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蔡元培的大视野、大格局、 大担当(上)

2018-01-31王丛

内蒙古教育·综合版 2018年12期
关键词:大视野蔡元培学问

王丛

蔡元培(1868—1940),浙江绍兴人。他是教育家,也是革命家、政治家,曾任国民党中央执委、国民政府委员兼监察院院长,中国民权保障同盟副主席。我们今天只介绍他作为教育家的成就。

作为教育家的蔡元培,当得起“伟大”二字。他的教育经历横跨近现代,他也是近现代以来,唯一能当得起“伟大”二字的大教育家。

一个大教育家,应该有哪些条件?这个恐怕没有统一的标准,依我个人的浅见,我之所以称蔡元培为中国近现代的大教育家,是由于他具有大视野,大格局,大担当,且至今,无人能出其右。

一、蔡元培的大视野

(一)蔡元培的学问和能力

视野是由高度决定的。“会当凌绝顶”,才能“一览众山小”。蔡元培有大视野,就是因为不论是学问还是能力,他都登上了时代的顶端。

在学问方面,蔡元培称得上是胸藏今古,学贯中西。

1871年,4岁(虚岁,下同),入家塾学习。

1884年,17岁,考取了秀才。

1885年,18岁,设馆教书。

1889年,22岁,中举。是年,浙江考生155人,蔡元培名列23。

1890年,23岁,京试得中贡士。

1892年,25岁,经殿试中进士。当时的进士即等于今之大学生(也有说是相当于博士生的)。蔡元培的殿试策论成绩为二甲三十四名,按科举制度,一甲只有3人,算下来,蔡元培的高考成绩是全国第37名。

1894年,27岁,又通过考试得授职翰林院编修。在古乃至近代,修史之职是归于翰林院的,因此,翰林亦称太史,亦因此,蔡元培又被称为“太史”。“五四”时,林琴南致函时任北京大学校长的蔡元培,反对白话文,题目就是《答大学堂校长蔡鹤卿太史书》。

就在这一年,蔡元培开始接触西学。这为他后来在绍兴中西学堂任校长时进行的教育改革奠定了基础。

1903年,36岁,学习德语,准备赴德留学。

1907年,40岁,在驻德公使孙宝琦的帮助下前往德国柏林,入莱比锡大学听课和研究心理学、美学、哲学诸学科,已是不惑之年的蔡元培就这样开始了四年的海外留学生活。期间,编著了《中国伦理学史》等一批学术著作。

1913年,46岁,又赴法国从事学术研究,在留欧的三年时间里,又编撰了不少哲学美学著作。

我们看,蔡元培这学历牛不牛?讲古讲中,人家是进士是翰林;讲今讲西,人家游学德、法,历时七载。学历牛,学问也不含糊。国学自不待言,对来自西方的前沿学科心理学哲学美学等领域,他都有深刻的研究。粗略统计,他一生编著的著作,生前出版的加上后人整理的,有四十余种,可算是著作等身。

蔡元培的学问,是不是登上了时代的顶端?有这样的学问,还能把“七月流火”的“火”理解为“火热”?还能不认识“瓠”字?还能把“黉宫”读成“皇宫”,把“鸿鹄”读成“鸿浩”?

我们再看看蔡元培在教育实践方面的管理和领导的能力。

1885年,18岁,开始设馆教书。

1898年,31岁。戊戌政变发生后,他认为康、梁失败的最大原因是由于不先培养革新人才,所以返里从事教育工作,任绍兴中西学堂监董(即校长)。这是绍兴唯一的新式学堂,该学堂有三个级别,相当于后来的高小、初中、高一。蔡元培在这里提倡新学,增加了日语、法语,还开设化学、物理、生物等科。这也算是他人生中第一次教育改革。据有关资料介绍,后来担任过北大校长的蒋梦麟,就是学堂当时的小学生。蒋梦麟回忆说,他在学堂里第一次知道了地圆说,知道大地不是平的;第一次知道闪电是阴电和阳电撞击的结果而非电神镜子里发出的闪光;第一次知道了雨的形成不是巨龙在云端张口喷水。

