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东南亚各国的民族划分及相关问题思考

2018-02-01周建新

贵州民族研究 2018年2期
关键词:土著老挝族群

周建新

(云南大学 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云南·昆明 650091)

东南亚是世界上人口最为稠密的多民族地区之一,这里除了原有的土著民族外,也是世界上近现代移民群体最集中的地区之一,被学术界称之为“世界民族博物馆”,由此可见其在民族学人类学研究中的重要性。

自20世纪40年代东南亚概念出现并被逐渐接受以来,70多年来关于东南亚地区整体性的民族志介绍并没有出现代表性的成果,甚至各个国家内部整体性的民族志介绍也不是都已经完成。因此,东南亚各国究竟有多少个民族,至今并没有统一且权威的数字。根据目前各国公布的资料看,当代东南亚各国的民族划分大致分为两类,一是未进行专门识别划分,但有基本的认知和划分;二是专门进行识别划分,并赋予被识别民族相应的法律地位。

一、未进行专门识别划分的各国民族概况

在东南亚11国中,未进行民族识别的国家有泰国、柬埔寨、新加坡、文莱、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菲律宾和东帝汶8个国家。这里所说的未识别,主要指各国对于世居的国内民族没有在国家层面开展专项整体性统一的识别划分,并给出全面系统而明确的称谓和数量,但在社会文化的公共领域层面有基本的共识。

根据目前掌握的材料,未进行识别的各国的民族情况大致如下。

泰国“全国有30多个民族。主要民族有泰族、老族、华族、马来族、高棉族。此外,还有苗、瑶、桂、汶、克伦、掸等山地民族。……在马来半岛山区的热带丛林中,还居住有塞芒人和沙盖人等古老民族。”[1]从族群语言分类的角度,学术界将泰国的语言划分为Aheu等一共70种。这些语言都是活着的语言,其中50种为土著语言,20种为非土著语言。[2]关于泰国各民族情况,虽然也有相关著作出版,例如Ethnic groups of T hailand——N on-T ai-Spea k ing P eoples,T ai groups of T hailand,但总体上没有国家层面统一的说法。

柬埔寨“全国有20多个民族和部族,除高棉族之外,还有占族、普农族、老族、泰族、华族、京族、缅族、马来族、斯丁族等少数民族和土著部落。”[3]柬埔寨的语言分为Brao等一共27种。这些语言都在使用,其中19种为土著语言,8种为非土著语言。[2]

“华族、马来族和印度族是新加坡的三大民族。然而,因来源地或方言的差异,这三大民族内部又分成不同的群体。印度族中有泰米尔人、旁遮普人、锡兰人、古吉拉特人、孟加拉人、泰卢固人、帕坦人和僧加罗人等。马来族中有马来人、爪哇人、武吉斯人、邦加人、米南加保人等。华人的情况更为复杂,从祖籍地域分有六大帮,……在语言上,形成九大方言的区别。”[4]新加坡的语言分为Bengali等一共24种,全部为活的语言,其中只有两种是土著语言,其他22种为外来语言。[2]

“马来族是文莱的主体民族,约占全国人口的2/3”[5],华族是第二大民族。“文莱当地的土著统称为达雅克人,……包含许多民族,主要有克达扬人、杜逊人、伊班人、梅拉瑙人等”[5]。文莱的语言分为Belait等15种,全部为活的语言。其中7种为本土语言,8种为外来语言。[2]

“印尼共有300余个部族和分支,仅伊里安查亚就有250个部族及其分支。”[6]“印尼最大的民族是爪哇族,……其次是巽达族,……马都拉族,这几个民族主要分布在爪哇和马都拉岛上。其他较大的民族还有苏门答腊岛上的米南加保族……;加里曼丹岛上的达雅克族……;苏拉威西岛上的望加锡族……;以及巴厘岛上的巴厘族,龙目岛上的萨萨克族,马鲁古群岛上的马鲁古族。”[7]印度尼西亚有A b inomn等719种语言,其中707种语言在使用,12种已经消失。活的语言中,701种为土著语言,6种为非土著语言。[2]

