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开放观、开放型经济与湖南开放崛起
2018-01-31吴楠
吴楠
摘要:本文从经济、社会、人的角度梳理了马克思开放观,与经济现实结合对“开放型经济”作出了符合马克思理解的新诠释,并运用这一新的诠释对中部六省构建开放衡量指标体系,进行实证分析,采用实证分析结论进一步探究湖南开放崛起的观点和思路。
关键词:马克思开放观;开放型经济;优势产业
一、马克思开放观简要概述
1.马克思开放观简要概述
马克思的开放观虽然未自述成体系,但散见于其哲学、经济、历史论述中,简单而言可以从三个角度来把握:经济角度、社会角度、人的角度。
经济角度——在《资本论》中马克思关于国际分工、国际价值、对外贸易、世界市场和资本主义危机的论述都从经济层面多角度体现了其对从贸易出发的世界市场开放过程的深刻认识。马克思在当时超前认识到以资本主义的商品经济为起点,随着产业革命的完成,生产更加专业化,使得建立在大机器工业基础上的商品经济极大发展,这种资本支配下的商品经济不仅要求有统一的国内市场,而且社会生产力的发展逐步冲破了民族、国家之间的壁垒,从而形成了世界市场。
社会角度——马克思社会开放观基本思想之一就是把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看作是从封闭走向开放的历史,肯定历史向世界历史的转变“是纯粹物质的、可以通过经验确定的事实”。马克思指出:“各民族的原始闭关自守状态由于日益完善的生产方式、交往以及因交往而自然形成的不同民族之间的分工消灭得越是彻底,历史也就越是成为世界历史”,这一阶段的开放过程则是由机器大工业和资本主义商品经济推动的。这两个因素使得生产、交换、消费逐步具有社会化和世界性的特点,由此推动社会走向普遍交往的开放的状态。
2.“开放观”与“开放型经济”
马克思虽然从未提出过“开放型经济”,但在前面的“开放观”整理中明显可见其思想已经形成了对开放型经济的深刻历史认识和卓绝远见。马克思从社会经济发展规律的角度来研究对外开放问题,阐释了人类社会从封闭走向开放的历史过程,分析了西方国家和东方民族走向开放的不同道路。在对未来社会进行预测时,马克思认为未来社会不应是一种地域性的共产主义,而应是一种新型的更加开放的社会。和西方当代经济研究比较——在西方经济学中所使用的是“开放经济”(Open Economy),美国学者D.格林沃尔德认为,开放经济是一个地区的贸易不受限制的经济,任何经济主体可以和本地区以外的任何一个经济主体发生自由的业务联系和贸易关系——马克思的“开放观”虽然不够具体,但其对开放型经济认识的深远程度,超越了后来研究者。国内近期也有诸多学者对开放型经济做过诠释和界定,本文综合各界观点并重点运用马克思的“开放观”将开放型经济归结为这样一种经济状态——在经济社会领域全面开放的基础上,通过一定的制度安排,形成人、物、信息、资本等关键要素高效运行机制,最终表现成一种内生性创新机制且自我迭代完善的经济运行形态。
二、湖南开放崛起基础的实证对比分析
1.开放指标衡量选取
随着经济发展和研究深入,关于开放型指标的构建是丰富且多样的,许多学者和研究机构从不同维度出发考虑设计衡量一定区域和国度的开放水平,如比较著名的科尔尼全球化指数、经济自由度指数等,都具有很高的学习和参考价值。本文限于篇幅和研究能力,仅仅结合文中重点阐述的马克思开放观和开放型经济认识,针对中部六省设置一个简单的指标考察体系。即从人流、物流、资本流、信息流出发,选择在一省统计年鉴中可获得的数据,构建衡量指标。
2.开放指标体系构建
如下表:
3.原始数据搜集
所需数据均来自各省2016年统计年鉴。(略)
4.用主成分分析法对矩阵数据进行处理。(略)
5.数据处理结果
以下展示都是通过SPSS处理后的输出结果:
(1)共同度。给出了主成分分析从原始变量中提取的信息,可以看出这些数据信息量损失都很小。
(2)总方差。系统默认方差大于1的为主成分,在这次分析中,一共得到四个主成分,四个主成分,累加占总方差的97.155%,表现度比较高。第一、二、三、四主成分方差分别是:4.961、2.084、1.660、1.010。(表略)
(3)因子得分系数矩阵和主成分系数矩阵。
6.模型结果分析