绍兴中西学堂的成功,展现了蔡元培在教育教学管理上的卓越才能,从那以后,蔡元培的教育实践及其取得的主要成就,都是在教育管理和领导的领域。

1901年,34岁,任上海澄衷学堂(现上海市澄衷高级中学)首任校长(代理),该学堂原为小学,后逐步增添初中、高中。

1901年9月,被聘为南洋公学(清末民初,称江苏、浙江、福建、广东等沿海各省为“南洋”,称江苏以北沿海各省为“北洋”)经济特科班总教习(教务科长)。该学校是我国最早兼有师范、小学、中学、大学的完整教育体制的学校。

1902年,35岁,同蒋智由等在上海创办中国教育会并任会长,创立爱国学社、爱国女学,均曾被推为总理(校长)。

1912年,45岁,民国元年,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在南京成立,他就任南京临时政府教育总长。

1916年,49岁,担任北京大学校长。

1920年,蔡元培53岁,与李石曾、吴敬恒,利用庚子赔款,在北京创办中法大学并任校长。

蔡元培就这样从中小学校长到大学校长到教育部长,在教育的管理和领导的领域中,也一步步走到时代的顶端。

(二)蔡元培的教育思想

学问、能力、地位,都处于时代的顶端,这个高度决定了蔡元培在教育上具有其他人难以企及的大视野。这个大视野主要表现在教育思想上。

我们就先看看,具有大视野的蔡元培,有哪些独到的教育思想。

1.倡导教育独立。

教育独立的思想,蔡元培很早就形成了。

1912年,蔡元培主持制定了《大学令》,其中,即已确立了教授治校、民主管理的大学校务管理原则。

1922年,蔡元培55岁,在3月份的《新教育》上发表了《教育独立议》一文,阐明了他的教育独立的基本观点。

什么是教育獨立?《教育独立议》开宗明义即指出,所谓教育独立,一是要独立于政党,二是要独立于教会:“教育是帮助被教育的人,给他能发展自己的能力,完成他的人格,于人类文化尽一分子的责任;不是把被教育的人,造成一种特别器具,给抱有他种目的的人去应用的。所以,教育事业当完全交与教育家,保持独立的资格,毫不受各派政党或各派教会的影响。”

教育为什么要独立于政党?蔡元培的理由,可概括为三个方面:

(1)“教育是要个性与群性平均发达的。政党是要制造一种特别的群体,抹杀个性的。例如,鼓动人民亲善某国,仇视某国;或用甲民族的文化,去同化乙民族。今日的政党,往往有此等政策,若参入教育,便是大害。”

(2)“教育是求远效的,政党的政策是求近功的。中国古书说:‘一年之计树谷;十年之计树木;百年之计树人。可见教育的成效,不是一时能达到的。”

(3)“政党不能常握政权,往往不出数年,便要更迭。若把教育權也交与政党,两党更迭的时候,教育方针也要跟着改变,教育就没有成效了。”

所以,他的结论是:“教育事业不可不超然于各派政党以外。”

教育独立于教会的内容不再赘述。

至于教育独立的具体内容,依蔡元培的意见,可概括为三个方面:

(1)教育行政独立。具体做法:

①“分全国为若干大学区,每区立一个大学;凡中等以上各种专门学术,都可以设在大学里面,一区以内的中小学教育,与学校以外的社会教育,如通信教授、演讲团、体育会、图书馆、博物馆、音乐、演剧、影戏……与其他成年教育、盲哑教育等等,都由大学办理。”

②“大学的事物,都与大学教授作组织的教育委员会主持。大学校长,也有委员会举出。由各大学校长,组织高等教育会议,办理各大学区互相联系的事务。”

这两条意味着,有关教育的事务,大多归于大学,地方不设教育行政管理部门,没有教育局,也没有教育厅,教育的行政领导机关,就只剩下了国家的教育部。那么,教育部做什么呢?