“马来西亚是一个有30多个民族,以三大民族为主体的多民族、多元文化的国家。三大族群是指马来族、华族和印度族。此外,马来西亚还有众多的土著少数民族、欧洲人和欧亚混血人等。”“生活在西马的少数民族虽然人数不多,却是最早生活在马来半岛上的族群,根据1997年马来西亚旅游局的统计,少数民族约有6万多人,他们中有统称为‘塞芒人’的贾海人、巴特克人、梅尼克人、拉诺人、金塔克人、肯休人;统称为‘塞诺伊人’的塞迈人、特米来亚尔人、普来人;属于原始马来人的贾昆人、特穆亚登人、塞米莱人和‘水上人’。”“在东马,超过50%的沙捞越居民及66%的沙巴居民是非马来族原住民。沙巴境内有32个民族,几乎包括了马来西亚的所有少数民族,以卡达山族为主。”[8]马来西亚分为A b ai Sungai等一共136种语言,其中134种在使用,2种已经消失。在使用的语言中,112种为土著语言,22种为非土著语言。[2]在马来西亚百科全书(the Encyclopedia of M alaysia) 中,有一卷《人民与传统》,其中认为马来西亚复杂的人口结构中有70多个族群,每一个族群都有自己的不同。

菲律宾“约有90多个民族,主体民族包括他加禄人、比萨扬人、伊洛克人、比科尔人,占全国人口的80%,大多居住在平原地区。”[9]除此之外,菲律宾境内还有来自东西方不同国家的移民,以及为数很少的土著民族。菲律宾有Adasen等187种语言,其中183种语言在用,4种已经消失。在使用的语言中,175种为土著语,8种为非土著语。[2]

东帝汶是21世纪初才独立不久的国家,人口有117万,78%为土著人(巴布亚族与马来族或波利尼西亚族的混血人种),20%为印尼人,2%为华人。东帝汶有Ada b e等21种语言,其中20种语言为活的语言,1种已经消亡。使用的20种语言中,19种为土著,1种为非土著。[2]

以上8个国家中除了东帝汶和文莱,笔者对其他6个国家都曾进行过实地考察,并与相关学者讨论过民族识别与划分问题。其中只有马来西亚个别学者认为,他们的民族是有识别的,但笔者以为那还不是国家层面的民族识别与划分,只是学者的个人研究,并没有官方统一的正式的公告。

二、越老缅三国的民族识别与划分

与以上8个国家情况不同,东南亚国家中越南、老挝、缅甸三国从国家层面对国内人口进行了整体统一的民族识别划分,对不同的文化群体有清晰的语言和族属划分,且数量明确。我们从三国的相关文献记载可以查到由政府部门统一公告的内容,其识别和划分是全面、系统、专门的。目前,越南将国内民族划分为54个,老挝划分为49个,缅甸划分为135个。

(一)越南的民族识别与划分

越南社会主义共和国的民族识别工作在1959-1973年逐步展开,越南称之为确定民族成分的工作。为了配合1974年即将开展的人口普查,越南政府部门和科研机构于1973年6月25-30日召开会议,讨论确定民族成分问题。同年11月8-10日召开各地方的民族代表会议,征求对确定民族成分的意见。越南民族学研究所将这两次会议的主要论文汇集成《关于确定越南北方少数民族的成分问题》一书,由越南社会科学出版社于1975年12月出版。由此确定了越南北方的民族成分和民族识别标准。“民族研究所认为,确定民族成分是依据语言、生活文化特点、民族自觉意识特征。这三个问题密切相关,互相统一。一个民族如果人数少(几百),符合这一标准,必须承认它是一个民族。以后发展了,群众有什么认识,是随其自然。一个族体的人不论其人数少或多(上万),与其他族体的人有共同的标准,那么,这两个族体的人仍然是一个民族。”[10]越南党和政府同意了上述识别民族的标准。1979年3月2日,越南政府部门公布了《越南各民族成分名称》,确定到1978年12月31日为止,越南全国共有54个民族。中国社会科学院出版的列国志《越南》就是采用了相同的数字表述。

目前越南全国的54个民族分为三大类。

1.南亚语系,包括越(京) 族、芒族、土族、哲族、高棉族、巴拿族、色登族、格贺族、赫雷族、墨侬族、斯丁族、布鲁-云侨族、仡都族、叶坚族、麻族、克姆族、戈族、达渥族、遮罗族、康族、兴门族、莽族、布劳族、俄都族、勒曼族、岱依族、傣族、侬族、山仔族、热依族、佬族、卢族、布依族、赫蒙族(苗)、瑶族、巴天族、拉支族、拉哈族、仡佬族、布标族。

