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西南少数民族山地建筑空间形态与建筑文化探究

2018-02-01郭夏茹

贵州民族研究 2018年2期
关键词:西南山地民族

郭夏茹

(长安大学 建筑学院,陕西·西安 710064)

一、西南地区特殊的山地自然环境

在人类居住的陆地上,有约70%的陆地是山地丘陵形态,在我国境内山地丘陵地区占比稍低,但也有约三分之二为山地形态,西南地区尤为山地居多,该地区自西向东地势上逐渐升高,地形条件复杂多样,有95%的面积是山地、丘陵、高原,其中云贵高原绝大部分土地是山地,四川盆地,四面环山,再往西南青藏高原至云南南部一线,山地连绵起伏,蜿蜒不绝,山谷纵横交错,星罗棋布,是典型的垂直立体空间地形。由于地形因素,西南地区气候垂直变化也十分显著。地形地貌的独特差异,立体垂直气候的多样复杂,对人们居住场所地址的选择有显著影响,也影响着人际沟通与建筑物形态样式。

山地环境制约着山地民族的生产、生存和生活方式,山地居民出于生存需求和发展需要,不仅与大自然做着不懈的斗争,更在与自然的长期抗争过程中,学会了适应自然、利用自然,通过建筑技术的改进和空间结构及生活方式的调节,使山地建筑越来越有利于人的生产生活。由于受山地环境的制约,山地建筑在立体垂直空间的特点更为明显,不再像平原地带的建筑,只有平面的空间延伸,比如侗族的木楼,傣族的竹楼,壮族的麻栏等。这些建筑充分体现了山地先民的智慧,他们依托山地独特的地形特征,在空间上进行立体垂直分割,从而满足了人们生活诉求。这种设计因地制宜,顺应自然,是“天人合一”的自然哲学观的朴素体现,也使山地建筑的受用者(山地居民)的身、心、视、灵获得贯通与愉悦。

科学深入地对山地自然生态、山地建筑空间形态以及居住文化进行研究,全面了解山地自然生态,准确把握文化内涵是推进建筑设计前进的原动力,也会给当今的山地建筑文化带来创作的灵感,一言以蔽之,本研究对于当今的山地建筑文化建设具有深刻的指导意义。

二、西南山地民族建筑的空间形态分析

对山地民居建筑而言,空间形态对居住环境具有重要影响,而空间形态又取决于山地环境,因此建筑环境也会融入空间形态的考量。中国西南地区,山川河谷连绵蜿蜒,气候条件复杂多变,山地建筑不仅要充分考虑当地山区的自然环境因素,也要充分考虑居住山民的生活习俗和精神诉求。因为要兼顾这两个方面,所以当地居民依照山峦的体势,从大自然就地取材,将人类的生活诉求与具体山势结合起来,将建筑的空间形态与山地融为一体,呈现出山地建筑独有的空间形态特征。

山地先民受生产发展水平的影响,在空间构建上,山地建筑基本上是被动适应自然环境,建筑分布呈松散零星点状排列;视觉上很少有平视的角度,而是上俯下仰立体多维;空间布局有树木掩映和山石阻隔,可以用白居易的“犹抱琵琶半遮面”这句诗来形容山地建筑独有的含蓄特色。山地建筑的空间形态特征以及构筑形式不仅能表达出山地人民的物质要求,也能表达了山地居民的精神诉求,西南地区山地民族由于受到自然环境的限制和当地人民对大山的认识和理解,在建造自己的人造环境时,根据不同的需求进行空间的布置,在构筑方式上依山就势,在空间布局上自然天成,在伴随着山地先民最初的造屋审美要求的基础上不断突破,从而使山地建筑具备了凌驾于现实的功能。

1、依山就势

西南地区地势复杂多变,山地波澜起伏、蜿蜒曲折,由高山峡谷形成了若干交通不便的封闭小环境,构成了许多族群的生活空间。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山地居民经过长期实践与经验,以被动适应环境,主动利用资源的方式选择依山而建,山地建筑物融合于山地环境,与自然和谐统一,一幢幢建筑与山体相互交映,不离不弃。具体来说,西南山地建筑尊重自然生态,注重对山体自然风貌的保护。充分发挥山地的山石、树木、河流等自然因素对建筑的有利影响,在布局上以“小”“散”“隐”为出发点,使山体自然特点同建筑形式布局相互交融,从而呈现出一幅生动活泼、图画式的空间形态。