③“教育部,专办理高等教育会议所议决事务之有关系于中央政府者,及其他全国教育统计与报告等事,不得干涉各大学区事务。”这个教育部的职能就极为有限。而“教育总长必经高等教育会议承认,不受政党内阁更迭的影响。”教育部长也有了独立的性质。

(2)教育经费独立。“各区教育经费,都从本区中抽税充用。较为贫乏的区,经高等教育会议议决后,得由中央政府拨国家税补助。”

(3)独立于宗教。“各学校中,均不得有宣传教义的课程,不得举行祈祷式。以传教为业的人,不必参与教育事业。”

这三个方面,教育的行政独立意义最大,虽现在不能实施,但却足资借鉴,譬如,大学(其实不止大学)的去官僚化、去行政化,实已成当务之急。

2.探讨大学性质。

大学应该是什么样的学校呢?

1917年1月9日,蔡元培发表就任北大校长的演说,就大学的性质提出了自己的看法:“诸君来此求学,必有一宗旨,欲求宗旨之正大与否,必先知大学之性质。今人肄业专门学校,学成任事,此固势所必然。而在大学则不然,大学者,研究高深学问者也”。

在这里,蔡元培把大学(本科)与专门学校(中专、大专)对立起来,认为大学应当成为研究高深学问的学府,而不能像专门学校一样,只是让学生“学成任事”——掌握某种技能以谋生。这一思想,蔡元培早就有了,而且一直坚持。1912年5月16日,他以教育总长身份出席北京大学开学典礼,演说中就提出“大学为研究高尚学问之地”,1918年,他更明确地指出:“大学为纯粹研究学问之机关,不可视为养成资格之所,亦不可视为贩卖知识之所。学者当有研究学问之兴趣,尤当养成学问家之人格。”

蔡元培这样给大学的性质定位,无疑是正确的。可惜时至今日,我们的大学的性质似乎与蔡元培提倡的“研究高深学问”渐行渐远。高晓松甚至说,就连清华,也沦为技校(即蔡元培所谓“专门学校”)了,他回母校演讲,学生总问他进外企好还是进国企好,他感到无话可说。在一次电视选秀赛上,一清华的高材生问他找什么样的工作合适,他忍无可忍,指斥这个学生“没有大名校生的风范”。他很激动地说:“名校是镇国重器,名校培养你是为了让国家相信真理,不是用来找工作用的,你明白?一个名校生走到这里来,一没有胸怀天下,二没有改造国家的欲望,在这问我们你该找个什么工作,你觉得你愧不愧对清华十多年的教育?”

这问题提得很尖锐,的确值得我们深思。

3.提出五育并举。

1912年2月,蔡元培发表了著名的教育论文《对于新教育之意见》,系统地提出了“五育并举”的思想。他说:“五者,皆今日之教育所不可偏废者也。军国民主义,实利主义,德育主义三者,为隶属于政治之教育。……世界观、美育主义二者,为超轶政治之教育。”

军国民教育,类今之体育。但蔡元培提出这一教育的内容,不限于体育,还包括军事训练。

实利主义教育,类今之智育。但蔡元培的实利主义,较今之智育,内容更为广泛——除一般的文化课外,还包括劳动教育职业教育:“至以普通学术,悉寓于树艺、烹饪、裁缝及金、木、土工之中。”

