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学生心里的一道阳光
2018-01-31魏瑞娟
魏瑞娟
记得刚教书的时候,我看每个孩子都可爱,舍不得训他们,舍不得说他们一句重话,怕他们难堪,怕他们心里难受。可是,后来教书年头长了,也有了自己的家,工作上的工作外的事情多了,就慢慢地改变了心境。不知不觉地习惯板了面孔跟学生说话,不爱笑也不温和,态度是淡的。也经常地不耐烦,总觉得现在的学生怎么那么笨?现在的家长怎么那么懒?学校的事情怎么就那么多?一天一天的,拧了眉冷了脸斜睨了眼神,成了惯常的神色。时常呵斥他们,拿一些不顺耳的话甚至难听的话数落他们。仿佛只有这样,孩子们才会上进,才会努力,才会懂事,自己的心情才会好些。但结果呢?还是照常,孩子们课堂上越来越死板,成绩提高越来越慢,我的心情也越来越糟。问题在哪?我一直没有查找出原因。
直到那一天,我打开了《斯宾塞快乐教育书》。便恍惚如一间困窘闭锁的屋子被打开了一扇窗,打开了一面父母如何培养孩子,老师如何教育学生的明镜。让我忽然间明白了很多事情。
《斯宾塞快乐教育书》被称为风靡欧美的家庭教育的“圣经”,是一本对世界上很多家庭和学校都产生过巨大影响的著作。在这本书里,作者以养子小斯宾塞的成长经历为线索,以快乐教育为主题,融理论于实践,寓思想于方法,因事说理,涉及教育、心理、医学、生理等方方面面。没有什么高深的理论,也没有刻板的说教,只是把自己对教育的理解和认识,融入到他充当父亲角色监护孩子的生活中,从而让人产生教育原来是这么回事、教育就应该是这么回事的认同感。
斯宾塞,这位获得过欧洲多个国家院士称号的英国伟大的哲学家、社会学家、教育家,通过这本书告诉我们,作为教育者(包括父母),一定要努力成为一个快乐的教育者。因为教育的目的是让孩子成为一个快乐的人,所以教育的方法、教育的过程、教育的人也应该是快乐的。他在书中建议我们这些从教者不要在自己情绪很糟时教育孩子,这样容易将自己的情绪发泄到孩子身上。他说,有孩子的家庭,犹如一面镜子,儿童可以照出你内心的所有。你暴躁,他也暴躁;你愉悦,他也愉悦……确实如此啊。老师与学生难道不是一样?在教育工作中,因为各种缘由,我的情绪也会很糟糕,因为这样的情绪,我的脸色也会很难看,当我带着这样的心境、带着这样的脸色走入我的课堂,走入我的学生当中,他们看了又怎能放松心情?课堂氛围怎么会活跃?我有如此心境又岂会看他们顺眼?肯定会在他们做错事的时候狠狠地批评他们。横眉冷对,疾言厉色。这样,孩子们怎能不在内心对我产生抗拒?我又怎么能真正了解他们的世界?作为老师不能了解他们的真正心境,又何谈教育?只能是纸上谈兵,隔靴搔痒。
所以我要努力变成一个快乐、乐观的人。我相信,在教学上,学生会感染我的快乐而快乐,从而产生学习的兴趣,在课堂上表现得更积极、更投入;在教育上,学生也会感染我的乐观而积极,会像植物的向阳性一般充满正能量。佛家有云,爱出者爱返,福往者福来,这样,我以自己的快乐点燃学生的快乐,形成快乐、鼓励的氛围,我就会看见孩子的许多优点,让孩子有成就感和实现感。从而形成师生间的良性循环,形成教育教学的良性循环。这,难道不是我从教的初心?
斯宾塞在这部书里,还提到一个观点,那就是坚信孩子的智力。他极不认同学校的老师把学生按成绩分成三六九等,说聪明一点的是这些学生,稍差的是另一些学生,其余的少数学生是差得近乎愚蠢的。他认为在这个世界上,除了极少数的“天才神童”和真正的“智力障碍”儿童外,其余的孩子仅存在智力特征的差异,并不存在智力高低的区别。他说,“智商”这一概念,就跟考试题目一样,属于人为。仅仅可以证明一个学生成绩的35%~40%,而50%以上的成绩是无法以“智商”来解释的。因此,他建议家长们要坚信每个儿童只是特征不同,并非真正有优劣之分。他建议家长们坚信每个儿童所拥有的潜能比表现出来的巨大得多,仅需要你去开发……
这种观点何等振聋发聩!作为老师,我们手里经过的学生形形色色、千差万别,他们各有各的不同,各有各的擅长,我们只要有一双信任的眼睛,一双发现的眼睛,就会发现他们真的是各有所长、各具特色,有的孩子擅长交际,有的孩子擅長行事,有的孩子擅长歌唱,有的孩子绘图很好,有的孩子能够把故事讲得精彩,有的孩子善于行动,有的孩子善于表演,有的孩子记忆力超强,有的孩子善于观察……他们千差万别,他们的这种千差万别正是造物主的馈赠,因为我们这个世界,这个社会需要形形色色、不一而足的职业与角色。而且,这个我们赖以生存的世界和社会正是因为有了这形形色色、不一而足的职业分工,才显得完整而丰富。可惜的是,我们这些教育者,一直惯用于以一种叫考试的固定模子来给他们划分三六九等,从而判定谁行谁不行,让那些原本只是智力特征不同的孩子失掉信心失掉快乐。何其愚蠢!何等辜负!
读了这本书让我顿悟,对于学生,我们可以考试,但不能以考试论英雄,我们一定要帮助他们树立对自己的信心,要告诉他们,他们不是笨,而是擅长不同。我还要告诉他们,一定要努力地做自己,一定要积极发展自己的擅长,因为这个世界上总有一个位置是他们的,总有一种角色非他们莫属,这样他们怎能不快乐?他们快乐了,我又怎能不快乐?
斯宾塞在这本书里还提到培育孩子要有同情心。他是对家长说的,但是我却认为对于学生的同情心,更是教师必不可少的品质。一切的儿童,相对于他们所面对的自然世界、成人世界而言,都是弱势群体,但每个儿童又都从生理到心理上充满了希望。同情心能够让我们去了解儿童,认识儿童,这样教育者跟被教育者才能建立起真正的信任。更重要的是,同情心是受到生理和心理上伤害的儿童的一道神奇的阳光。
教育有法而无定法,一百个孩子一百个世界一百种语言,就看你用怎样的方式去了解他们内心的想法,《斯宾塞快乐教育书》这本书让我找回了从教的初心,也让我明白了什么样的教育才算是有意义的教育,什么样的教育才算是快乐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