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培养医学高校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思考

2018-01-31姜新常影宋艳丽代敏敏代雪超葛晨秦迎新

中国教育技术装备 2017年23期
关键词:实践基地创新创业能力医学生

姜新+常影+宋艳丽+代敏敏+代雪超+葛晨+秦迎新

摘 要 培养医学高校医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是缓解就业压力、促进医学创新、推动向创新型国家发展的需要。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需要构建医学特色,注重课程融合;完善实践基地,注重能力培养;组织课外活动,营造文化氛围。同时,要注意加强宣传力度、建立科学的考评体系、加大项目的扶持力度等,以促进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提高。

关键词 医学高校;创新创业能力;校园文化;实践基地;医学生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7)23-0110-02

1 前言

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指出:高等教育需要注重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业能力的培养,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缓解不断扩大的社会就业压力,推动创新型国家建设。在大众创新、万众创业的大时代背景下,创新创业教育已成为医学高校教育改革的主要内容,在提升医学生创新意识、培养其创业能力、缓解就业压力等方面,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2 构建医学特色,注重课程融合

提高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是提升高等教育人才水平的迫切需求,也是推进高等教育改革發展,促进高等学校学科发展,提升科研水平的重要举措[1]。科学的课程体系既是创新创业教育的平台和依托,也是完成教学目标、实现教学目的最重要的手段之一[2]。医学高校是培养医疗卫生人员的主要阵地,将创新创业课程体系的建立与医学人才的培养有机结合在一起,突出专业特点,基础医学与创新创业基础课融合,专业医学与创新创业专业课融合,医学实践课与创新创业实践课融合,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医学高校教育体系中,是医学高校创新创业课程体系构建的指导思想。

创新创业基础课程与医学基础课程融合 以必修课的形式对医学专业的全体学生进行创新创业基础课程教育。创新创业基础课程与医学基础课程同时进行,使医学生在学习基础医学知识的同时接受创新创业基础课程,在其潜意识中提高对创新创业课程重要性的认识。创新创业基础课程的创新意识、创业精神可以帮助医学生分析、认识、理解基础医学知识,促进基础医学知识的掌握,并能主动寻求各基础医学课程之间的内在联系,寻求知识点在实践中的应用,探索新的医学创业项目;基础医学知识的学习过程,对医学生信息收集、分析、整理等方面能力的提高有直接帮助,有利于创业能力的培养。

创新创业专业课程与医学专业课程的融合 创新创业专业课程包括创新学、大学生创业基础等方面的知识,帮助医学生了解创新创业的特点和构成;而医学专业课程是各专业医学生的自修特色课程。医学专业课程中是医学生在日后工作和学习中必要的理论知识;创新创业专业课是教医学生如何处理创新创业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两门课程的融合可以使医学生更好地理解专业知识和创新创业知识。同时,医学专业知识的学习,可以帮助医学生在创新创业方面树立目标;创新创业专业课程的学习,可以帮助医学生将所学专业知识合理地应用在工作中,两者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

创新创业实践课程与医学实践课程的融合 医学是一门实践能力要求很强的学科,同样,创新创业教育也强调实践能力的培养。两门课程的融合促进了创新创业实践教育的内容,提高了创新创业实践能力的实效性。同时,在医学实践课程中注入创新创业的教育元素,也为医学实践课程拓展实践手段、更新实践方式、考评实践能力等方面提供了新的思考。

3 完善实践基地,注重能力培养

医学高校培养的医学人才包括应用型和研究型两个方面。因此,在创新创业实践基地建立初期就要考虑到实践基地的类型与专业培养目标是否一致,也为医学生兴趣选择方面提供多样性,发挥医学生的主动性,以收到理想的教育效果。

理论创新基地,培养创新能力 创新创业理论的实践是整合性机制,使大学生凭借自己的胆略、智慧、知识和能力去实现创业目标,在就业时从单纯的求职者转变为就业岗位的创造者,实现大学生的自我价值[3]。医学生未来服务的主要对象是人,要求所涉及的药物、产品、技术和服务等必须具有安全性和有效性,因此,在创新创业实践过程中为研究型医学生建设相配套的实践基地,方便医学理论在实际应用方面的检验。创新实践基地主要服务于研究型医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并初步评价创新技术和产品的安全和有效性。