2.马来-波利尼西亚语系,包括嘉莱族、埃地族、占族、拉格莱族、朱鲁族。

3.汉藏语系,包括华族(汉)、艾族、山由族、哈尼族、拉祜族、扶拉族、倮倮族、贡族、西拉族。

越南53个少数民族共有一千万人左右,约占全国总人口的13%,少数民族主要居住在占全国总面积四分之三的山区。由于自然和历史条件的限制,少数民族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总体上相对落后。越南现有110种语言,其中109种语言在使用,1种已经消失。在使用的语言中,93种为土著语,16种为非土著语[2]。

2000年越南政府为了对外宣传,专门出版发行了英文版的Ethnic M inorities in V ietnam一书,明确说明越南有54个民族。

(二)老挝的民族识别与划分

据老挝官方早期资料宣称,老挝有68个民族,尚不包括越南人、华人、印度人和皮通銮即黄蕉叶人等,但这68个民族的名单从未正式公布过。

20世纪60年代印度支那战争期间,老挝爱国阵线把老挝人民划分为三大族群68个部族:L ao-L um老龙,居住在低地处的老挝人(属哀牢族系);L ao-T heung老听,居住在山坡上的老挝人(属南亚语系族系);L ao-Sung老松,居住在高地上的老挝人(属赫蒙-瑶族系)。[11]

在老挝的三大族系中,老龙族系主要指老、泰、泐(傣) 等民族,老松族系主要指19世纪初叶以后从中国云南、越南等地迁去的苗、瑶等民族,含义相对固定。老听族系则基本上包括了这两个族系之外的所有各民族,该族系的一些民族,当是老挝地区原始人类的后裔。[12]

根据1975年的研究资料,当时老挝自报的民族名称有750多个。1981年,老挝人民革命党总书记凯山·丰威汉在全国民族大会上提出划分民族的四个标准:一是民族语言,二是民族聚居地,三是民族生活方式,四是表现在拥有共同文化上的民族共同心理特征。[13]但在实践中,很难适应老挝的具体国情,于是修改为三个标准:一是民族语言,二是文化特征,三是历史来源。1985年老挝民族研究工作者确定老挝全国有47个民族。1986年6月,该研究成果得到了老挝党中央政治局的认可。[14]1995年老挝人口普查统计表上显示,老挝共有47个民族(族群)[15]。

1996年,老挝与越南学者共同研究,把老挝各民族识别划分为38个,[16]但并没有实施。此时,老挝国内的民族研究工作者对已有的民族划分和称谓也有一些争论。洪潘先生经过多年研究,提出了自己一些不同的观点。正是在老挝专家学者的不断深入研究下,2000年老挝又增加了2个民族。

2000年8月,老挝召开了关于老挝族群名称的专门会议,确定老挝的民族数量为49个。2005年老挝政府出版《老挝人民民主共和国各族群》,以正规文献的形式公布了本国民族数目为49个共四大族群。其中佬泰族群包括佬L ao、泰T ai、润N huan、央Yang、普泰P huthai、泰泐T ai L ue、些克Sae k、泰纳T ai N ue;孟高棉族包括阿 拉克Ara k、克木Khmu、巴莱P ray、兴门X iangmon、尔都Oudu、拉蔑L amet、叁刀Samdao、卡当Katang、玛龚M a k ong、德里T ri、达奥T aoy、日鲁Yru、达伶T rieng、布劳Brao、卡都Kadu、奥衣Oy、卡伶Krieng、色当Sedang、雅珲N hahun、拉维L avy、巴科P a k oh、高棉Khmer、都姆T oum、克里Kri、温N gon、 毕 Bid、 朋 P hong、 艾 N heg、 芒 M oy、 蔷cheng、隋Suoi;汉藏族群包括巴拿P ana、阿卡A k a、拉祜L ahu、西拉Sila、哈尼Hani、倮倮L olo、普内P hunoi、贺Ho;苗瑶族群包括苗Hmong、瑶Yao。[17]老挝现有81种语言,都在使用,71种为土著语,10种为非土著语。[2]

