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室工作
2018-02-01mscat
mscat
生化实验室
在人类宇航时代初期的20世纪末到21世纪初,虽然仅仅接触了月球土壤和少量陨石、彗星标本,但拜众多科幻作品所赐,人们还是对外星人和其他外星生命的入侵印象深刻,并针对性地建立了许多“原则”,其中一部分随着技术发展沿用下来,如之前野外科考中的《外星登陆守则》。
具体到生化实验室,首要的是生物安全性,达到了4级标准,可以完全防止外星致病因素扩散。在此基础上,利用带来的设备开展一系列检验工作:包括物理性质,如密度、导电、荧光等测量;化学性质,主要是成分和分子结构;生物活性,如用各种模拟培养基测试感染和被感染能力,DNA测序等。这些测试都基于采集到的指甲、毛发、皮屑之类。获得活体组织样本后,才能进行生理机能测试,如验血,对呼吸气体成分、视觉反应等的测试可在沟通过程中开展。这些就是在发现布丁人之前,我所拟定的预案,我十分期待遇到智慧生命的那天。
原虫初步分析通常来说,对智慧生物要先尝试沟通,建立初步信任后才能说服他们配合,直接切片研究不大合适。因此,在上述预案中,活体组织样本分析被排到很后面,现在一下子就“搜集”到了“断指”,让我有点手忙脚乱。当晚,我基本上没合眼,边改计划边尽可能地从最基础的物理化学分析开始做测试。因为最初参照了人类的断指来看待,还对其进行了液氮温度的快速冷冻保存,幸好这没造成什么不可逆损伤。
“断指”外有透明包覆层,细看和人类皮肤差距明显。在包覆层下充满了带有不均匀紫红色斑点的半流质,解除冷冻后不再保持拟态,自然状态呈放射形的海星状。
显微镜观察发现,“断指”是由微小的多细胞“原虫”构成。这些原虫有一定的独立活动能力和应激反应,一般呈灰白色如根据需要会改变颜色,并伸出伪足移动并模拟环境中较特殊物品的形状等。这给检测造成一些麻烦,偶尔会找不到样品,还好实验室就那么大点空间,不至于让我花太多时间来找它。
研究很快确认,原虫的活动与紫色颗粒中的视紫红质受光信号刺激有关。这些紫色部分在荧光光度测量时能看到不规则发光,初步推测是某种生理反应。而且,在发出可见-紫外光的同时,也能测到其他频段的电磁辐射。因为这种辐射无规律地间断发出,我专门用一台波谱分析仪进行了全面监测,录下的信号交由数据分析人员处理。
原虫体表总是包裹着一层透明且隔水的柔软外壳,主要成分是蛋白质,可以很好地在魔镜的恶劣环境下保护内部的脆弱细胞。根据渗透压测试,这层壳也能保证布丁人在魔镜海洋中长期生存。不过从沟通和卫星观察结果看,大多数时候他们还是选择生活在陆上。
原虫外壳几乎不导电,但细胞之间的黏滑液体含有大量离子,导电性不错。这些液体通常呈中性,但在受到刺激时可以改变酸碱性,甚至形成破坏性的强酸。我向其他队员通报了这一点,提醒他们小心不要随意触碰布丁人。还好大家在沟通的过程中没有太过亲密接触。
布丁原虫细胞间有和人类神经传导相近的电化学反应,并且反应速度很快,这让原虫能够步调一致地响应各种刺激。两个或更多原虫接近时,部分外壳伸出海星状突触,与相邻原虫连接,进而构成一个由完整覆膜包裹的个体。这时,靠外侧原虫会分化出一些类似角质化的细胞来加固覆膜,这就形成了“断指”外的透明包覆层。由于这种分化,原虫集合体规模较大时,最外侧原虫几乎会彻底“死去”。可能是出于这种原因,虽然“断指”有能力分裂和再次融合,却不会经常这样做,即使这有利于逃避某些它“不喜欢”的测试项目。
布丁人生理活动初探
成分和分子结构分析表明,布丁人也是碳基生命,其蛋白质和DNA等有着和其他魔镜生物相同,而与地球人相反的手性。单个和少量原虫能采食大部分“魔镜”上的植物碎屑,也能吃“羊”肉等动物组织。它们没有智能表现,但布丁人就是它们聚集成的高等智慧生物,这完全颠覆了基于地球生物的生理组织概念,也和魔镜的高等动植物(如“羊”)不同。
“不太像自然进化的结果啊。”我推测道。但我并不熟悉生物进化方向,所以这句话没有作为结论写下来。
原虫和小聚合体,如“断指”采食时,首先会分泌一些腐蚀性消化液,这些液体应该是改变成分后渗出的细胞外黏液,其中含有促进发酵的酶成分。
根据沟通组得到的信息,布丁人“断指”是他们在需要时主动分离出来的。目前还不清楚他们为什么这么做,是因为好奇心还是为了捕猎呢?