在西南地区依山就势构造山地民族建筑上,各民族都有着自己独特的构筑方式。比如中国南方特有的古老建筑形式之一,苗族的传统建筑吊脚楼,就是充分考虑西南山地特征而产生的。苗族居住区大多在高寒山区,山高坡陡,平整、开挖地基极不容易,加上天气阴雨多变,潮湿多雾,砖屋底层地气很重,不宜起居。出于这些考虑,苗族构筑出的楼上住人,楼下架空,通风性能好的干爽的吊脚楼,被现代建筑学家认为是最佳的生态建筑形式;比如纳西族的木楞房,以圆木为材料,平齐长度,两端砍出接口,首尾相嵌,构成四面墙体。然后再架起檩条,铺上木片瓦,压上石块,在墙体圆木间的缝隙抹上牛粪或泥,以避风寒,房屋就着地势的高低而组合,有高有低,层次明显,呼应连接,均衡对称却能够给人变化丰富的外景,都在向世人展现纳西族建筑水平的高超。其他如侗族的木楼、傣族的竹楼、壮族的传统建筑麻栏,布依族的石头寨等,这些山地民族建筑都是依山就势,采取“散”“隐”的布局融入到自然环境中,呈现出典型的融入型山地建筑空间特征。在视觉上,形成错落有致的生动自然景观效果。

西南山地民族建筑也体现出文化因素对建筑空间的渗透,与山地自然环境之间达到共构的空间形态。山地民族建筑建造在山脊、山腰、山顶等,建筑物的外形与山体轮廓线聚合,相互融合形成一个整体,形成共构型山地景观。比如西藏的布达拉宫就构筑于山巅,建筑依托山体,山体衬托建筑,从山脚往上看,气势恢宏雄伟,很有气势,成为藏族重要的引以为傲的宗教建筑盛景。从其建筑的形态中,也可看出藏民的宗教信仰与民族崇拜意识。这种共构型山地建筑满足了山地人民日常生活对于自身需求以及行事环境的需要,在这一建筑形式中,人与人,人与自然,物与自然同构在同一空间。

2、顺应自然

建筑生成以自然为基,自然人化借建筑完成,可以说,建筑其实就是人与自然界的互动对生。西南山地少数民族,祖祖辈辈在大山里繁衍生息,他们凭借自身的智慧和辛勤的劳动,在独特的地形及复杂的气候特征下,因地制宜、顺应自然,最大限度开发有利的环境要素,从大自然中获取可用的建筑材料,将山地建筑与自然环境完美融合,体现了山地民族“天人合一”的朴素自然观。

在选材上,生活在山地的早期先民们靠山吃山,狩猎采集,对山石树木都有着很深的感情,山地居民在建造居所时,所用的建筑材料都取自于自然,以山为基,以树为架,茅草或树皮覆盖于屋顶,这样的建筑设计与自然环境融合为一,在建筑构造上,西南山地少数民族建筑尊重自然山体,秉承“借天不借地、天平地不平”的建筑思想,采用掉层、错层、筑台等构筑方式,在起伏的地形上表现出了多样的建筑特征。由此可以看出,山地结构的构筑方式和空间结构是对山地自然环境的适应,这种适应性不由人的主观意识决定,正如鲍勃·康克林所说“重要的不是环境,而是对环境做出的反应”。山地建筑的形态就是就地取材、适应和利用自然的基础而构造的,是山地人民长期适应环境自然选择的结果。

三、西南山地民族建筑居住环境分析

建筑之于环境,基本就是人之于自然,人们进行建筑的目的以满足生活诉求为先。受山地环境的影响,山地建筑不可能在空间上有大的布局,出现平原地带的三庭五院,只能根据山地走势在居住空间的分布呈竖向空间上的分割,充分考虑地形的高差错落和居住功能的需要,通过楼梯、廊道将空间联系起来,各建筑之间不讲朝向,每一个建筑体都有一个主体,其他附属空间依附环绕于主体周围。在建筑样式上,山地民族建筑也是丰富多彩,有平顶的,例如哈尼族的“土掌房”;有吊脚的,例如傣族、景颇族的“竹楼”;有分层的,例如纳西族和傈僳族的“木楞房”;以及彝族的“一颗印”等等。这些建筑样式按今天的建筑标准看也是较为科学的,其中大部分建筑都具备通风、透气、透光、保暖等功能,有的还具有冬暖夏凉,防潮、抗震等功用。