(三)缅甸的民族识别与划分

关于缅甸各民族情况,缅甸学者波巴信在其所著的《缅甸史》中写道,“根据1931年普查的统计,缅甸的人口有一千四百五十余万人,其中缅甸族占三分之二以上,其余三分之一则为与缅甸族有密切关系的各族居民,有些则为外国侨民。外国侨民中有:中国人、印度人和欧洲人,其人数共约一百万人。其余一千三百五十余万人则纯粹为缅甸国内各民族的居民。[18]

2005年11月中国社会科学院出版的列国志《缅甸》一书中写道,“1931年英国殖民统治时期的人口调查,把缅甸居民分为13个民族,135个支系。1983年,缅甸政府宣布,缅甸境内共有135个民族,主要有8大族群,即缅族族群(9个民族)、克伦族族群(11个民族)、掸族族群(33个民族)、若开族族群(7个民族)、孟族族群(1个民族)、克钦族族群(11个民族)、钦族族群(53个民族) 和克耶族族群(9个民族),每个族群又有多个民族。”[19]

关于缅甸各民族的认识,显然是从英国殖民时期开始的,现有的划分也是直接受到了西方殖民者研究成果的影响。

1983年,缅甸政府公布其境内有135个民族,分成8大支系,各支再分若干种,详细名单如下。

1.克钦族支共12种,即:克钦Kachin、克尤Kayo、德朗Dalaung、景颇G yeinphaw、高意G awyi、克库Ka k hu、杜茵Duyin、玛育 (劳高) M ayu(L awgaw)、 耶 湾Yawan、 拉 西 (拉 漆) L ashi(L achit)、阿济A z i、傈僳L ihsu。

2.克耶族支共9种,即:克耶Kaya、泽仁Zayein、克延 (勃当) Kayan(P adaung)、给扣G ei k ho、给巴G ei b a、巴叶 (格约) P aye(Kayaw)、玛努玛诺M anu-manaw、茵达莱Yintale、茵道Yindaw。

3.克伦族支共11种,即:克伦Kayin、白克伦k ayinphyu、勃雷底(勃雷齐) P aleiti(P aleichi)、孟克伦M on k ayin、色郭克伦Sa k aw Kayin、德雷勃瓦T ahleipwa、勃姑P a k u、勃外Bwe、木奈勃瓦M awneipwa、姆勃瓦M powa、波克伦P o Kayin。

4.钦族支共53种,即:钦Chin、梅台M etai、克岱(旧译卡随) Kathe、撒赖Hsalai、克林都鲁些Kalintaw-L ushe、克米Kami、奥瓦克米Aw-wa k ami、阔挪Khawno、康梭Khaungso、康赛钦Khaunghsain Chin、卡瓦西姆Khwahsim、孔立(西姆) Khunli(Hsim)、甘贝G an b e、贵代G weite、阮N ywan、细散Hsisan、辛坦Hsinhtan、塞丹Hsaintan、扎当Zataung、佐通Zohton、佐佩Zophei、佐Zo、赞涅(赞尼亚) Zanhnyat(Zanniyat)、德榜T apaung、铁定 (铁迪姆) T ihtein(T edim)、德赞T ei z an、达都T ado、多而T awr、定姆Dim、岱(茵都) Dain(Yindu)、那加N arga、丹都T andu、玛茵M aryin、勃难P anan、玛甘M a k an、玛乎M ahu、米延(玛雅) M iyan(M ayar)、米埃M i-e、门M win、鲁鲜鲁些L ushain-L ushe、雷谬L eimyo、林代L inte、劳都L aunt-htu、赖L ain、莱佐L ain z o、巴金姆(玛尤) P ar k im(M ayo)、华尔诺Hwarlngo、阿努Anu、阿南A-nan、乌布U-pu、林杜L yintu、阿休钦Asho Chin、养突Yaunghtu。

5.缅族支共9种,即:缅(把玛) Bamar、土瓦Dawe、丹老Beit、约Yaw、耶本Ya b ein、克都(孔姑) Kadu(Kon k u)、格南G anan、萨隆Hsalon、蓬 (喷) P hon(phun)。

