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翻译美学视角下少数民族对外形象重构

2018-02-01高维亮

贵州民族研究 2018年2期
关键词:美感译者少数民族

高维亮

(长春师范大学 外语学院,吉林·长春 130032)

一、引言

长期以来,由于民族地区的地理环境条件阻隔,以及民族社会相对封闭的生活状态,少数民族在大众意识观念中较为陌生,大众对于少数民族的形象建构往往有赖于各种途径获得的有限信息。由于各种和少数民族相关的信息往往由他者来表达,且相关信息较为碎片化,国际上对于少数民族的了解有限,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少数民族在国际社会中的影响力生成。翻译使得少数民族有机会通过翻译方式自行发声,向外界呈现更为真实的民族信息资料,是少数民族对外形象建构的重要媒介或通道。少数民族对外形象建构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民族文化的对外翻译,而从翻译来说,其要经过译者这个中介来实现从原文到译文的转变,中间增加了许多不确定因素,因此,翻译是影响少数民族对外形象重构的重要因素。翻译美学是近年来较为流行的翻译理论,这个理论认为趋美是翻译的一个必然选择,且在翻译过程中有一定趋美空间,翻译的审美关注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翻译文本中的文化内容呈现效果,影响读者对译本文化内容的感受,必然会影响到少数民族形象在其他文化群体中的建构。因此要通过翻译来促进少数民族对外形象重构,翻译美学自然是一个重要维度。

二、翻译美学视角下少数民族对外形象重构需要

翻译美学中的审美主体是译者和读者,翻译美学视角下的少数民族对外形象建构实质上就是民族美感的译本建构,这种建构一方面来自译者的审美能力和审美心理过程,另外还有译者对原文已有的审美表现和审美创造;另一方面取决于受众的审美心理,因此翻译美学视角下少数民族对外形象重构可以从以下方面来推进:

(一)以受众的审美需求为翻译导向

翻译美学认为,译者和受众是审美主体,要在美学视角下促成少数民族对外形象重构,一方面来促成译者的审美再现;另一方面还需要关注受众的审美体验,以受众的审美心理导向翻译活动,使译本中的美感呈现更加合乎受众的审美需求,这样,受众才能对译本中的民族形象有更多好感,受众对于译本的审美需求包括语言、情节、表现方式等方面。

首先是语言方面,对于受众来说,语言流畅、表达清晰、语言合乎逻辑、语调合乎情境都是其对译本的基本要求,在翻译过程中,需要按照以上语言流畅度等受众的内在审美需求来进行语言措辞方面的调整和应用,使受众能够通过翻译后的语言感受到语言美。其次是情节内容方面,对于受众来说,情节跌宕起伏远比流水账叙述更有吸引力。翻译虽然是一种语言实践活动,但也是一种文本的再创造活动,这种创造要基于文本原文来进行,也有一定的审美创造空间,译者可以通过语调、口吻、用词等方面来突出原文情节内容,建构作品特有的审美意境。最后是表现方式方面,对于受众来说,文本不同的表现方式可以产生不同的美感,如在民族文学中,诗歌形式较为常见,但是由于语言之间的差异,在汉语或少数民族语言中对仗工整的文体格式,在其他语言中不一定和原来一样整齐,自然原有文本中的韵律和节奏美也随之受到影响,因此这就要求翻译者在翻译过程中能够重视文本的表现形式,以合适的方式处理语言之间的不对等对审美的影响问题。目标语受众是少数民族对外形象的具体建构者,目标语受众对文本有自己的审美认知,在民族文本的翻译过程中,必须要尽可能地以目标语受众的审美观为导向来进行翻译活动,才能使翻译出来的文本更加契合受众需要,从而使文本中的文化形象更加真实、完整地传递到目标语群体视野中,促使受众对少数民族形象更加完美的建构。

(二)具体化民族形象翻译审美标准

翻译美学近年来得到了各方面的关注,从整体来说,各方面对于翻译审美的论述大多是宏观的,虽然对于翻译实践中的审美有指导意义,但是这种实践意义由于相关论述的宏观性而受到影响。在翻译过程中,不同文本体裁有不同的审美构成、审美标准和审美再现手段,普遍性的理论虽然有积极意义,但是很难落实到具体实践中,民族文本翻译也是如此,缺乏具体的目标指向,民族文本翻译便难以在翻译审美上向目标靠拢。因此要促进少数民族对外形象建构,还需要形成具体化的少数民族形象翻译审美标准,以这个标准来规范民族文本的翻译审美,使其为少数民族对外形象建构服务。结合积极、正面的少数民族形象重构需要,民族文化的翻译美学标准需要包括以下方面:

