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节能管理人员培训现状及提升路径分析

2018-02-01朱卫东张克兢汤跃宁

上海节能 2018年5期
关键词:管理人员培训课程

朱卫东 张克兢 汤跃宁

东华大学

近年来,我国高校的建筑规模、师生数量不断扩张,科研、教学以及生活用能增长较快,高校节能管理工作日趋繁重艰巨。于此相对应,高校节能管理工作对相关管理人员的专业水平和业务素质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整体看,大部分学校节能管理岗位现状堪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管理一线老员工构成来源复杂,学历、水平参差不齐,实践经历多,基层经验丰富,但专业理论和技术水平较差;

(2)新进员工基本是本科水平以上,以研究生学历为主,知识水平高、理论素养好,但缺乏实践经验,在重复琐碎的节能管理工作中难以发挥专业水平,同时在覆盖面、牵涉面较大的管理工作中,知识面略显单一;

(3)管理岗位上的专业技术人员虽长期置身于管理实践第一线,但由于专业知识接触面窄,技术工作单一重复,专业水平落后于社会同类专业技术人员,已不能适应新时期高校节能管理工作的要求;

(4)领导岗位上的干部以轮岗、转部门提拔的为多,政治素养、理论素养、管理水平和知识水平都很高,但需要有一个深入实际、了解掌握情况、丰富专业水平和业务素质的过程。针对这种状况,对高校节能管理人员进行节能培训有很强的紧迫性和必要性。

为此,根据中国教育后勤协会能源管理专业委员会安排,设立了专门课题对此进行了近一年时间相应研究。通过我国目前高校节能管理人员的情况调研,进一步明确了目前高校节能管理人员对节能培训的需求,对今后的节能培训课程建设和实施方略进行了基础性的探索。这些研究将对今后加强节能培训、提高高校节能管理人员专业水平、提升高校节能管理人员节能培训课程实施的专业性、科学性和针对性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1 课题研究概况

本课题研究主要采用问卷调查和专家访谈法。问卷主要了解高校节能工作人员的个人基本信息和对于现行培训和课程体系的评价,没有相关的假设和验证部分。

1.1 问卷调查

课题组自2017年4月至2017年10月,分两批次发放问卷200份,回收有效问卷115份,涉及41所院校,遍及11个省份。样本数量、高校覆盖面基本符合标准,问卷填写质量符合预期。同时,自2017年8月至10月,课题组利用各种机会,深度访谈高校节能管理工作者22人,访谈资料约8000左右,专家对于有关情况进行了多方面的思考和讨论,进一步保证了意见的客观性和前瞻性、科学性,有效提升了课题研究的质量。

1.2 课题研究

本课题研究遵循了一般的研究步骤:(1)研究计划确定;(2)预调研,问卷设计,访谈提纲设计;(3)问卷发放回收,专家访谈与资料整理;(4)数据与资料分析;(5)初稿,反馈,修改;(6)定稿。

在研究设计上,鉴于目前相关研究文献的匮乏,我们自编《高校节能相关培训及课程开展情况调查表》和《高校节能管理工作人员访谈表》,对研究对象进行了问卷调查和专家访谈。在内容上,调查问卷和专家访谈主要涉及高校节能管理人员概况、高校节能管理人员对节能培训的需求情况调查、高校节能管理人员培训课程建设与实施三个板块。

第一部分调查高校节能管理人员的基础情况。考虑到课题的核心研究目标以及课题本身的体量,最后确定的调查项目将一些侧重于节能人员个体职业技能和素质方面的内容进行了紧缩,个人概况主要集中在个人的职称、职务、学历、职称、专业等比较准确衡量的指标之上,紧扣了研究主题,避免了问卷的繁琐,也为未来的进一步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第二部分调查高校节能管理人员对节能培训的需求情况。这一部分侧重于节能培训或课程的形式、师资来源、课程安排、教学形式以及培训或课程辅助方面内容。在逻辑上分为三个板块:(1)节能管理人员对已有课程或培训体系各个方面的评价。(2)节能管理人员未来相关培训或课程的需求重点。(3)业内专家对于相关培训和课程的建议。