道德教育,即今之德育。

世界观教育。蔡元培在康德哲学思想的影响下,把世界分为“现象世界”和“实体世界”。怎样理解这两个概念呢?我认为,可以把“现象世界”理解为物质,“实体世界”理解为精神。蔡元培“提倡实体观念之教育”,“提倡实体观念之方法如何?曰:消极方面,使对于现象世界,无厌弃而亦无执著;积极方面,使对于实体世界,非常渴慕而渐进于领悟”。意即:对于物质,既不厌弃,也不过分地追求;而渴望高尚的精神境界,并能够领悟、实现。这可以和马斯洛的需求理论类比:马斯洛的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等于蔡元培的现象世界,马斯洛的尊重需求、自我实现需求等于蔡元培的实体世界。如此,则蔡元培的世界观教育实即今之所谓人格教育、信仰教育、价值观教育。

美育教育,同今之美育。蔡元培对美育极为重视,要以之代替宗教。1928年,他创办国立艺术院,后来发展成为中国美术学院,这是近代中国第一所实施本科教育的最高美术教育机构,亦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唯一承认学历的中国美术类大学。

“五育”实际上即教育方针。

教育方针清末就有了,1904年1月,清政府颁布了《奏定学堂章程》(也称癸卯学制),明文规定教育目的是“忠君、尊孔、尚公、尚武、尚实”,也是五个方面。这个教育方针虽然“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了,但无疑带着封建社会的烙印。蔡元培是第一位提出具有现代意义教育方针的教育家。

“五育”中还有两处值得称道的地方:

一是把世界观教育和美育放进教育方针中。这是很有必要的,但在很长的一段历史时期中,我们的教育方针中没有这两项内容(1998年,才把美育列入教育方针之中);二是在实利主义教育,即智育中,渗透了职业教育的成分,而在我国,成规模的职业教育,似乎是在上个世纪的八十年代中期才开始。

4.重视劳动教育(职业教育)、平民教育和女子教育。

早在1902年,他即在上海办过爱国女校,1920年2月,蔡元培下令允许王兰、奚浈、查晓园3位女生入北大文科旁听,当年秋季起即正式招收女生,开中国公立大学招收女生的先例。他曾说:“各级教育,应于训练上一律励行劳动化,使青年心理上确立尊重职业之基础,且使获得较正确之人生观。”还在北京大学办过校役班和平民夜校。

5.提倡自由主义的,即西方以儿童为中心的进步主义教育。

他认为,中国旧教育以成人的成见强加于儿童,阻碍了儿童个性的自由发展,违反人的自然发展规律,而新教育应该是发展儿童个性,尊重儿童自由发展的教育。所以,他强调:“教育者,与其守成法,毋宁尚自然;与其求划一,毋宁展个性。”

因此,他十分重视基础教育,特别是儿童教育,他说:“普通教育则像一所房子的地基,有了地基,便可把楼台亭阁等建筑起来。”也因此,他非常重视小学教师的作用:“小学教员在社会上的位置最重要,其责任比大总统还大些。”

在教学方法上,与他提倡的“尚自然、展个性”的原则相呼应,蔡元培强调學生学习中的“自动”“自学”和“自觉”。他认为:“学校教育注意学生健全的人格,故处处要使学习自动。”因此,他要求教师在教学中不搞注入式,而采用启发式。他说:“我们教书,并不是像注水入瓶一样注满就算完事,最重要的是引起学生读书的兴味。”

蔡元培还首倡教育教学要以心理学为指导,要求教育者要“深知儿童心神发达之程序,而择种种适当之方法以助之”。

这五个方面的教育思想,即使放到现在仍不过时,这充分体现了蔡元培教育思想的前瞻性。这样深邃的教育思想,在当时,如果没有大视野,怎么能提出来?如果没有具有大视野的蔡元培,还有谁能提出来?

我们还不妨假设:如果没有蔡元培,中国的现代教育会是什么样子?

(未完待续)

猜你喜欢

大视野蔡元培学问
比多少的学问
“一”的学问
蔡元培美育思想之我见
看待现代诗词入史问题要有大格局大视野
鸡叫的学问
“贴秋膘”不等于吃肉,秋冬进补有学问
蔡元培的气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