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初中生物教学中渗透情感教育
2018-01-31林铭霞
摘 要:初中生物新课程强调教学三维目标,可见情感教育的重要性,本文主要阐述教师如何利用自身的情感和生物教材、教学方式中蕴含的情感因素,在教学中对学生渗透情感教育,从而激发学习兴趣,在学习过程中提高学生生物学素养和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关键词:生物教学;情感;渗透
生物学是研究生命现象和生命活动规律的科学,在生物教材中,蕴含着极为丰富的情感教育内容。教师应该在教学中对学生渗透情感教育。本文将阐述如何在初中生物教学中对学生渗透情感教育。
一、 培养师生情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新课改强调教学要以学生为本,首先要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教师要带着感情上好每一节生物课,在讲台上教师要展现最好的状态和激情;教学语言要具有启发性,要体现出对学生的尊重,要体现新旧知识的联系,尽可能把抽象的概念具体化,使深奥的道理形象化,这样的语言才能激发学生的思考能力,要善于运用分析、综合、抽象和概括等思维形式来组织自己的教学语言,从而使学生的理性思维得到训练。
同时要善于倾听和与学生对话,适时地表扬和赏识学生使学生心智开启;教师对学生的评价不能太过看重分数,要懂得欣赏学生,看到学生的独特之处,比如有的学生动手实验能力强,有的学生回答问题时语言表现力好,这些都应该给予肯定,学生才会发自内心地喜欢老师并且喜欢老师任教的课程。
同时,教师要把握好课堂中的非语言交流,如通过目光的接触表达对学生的期待、鼓励、疑惑等情感,通过面部表情向学生传递教师对学生的关心、理解和友谊,在学生回答问题、做练习、讨论和做实验时,教师在学生中间的走动等等缩短与学生的距离,这样可消除学生的畏惧心理,活跃学生思维并且有利于师生间的情感交流。这样的课堂氛围民主、温馨,有吸引力,自然学生的学习兴趣就被激发出来。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人格魅力最能有效地感染学生,从而达到最好的情感教育成效,所以每个教师要懂得不断修炼、提升自己。
二、 充分挖掘生物学科中的情感教育内容,对学生实施情感教育
初中生的情感变化具有很强的可塑性,这是对学生实施情感教育的有利条件。生物学知识的生活化,教学方式的多样化,让生物教学充满情感教育契机,教师应把知识作为载体,致力于培养学生丰富的情感、积极的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情感是获取知识的土壤和动力”。要找到合适的切入点,注重渗透方法,结合具体的教学题材合理地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下面我列举教学中几种情感渗透的做法。
(一) 渗透保护生物圈的意识和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要努力挖掘教材中的环境教育内容,注重挖掘教材中“隐性”环境教育因素,做到生物知识教学、环境知识教学和环境保护意识培养的相统一,是生物课环境保护教育的重要途径。保护生物圈的教育贯穿初中生物教学全程,如七年级上册生物学第一单元中的“了解生物圈”,第三单元中的“绿色植物与生物圈中的碳—氧平衡”、“爱护植被、绿化祖国”,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人类活动对生物圈的影响”等,都是很好的教育材料。
课堂上既要通过图片或视频让学生欣赏到美丽的自然生态景色,也要播放一些生态被污染或者被破坏的图片或影像,用这些触目惊心的事例来教育学生,增强学生保护生物圈的意识和热爱大自然的情感,理解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意义。首先是教师要做一个环境保护的有心人,不时地给学生以环境保护意识的熏陶,如植树造林、节能减排、低碳出行等,还可以组织学生到附近的造纸厂、污水处理厂等严重污染地进行调查,撰写调查报告,形成对环保重要性的体验。
(二) 渗透感恩父母、尊重父母、珍爱生命的情感