第三部分在调研目前相关课程和培训现状基础上,通过较大规模专家访谈,对目前课程和培训提升提出改进建议,探索未来高校节能管理人员培训课程建设和实施的重点。

2 高校节能管理人员培训现状分析

2.1 课程和培训的需求明显

调研发现,我国高校节能管理人员既需要培训也适合进行培训。本次调查中,高校节能管理人员男性占74.7%,女性25.3%。年龄段大部分处于26-40岁。超过六成的节能工作管理年限在4-10年。毕业后到高校直接从事节能管理事务的情况较少。职称以中级和初级为主,占81%,高级占19%。从职务序列看,科级及以下的占比86%,处级14%。高校节能管理部门中,设置较为独立的节能管理部门占有37.3%,大部分节能管理部门是综合管理部门。从管理部门的行政级别看,6成以上高校为正科级设置。从上看出,我国高校节能管理部门设置级别不高,高职称、高职务人员较少。大部分人员都不是毕业后直接从事节能管理工作,第一份工作基本和节能相关性不大,必要的岗前培训也非常缺乏。此外,从访谈结果看,大部分高校节能管理人员所学专业和从事的节能工作关联度不高,专业知识迫切需要进行提升。由此可见,我国高校节能管理人员年龄段和学习能力上有一定的优势,但专业与工作岗位差异大,转岗经历多,培训需求比较迫切。

2.2 课程和培训的激励性和满意度欠缺

整体看,高校节能管理人员对于课程或培训的期待值比较高,满意度较低。满意度比较低主要集中体现在师资力量、内容安排、培训效果、实用程度、课后复训等方面。90%以上被调研对象期待培训课程由行政经费和培训专项经费支出。大部分希望课程的师资由校内外混合师资组成。85.7%一线人员希望由政府主管部门、节能协会等举办培训和课程。在课程安排上,93%的高校节能管理人员希望未来的课程或培训,以面授和调研交流为主。大部分都希望采用一门以上成体系的课程或培训。

在激励性方面,我国高校节能管理人员课程和培训的激励性不强。访谈中很多专家提到,这些课程或培训的研修证明,结业证书在培训人员所在高校基本不起作用。在职称评定,评奖评优、晋升提拔等方面都没有作用。因此,这些课程和培训对一线管理人员的激励作用非常有限。目前虽然有些培训项目有某些尝试,拟做一些资质认证、上岗培训证书之类的项目,但调研发现,目前这些认证和证书的项目的接受度、实用程度和权威性还远远不够。

2.3 课程和培训正规化、常态化程度有所欠缺

整体看,我国目前高校节能管理人员课程和培训从规划到实施都处在粗放阶段,推动力量单一,与正规化、常态化标准化相比还有较大的差距。

(1)推动力量方面,主要依靠上级部门和分管领导。目前高校节能管理人员课程和培训主要由政府主管部门和行业协会推动,重点是对节能形势、政策和技术的宣讲,一般通过会议或培训通知形式发送各高校。与此同时,各高校开展了较多的自设培训和课程,特别是一些985工程高校。值得注意的是,由于我国目前高校管理机制影响,社会机构力量不够突出。一些社会培训机构都依托行业协会或者政府主管部门做一些课程或培训的辅助性工作,如师资遴选提供、培训会务或财务服务等。那些拥有培训资质,但是没有依托政府和行业协会的社会培训机构基本上没有涉足学校的培训和课程,没有显示出自己的力量。

此外,从高校自身看,高校相关课程和培训体系的建设,在相当大程度上与部门直接分管领导,特别是分管校领导的重视程度密切相关,存在一定的随意性。

(2)培训正规化程度不高。在所调查的高校中,只有10%的高校明确说明“有自己的独立课程和培训体系”,鲜见有明确的课程规划的高校。师资队伍建设基本没有提到议事日程,大部分都是临时拼凑约请。师资授课水平参差不齐,师资自身的培养模式处在自发状态。独立有激励性的师资培养体系尚未形成。培训经费没有基本的保证,大部分高校没有独立的预算。课程与培训的质量反馈体系等更是严重缺乏。很多专家坦言,目前这些培训和课程没有精确的节奏和安排,很少高校有相应的培训专项计划,也没有配套的相应的资源,导致课程和培训非常随意,影响了课程和培训的实际效果。

(3)培训的常态化堪忧。从问卷调查和专家访谈结果看,我国高校节能管理人员的相关培训基本没有形成体系化,也缺乏相应的保证。大部分高校的相关课程和培训次数很少,内容没有体系,师资水平也参差不齐。20%的高校认为自己从未有过相关的课程或培训。课程和培训的策划和实施机制没有形成。在已有课程中,课程频度也参差不一。约一半高校的课程一年举行一次,1/3的高校半年一次。只有50%的高校采用一门以上成体系的课程或培训。仅不足25%高校采用自编教材,且不同程度存在经费场地和师资方面问题。

3 高校节能管理工作人员培训提升路径分析

3.1 进一步完善培训管理体系

调研发现,现行以政府主导的培训主管机构需要进一步完善。(1)政府应该设立独立的培训主管部门,从而保证培训开展的日常性,即频度。(2)政府主管部门应侧重于行业管理,建立固定的专家团队,设立专业的课程建设体系,并完善课程的质量控制体系。(3)优化目前的培训委托机制。从目前调研结果看,大部分经政府主管部门委托的培训机构都是高校的网络学院、继续教育学院等机构。如清华大学的远程培训。从课程设置角度看,该培训项目涵盖了目前高校节能管理人员培训的各个方面,课程的内容也有针对性。主要缺陷是,过度依靠主管部门力量推动。课程全部采用网络教学,学员平时只是看录像,平时成绩评定仅通过学员课程的网络时数确定,考试也较形式化。除教学方式本身不吸引人,且严重缺乏后期的复训及成体系的提升机制。很多节能管理人员拥有有关专业证书,但对其作用评价不高。