“空”和“间”是建筑空间的两个基本属性,是通过结构和界面而限定围合起来供人们生活、工作、活动的空的部分。西南山地民族的建筑内部空间包括火塘、卧室、走廊、楼梯、储物间和堂屋,其中火塘间是用于家庭聚会和餐饮,楼梯走廊是进行房间的连接交通,堂屋进行祭祀。特别是火塘间常年有烟火,可以煮饭、取暖,对山地居民生活作用非常重要,是日常生活的一个不可或缺的部分,而一家人要想聊聊天,说说话,也是在此完成,所以说也是西南山地居民不可或缺的情感交流空间。其他次要空间布置在其周边,空间布局上主次分明,有着较强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同时山地建筑中,居民利用门窗、走廊等建筑构件形成不同开放程度的空间,闺房是私人空间,堂屋属半开放空间,充满神秘气息。火塘屋也是半公开空间就相对热闹有人气、人们在挑檐走廊休闲纳凉、在院坝相耍嬉戏等,山地建筑就是利用明暗、虚实、隐透等建筑设计,让建筑空间融入了大自然的怀抱,建筑成为自然的一部分,自然包含着山地建筑,这种与山地自然环境浑然融合,使山地建筑景观具有了变幻莫测、虚实相生的秀丽之美,当然山地建筑与自然环境相融合的设计理念的实现,不仅借助了依山就势的空间布局,也最大限度地规避了山地地形的自然屏障。

四、西南山地民族建筑文化分析

文化是社会发展的产物,存在于人们的长期创造,作为一种历史现象,又是对社会历史的积累沉淀。“文”与“化”放在一起使用,较早出现在战国末年儒生编辑的易学著作中,认为自然的变化和人类的需求是文化产生的根源。而存在主义学说认为文化描述的是个人或群体的存在方式。人们是自然的一员,也是历史长河和时代洪流的一员;个人和群体存在于自然中,时间是一个重要平台;个人或群体存在于历史和时代中,社会、国家和民族(家族)是另一个重要平台。而文化就是人们在这种存在过程中的话语表述方式、交往行为方式、意识认知方式。

人与自然通过文化这个媒介产生密切的联系,而建筑与音乐、美术、雕塑等一样,也是文化的载体之一,而建筑又最直接地将人与自然相联系,使人、自然与文化之间的关系更加密切。我国西南山区地貌纵横交割,复杂多样,也使得西南山地文化在空间上无法形成大一统的文化格局。西南山地建筑同本土文化相互影响渗透,就形成了西南山地独有的民族建筑文化。

(一)外来文化与山地民族建筑文化

西南山地文化是不同以儒学为代表的中原腹心文化所属的主流文化之外的边缘文化,按照研究习惯和研究心理,边缘文化总是没有主流文化强势,在地位上是次一等的,人们津津乐道于主流文化,从不重视也不愿意进行边缘文化的研究。但从深层的共生语境来看,边缘与主流的之间不是一边倒,而是在不断发生双向运动,边缘和主流不是敌人,互相排斥,而是和谐共生的“伙伴关系”。西南山地文化的发展一方面是文化内部机制的更替演进,另一方面,中原文化作为强势文化严重影响了西南山地文化的发展。比如,西南地区的山地地区,除了苗族、侗族、布依族等少数民族外,还有不少汉族百姓也在此居住,所以在建筑建造上,会融入当地民族的朴素自然营造观。研究发现在四川盆地地区,无论是平坦地势上的大杂居,还是山腰或深山的小聚居,只要聚落形式不同,就会出现民族思想意识上的差异,进而使得建筑形式和建筑布局出现不同。但由于民族杂居,山地民族建筑也吸收了儒学的建筑秩序观,这从山地民族建筑的尊卑等级可以看出,还吸收了道学的顺应自然观,这从建筑用材、地基选择中可以发现。

另外,由于西南山地的地理位置,不同区域的山地建筑受相邻地区的影响也有着不同的表现形式。比如云南靠近东南亚,建筑形式上趋向于湿热地区形态;西藏及四川北部地区靠近印度,在建筑形态和装饰上都有着明显印度佛教的特征。同时,随着近年经济飞速发展,信息获取便捷化和多样化,西南山地建筑文化在延续和发展的同时,受到西方建筑文化的影响,建筑形式也有了一定的改变。比如目前,带有拱洞、柱式等西方元素的欧陆风情建筑风格也出现在西南各省的山地建筑中。

