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跨国文化交际中西方节日禁忌的差异
2018-01-31杨小曼
杨小曼
摘 要:随着中国在国际上地位的提高,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接触汉语和中国文化。由于不同的人成长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中,而不同的文化又有着或大或小的差异,因而在跨文化交际过程中一定要注意到禁忌和差异。文化禁忌是跨文化交际中普遍存在的一种社会文化现象,存在于世界各国的交往之中,所以我们应该了解其所在民族信仰及国家文化,这样才能保证正常的跨文化交际。本文从思想观念、文化背景,宗教信仰等多个角度了解其现象背后的文化内涵,通过对比禁忌差异来帮助我们了解中国文化,从而促进跨文化交际的顺利进行。
关键词:跨文化;节日禁忌;中西方
[中图分类号]:G1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8)-03--02
一、中国传统节日文化禁忌
我国的传统节日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是一个民族的历史文化长期凝聚的过程,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而禁忌作为一种延续性的文化规则,一直被人们所遵守。
(一)春节禁忌
中国是有八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其最大的节日当属于春节,并且春节是所有节日中喜庆时间最长、国家重视程度最高的一个节日,所以人们对春节的禁忌也是相当重视的。从行为禁忌方面来说,大年初一要早起,不要在地上泼水扫地,人们担心这样做会把“财气带走”,不能洗澡洗头发,不然会把好运气带走。初一至初三不能动刀或剪刀,防止一年中会有不祥的事情发生。出嫁的女儿大年初一不能回娘家,否则会给娘家带来噩运。从饮食禁忌方面来说,吃鱼时不能把鱼翻过身来,不能用汤泡饭,否则来年会遭风雨,少数地区忌荤食等。从语言禁忌方面来讲,在新年这几天,不能说“死”“霉”“病”等不吉利的词语,若不小心说了,赶紧吐唾沫说“呸呸呸”化解。不可以骂人或说脏话,也不能从别人口袋里掏东西,会有被“掏空”的厄运。
(二)清明节禁忌
清明节是我们重要的祭祀节日,它在每年阴历的4月5日前后。在这一天,人们便会焚香祭祖,踏青、扫墓或在门口放上一把折柳用来表达对逝去的亲人的思念。又或者是进行荡秋千、郊外放风筝等娱乐活动。人们在这一天最重要的活动是扫墓。扫墓需要特别注意的是要在白天进行且最好是在下午3点前完成所有的扫墓活动,这又涉及到古人所讲的风水。黄昏和晚上的时段阳气不足,不适宜扫墓,特别忌讳晚上扫墓,而且扫墓时应穿着整齐,不宜穿颜色鲜艳的衣服,不宜佩戴红色饰品,不可以嬉笑打闹,更不能在墓地前拍照,不宜探访亲朋好友,宴请宾客。在坊间传禁忌用针,洗衣服,晚上出门赶路,怕遇上或招来不祥的东西。
二、西方传统节日文化禁忌
与中国不同的是西方文化长期受基督教、罗马文化等因素的影响,其重大节日一般带有神秘的宗教色彩。比如我们所熟悉的圣诞节、万圣节、感恩节等,它们之中也是有很多的讲究。
(一)圣诞节禁忌
圣诞节是西方国家的新年,即12月24日至第二个月1月6日这段时间。12月24日晚上被称为圣诞节前夜,在这天基督徒们会聚集到教堂,大家一起唱诗歌,传递福音。
到了十九世纪,人们开始在节日里互赠圣诞卡片和礼物,搞家庭的聚餐。圣诞大餐主要有火鸡、布丁等。布丁就像是中国的饺子,是家家户户必备的食物,制作或开动布丁时要搅动,因为搅动布丁能使自己在未来的一年中顺心如意,需注意的是搅动时不能逆时针胡乱翻搅,否则会影响来年的运气。吃圣诞餐时还有多准备一份餐具和一个座位的习俗,有的说是为了帮助路人而准备的,也有人说是为“主的使者”而准备的。
(二)感恩节禁忌
美国一年一度的感恩节,是每年八月的第四个星期四,是家人和朋友在一起的日子。每到感恩节这一天,大家前往教堂做礼拜读圣经,祈祷家人身体健康,工作顺利,街上到处都是化装游行,街头表演等。家里会准备感恩节的传统食物,烤火鸡和南瓜饼,亲朋好友欢聚一堂,共同庆祝感恩节,虔诚地祈求上帝继续赐福。在这一天,切记不要穿着邋遢,服装要整洁干净,与人见面时要面带微笑,否则会让人以为你是一个不祥之人。
三、中西方节日禁忌差异产生的原因
通过中西方的节日禁忌的比较分析,我们可以得出它们之间有很大的差异。究其原因,我们从文化背景、民族心理等方面进行分析。
(一)文化背景