实验表明,构成原虫的细胞有很强的变形和分化能力,这是它可以随环境改变拟态的原因。如同“断指”刚拿到时那样,指甲等较硬质材料也能模拟出来。但是,和构成较大个体时的原虫细胞分化相似,这种模拟不可逆转。解除拟态后,成为硬质材料的细胞将死去,留下脱落的“壳”。“壳”中含较多矿物质和角质蛋白,看来同时存在钙化和角质化两种过程。因为拟态硬质材料会导致构成身体的细胞损失,在第三次嘗试时,“断指”就不再试图拟态出不可逆的结构。
离开本体的原虫寿命短暂,一般不超过5日,虽然获取食物后损失的细胞能够重新增殖,但细胞总量仍在缓慢减少。我想,这就是布丁人找到基地的原因吧——离体部分与“本体”间存在电磁波联系。这种联系的强度和精度受距离和环境影响,越远越弱,中间存在金属物体时由于屏蔽作用也会急剧减弱。如果想获得最强的“信号”,必须直接接触。因此,需要快速交换信息时,布丁人会将部分身体延伸为细长“触手”,与其他个体“连线”,其实质是建立含紫色物质的细胞外黏液流动通道。这种临时通道既能起到神经细胞的刺激传导作用,也能利用黏液的导电性直接传输电信号。说不定,这能成为今后我们和布丁人建立沟通的另一种途径呢。
由原虫聚集成整体的布丁人自然形态为亮白色皮肤包裹下的紫色半流质身体,存在紫色较密集的“眼睛”部位,且有多个,也不一定集中在“头部”,当然这里说的头部是在拟态人类时存在的。除“眼睛”外,布丁人身上其他紫色部分也均含视紫红质,有光暗反应。不拟态时,布丁人呈多角海星状,与卫星探测在深海发现的疑似智慧生物相似但小很多,也与离体组织的自然形态相似。
还有其他智慧生物?
刚刚完成的卫星全球扫描和大家的遭遇让我们认识到,在魔镜星球上,智慧生物并不只有一种。首先,布丁人有较光洁和透明度高的“皮肤”,也就是前面提到那种外壳。按目前掌握的个体数量对比,他们占这个星球的大多数,另外还有30%外壳呈灰白色,海里还有占比不到10%。海里的就是形似“海星”,更像是大章鱼的那种攻击我们队员的巨大生物,他们也是此前发现的疑似智慧物种。看来,魔镜的生态似乎比预测的还要复杂得多。
对另两个物种来说,我们就没有直接的样品可以分析了,只搜集到少量脱落碎屑——这倒是和我之前的计划步骤一致了。分析表明,灰白色布丁人的原虫外壳不完整,不仅透明度和绝缘性差,渗透压方面也有缺陷。简单地说,这导致他们在魔镜海洋里时间稍长就将因盐分不平衡而死。
“丑”和不能水生还不是全部的缺点,那些有缺陷的外壳上带有一些可转移并重复表达自身的入侵性片段,也就是所谓朊病毒。它能扩散并传染到“正常”布丁人的透明外壳上,从而使它们转化为这种有缺陷形态,简直是布丁人版生化危机,难怪布丁人远远躲着这些看上去只是肤色不同的灰白色“同类”。
事实上,“同类”二字不用加引号。通过分析那些碎屑,我很快发现,目前疑似智慧生物的三个物种,都是由形态和结构类似的原虫组成。三种原虫有同源性,但它们的DNA复杂度和序列存在显著差异。经软件模拟,可能是同一原始生物在不同外部刺激下分别进化的结果。
这么说,我们接下来又有更多的事儿要去调查了!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