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叙事学及结构主义的视角浅析小说《云图》
2018-01-31李宗沛
李宗沛
摘 要:《云图》是英国小说家大卫·米切尔的第三部小说,一经出版就引起了英国文坛的巨大轰动。这本原创性十足的小说由六个发生于不同时代,不同地点的故事组成,其塑造的人物形象,时代背景都体现了作者广博的学识与精妙的构思。六个故事看似独立而又相互关联,通过多种风格的叙事手法表现了主题。本文章旨在向读者们简要介绍《云图》的小说特色。
关键词:《云图》;叙事手法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8)-05--02
一、深厚的叙事功底
(一)叙述为人物塑造和主题表达服务
为了使六个故事更具当时的时代特色,更好地塑造人物,作者在每个故事所采用的叙述习惯,乃至习语,时代谚语都有很大不同。在第一个故事“亚当·尤因的太平洋日记”中,故事发生在1850年前后,正是人类探索大洋,殖民扩张空前昌盛的时代。又由于本篇故事是由日记的体裁呈现的,因此作者在文中大量采用较为古老的词句,同时将一些表达主人公心理的短句单独成段。而译者也很好地将这种特点用中文表现了出来。
例如文中提到的 “离查塔姆岛”是一个太平洋岛屿,而“里格”是一种旧制长度单位,一里格约等于5.5公里。这样考究的遣词造句既体现了故事发生的太平洋群岛的地理背景,又让读者在众多文字细节中感受到身临其境的时代感。
(二)从叙述语言到符号的灵活把控
本篇作为日记的体裁特点,有一种娓娓道来的亲切感与诙谐效果。例如“这个受过洗礼的偷渡者采取这种极端方式是害怕他的毛利主人履行誓言吃掉他这个奴隶热乎乎的肝脏(我在自己的故事版本上稍稍加了点‘作料)”。
在第二篇故事的主人公对其导师呼噜声的即兴创作就体现了这种浪漫情调与恰到好处的幽默感。另外,虽然此篇采用的是书信的格式,但完全看不到书信体那种单方面的叙事与抒情带来的滞钝感。相反,正是本篇主人公活泼,富于幽默感的性格,为本篇带来了犹如对话般畅快的阅读体验。
总览整本小说,六个故事采取了不同的语言风格,对于主题的表现和代入感的营造都起到了难以取代的作用。
二、新奇的结构设置
小说没有采用最为寻常的线型结构,也没有采用传统意义上的插叙,倒叙的手法,因此也不能称作乱序写作。可以简要概括为“1-2-3-4-5-6-5-4-3-2-1”的结构,即将六个单独成篇的故事从中截开,分成上下两部,再按照上述的方式结合起来。这种结构安排在初次阅读的读者看来难免有些扫兴,正如本书译者杨春雷先生所言,每个人都希望一鼓作气地把一个精彩的故事读完,谁都不喜欢在兴致正浓的时候戛然而止。这完全可以理解,但作者匠心独运的结构安排不仅仅是出于结构上的考虑,更重要的是出于故事内容和主题表达方面的考虑。
(一)情节间的联系
第二篇故事中,主人公弗罗比舍在西德海姆庄园中发现了第一篇故事主角所遗留的日记本。文中有这样的叙述:“作者是旧金山一个叫亚当尤因的法律公证人,书中提到了淘金热,所以我猜故事发生在1849或1850年。看起来这本日记是由作者死后由尤因的儿子出版的。尤因让我想起了梅尔维尔的《班尼托·西兰诺》里无能的犯错者德兰诺船长,什么阴谋都看不穿——他没有发现他深信不疑的亨利·古斯医生(原文如此)是一个吸血鬼,为了得到怀疑自己有病的人的钱财,通过喂药慢慢毒死对方。”
這段文字出现在第二篇故事的前半部分。读者们若按照页码顺序阅读至此,必然会意识到这是为第一篇故事的后半部分埋下伏笔。由于第一篇的戛然而止,导致这种预示成为了一种相较悬念而言更加明显的透露。但这不会造成剧透般的破坏,相反,在这段文字的后文中也出现了这样的话:“关于日记的真实性……有些太曲折——看起来对于一本真正的日记而言,过于有条理,而且语言看起来也不太真实——但是谁会不嫌麻烦地编造这么一本日记呢?目的又是什么呢?”
这不仅是一种澄清,更是一种悬念。这样一来,读者便会对整个第一篇故事产生自己的判断和推测,同时也期待着第二篇的后半部分能提供更多的信息。这样一种超越情节的结构呼应,实在是让人拍案叫绝。
(二)跨情节的联系
第二篇与第三篇的时代背景相差四十余年,而出现了同一个角色,即第二篇中主人公的笔友,思科史密斯。而六个主人公都拥有同样的彗星状胎记,更是一种明显地暗示。这种安排不仅进一步挑明了作者的意图,而且也成为了《云图》作为一本结构完整的小说所应具有的线索。
这种结构还体现在同一个故事的前、后部分的照应上。实际上这也是主题与情感逐渐酝酿升温的过程。随着六篇故事前半部分的相继结束,后半部分在层层相因的递进中愈加明显地表达了主题。当六篇故事相继完结,读者能感受到作者的结构安排恰恰是“蓄势”的需要,能最大程度上保持主题的一致性,同时将本来零散的主题论点收束到一起,犹如将离散的水滴汇成江河一般,最好地震撼了读者。
这种情节间的,以及跨情节的结构安排是一种大胆的尝试,同时幸运地取得了成功。
三、形散神不散
《云图》写了六篇发生于不同时代,不同地点的故事,从情节上来看貌似零散而独立,实际上正如本文上一节所说,主题的表达不仅没有受到影响,反而因此而大大加强。
《云图》主题大致可分为:种族歧视与废奴运动,人生价值和人生的荒诞,追寻真相与触犯禁区的抉择(公权力,资本的限制),当代社会价值观的肤浅和变态,反乌托邦世界下的自由与人权,末世废土设定下文明与野蛮的问题。而其中还涉及了“轮回”这一抽象和唯心的概念。可以说,《云图》是一部极具野心的作品,作者在六个故事中分别突出了人类历史中最堪称“终极”的问题,并就此作出了自己的解释。上述的主题本质上可以看作是对人性矛盾的思考,以及对人生价值的不舍追求,作者给了每个故事一个乐观且正面的答案。
第六篇的结尾部分,尽管主人公的后辈们无法理解前代人类文明所遗留的“记录仪”,表示这个玩意对于抵御海盗和填饱肚子没有任何用处,但每天晚上一家人都会聚在一起欣赏着“记录仪”中显示的女孩头像。这实际上就是作者对于文明意义的答复,文明可能脆弱,可能在面对野蛮和暴力时显得渺小,但文明植根于每个人的心中,对于幸福美好的向往是永不磨灭的。
最后要概括本书的主题的话,引用书中的这一句话再合适不过了:穿过时空的灵魂就像穿过天空的云彩,尽管一片云彩的形状、颜色和大小都不会一成不变,它还是一块云彩,灵魂也是如此。谁知道云彩是从哪里吹来的或者灵魂明天会化身成谁呢?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作出这样的评价:无论从情节,结构还是主题表达上,《云图》都可堪称优秀而富有创意的作品。它的诸多写作技巧,都值得学习写作的人学习模仿。
参考文献:
[1]云图 (英)卫·米切尔著 杨春雷译 上海文艺出版社 2010.1。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