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智能传播时代的媒体融合

2018-01-31

人民论坛·学术前沿 2018年24期
关键词:主播人工智能人类

“新闻永不休息”这句话,在智能传播时代,体现得尤为明显。

2018年11月,在浙江举行的世界互联网大会上,新华社发布了两位由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合成的新闻主持人,它们是全球首例AI新聞主播,以新闻直播视频和社交媒体为“学习素材”,可以“24小时全天候工作”,能用“无数个分身”同时在多个现场提供新闻报道。英文版主播在它首次播报的视频中说:“随着文本持续被输入我的系统,我将一刻不停地为你提供咨询服务。”AI主播的诞生再次引发人们对人工智能的关注。

人工智能(AI)这个术语的首次提出,是在1956年夏天美国达特茅斯大学举行的学术讨论会上,在这次会议上也出现了最初的成就和最早的一批研究者,被广泛承认为AI诞生的标志,也是人工智能研究的开始。60多年来,人工智能经历了从爆发到寒冬再到野蛮生长的过程,在两个方向发展迅速。第一个是进入应用阶段的研究,机器学习、神经网络、大数据、认知系统、遗传算法等领域;第二个是传感器和执行器的结合,即“人造劳动者”,能够毫不疲倦地在混乱而复杂的环境中替代人类工作。

当人工智能从实验室走向现实应用,就不仅仅只是具有技术上的冲击力,而且渗入了人类经济社会的运行,开启了被学界称为“比肩大航海时期和工业革命”的智能时代。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工程科技的每一次重大突破,都会催发社会生产力的深刻变革,都会推动人类文明迈向新的更高的台阶”。从电报、电话到计算机、手机,技术的进步极大地改变了人与世界的关系,改变了人类的认知与思维方式,也给人类社会带来诸多挑战。人工智能的发展促进了技术的更新换代、产业系统升级,带来了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形态,给人类生产、工作、生活以及社会结构带来深刻变革。

人们对待智能时代的态度也呈现矛盾趋势,一方面为人工智能给生活带来的便捷、丰富而兴奋,另一方面也为自身的不安全感与未来的不确定性而担忧。牛津词典公布的2018年的年度词汇中,Techlash一词榜上有名,这个结合了technology(技术)和backlash(反弹)的合成词,指对高科技公司的负面情绪。2018年诸多数据隐私泄露、虚假信息传播等事件引发人们对所有事物“数据化”的厌恶,打击了公众对智能时代伦理建构的信心。

随着智能终端和平台技术的快速发展,传媒业的生产方式、传播方式、运行方式、消费方式也发生着巨大改变。智能传播时代,“人人都是报道者”、“人人都是主播”、“人人都是网红”的梦想,正在成为现实,未来,人类的感和知都会衍生出不一样的味道,对同一事物的看、听、触、嗅、味、思都会呈现出与先前不一样的秩序,这种新的认知机制将会变得更快、更立体、更饱满、更富有多样性。

人工智能技术应用于新闻传播领域,在为传媒业带来变革的同时也产生了一些新的伦理法规问题,如对数据的非法采集和过度分析、算法偏见与不透明、涉及隐私的数据保护缺位等。智能传播时代,算法媒体在媒体传播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当前媒体生产和消费的过程越来越自动化,也越来越受到算法的支配。算法决定着人们可以看到什么、不可以看到什么,从而决定人们能思考什么、不思考什么。算法不仅仅是抽象的计算过程,也有能力通过塑造不同程度的社会生活来实现物质现实。可以说,算法主导了当代媒体技术的话语范式。算法在传媒业的应用凸显了技术理性的优势,但却忽略了价值理性所提倡的人的主导性和价值观。无论是纵观古今,还是展望未来,大数据、智能化、移动网络、云计算等各种智能传播技术都不可能是完全无人的,对于未来的智能传播变化趋势而言,单纯的人工智能或人类智能都不会使其发挥到最大效能,而两者的结合——人机智能的融合终将是其发展的主要方向。

本期特别策划聚焦“智能传播时代的媒体融合”,我们约请了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就智能传播时代媒体融合的模式及路径、算法媒体的生产逻辑与治理机制、人工智能及其对新闻伦理的影响以及智能传播时代的人机融合等议题展开了深入探讨,敬请垂注!

——《学术前沿》编者

猜你喜欢

主播人工智能人类
人类第一杀手
第一次做小主播
1100亿个人类的清明
人工智能与就业
我是小主播
我是小主播
我是小主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