综上所说,(1)目前政府主管部门、行业协会在影响力、可信度、接受度上都占有无可比拟的优势。从国管局到教育部主管部门,都设有主管培训的机构,这些优势应该进一步发挥,在课程建设及实施的细节上要下功夫优化。特别是要设立专门的培训和课程建设的主管部门,理顺管理条线和职权利关系。(2)要积极发挥行业协会在课程与培训建设与实施上的巨大优势,打破一些固有的分工旧框框。(3)要进一步开拓视野,着力培训和引领社会培训机构,发挥他们的固有优势,探索合作的新路。

3.2 进一步拓展培训对象

目前的节能培训体系中培训对象需要进行拓展。如,节能管理员的远程培训,基本通过网络进行,考试和平时的授课质量监控基本都流于形式;关于节能技术和节能管理理论培训很少,也不成体系。此外,应扩大高校节能管理培训的受众对象,理论上,大学的每一个成员,包括全体师生,都不应该脱离于节能培训的受众之外。特别是一些重点人群。如专业教师,特别是一些在节能技术或管理上确有一定造诣的专家学者,还有一些理工科的专业教师,应该是节能管理和节能宣传的重要对象。有专家提出,从目前我国高校节能管理的实际运作体系来看,很多院系一级的院办主任、节能管理员等都应该纳入强制培训的范围。他们承担着院系或实验室等重点区域的节能管理工作,需要参加专业化、体系化的培训。高校自身也因职权分配和部门划分原因,在经费分担,对口安排上也往往忽视这一点。为此需引起有关部门的重视。

此外,从高校承担的使命看,节能育人也是一个重要的渠道和媒介。为此,高校节能管理人员的培训可适当将学生节能社团负责人、骨干等纳入到培训对象。2016年,在广州举行的大学绿色联盟会议和节能有关会议高度融合,与会者虽经历不同,创见各异,但在节能减排的总目标下,对于如何开展节能宣传、树立节能意识、绿色生活建设等方面碰撞出很多火花,是一个成功的范例。

鉴于目前我国高校管理体制实际情况,应更多的将学校分管领导,包括分管校领导和行政正职领导纳入培训范围之内。经验表明,一个高校的节能管理工作的良莠,和主管领导本身对节能管理工作的重视程度、熟悉程度是分不开的。而从目前高校节能管理人员的课程和培训实际情况看,这些人是缺位的。因此有专家建议,可针对这些人群开办高端研修班、海外游学班等,以开阔眼界、增强节能意识、提升节能管理艺术水平。

有专家提出,在目前的大环境下,很多高校的节能管理设施都有具体的维保单位,做好维保公司具体操作人员培训,在适当情况下开展相应的认证也是十分急需。目前,这方面难度很大,因不同高校的节能设备和整个的节能管理体系具有很大的差异,在这种情况下,要设计出一套具有普遍适用性的认证体系确难度不小。为此,可参考类似管理认证体系ISO9000的思路,建立一些粗线条的原则,在培训维保公司人员方面进行一些探索,以提升目前高校节能管理工作的适用性水平。

3.3 进一步改进培训内容

目前高校节能管理人员的课程和培训中,培训内容大多比较传统,且过于强调培训内容的共性,更多的侧重于国外先进理念或者国内先进高校的做法的传播,缺少新意,且缺少系统性。

目前,每所学校的情况差异较大,课程内容的组织有很大的难度,要编写一本适合全体高校节能管理人员的教材,统一授课内容,缺乏可行性。从目前高校节能管理人员培训的现状看,可统一的内容主要有节能政策、规范类,能源法规等。並可增加一些具有普遍推广价值的新技术和新的管理理念。

目前的课程培训内容严重缺乏案例,案例式的教学和研讨更是稀缺。开展我国高校的节能管理人员课程和培训,案例教学具有特殊的意义。从形式上,可采取现场教学、案例讨论、专家点评等方式,使高校节能管理人员的课程和培训更具针对性和实效性。在案例采编方面,应由高校、主管部门、以及业务维保单位等共同参与,协调分工,确保质量。在起步阶段,可适当以专家意见为主,但也应由权威部门制定编撰规划,协调各方力量,为大规模开展案例教学活动奠定基础。同时,有关案例一般和相关高校和工程技术等紧密结合,案例教学牵涉去各高校实地参观考察和研讨,从而对会务组织等方面提出更高的要求,为此,如何保证案例教学的频度和深度的平衡,求得实效是一个值得各方面思考的问题。

