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出美德,争出精神
2018-01-31王亭婷
王亭婷
在中国汉字中,有一个字充满着巨大的魔力。在古代,它是一种以举手平衡状的礼节仪式,《玉篇》称其为“谦”,《广雅》述其为“责”,《左传》释其为“德之基”。是的,这个代表中华美德的汉字就是——让。
谦让是流淌在中华儿女血脉中的美德。孔子曾说过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可见,在他人身上总有一些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看历史的长河,大浪淘沙留下的那些谦让的故事——蔺相如以大局为重,避让兼顾,传为美谈;孔荣让梨的故事家喻户晓,成为流传千古的唱诵;韩信忍受胯下之辱,最后在刘邦手下成就一番大业……一个“让”字,留下了多少的赞扬,谱写了多少的精彩。
谦让是一种品质,也是一种修养。谦让是对自己的输出,也是对自己的填充,更是一种大智若愚的智慧。在国家大义面前,小的争执需要谦让;在长辈面前,晚辈需要谦让;在大事面前,个人私欲需要谦让。而且,我们不仅要学会谦让别人,更要学会谦让自己,谦让生命,谦让自然。
可在某些情况下,当谦让被披上了尖刀,我们又不能让。
梅兰芳先生唱戏功夫了得,在台上的扮相十分美艳动人,让男子为之倾倒,女子为之动容。可当日本人侵略中国,要求梅兰芳先生为他们演戏时,梅兰芳先生大义凛然,毫不畏惧,甚至留须以明志。大民族大义面前,他毫不动摇,他没有让。
在鸦片战争后,台湾被分割给英国,台湾三元里的人民在没有朝庭帮助没有军队保护,没有大陆支撑的情况下,他们奋起抗英,仅靠自发组织的队伍给了英国沉重的打击,让英军不敢随意来犯。不畏惧“犯我中华者”,这是原则,不能让。
在與撒切尔夫人讨论香港问题时,邓小平先生面对英国政界都十分敬畏的“铁娘子”时据理力争,毫不退缩,最终让香港回到了祖国的怀抱,成为令人传颂的佳话。领土和人民是立国之本,中国人,无法让。
历史的经验告诉我们,在国家大义民族尊严上,我们不能谦让,更不能忍让,我们需要紧紧握住立足于世界之林的勇气。当然,除此之外,在真理和正义面前,我们也需挺直腰板,站成一个争字。
唐朝时著名谏臣魏征,多次因在朝堂上毫不留情面地向皇上谏言而惹怒天子。可作为万人之上的君王李世民不但没有惩罚魏征,反而害怕直言进言的魏征,从来不敢处置他。再如包拯被历代称颂为包青天,在陈世美的案子上,他不畏皇权,力斩陈世美,还原配妻子一个公道。正是因为魏征和包拯心中有理,也是一心为国为民,才敢坚毅勇敢,“争”出人间正义。
正义可能会迟到,但从不缺席。当然,这也需要有人去争取。所以,在真理和正义面前不能让,只有拥有追求公平正义的信念,真理和正义才会永远流传、发扬,我们的后代才能对世界充满信心和希望。
回过头来,再把“让”字分开来看,是言和止。应该谦让时,我们懂得适可而止,以退为进;而应当该争取时,我们的忍让,也应有所制止。
在小事和生活中,我们要学会让,让给人温馨,让给人快乐。在真理和正义上,我们要懂得争取,争出美好,争出希望。只有在退与进、前与后、让与争中,我们的道路才会被不断拓宽,我们的人生也才能处处精彩。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