大千正是通过古法和摄影的融合体会到了这一点,实现了其黄山画的创新和发展。以摄影作品集《黄山画景》为例,张大千以绘画画理为切入点评论了一些摄影作品,试图在绘画和摄影之间找到了一种特殊的沟通机制和表现方式,在其摄影作品《此文殊院全景也》中,张大千题识:“层次复叠,极纵横变换之能事,宋元人多有此笔法,释巨然、黄大痴尤为杰出。娄东、虞山派起徒以囫囵夸,尚已失之矣。”张大千以巧妙的语言,表达了对于摄影作品的看法和观点,并寓意宋人多用此笔法,见解独到。而其绘画作品《黄山文殊院》(图2),山势挺拔而又峻峭,峰峰相连而又曲幽相通,在极显山势挺拔之时,有彰显实景之俊美,两者相得益彰,展现了黄山文殊院的秀美景色。相对于摄影,绘画则综合运用摄影中的明暗、光影、构图和视角之特色,实现了在绘画和摄影之间的相互借鉴和融通。

结 语

张大千的黄山画,形成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而正是在师法传统、临摹石涛、二哥帮扶、政府支持以及自身创新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使得张大千的黄山画在当时的时代更具有特色和影响力,同时也为他的绘画生涯奠定了重要基础,成为我们在研究张大千画作时不得不提的重要论题。

参考文献:

[1]康有为.万木草堂藏中国画目[M].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77.

[2]李永翘.张大千艺术随笔[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12.

[3]宁夏回族自治区政协.张大千的生平和艺术[M].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1988.

[4]白巍.画坛巨匠张大千[M].兰州:兰州大学出版社,1997.

[5]陈丹王平.国画大师张大千评传[M].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14.

[6]李永翘.张大千艺术随笔[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12.

[7]李永翘.张大千年谱[M].成都:四川社科出版社,1987.

[8]张素琪.20 世纪 30 年代黄山开发及黄山图创作之研究[D].北京:中央美术学院博士论文,2013.

[9]张心庆.我的父亲张大千[M].北京:中华书局,2010.

[10]宋惠兰,盛兴军,罗宗良.张大千江南艺术创作研究[M].武汉:湖北美术出版社,2014.endprint

猜你喜欢

张大千摄影创新
张大千收藏古书画述略
张大千:“这个娃儿不赎了”
我的最牛老爸
WZW—bewell摄影月赛
张自启插图
最美的摄影
摄影42℃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