3.4 进一步改进培训课程实施

在课程设置上,可适当增加调研交流的比重,特别是在目前校际交流基础上,增加和其他类型的单位交流调研机会,特别是节能工作和相关培训比较有成效的单位。在条件许可下,也可由政府主管部门牵头,选择条件成熟的高校进行课程或培训运行的试点。

在教材建设上,政府主管部门要充分发挥目前管理制度的优势,结合高校节能管理培训实际,做好课程或教材的组织编撰工作。

在教学方法上,在现有形式上可适当增加网络教学的比例,充分发挥网络教学手段比较丰富的呈现方式。在具体实施,要下大力气改变目前网络教学手段互动性差的缺陷,有关主办机构和相关培训机构应该在全面推广同时,在线下要辅之以相应的课程,同时,要根据时代的发展,把最新的节能管理理念、技术等吸纳入最新的课件。为此,要加大对目前高校较流行的网络课程的内容的审查力度,确保与时俱进,增大培训效益。同时,在条件具备情况下,可考虑开发现有的能源管理监控平台,使之赋有一定的宣传和教育功能。

在师资配备上,目前政府主管部门、行业协会在影响力、可信度、接受度上都占有无可比拟的优势。为此,政府主管部门应充分发挥其优势,且在师资聘请、遴选、认证等方面做好相应工作。尤其是认证工作,在目前大规模取消职业证书情况下似乎不合时宜,但从加强目前我国高校节能管理工作培训的针对性看,确有必要。从目前高校节能管理实际看,很多高校节能管理人员必须经过一定的培训和认证以后才能上岗,同时,这些专家要经过系统培养,也要定期进行科学考核,为此,应将目前的师资培养和考核体系建立需及早提到议事日程进行研究。

在质量评估上,高校节能管理人员培训周期较长,影响培训效果的因素很多,因果关系比较复杂,质量评估体系建设较复杂和困难。当前一般培训效果的质量反馈,以领导印象和课后的学员填写反馈表为主。反馈形式和效果没有太多的借鉴意义和价值。在未来社会培训机构大举进入高校节能管理培训的前提下,可考虑采用第三方评价系统进行评价。同时,严格对培训落地效果的监测。从根本上可为社会培训机构进入高校节能管理人员培训市场提供具有信服力的依据。

4 研究展望

本课题主要通过调研与访谈,首先对我国高校节能管理人员相关课程和培训的现状进行了分析。其次在微观方面对我国高校节能管理人员课程和培训体系重点改进方面提出了建议。因课题体量和研究方法、研究能力的局限,本课题对一些问题尚没有深入探讨,留下较大的研究空间。尤其是整个体系如何稳健实现重点突破、社会机构培育方式、政府作为模式、高校激励架构以及人员的分类培养方面尚有大量的研究空间。为此,未来的研究可在3个层面展开。(1)从宏观架构上分析整个体系的针对性、完整性、前瞻性、科学性。通过大量数据找出差距,描绘我国节能管理人员课程与培训体系的整体概貌。(2)开展对比研究,与国外先进的相关培训模式进行对标,探索体系的提升点。(3)进一步对相关课程和培训体系微观层面进行更加全面的探索。

[1]初汉明,王京虎,项雪峰.高校后勤员工队伍培训工作探讨[J].高校后勤研究,2013,(5):55-56.

[2]谢荣芳.高校后勤人力资源培训问题及对策[J].经济师,2011,(8):104-105.

[3]郑雅萍,王伟,王静.高校后勤企业员工培训体系构建研究[J].大连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3):114-118.

[4]章春霞.高校后勤员工培训现状和对策研究[J].经济师,2007,(5):115-116.

IBM“向日葵”太阳能装置成本为类似系统1/3

美国国际商用机器公司(IBM)公司从向日葵获得灵感,开发整体呈弧形的太阳能面板,面板后面安装6个太阳能电池。它利用数个反射镜将阳光聚焦能量转换器芯片上,正面的镜面阵列可把日光强度提高2000倍,将从阳光中收集80%太阳能转换成电能。该光电系统能在任何缺少可持续能源地区建造,成本仅为类似系统的1/3。目前,此类经济实惠的太阳能发电装置已在偏远地区建造。

(李忠东译)

猜你喜欢

管理人员培训课程
以“5×3”立体模式打造外派管理人员队伍
数字图像处理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与探索
医院行政管理人员职业倦怠与对策探讨
培训通知
CIT培训学院2020线上培训正式启航
软件设计与开发实践课程探索与实践
为什么要学习HAA课程?
从五方面做好引导培训
A—Level统计课程和AP统计课程的比较
5年前的选择决定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