第一,使用美化民族的语言措辞,在民族文本中自然有各种关于民族的认知和评价,另外译者在翻译过程中也会进行语言创造,无论是原文意义的传递还是译者的语言创造,都必须尽可能地选择有利于美化少数民族形象的语言;第二,建构表达美好的民族意象,对于长期生活在民族环境中的民族成员来说,民族是其精神的靠山,其对民族的热爱与生俱来,因此也便形成了各种关于民族的美好意象,但是对于译者来说,其并不一定具有这种民族情感和意识,在翻译过程中很容易破坏民族美好意象,因此要促成民族对外形象建构,还需要在翻译过程中建构民族的美好意象;第三,展现积极的民族精神,翻译文本中的美感也来自文本中所表现的文化精神,一个民族的文化形象关键在于文化形式和文化精神两个方面,要促进少数民族对外形象的积极建构,还需要突出积极的民族精神诠释;第四,突出民族文本的思想内涵,丰富的思想精神有助于增强民族翻译文本的美感,也是民族文化形象建构的重要因素,少数民族文化中有许多文化专项词,这些特殊的民族文化专项词蕴含着丰富的文化意味,在翻译过程中,要通过备注等方式尽可能使这些民族文化专项词中的文化内涵得以传递,加强民族文化的思想文化内涵。只有形成具体的民族形象翻译审美标准,才能使民族形象重建在翻译美学维度下得到切实实践。[1]

(三)提高民族文本译者的审美能力要求

美的基础是神、妙、逸、韵。在历史长河中大浪淘沙流传下来的少数民族文本具有各种美感,对于译者来说,要使译文有美感,首要问题便是表现出译文的美感来。而做到这一点的前提是译者能够把握民族文本中的美感,因此提高译者的审美能力要求就是促进少数民族对外形象建构的第一步。按照毛荣贵先生的提法,文本中的美感表现在音韵美、节奏美、简约美、丰润美、意境美、口吻美、形象美、整饬美、流畅美、创造美等,这些美感源于语言、文化技巧、文学素质等多个方面,而当下对于译者的素质要求往往局限在语言、文化等方面,而实际上译本美感形成,在语言转化,也在文化素养,同时也在于翻译技巧,还有对美学的敏锐感知,以及对美的欣赏能力等。[2]:

首先是语言转化的能力,翻译是语言之间的转化,语言之间有差异,两种语言转化时,便很容易形成语言表达上不对等,这里牵涉到措辞选择、语序安排、语意协调等问题,如在翻译沙里淘金的英文表达时,可以翻译为“沙里淘金”,也可翻译为“从大量垃圾中寻找到绝妙的东西”,显然前者比后者更加精炼又形象。其次是民族文化和目标语文化的素质水平,文本翻译从表面来看是语言转化,而实质上文化翻译的顺利展开,只有对民族文化和目标语文化都有一定掌握,才能形成意境美、口吻美、整饬美等。再次是翻译技巧方面,在翻译过程中,语言之间的转化需要一定的技巧策略,才能使相关语言措辞意义更加接近原文意义,更加真实地表达创作者的意图,因此在翻译者的选择过程中,具备丰富的翻译经验、富有翻译技巧也是译者审美能力的一项具体要求。最后是敏锐的审美意识,翻译文本有多种美感可以呈现,但是这种美感表现必须要有敏锐的审美意识才能把握,对于民族文本的翻译来说,既要在翻译技能、文化素质方面有硬性要求,也需要对审美意识方面有所把关。

(四)改善译者翻译的审美心理过程

在文本翻译过程中,翻译者的审美能力对于译本的审美效果至关重要,也是其中文化内容表现的重要影响因素。同时,翻译者具有主观能动性,在文本翻译过程中,要经过思想情感的波动,对于译本的审美呈现需要经过一个心理过程,如果说审美能力是硬件,那么这个审美心理过程则是直接影响译本审美效果的不确定因素。通过民族文本翻译实现民族对外形象重构,还必须尽可能地完善译者翻译时的审美心理过程,使译者能够全身心地投入到翻译美感的追求中。译者翻译时的审美心理过程受到多种因素制约,对于这个审美心理过程的完善主要从相关影响因素来着手。整体来说,影响译者翻译时的审美心理过程主要包括情感、氛围、文本深入程度、译本要求等。

