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木心诗歌的智性书写

2018-01-31魏晓雪

青年文学家 2018年5期

摘 要:木心在诗歌中将中国古典诗的缘情传统与西方文学的理性节制相融合,创造出了一种智性美。木心诗歌的智性书写主要体现在抒情方式、思想内蕴和生命体悟三个方面。

关键词:木心诗歌;抒情方式;思想内蕴;生命体悟

作者简介:魏晓雪(1993-),女,汉族,山东莱芜人,山东师范大学文学院中国现当代文学硕士生。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8)-05-0-01

木心,原名孙璞,是我国著名文学家、画家,创作了大量散文、小说和诗歌。他的學生陈丹青曾说:“木心先生自身的气质、禀赋,落在任何时代都会出类拔萃。”

一、意象选择与理性抒情

严羽《沧浪诗话》云:“诗者,吟咏性情也”,在木心的诗歌中却很少有那类直抒胸臆的诗。木心诗歌的抒情方式是一种理性的抒情,它强调情感的节制,在意象中表达情感。

木心诗歌中大多是一些贴近日常生活的意象,像花草树木、雨雪季节、建筑马车等。如《从前慢》:“从前的日色变得慢/车、马、邮件都慢/一生只够爱一个人从前的锁也好看/钥匙精美有样子/你锁了,人家就懂了”木心选取了“车”、“马”、“邮件”、“锁”和“钥匙”几个贴近生活的意象,简单却不俗,将诗人对现代文明的忧心和对往日美好的留恋表达出来,同时激发读者的情感共鸣。艾略特说:“艺术形式里表达感情的唯一方法是找到一种‘客观对应物,换句话说,一系列客体、一种情景、一连串事件,将是那种独特的情感的公式;这样,当那必然要在感觉体验中告终的外部事实给予了人们,情感立刻就被唤起了。”

就算是在异国他乡,木心选择的诗歌意象也是日常的:石板街道、鱼子酱和雪橇等。木心诗歌使自己的情感在赋予客观对应物的过程中得到了节制和压缩,言有尽而意无穷。这样的智性书写赋予了诗歌一种朦胧化的美。

二、无我之境与哲理思辨

“所谓‘无我,不是说没有艺术家个人情感思想在其中,而是说这种情感思想没有直接外露,甚至有时艺术家在创作中也并不自觉意识到。”无我之境是一种诗人在诗歌中使个人情绪隐匿或消失的艺术境界。木心的很多诗便达到了无我之境,他通过具体情景和细节刻画来传递思想,在诗中呈现一种散发哲学光辉的思辨美。

木心以一种更为理性和逻辑化的思维方式走进诗,并通过诗将他对宇宙、人生和万事万物的思考及智慧结晶巧妙地表达出来,留给读者丰富的阐释空间。如在《十四年前的一些夜》中,诗的每小节分别以“说了等于不说的话才是情话”、“干了等于不干的杯才是圣杯”和“静了等于不静的夜才是良夜”结尾,连续使用意义相悖反的词语,在诗中构成了一种相互矛盾和否定的语义场,在词语表层的逻辑矛盾中升华出一种深刻的道理。“木心的诗、画,是可以互释的。画如其诗,诗如其画。木心的诗有两种品性,一种是云彩般飘逸的,一种是山势峻峭的。”这首诗便具有飘逸的诗性,它模糊朦胧,闪闪烁烁,却并不肤浅。

哲理思辨的思想内蕴是建立在冷静理智的思考之上的,加上木心对语言出神入化的驾驭,使得诗歌不仅仅超越了主情观念的传统,还在理性抒情的基础上融入了诗化了的哲思,闪耀着智慧的光芒。

三、大的悲欢与生命体悟

木心诗歌的智性书写不是机械的哲理的传声筒,而是融入了自己的生命体悟的带着大的悲欢深入人心的艺术表达。

木心诗歌思想深邃却又带着一份淡然超脱的豁达,他仿佛已经走到世界的边缘和时光的尽头,只是悠悠地站在那里回眸过往种种,喃喃低语心中的无法忘怀。他反思战争的残酷,在《啊,回纹针》中讲述了年轻的尤查斯和沙丽在战争中一见钟情却因为身处在战火年代而不得不分离,在相隔整整四十年后他们才重新相聚。然而这时他们早已青春不再,成了“枯萎的花”,“怪谁/怪战争”,一个简单的问答,就在读者心里掀起了层层涟漪。没有过多的抒情,只有真相的揭示。一场战争就这样改写了两人的命运。他书写爱情和友情,在《知与爱》中,他说:“知得愈多,爱得愈多/爱得愈多,知得愈多/知与爱永成正比”在《论陶瓷》中,他说:“愿得/陶一般的情人/愿有/瓷一般的友人”这些诗凝练简洁,却韵味无穷。它们穿越时间的尘埃仍旧光鲜,在每一个过往、当下、未来和人的灵魂相遇。他在诗中呈现出那颗洞察世事后仍保留的赤诚豁达的心,《杰克逊高地》有言:“不知原谅什么/诚觉世事尽可原谅”,在这样的诗句中陶冶,仿佛自己的胸襟也变得开阔。诗人“必须将理性思想溶于情感之中,将理性与感性、抽象与形象融为一体,使之成为一种情感哲学”。木心的诗正体现着这样的情感哲学。

木心诗歌的智性书写,在于抒情的理性、哲思的内涵和生命的体悟。我们的生活需要生命的热血、哲学的智慧,也需要心态的豁达、处世的淡然,而木心的诗在言语的跳动间融汇了这些,给读者带来心灵的滋润。孙郁称木心是以美的精神对抗平庸的行吟者,木心称自己是美学的流浪者,而于他的读者而言,他流浪且行吟,诗意地栖居在天地间,在人间烟火里提炼诗的香气,并将这香的精华存留人间,芬芳世代。

参考文献:

[1]木心著.童明选编.木心诗选[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

[2]吕周聚著.中国新诗审美范式的历史转型[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355.

[3]李劼.木心论[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97.

[4]李泽厚.美的历程[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9:177.

[5][英]彼得·琼斯著,裘小龙译.意象派诗选·原编者导论[M].桂林:漓江出版社,1986:43.

[6]孙郁.木心之旅[J].读书,2007(7).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