6.孟族支仅1种,即:孟M on。

7.若开族支共7种,即:若开Ya k hain、克曼Kaman、卡密Khamwi、岱奈Dainnet、玛尔玛基M alamargyi、谬M yo、德T het。

8.掸族支共33种,即:掸Shan、云(老)Yun(L ao)、 桂 Kwi、 频 P hyin、 达 奥 T ha-o、 萨 诺Sanaw、勃雷P alei、茵I n、宋 (散) Son(Hsan)、卡姆Khamu、果(阿卡意思) Kaw(A k ha-I-k aw)、果敢Ko k ant、坎地掸Khanti Shan、贡 (空) G on(Khun)、当尤T augyo、德努Danu、伯朗P alaung、苗 M yaung z i、 茵 加 Yingya、 茵 奈 Yinnet、 小 掸Shan k alay、大掸Shangyi、拉祜L ahu、仂拉L wela、茵达I ntha、艾对Aittwe、伯奥 (东都) P a-o(T aungthu)、傣仂T ainlwe、傣连T ainlyam、傣龙T ainlon、 傣 雷 T ainlei、 迈 达 M aintha、 木 掸M awshan。[20]

列国志《缅甸》一书中虽然使用了与以上相同的数字,但对缅甸各民族的划分有不同的看法。“根据一些学者的研究,按较为科学的语言谱系分类,缅甸民族大约有50个。”[19]虽然这里有中国学者对缅甸各民族划分的科学性有所质疑,但我们的研究只能按照缅甸政府的正式划分进行,那样才具有国家的权威性。

从缅甸本土学者的研究看,其中U M in N aing先生的N ational Ethnic G roups of M yanmar最为权威,已被Hpone T hant翻译成英文出版。书中图文资料相对比较丰富。缅甸现有119种语言,118种活着,1种已经消失。活着的语言中,112种为土著语,6种为非土著语。[2]

三、值得讨论和思考的问题

(一)民族划分的目的

每一个人类群体都有属于自己的族群称谓,而这个称谓的获得,可能是群体自我称谓的延续,也可能是别人赋予的习惯称谓。但是无论自称还是他称,这个称谓是可以大致区分自我与他者的界线的,是一种自然发生的社会现象,是一种因社会关系运作的需要而产生的高度概括和抽象的群体性称谓。

就国家层面而言,由于一个国家内部各个族群的大小不同,影响力差异巨大,因此,不是每个族群的名字都会被大众了解。直到今天,一些身处偏远地区的弱小族群,仍然不被大众所了解。

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进步,当下在各个国家社会的治理中,政府都希望搞清楚自己国内的所有族群情况。显然,要搞清楚一个国家之内的所有文化群体情况,对于一个小国而言相对容易,而对于一些大国或者地理环境复杂的国家,显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而且民族划分,并不是简单地将各个族群的自我称谓或他称统计起来就可以完成的,还需要甄别研究,特别是专门的科学研究。

那么为什么要甄别划分?显而易见,从国家治理层面,似乎是管理的需要。因为,有了群体的差异,就可以很好地区分和对待。从学术的角度看,似乎是研究的需要。因为,如果没有区分,学者将难以表述指涉对象。从族群发展的自身要求看,有了人群的划分,似乎在争取自身权益上,特别是分享各种资源时,就有了充分的依据,等等。毫无疑问,这些都是进行民族划分的目的。

按照越南、老挝的经验,划分是自上而下的,主要推动力来自中央政府,其初衷就是为了赋予少数人口文化群体平等的身份,让少数群体分享权力,缩小各个群体之间的经济差距等等。

东南亚各国的情况各有不同。越南、老挝显然借鉴了中国的经验,但并没有照搬,他们根据本国的实际,没有实行民族地方自治。缅甸的民族划分,与其被殖民的历史密切相关,而且其划分的结果在国家法律层面还没有得到严格实施。其他东南亚国家大多都是模糊处理,公众知道人口数量相对较多的大的族群,也关注少数群体,但没有在法律层面赋予其特殊的身份和地位,甚至在认识理念上就认为其国内民族之间是不可分割的,甚至模糊一点更好,更加有利于各族群融合,这一点在印度尼西亚的表现较为突出。