首先是译者情感,人是情感动物,情感会直接影响到个体的审美感知,人们常说“情人眼里出西施”就是典型的例证,情感不同,其能够发掘的美感就不同,当译者处于一种积极的心理情感状态时,其能够在语言选择、情绪方面更加积极主动,自然有利于各种审美发现与再现。其次是翻译氛围,人的行为受环境影响,静谧、优美的环境可以让人心绪平静,反之,嘈杂、喧闹的环境容易让人烦躁不安,如果译者的心绪处于一种烦躁不安的状态,其笔下自然少有灵感产生,自然原文中的语言、情调、意蕴方面就难以在译本中得到真实呈现,其中的美感也就难以再现,创造美更是无从谈起。再次是文本深入程度,文本的美在语言,也在其中的意境、神韵,如哲理诗《萨迦格言》虽然语言朴素,但是对于道理的阐述极为到位,对于其中的诗句反复朗诵,才能真正感受到其中朴素的言语蕴含着的真理力量,因此民族文本的翻译者必须要深入到原文中,真正透彻理解其中的内涵,才能在译文中表现美、创造美。[3]最后是译本要求,对于译者来说,虽然实践工作以语言转化为主,但是要达成一定的翻译效果,还需要在语言转化上有所要求,在译者遵照翻译要求讲究格式整齐、语言流畅时,自然便形成了译本的美感。

(五)深入发掘民族译本深层美感

翻译中的美感形成,一方面来自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对原文的美感再现;另一方面来自译者在翻译过程中的美感创造。对于原文的美感再现,首先是对原文的美感把握,文本美感可以分为外在美感和内在美感,外在美感主要是指语言措辞、语句格式、语言精练程度等语言方面所体现出来的美感,内在美感是指文本的意境、神韵、内涵、风格等方面的美感。相对而言,外在美感比较显性,容易把握,而内在美感比较隐匿,难以捉摸。具体到少数民族文本翻译来说,相对于汉语文化成熟的语言体系,民族文化典籍由于语言发育情况、经验积累等因素制约,少数民族文本在语言方面的美感主要集中在格式、语言风格朴素等方面,但是在这些朴素的语言下面,蕴含着少数民族文化精神、民族性格和民族气质,颇具神韵之美,只有从内里中把握住这种文化精神,才能从根本上了解少数民族,因此要实现少数民族对外形象的重构,还需要深入发掘民族译本深层次审美,并尽可能使这种内在审美在译文中表现出来,促成少数民族对外形象的建构。对于民族译本中深层次审美的发掘,可以从以下方面来着手:

第一,系统了解民族文化,把握民族文化的精髓之处,每个民族文本都是在民族文化背景下形成的文化读本,一般翻译时选择的文本更是民族文化的优秀作品,要充分理解文本中的审美,就必须对民族文化体系有所了解,把握民族文化的精彩之处,只有这样,才能从思想深处肯定民族译本的内在美感。第二,仔细研磨民族文本的思想内涵,每个文本都表达不同的主题思想,语言是思想的外壳,要真正感受到其中的文化魅力,就必须穿过语言外壳仔细研磨民族文本中的思想内涵,只有这样,才能掌握其中的意境和神韵,并在译文中根据原意表现出来。第三,品味民族文本特殊审美,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审美体验和审美理想,这种民族审美意识也会通过各种方式体现在民族文本中,要在译文中展现这种独特的审美,就必须把握原文中民族独特的审美观。

结语

翻译是少数民族对外形象建构的主要方式和路径,翻译美学直接影响翻译对少数民族对外形象的建构成果,要使翻译美学真正成为推动少数民族对外形象建构的新突破口,就必须要基于翻译审美和少数民族对外形象建构的影响关系生成,从相关方面来共同调整和促进。

参考文献:

[1]王杨.从翻译美学角度看原作语言风格在译文中的再现与缺失[J].西北民族大学学报.2015,(4).

[2]党争胜.从翻译美学看文学翻译审美再现的三个原则[J].外语教学.2010,(3).

[3]宋引秀,郭粉绒.“文化翻译”观视域下的少数民族文化外宣翻译[J].贵州民族研究.2015,(4).

猜你喜欢

美感译者少数民族
论新闻翻译中的译者主体性
几何映射
我认识的少数民族
美感教育是一种情感教育
兼具力度与美感 Bowers & Wilkins 702 S2/707 S2/HTM71 S2/ASW10CM S2
英文摘要
英文摘要
英文摘要
少数民族治疗感冒的蕨类植物(一)
少数民族治疗感冒的蕨类植物(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