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中关于人的存在本质的探讨

2018-01-31黎舰璐

青年文学家 2018年5期

摘 要:本文以《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輕》为研究对象,主要运用精神批评和历史批评的方法来进行探讨。从个人的阅读体验出发,具有一定的创新性和独特性,对《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中反映的人的存在本质进行新的理解和阐释。

关键词:“轻”与“重”;人的存在;自我肉体和精神

作者简介:黎舰璐(1997.11-),女,汉,吉林长春市人、本科在读、研究方向:中国语言文学。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8)-05--01

一、“轻”与“重”下的选择

(一)人去追求轻松,就真的轻松么?我认为在小说中,轻与重一直呈现着对立统一的观点,看上去完全不同的两个性质,两个选择,在人真正决定的时候似乎又没有那么明显的界限,比如人与人之间的疏远,托马斯一直追求的“性友谊”,本来性关系应该是两个人亲密的体验,是人与人之间精神和肉体都最为贴近的时候,人们之间渴望接近,然而文中表达的“做爱之后,渴望一个人独处”似乎人们又在渴望分离。我们可以发现,截然相反的事物能互相转换,人类生存的两个极端状态的差距很小,轻与重?粪便与上帝,恶与善。

(二)“轻”与“重”之间真的有那么重要么,是否我们到最后也无法判断或者肯定什么是“轻”,什么是“重”?

关于这个问题我想了很久,米兰·昆德拉究竟想告诉我们的是什么呢,在很久之后我突然有了一个想法:过程。我的理解是享受过程,就像文中的托马斯一样,要跟随着自己的心,不去过多地考虑结果,做自己想做的然后享受它:“他知道这话令人费解,但自己深感满足。他感到一阵醉意向他袭来,突如其来,出乎意料。在向妻子宣布自己不想再看到她和儿子的那一天,他体验到同样的黑色的醉意。在往信箱里投下那封宣布放弃行医的信件的时候,他也体会到同样的黑色的醉意。他完全不能肯定自己做的是对的,但可以肯定做了自己想做的。”

轻与重在这里的象征,他选择了特雷莎。托马斯关于轻与重的标准在这里有了解释,一切让他带有“黑色醉意的”都是让他满足的:享受以及做自己想做的。

(三)在关于“轻”与“重”的讨论上,而我更看重的是选择。

文中一直提到的机缘和选择。我们通过弗兰茨的改变可以看到,之前在一起的时候每次在萨比娜身上闭着眼。是他内心的重与萨比娜所代表的轻的一种矛盾象征。在萨比娜离开之后,他认为自己成为了一个自由的人,不再受妻子的安排和无形的控制,他选择了自由的一瞬间,生活随之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他崇拜萨比娜,像是一种宗教,根据萨比娜所代表的生命之轻似乎象征着弗兰茨由一个选择“重”的生活到一个选择“轻”的生活,而最终与女学生在一起,回归现实。

二、人的存在是一个不断被赋予含义的过程

在这一部分中,昆德拉选择了用萨比娜和弗兰茨对于同一单词的不同理解来对这一观点进行阐释,其中我觉得很有意思的一部分是关于坟墓的。

被一块石板封住和被土地封住之间的区别。石板上写满的是荣誉,身份,权利,实质上却好像用这些压住亡者的魂魄,而泥土下面的则与自然融为一体,似乎还有机会回到人世。轻与重之间的隔膜。强调回归自然,拒绝媚俗。我们的一切外在的身份地位都是石板的象征,都是阻止我们与自然交流,与真我交流的一个障碍,唯有抛下这一切,斩断这一切的纽带,不让外在的东西影响我们的内心,也就是媚俗,但我认为媚俗本身是一个太难避免的东西,即使一针见血的揭示了问题的所在,我们在世界中生活也很难逃脱媚俗,一定是在某些场合还是要违背自己的内心去表演一些事情,这让我想到了存在主义代表作家加缪的作品《局外人》,真正的孤独需要彻底的分离,文中最后托马斯和特蕾莎到了乡下,与过去的生活一刀两断。做了生活的逃逸者,而默尔索则是留在尘世中格格不入,除了避世和被排除。拒绝媚俗是否还有其他出路可走?

对生命的绝对认同等同于媚俗,媚俗是对大众虚无理论和既有规则的认同,目的是找到归属感,不被认为是一个异类,而对于那些在既有规则里不被认可的东西,大家就全部默认一般的不去看不去想不去面对。

三、自我肉体和精神的挣扎

以特蕾莎为例。特蕾莎这个人对自我生存空间的要求是渴望有自己的空间,对于家庭生活比较排斥,“集中营”观点,认为世界就是集中营,无法逃避周围人们的挤压。一直无法与社会完全脱离。所以一直到他们后来定居乡下时,可以说特蕾莎的灵魂居所和肉体居所都是分离状态的。

关于镜子的意象,特蕾莎利用镜子来通过观察身体渴望观察到自己的灵魂。要了解肉体之爱和精神之爱的分别。去严肃的学习调情。因为托马斯而产生的疑惑:爱情和性到底是不是一回事,特蕾莎想要自己的身体去不忠,在工程师家里看到了《俄狄浦斯》,命运与选择,是托马斯曾经要她看的。灵魂要身体去背叛。她一直在进行自我探寻。

俄狄浦斯在文中的象征意义。俄狄浦斯的故事:俄狄浦斯就象征着一个命运的结果,为不是自己主观上的错,为结果负责。孩子的形象。负责?对自己的错误,即使是不可抗力造成的也应该负责。托马斯写了关于俄狄浦斯的文章。托马斯对于自己发表的文章的看法,在主任劝他发声明时有这样一段对话“我担心自己会感到羞愧”“对谁感到羞愧?难道您这么看重身边的人,会担心他们说三道四?”“不,”托马斯说,“我并不看重他们”可见托马斯其实是一个内心当中有所坚持的人。最后放弃了写声明。——没有任何借口。他说:“挖出被活埋的乌鸦比向主席递交请愿书要重要得多。”

参考文献:

[1][捷克]米兰·昆德拉:《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许钧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15年。

[2]《大写的牧歌与小写的牧歌——重读米兰·昆德拉》,弗朗索瓦·里卡尔。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