(二)生态自然观与山地民族建筑文化

在几千年的历史发展长河中,西南山地各民族积淀了丰富的民族生态文化,包括各民族对人和自然关系的认识和思考,各民族对人和自然关系的实践与经验性的感知,还有少数民族民间文学艺术、习俗和禁忌中所含有的生态文化成分。西南山地少数民族生存依赖于大自然的恩赐,普遍对于天地、山水、树石等自然物品存在崇拜与禁忌。比如西南山地一些少数民族如彝族将本民族归源于树木,有些民族如苗族、壮族、侗族等将树木视为本民族的保护神。一些民族对山石有着特殊的情感。如居住在云贵高原的山地民族普遍崇拜山神。还有民族如土家族、白族等将动物、植物乃至自然现象视为自己的祖先。山地民族生态文化与山地建筑之间的关系密不可分,山地建筑在建筑过程中遵循基本的自然法则,保证山地文化的持续发展,有效利用山地资源,从而保证山地文化得以延续。

“天人合一”的生态自然观念在山地民族建筑选址时尤为显现,散居深山的山民首要考虑的就是构建的建筑与自然环境如何和谐共生,山区居民在依靠山的走势选择住址时,都会考虑到自然与房屋共融同生,住宅一般不设朝门,没有围墙,依靠自然山体、树木形成虚拟的院落,院坝或干栏住宅的底层中空部分就是道路,院落空间的自由开放,显现出山地人民的自然质朴。从这一点上来看,山地建筑对生态建筑的整体性是十分注重的。当然山地民族文化的时间尺度观和空间尺度性也对山地民族建筑的构筑模式产生影响,强调建筑的时间持续要与人的历时存在共同演进,甚至超过人的存在。空间上,在构筑住宅时减少对地形的破坏,最大限度地利用空间,以空间的自然形态来展示山地建筑自然生态的思想理念。

(三)山地民族精神与山地民族建筑文化

西南地区自然环境复杂,由于山地阻隔,交通较为闭塞,生产力水平相对比较落后,缺乏对自然的科学认知,从而过度依赖自然,极端崇拜祖先神灵,认为正是有了神灵和祖先的的庇护,家庭才幸福安康,生产生活才能顺利进行。西南山地民族对于神灵的信仰十分复杂,有全民族信奉一个宗教,又有一族中多种宗教信仰共存。这种对于宗教的信仰在山地民族建筑中体现在山地住宅中处处有供奉空间。

山地民族建筑不仅展现当地的民风民俗,也展现了山地建筑所映射的社会背景。西南山地民族民居建筑是当地民俗文化的“活化石”,从中可以了解山地居民的生存状态和生活习俗,进而了解西南少数民族的文化和地域特色。像作为山地住宅核心的堂屋,是一个最为重要的祭祀场所,每逢重大事件发生,山民都会在堂屋举行祭祀仪式,来感恩神灵庇佑,祭奠祖先。灶房作为人们生活起居的常用空间,在这里供奉灶神,祈求风调雨顺,丰衣足食。房门供奉门神,驱鬼避邪,保家宅平安。充满神性的住宅,人神共居的空间,影响着山地建筑的空间构造以及山地建筑的功能布局。山地民族的宗教信仰,使山地民族在吸取外来建筑模式的同时,能够保留自己民族的特色,在展现中原和山地文化互融的同时,也在展示着两种文化之间的碰撞与融合。

参考文献:

[1]徐广毅.基于山地建筑设计的要点研究[J].建材与装饰,2017,(28):72-73.

[2]聂森.论西南山地民族建筑空间中的文化认同——基于建筑人类学的视角[J].齐鲁艺苑,2016,(06):76-80.

[3]王海霞.浅析西南少数民族民居建筑的装饰文化[J].贵州民族研究,2014,35(08):132-136.

[4]聂森,秦艮娟.西南山地民族建筑的特色及其成因——基于建筑人类学的视角[J].中华文化论坛,2015,(01):176-182.

[5]谷莉.少数民族建筑聚落空间的社会复合结构探究[J].贵州民族研究,2014,35(10):53-56.

[6]冯林,傅军,郑刚兵,施红辉,董若凌.实际复杂山地地形下建筑选址与布局研究[J].浙江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7,37(02):305-310.

猜你喜欢

西南山地民族
山地草甸
古城西南两座桥
我们的民族
“潮”就这么说
传承千年文脉,匠筑美好西南
一个民族的水上行走
穿越火线之山地作战
Country Driving
山地之旅
多元民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