(二)民族划分原则的科学性问题

对于东南亚各国而言,所谓的“民族”概念本身就是舶来品,加之东南亚各国是在英国、法国、荷兰、西班牙、美国等西方列强殖民体系下逐渐形成了自我的近现代民族知识体系。因此,他们在本土知识和西方知识的交汇中所产生的对于“民族”的认识非常复杂,我们从东南亚各国民族划分的差异性可见一斑,显然各个国家各自都有一个自我把握的尺度。因此,划分出来的民族也就千差万别。从跨国民族的角度看,同一个民族可能在不同国家被划分为不同的民族,不仅民族称谓不同,有些甚至所构建的历史和文化也相去甚远。

显然,民族划分原则的科学性问题,是一个难于统一的问题,各个民族国家根据自己的情况制定出的原则只适用于本国。从科学性的角度看,划分所设定的标准是不一致的,是存在问题的,特别是语言分类的科学性问题,但这并没有影响正常的学术研究。

从实践结果看,各个实施了民族划分的国家,都出现了部分被识别划分出的群体并不认同政府划分的结果,“如(越南)高栏、山子不愿意合在一起;土佬、摆依划到岱族也有不同意见;有些人自称为‘温’,不认可自己是京族。”[21]越南、老挝都有类似的问题发生。因此有越南学者说,越南的民族识别划分还要继续。老挝出现了从47个民族增至49个民族的划分结果,就是民族研究继续推进的结果,也是认识不断深化的结果。

(三)划分与未划分的民族政策实践

所谓的民族识别,主要是看一个国家是否将国内不同文化群体识别划分作为一项国家工程来完成,若是,我们认为进行了法律意义上的划分,并赋予了被划分群体特殊的身份和地位。如果只是民间传统的自然状态的族群认同区隔,或者学者个人的观点,而国家并未开展全民识别划分,更没有赋予其特殊身份和地位,那就未进行划分。当然,无论识别划分与否,现实的社会中,对于大的族群来说整个社会都会有较为清晰的认识,而对于小的族群来说,可能就会被主流社会所忽视。

从越南、老挝情况看,其民族划分的结果,确实对少数族群起到了保护作用。在实践过程中,政府也尽可能照顾到了少数族群的利益。老挝在民族识别划分后,对少数族群进行帮扶,主要措施是把人口较少的山地民族迁移到交通便利的低地或人口较多的城镇。

缅甸虽然也有民族识别划分,但由于其民族划分是殖民遗产,其国内政局长期不稳,“彬龙会议”协议未完全落实,导致一些偏远少数民族地区长期与中央政府对抗,因此其民族政策的实践基本没有得到执行。

从东南亚其他国家情况看,大多数没有在国家层面开展正式的识别划分,因此也就不存在法律身份和地位的问题。一般在未划分民族的各个国家,往往是其主体民族主导了国家大政方针,例如,泰国的泰人,柬埔寨的高棉人。而一般小的族群因为没有被赋予特殊的身份和法律地位大多难以参与国家大事。同时,有些国家内部,并不是一族独大,而是有两个或两个以上具有实力的民族存在,因此各大族群集团之间在掌控国家资源方面便展开相互竞争,例如马来西亚的马来人、华人、印度人三大族群。马来西亚自英国殖民时期开始,长期推行“马来人优先”的政策,与华族、印度族之间产生长期矛盾,甚至有人提出“华人寄居论”,以此打压华人。马来西亚和文莱,在对待国内各民族获得平等公民权问题上,对于非土著民族申请公民权设置居住时间的限制,而且必须参加马来语考试等门槛。各种政策一般明显向主体民族倾斜。

在东南亚国家中,新加坡是一个高度现代化的城市型国家,也是一个族群多样的多元社会。虽然华裔人口占大多数,但国家推行族群融合运动,较好地保存了各民族的特色,同时实现了各民族共享资源和谐共生的局面。李光耀早在1965年就指出,“在新加坡,我们将是一个多元种族的国家。这个国家不是一个马来人的国家,不是一个华人的国家,不是一个印度人的国家……不论民族、语言、宗教、文化,每个国民都应首先有国家意识,都要认同我是新加坡人。”[4]此后,新加坡人民行动党正是在这一思想引领下,长期坚持各民族之间的相互宽容、尊重、平等、团结和融合政策,在世界范围树立了一个和谐共处的典范。

