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刚石鸟飞在日光与云层之间
2018-01-31盖宁远
盖宁远
我即将把一些东西诉诸笔端。这是在合上《如果在冬夜,一个旅人》的一刻爆发出的强大冲动,其势不可抑制。
我有意地使用这种方式来开头,因为《旅人》正是以这样一个初看时便“有趣”的开头“击中”了作为实在的读者存在的我——“击中”这个刻意强调体验的词在后文还会出现。卡尔维诺意欲引导他“实在的读者”与他笔下“符号化的读者”在如入其境的体验中步步向前,因此我也欲选择一种“向内构造”的表达方式,以尽可能地还原这种 有趣的体验。
有趣这个词在诸多评论界人士对于卡尔维诺作品所作的诸多分析中并不常见。王小波倒是颇强调文字的有趣,而《旅人》中随处可见这种影响了小波先生的“有趣”,甚至可以说这部小说就是以“有趣”为收束原则组织起来的。(我刻意采用最为常见的方式来引入卡尔维诺的部分特质——即叨扰王小波先生一番。)然而此种有趣并非寓于幽默辛辣,而是见于一种卡尔维诺式的“狡黠”——或言运用“畅销元素”构造文学而非驱策文学向“畅销元素”苦苦倾身的巧妙。
“畅销元素”——在一时找不到更为贴切的具体表达的情况下,我选择将其以此描述。此处的“畅销元素”非指惊悚或罗曼蒂克等——虽说《旅人》中确有多处涉及,诚如卡尔维诺所言,“读者是买书者,书是一个在市场上被卖的物品。认为可以不考虑生存的经济性所包含的所有东西的人,永远也得不到我的尊重。”(这种自然而然地流露中亦见有趣之处。)此文中它被用于描述“常见于各色小说中、恰能够‘击中读者感官,引起读者在此一处的强烈的重复阅读欲的元素”。这种重复阅读欲通常在实体书市场中转化为最终的购买欲——正合卡尔维诺的构想,故称。若试举一生动实例来描述这种抽象的“击中”感,便如跳楼机下坠到某一特定位置时肾上腺激素水平激升所激起的小腹收缩感,或如音乐剧《摇滚莫扎特》中“屈从于魅力”后突起于情感的“Donne tes larmes(献上眼泪)”。某种意义上,狭义的“畅销元素”亦在其列。
卡尔维诺精妙地运用这类元素,使它们自成他追求的“传奇式”结构,而结构本身亦是元素之一。各自孤立的元素不是肌肉也不是骨血,在卡尔维诺灵魂中生出的“轻盈的鸟”身上它们大可被视作羽毛,彼此的融合与分离形成一种独特的纹理。纹理不是鸟肉身上的装饰,它自以其鬼斧神工扭结、缠绕、包融成鸟自身的一体结构——与普鲁斯特的“拱门”不可称为相似,本质上却有其共通之处。这种无局部与整体之分的结构在自身成型的同时即完成其外化与实在化。时间的碎片进入轨道时内核基因已勾画蓝图,使该造物以金刚石晶胞的方式各向延伸,规则而无界限,精巧而无赘余。
我选择“金刚石”这个概念来描述一种文字,是因为卡尔维诺的文字绝不是软质的,而是不易熔化于情感的硬质,兼以一种特殊的颗粒感。“如果百叶窗帘放下了,那好,你把书扔向那刀片似的窗叶,把书页切得粉碎,让书里面的词、词素、音素到处飞溅,不可能再组合成文章;如果窗户玻璃是不碎玻璃,那更好,你把书扔出去,让它变成光子,变成声波,变成光波;你真想把书透过墙壁扔出去,让它变成分子,变成原子,让它们穿过钢筋水泥的分子与原子,最后分解成电子、中子、中微子,越来越小的基本粒子;你真想通过电话线把它扔出去,让它变成电磁脉冲,变成信息流,被冗余的信息和噪音震动,让它退化为旋转的熵。你真想把这本书扔到房子外面去,扔到院子外面去,扔到街道外面去,扔到城市外面去,扔到縣、市辖区外面去,扔到省、区之外去,扔到国家领土之外,扔到欧洲共同市场之外去,扔出西方文明,扔出欧洲大陆,扔出大气层,扔出生物圈,扔出同温层,扔出重力场,扔出太阳系,扔出银河系,扔出天河,扔到银河系能够扩张到的边沿之外去,扔到时空不分的地方去,它会被那里的‘不存在所接受,即过去、现在和将来都不存在,让它消逝在绝对否定、不能再加以否定的否定之中。这才是这本书应有的下场。”
我无法抑制原样摘录上面这段话的冲动,一如《旅人》中的西拉·弗兰奈里无法抑制抄写全本《罪与罚》的冲动。在“非科幻”小说中见到大段科学素养的直白铺陈,这足以激起某种共鸣的战栗——非理工背景的读者亦能被这段金刚石质感的文字抓住,放任激越的张力在克制的理性指导下支配自己情绪的喷薄——“击中”的结果,无非就是这么一种喷薄;“有趣”作用的机制也无非就是这么一种自然的支配。此刻,作为始终处在文章中心的读者,我意图追踪而惊觉此处并无源头,意图分割而惊觉此处并无节点。金刚石并非纯然的结构,它自有其可控的温度,体感异于常温,异样感却昭示着略见界限又可见可及的真实。
在此处我不由斟酌起用词来——“斟酌”一词尚不确切,将前人大用科学定理与文学规范、以近乎苛刻的审慎确定下的词挪作己用,描述的是前人的独特体验,倘有精确用词后一时的自得,究其本质也是一种“他得”。我试图使用一些前所未见的名词来描述仅在某时某刻独属于我的直观体验,这些初具生命的名词仅获内涵于其作用的一刻,在另一人或另一时刻的“我”笔下,它们已不会再具同样的意义、同等的效果。——欲描述卡尔维诺文字的真实质感,我不由构造起用词来,试图以直观表达直观。“造物”一词过分隔离,而“精灵”一词又失于玄虚。“轻盈的鸟”于内质具备“林间精灵”的审美特点,本土化的概念描述为“山鬼”特质,对此我不愿也不必在此作详细描述,而“林间精灵”或“山鬼”又缺乏一种贴近云层的肉体感。——“肉身”,这个脱去修饰的描述跻攀而上,万物灵长的一系列形象跃然眼前,然于日光下理性的透明感又有欠缺——两条路径在此交汇,我凭直观体验绘出的鸟以一具“金刚石肉身”终于完成其生命的形态。
我滞重的思维云层一霎销霁。实在与理想的云界之上是理性的日光,两者貌似举头回首间即相接实则永无交点。金刚石鸟不触云层,无一有生之物可真切触及的日光投射下来,经其精妙纹理的漫反射铺散云层之上,镀云层以甚高于实在的明晰。我看到——至少我希望如此——金刚石鸟的一切特性均未在这一反应中发生变化,亦即意味着它催化了实在、理想与理性的融合,却出人意料地独立于三者之外。飞行甚是有趣,这便是卡尔维诺赋予它的飞行的唯一理由。
于是,它不再需要我的思考来赋予它任何理由。它的生命在这一碎片里本即存在,我所做的不过是将其投影在我脑内的荧幕上。体验的最终目的即体验本身,而非绞尽脑汁对某种体验加以尽可能高明的进一步阐释。这样一来,这篇文章也就告一段落了。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