中国的节日的发展受道教、佛教影响.在唐宋以后,由于统治者的提倡和支持,宗教對节日禁忌影响表现对节日内涵的增加和补充。如端午节增加驱邪内容,到了宋代人们便有了用“菖、蒲等刻天师以驱邪之俗”。再说佛教,佛教在两汉时期传入了我国,对我们节日影响有:一、追求者为传统节日注入了新的内容。如傣族的泼水节,四月初八流行的浴佛节等。二、佛教与我们的节日相结合,如元宵节是上元节与灯节的结合,是道教、佛教相结合。同样西方的节日受到宗教的影响,古希腊人大都信奉多神论,信仰的基础是古希腊神话。在神话里,宙斯为主神,与他的兄弟姐妹组成了神系。一方面对神的崇拜为基础形成了一些重要的节日。如崇拜宙斯的奥林匹亚节,崇拜阿波罗的皮托节等,每逢这些节日都要举行运动比赛,奥林匹亚节即是当今奥林匹克运行的前身。自从欧洲被基督文明浸染以后,西方的节日大都受基督教的影响,比如瑞典的传统节日“本是单纯性”庆祝丰收的,但后期转变为与纪念耶稣门徒——施洗者的翰的生日为一体的宗教性节日。
(二)民族文化心理差异
中国人有着追求稳定的民族心理,形成了中华民族向往圆满和谐的文化价值聚向,中国的节日中一般追求团圆式的大结局。例如元宵节、中秋节。亲人团聚,走亲访友等活动体现出强烈的宗法血缘家庭观念,在节日这一天忌说或做与节日氛围有违的事情,并且每个节日的来历都是充满喜性色彩,不允许出现悲剧。如牛郎和织女是神与人的相爱,被天上王母娘娘活生生的拆开,是悲剧的,人们为了追求圆满的心理,又有后续的七月七鹊桥相会,牛郎和织女每年在这一天与家人团圆。此外,人们心理从一定程度上来说,有一定的迷信色彩的存在,比如吃年糕,相传是纪念伍子胥的。“年”本意为“谷熟”,“年”与“粘”谐音,“高”与“糕”谐音。所以过年吃年糕,即是对“年见高”和“年高”对健康长寿的寄托。西方的节日文化受到希腊罗马文化中的悲剧色彩的影响。古希腊的悲剧是一种英雄的悲剧,命运的悲剧。它认为面对无法预知的世界,一切的努力都是徒劳的,是无能为力的。受基督教教义的影响,人类生来是罪恶的,所做的一切事情都是为了洗刷自身的罪恶。教堂,圣诞诗歌,无不体现出人类的“罪恶感”和悔过意识,往往重大节日基督徒会在教堂做礼拜,庆祝基督的新生。所以说西方的文化禁忌是与宗教是密不可分的。
四、如何应对跨文化交际中节日禁忌
《礼记·曲礼》有记载“入竟而同梦”,这里的“竟”是境的意思,也就是所说的地方区域。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中西方的跨文化交流日益的频繁,未来社会越来越呈现出文化多而优的趋势。禁忌自古以来便是交往过程中敏感问题,因此非常有必要地了解中西方文化禁忌,并相互尊重与了解,相互适应包容,才能为跨文化交际打下基础。在交往过程中如不小心碰到对方的禁忌之处,一定要非常诚恳地道歉,如果双方不注意禁忌问题,轻者可能会引起不必要的麻烦,重者会导致跨文化交际的失败。所以在交际过程中,双方都必须了解不同之处,克服文化差异,避免冲突,互相宽容理解,这样才能保证交化交际的顺利进行。
结论:
通过以上对中西方节日禁忌的对比分析,可以得出,由于地理位置、文化背景等差异,形成各自鲜明的特色。禁忌是我们一直要遵守的形式规则,在生活中无处不在,所以在跨文化交际中需要各自的文化范畴去接受其他文化中的特性。
跨文化交流是不同文化,不同语言之间的碰撞。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禁忌也具有一定的时代烙印。所以我们需要不断的学习,去交流沟通,提高自己。除了要注意禁忌差异之外,还需要增强文化的敏感性,文化的渗透,学习合适的交际策略,以保证跨文化交际的顺利进行。
参考文献:
[1]崔瑛.《中国汉族与吉尔吉斯斯坦吉尔吉斯族禁忌文化对比》:[硕士学位论文].新疆.新疆师范大学,2014
[2]李燕.《跨文化交际中的中西传统节日禁忌研究》:[硕士学位论文].山东.曲阜师范大学,2013 .
[3]高钰.《浅谈中西方节日文化对比》[G].《新西部(下半月)》,2010,(4):3-5.
[4]张瑞芳. 《西方节日的宗教内涵浅析》[G].《考试周刊》,2008(26):232-233.
[5]房泽庆. 《中西传统节日文化的比较》:[硕士学位论文].山东:山东大学,2008.
[6]郭贵丽,张立玉.《中西方传统节日的文化差异》[G].《武汉工程大学学报》,2010,8:55-58.
[7]皋艳.《文化全球化与先进文化建设》[G]. 《重庆交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1:89-91.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