(四)值得思考的问题

现实世界中,一个国家对于内部文化群体究竟是划分好,还是不划分好,我们从东南亚各国的情况中可以得到一定的启示。

学术界一般认为,越南、老挝借鉴了中国的经验,但总体而言,东南亚民族研究的基本架构受到西方殖民者的影响更加深重。事实上,西方殖民者更早对殖民地国家进行了民族划分,当然其目的主要是为了加强殖民统治。

从越南、老挝的情况看,划分确实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少数人口的文化群体参与国家政治生活的权利得到了保障,国家在经济发展和文化教育中也兼顾了少数人口群体的利益。从缅甸的情况看,最初由英国殖民者主导的民族划分标准和路径不甚清晰。目前,缅甸的情况似乎介于识别和未识别之间,一方面有明确的民族数字,一方面却难以落实积极的民族政策。

东南亚其他国家虽然没有在国家层面开展专门的民族识别划分,但对于人口较多的大的民族群体都是有充分的认识的,在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建设中也都或多或少地关注到不同群体的诉求。

对于各个国家的人民究竟是进行民族识别划分好还是不划分好,这是一个两难的问题,或者是一个见仁见智的问题。划分意味着强化彼此区隔,不划分也并不意味着没有区隔。实际的情况是,划分的国家并没有因为划分而彻底解决民族问题,例如越南中部西原地区的民族自治问题;没有划分的国家也没有因为没有划分就民族问题更加彰显,例如新加坡的各民族和谐共生。

显然,民族问题是一个非常复杂的人类社会带有共性的问题,激发问题产生的因素各种各样,因此没有包治百病的方法,民族划分只是当代国家社会内部治理的手段之一。当前各个国家实行的民族政策,许多问题值得反思,各国应当根据本国的实际情况,加强研究,寻找有效而长远的解决之道。

参考文献:

[1]中国社会科学院《列国志》编辑委员会,田禾,周方冶.泰国[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39.

[2]https://www.ethnologue.com/

[3]中国社会科学院《列国志》编辑委员会,李晨阳,翟健文,卢光盛,韦德星.柬埔寨[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3.

[4]中国社会科学院《列国志》编辑委员会,鲁虎.新加坡[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9.

[5]中国社会科学院《列国志》编辑委员会,刘新生,潘正秀.文莱[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14.

[6]中国社会科学院《列国志》编辑委员会,王受业,梁敏和,刘新生.印度尼西亚[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12.

[7]中国社会科学院《列国志》编辑委员会,唐慧,陈扬,张燕,王辉.印度尼西亚概论[M].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12:66.

[8]中国社会科学院《列国志》编辑委员会,马燕冰,张学刚,骆永昆.马来西亚[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42-49.

[9]马燕冰,黄莺.菲律宾[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29.

[10](越)越南民族学研究所.关于确定越南北方少数民族的成分问题[M].河内:社会科学出版社,1975:45页.

[11]中国社会科学院《列国志》编辑委员会,马树洪,方芸.老挝[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38.

[12]申旭.老挝史[M].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1990:2.

[13](老) 坎普·茹达拉.老挝民族族称的根据及取得的初步成效[N].潘岳,译.新万象报,1999-07-21.

[14](老)坎普·茹达拉.老挝民族族称的根据及所取得的初步成效[N].新万象报(老文),1999-07-27.

[15]老挝国家计划委员会民族统计中心.1995年(老挝)人口普查结果[R].万象:老挝国家计划委员会民族统计中心,1997:15.

[16]范宏贵.越南民族与民族问题[M].南宁:广西民族出版社,1999:303-304.

[17]黄兴球.老挝族群论[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6:235.

[18](缅) 波巴信.缅甸史[M].北京:商务印书馆,1965:8.

[19]中国社会科学院《列国志》编辑委员会,贺圣达,李晨阳.缅甸[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34.

[20]李谋,姜永仁.缅甸文化综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31-32.

[21]周建新.中越中老跨国民族及其族群关系研究[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2:76.

猜你喜欢

土著老挝族群
老挝肉牛输华实现突破
朝发夕至 乘着火车去老挝
论《白牙》中流散族群内部的文化冲突
新兴族群的自白
浅析不同层次的认同是巩固和发展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基础
土著节
高句丽族群共同体的早期演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