冲突与悖论中的人性展示:周朴园形象论析
2018-01-31赵晨露
赵晨露
摘 要:周朴园扭曲变态的人性导致了《雷雨》的悲剧。论文通过对周朴园形象的分析,展示他冲突与悖论中的扭曲人性,探索来自社会家庭、自身角色的冲突,以及生存本身对人性的影响,从而发现其人性扭曲的悲剧根源。
关键词:周朴园;人性;冲突;扭曲;悲剧
[中图分类号]:J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8)-05--01
前言:
周朴园一直被作为恶的代表,遭受人们的口诛笔伐。他是《雷雨》中所有灾祸的制造者。[1]然而,如果我们深入探究周朴园的内心世界就可发现,周朴园并非一个十恶不赦的大恶人,他也是本悲剧最大的承受者。在《雷雨·序》中曹禺明确讲到,“我用一种悲悯的心情来写剧中人物的争执”[2]。作者正是怀着这种悲悯的心情赋予了周朴园复杂而立体的人性特征,在他身上,大量的“恶”的夹缝里,还有某些“善”的呻吟。
一、周朴园人性中的阴暗
周朴园人性中确实有着密密麻麻的被人们所怨恨不齿的阴暗处。他不但专横、粗暴、自私,而且还十分虚伪、假模假样。
谈到周朴园人性中的阴暗,首当其冲得便是他的虚伪与自私,我们以他对待侍萍的态度为例来讨论。侍萍的健在人世,使他恐慌,他害怕這很可能会影响他的名誉、地位时,马上厉声斥问侍萍“谁指使你来的” [3],并意图用金钱来收买打动侍萍,周朴园虚伪、自私的嘴脸尽收眼底。周朴园已经得知大海就是自己的亲生儿子,却不相认,因为凡是威胁到周朴园自身利益的人和事都是他的敌人,这个封建资产阶级的捍卫者在利益面前是没有人情可言的。周朴园对鲁大海的父子之情在利益面前荡然无存,唯有压迫的欲望和阶级的仇恨,利益至上,正是周朴园人性中最可怕的阴暗面。周朴园在家庭中俨然是一个专制冷酷的封建暴君。繁漪的拒绝吃药,使他觉出自己的权威受到挑战,他不仅命令周萍跪下劝繁漪服药,并且严厉冷峻地说:“繁漪,当了母亲的人,处处应当替孩子着想,就是自己不保重身体,也应当替孩子做个服从的榜样。”[5]
二、周朴园人性中的善良因子
曹禺曾说:“现在回忆起三年前提笔的光景,我以为我不应该用欺骗来炫耀自己的见地。我并没有显明地意识着我是要匡正,讽刺或攻击些什么。”[6]作者笔下的人物并没有“脸谱化”,而是通过话剧去探索人性、表现人性,这才是其创作的初衷与最终目的。周朴园人性中也有着潜在的善良因子。
周朴园一直处在对侍萍的忏悔和思念中,甚至三十年后还对侍萍关窗的动作记忆犹新。他所表现的一种忏悔,说明在他的内心深处还是具有一些感情力量的。他也曾试图为了爱情挣扎过,留着永久的对侍萍的美好的念想。关于其妻子“吃药”事件,也显示了他作为丈夫应有的关心和体贴。在无爱的状况下,周朴园仍没有背弃一个丈夫的责任。除此之外,周朴园对周萍的谆谆教导,对周冲发自内心的关怀,也都渗透着为人父亲的慈爱和关心。
曹禺在开始自己文学生涯时,就是以探索、开掘和表现人性为标准来定位自己的,“人性论很有意思,人性很复杂。不要把人性看得那么窄小,不要用政治把人性扣住。”[7]如作者所言,人性难以一言以蔽之。在周朴园身上,我们可以看到阴暗与那微弱善良的交织挣扎。
三、周朴园人性扭曲的悲剧根源
周朴园扭曲的人性不是与生俱来的。其悲剧根源,来自社会家庭、来自自身角色的冲突、来自他所生存的环境。
三十年前,周朴园勇敢地突破了封建礼教的厚茧,可看出他待侍萍是曾不顾一切的。[8]爱情因没有遵循“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规则而被迫放弃。他终于在家族的赞许中社会的承认中成长起来了,而一同成长的正是那愈加扭曲的人性,他的内心生命之愿与外在世俗价值追求发生了绝对对立。封建家长的专横与资本家的自私虚伪在周朴园体内相互交织。当他回到家庭,面向妻儿依然如此,他并没有把作为父亲、丈夫和作为工厂主的角色区分开来,周朴园就是在这种身份的错位中,人性发生严重的扭曲变态,使矛盾一步一步升级,最终酿成悲剧。芸芸众生,苦海无边,社会所强加于人的,往往是人性的压抑。[9]生存往往给人性强加上层层的枷锁,人生一世,周朴园人性扭曲的悲剧根源也许就是生存本身吧。在《雷雨》序中,曹禺写道:“我念起人类是怎样可怜的动物,带着踌躇满志的心情,仿佛是自己来主宰自己的命运,而时常不是自己来主宰着。”[10]如曹禺所言,人性就这样在无可奈何中改变着扭曲着。
结语:
这就是周朴园冲突与悖论中的扭曲人性,他心中有善良的因子,但却没有生根发芽,但这种子并没有死去。他的人性扭曲,反映了社会环境、自身对角色的认知能力,以及生存本身给他带来的生存困境,人性正是在这种冲突与悖论的泥沼中不断挣扎而逐渐扭曲变态的。
参考文献:
[1]温儒敏.《雷雨》的主人公是谁?——北大中文系学生试卷的观点举要[J].名作欣赏:鉴赏版,2004,(04):12.
[2][10]曹禺.《雷雨》序[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2:181,181.
[3][4][5]曹禺.曹禺选集[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2:90,97,97,54,91.
[6]曹禺.曹禺自述[M].北京:京华出版社,2005:60.
[7]田本相、刘一军.曹禺访谈录[M].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10:58.
[8]陈晓涛.人性的生存悲剧——重新解读《雷雨》[J].安康师专学报:2004,(01):3.
[9]陈华兴.论吉登斯生活政治的本质[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03):4.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