结合以往权威分析,申小林(2012)在中国区域开放度指标测算中(数据截至2009年),将历史、现在和将来的数据组合客观赋权后,认为湖南综合开放度排名在全国为17位,中部六省来看,湖北第一,山西第二、河南第三、湖南第四、安徽第五、江西第六。本文的指标测度采用的数据最新(数据来自2016年中部各省统计年鉴),结合给出的排名和以往排名比较,就会发现排名的变化和各省采取的开放政策举措是有重大关联的。中部六省中,湖北和河南在各次测度中排名都比较靠前,原因分别是:湖北省位于长江经济带,交通枢纽地位突出,自然资源丰富,产业基础好,科技实力在中部六省中最强,2010年武汉市又被国务院批批复为中部地区的区域中心城市。而河南省作为人口大省,劳动力资源丰富,同时具有承接东部地区和国际产业转移的区位优势,其近几年承接的大型投资对省内外向型经济拉动非常明显,更重要的是,河南作为传统农业大省,具有推进工业化、实现结构内部转型的要求。值得注意的是,安徽省的开放型经济测度排名在本文模型中名次跃迁至第二,这显然与其近几年大力引外资、进外企有深刻联系。整体来看,中部六省在全国的開放度排名处于中等偏下,但一旦加大某一关键要素的投入对则对其名次提升效果显著。湖南省的开放测度排名和GDP排名不成正比,可见开放型经济建设水平有待提高,一方面可以参考区位相似省份如湖北、河南的做法,另一方面,从长远来看,如何发掘自身潜力和优势打造开放型经济才是更为关键的。
三、湖南开放崛起观点与思路
1.正确理解内陆开放型经济建设,明确湖南开放型经济特色
湖南省构建开放型经济体系必须认真审视自身经济特色,向开放发达省份学习的同时,走出自己开放的独特路径。首先,湖南省是农业大省,承载有国家粮食安全的责任,农业在整个经济体系中是基础产业又是弱势产业,如何在开放中保障农业生产的同时,迈出农业现代化、开放输出输入的步伐,是具备一定风险的。从目前来看,必须在科研科技方面保证投入,持续激励,以期未来有竞争优势。其次,湖南省已经具备一些优势产业和行业,如装备制造、轨道交通、化工新材、文化娱乐等,这些产业和行业在全国都走在发展先列,在构建开放型经济的过程中要认识到这些优势产业的重要性,它们一方面可以输出产品带来收入,更重要的是在现代经济流通体系下,它们能够吸纳更多更好的重要资源参与到湖南省经济建设当中。再次,湖南省地理环境较复杂,湘西湘南山区和少数民族聚集区需要扶贫和开放结合的推进政策,要深刻理解习总书记所说的“青山绿水就是金山银山”,为这些区域定制独特的开放政策。
2.着眼大处,提升区域产业经济竞争力
产业是开放之本、贸易之源,大产业才能带来大开放、实现大贸易,带动大开放。“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引进来”要注重规模效应和长期效应,规模效应是指引入的企业要能在一定范围内带动资源要素流动,制定产业招商路线图和专项行动方案,创新招商引资方式,开展建链、补链、延链、强链集群式招商,鼓励境内外大型企业在湖南设立总部、区域总部、研发中心、采购中心、结算中心等功能性机构。探索建立重大项目流转机制,避免重复建设和不良竞争。长期效应是指要抓住新一轮经济引擎变换的契机,引入未来能够极大激发产业变革的企业,寻找未来的世界500强。“走出去”要对在境外建立生产研发基地、构建全球营销网络、开拓战略资源渠道、承揽国际工程项目、实施跨国兼并收购等的重点企业和项目予以重点扶持加大。湖南省近期提出的“1274”行动和“20个新兴优势产业链”任务都是围绕“制造强省”提升区域产业优势这一思路展开,符合湖南开放应把握方向。
3.保障开放环境,牢抓关键要素供给
前文已经提到内陆开放型经济不仅注重对外开放,更要注重对内开放,对内开放实际就是优良开放环境构建,创造条件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克服封闭、畏难思想,努力学习和借鉴东南沿海的成功经验。要积极对接各个自由贸易区,充分利用好自贸区促进湖南开放型经济发展的三重机制:市场自组织机制、学习机制和倒逼机制,以此来弥补湖南开放型经济发展的政策供给不足。坚持需求导向、项目导向,为企业发展提供重要要素保障,也是供给侧改革的一大体现。其一,资金保障,引导境内外金融机构加大对承接沿海产业转移、服务外包产业及开放型经济重大项目、重大平台、重大基础设施建设的支持。逐步将国际结算业务网点延伸到县域范围,支持保税区和出口加工园区金融机构网点建设。在降低物流成本、减少进口关税保证金、加快出口退稅速度、推进企业跨境人民币结算、提高信保补贴等方面出台具体措施,帮助企业降低财务成本。其二,能源和资源保障,即良好的基础设施平台。这方面主要是要做好煤、电、油、气、运的调度和保障,优先保障重点项目、重点企业的能源供应,保障企业正常生产经营的能源需求。资源主要涉及土地资源,应在重大项目上积极争取用地指标,大力盘活存量土地,对重点支持、符合条件的项目加快土地审批和办证速度,促进早投产早见效。其三,人才保障。完善人才培养机制,造就一支国际化、复合型领导干部队伍,培养一批高素质的招商人才和国际贸易人才培育一批具备国际眼光的企业家群体。加强人才引进,有针对性地引进科技、金融、物流、创意和服务外包领域的专业人才。在相应待遇、生活服务、公共配套等方面出台特殊政策,使人才能够“引得进、留得住、用得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