在七年级下册生物学第四单元“人的生殖”,通过设置问题(1)我是怎么来到这个世界上的?(2)我是从妈妈的肚子里孕育出来,那跟爸爸有什么关系?(3)听说妈妈的肚子里是个水的世界,那我是怎么获得营养和氧气呢?让学生带着问题探究思考,然后播放视频《人的生殖》、《受精与着床》、《人的发育》,教师通过观察发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变化,学生的窃窃私语,高比例的提前预习等都反映了学生对本节知识的兴趣和好奇。
教师就可因势利导,在引导学生归纳受精过程时,让学生明白父亲一次射出的上亿个精子中最终只有一个最强壮、跑得最快的精子才能与母亲的卵细胞结合,这个过程是极其艰难曲折的,旨在让学生从生命的诞生过程中体会到生命的来之不易,从而树立珍爱生命的意识;在引导学生概述人体发育的过程时,体会到父母孕育孩子中感情和物质等的投入,尤其是母亲十月怀胎,一朝分娩的痛苦,体会到每一个生命的诞生都是艰难而伟大的奇迹。在孕育过程中出现一点小差错都可能将其扼杀在摇篮里,借此激发学生对生命的敬畏,从而更加尊重和孝顺父母,还要知道健康生命的孕育过程,需要合适的时机,并且需要健康的生活习惯。
渗透珍爱生命、尊重生命情感的教学内容还很多,如做生物实验中用到的小动物鼠妇、蚯蚓、小鱼等,要利用实验的契机,在实验后尝试提问该如何“处置”这些实验动物?明确不能虐待小动物,如果是活的要让学生养成放回适合它们生存环境的习惯,如果死去,也要让学生感恩这些小动物为我们做实验的付出。正如一位日本教育家说过,我们要培养学生“面对一丛野菊花而怦然心动的情怀”,当一个人充满了对小草、小虫、小鱼生命的敬畏时,对于人和高级动物的生命能不尊重吗?教育是人的灵魂的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质、人文情怀,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唤醒学生尊重生命的良知。
(三) 渗透生物科学史的教育
生物科学史是非常宝贵的教育资源,它不仅记载着生物科学知识形成的过程、科学家创造性的思维方式和灵活多样的科学方法,更蕴涵了科学精神和爱国精神的教育。如光合作用的发现、青霉素的发现和袁隆平的杂交水稻等内容。教师要从中挖掘科学家的科学态度、科学精神和科学世界观,让科学史带给学生丰厚的智慧和精神滋养,从中激发学生探索生物科学奥秘的兴趣和热情。
(四) 关注与生物学相关的社会问题,形成主动参与社会决策的意识
利用电视、报纸、杂志、互联网等媒体上提到的社会热点问题,结合到教学内容中去,尝试让学生分析问题的原因、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措施等,如雾霾和沙尘暴、房屋装修与甲醛污染、突发的传染病、食品安全问题、遗传病与近亲结婚,垃圾分类与回收利用问题、生物科学发展的新成就等,引导学生思考、关注,并通过各种教学活动的过程来体验,如调查研究活动、探究性学习活动、角色扮演活动、讨论与辩论的活动、手抄报等活动形式,鼓励学生積极参与,加上教师的启发引导达到润“情”细无声的效果,并从中体会到生物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和生物学的应用价值。此外,也可用问卷形式既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和能力的掌握情况,又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形成主动参与社会决策的意识,逐渐养成对社会充满责任感的好习惯。
在初中生物教学中渗透情感教育是教学发展的必然趋势,教师不仅要教给学生知识,更要教会学生如何做人,教学中要充分利用自身和教材所蕴含的情感因素震撼学生的心灵,重视对学生的情感教育和科学素养的养成,使生物课的教学达到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目标。
参考文献:
[1] 刘恩山.中学生物学教学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2] 林静.义务教育课程标准(2011年版)案例式解读,初中生物学[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2.
[3] 杜佳莹.情感教育在初中生物学课堂教学中的渗透[J].生物学教学,2011,(12):53-54.
作者简介:
林铭霞,福建省龙海市,福建省龙海四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