技术实践基地,培养创业能力 技术实践基地是为培养应用型医学生服务的。医学生在实践基地能将在医学高校学到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与创新创业知识初步结合,并在实践基地模拟实施,发现不足、改掉缺点,使创业的项目能更加完善,取得理想的效果。在技术实践基地培养医学生的创业能力、创业意识,为医学生创业提供支持和服务。

4 组织课外活动,营造文化氛围

创新意识和创业能力的培养仅仅依靠课堂是不够的,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是对创新创业教育有益的补充,医学生也更愿意接受创新创业方面的培养,发挥自己在创新创业教育中的主观能动性。以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为目标,积极开展社会实践和社团活动;加强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平台建设,积极开展以创新创业教育为主要内容的第二课堂活动[4],组建创新实验小组、创业实践团队等形式的学生社团,在培养医学生团结协作能力的同时,又在实践中锻炼医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和能力。创新创业相关的竞赛对医学生在创新创业方面能力的提高有很大帮助,医学生在竞赛过程中发现优点、改进不足、相互交流,对医学生参加活动的积极性有很强的调动性,在增强创新创业教育效果的同时培养医学生的竞争意识。

校园文化是一所学校的精神和沉淀,是一种隐性教育。鼓励大学生创新创业,要与学生成长成才相结合,社会和学校的责任重在营造鼓励创新创业的良好氛围,大力弘扬敢为人先、宽容失败的创新精神,营造积极向上的创新文化[5]。医学高校在实施创新创业教育过程中形成自己的文化氛围,对医学生自身的修养也起到引导、规范的作用。在高校进行创新创业校园文化建设,是对医学高校文化建设有益的、必要的补充,使医学高校的文化发展更加全面,丰富了医学高校文化建设的内涵,同时也是创新创业教育培养模式在医学高校的特色展现。并且文化氛围的形成对促进创新型国家建设起到推进作用。endprint

5 医学高校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要点

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业能力的培养,需要医学高校不断探索和改进,需要广泛宣传、科学考评、大力扶持以及教育模式的不断改进。

加强宣传力度 党和国家一直鼓励和支持医学生自主创业,近些年,相关部门出台一系列鼓励政策。医学高校应积极广泛地宣传相关政策,使医学生充分认识到国家和社会对创业的扶持力度,鼓舞医学生创新创业的信心和动力。同时,在社会上广泛宣传创新创业的知识,对吸引社会资金、促进产学研运行、增加医学生创业资金扶持都是有帮助的。

科学的考评体系 创新创业教育注重实效性,关注理论知识在实践过程中的应用。因此,对于创新创业教育的考评就不能采用传统的考评方式,更应注重形成性评价。一张试卷、一篇论文的考评手段很难真正反映出创新创业教育的成果。创新意识、理论知识在实践中运用的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市场评估的能力等,都应该是考评的内容,并且考评的方式也不应仅仅局限于问卷的形式,实际问题的处理、实践课程的设计、实践活动的表现等都可以作为考评内容。考评人员除医学高校教师外,还应包括医院、企业的带教教师、实践教师等。也可增加学生互评和自评,将创新创业教育的考评内容更加详细化、方式更加灵活化、对学生的评价更加客观化,总之,考评体系更加科学化。

加大项目的扶持力度 医学高校实施创新创业教育的资金来源主要是政府和自身,医院、企业等社会资金参与不多,创新创业资金相对不够充足。政府和社会为医学高校医学生提供的创业政策等主动性不强,通常把高校作为创业的主体,创业政策的制定与医学生创业需求之间的吻合度不够,限制了创业教育规模。产学研一体化体系还不健全,医学生项目的申报常注重可行性,实践项目的宽容性不够,后期验收督察的力度不夠。医学生在创业实践和创业过程中不能得到充分的扶持,对其积极性和能力的培养有很大打击。

政府要加大对创新创业教育的投入,设立大学生创业扶持基金项目,逐步改善创新创业的外部环境[6]。医学高校应加强对医学生创新创业项目的扶持力度,多方面、多渠道引入资金,提高创业资金的使用率;建立配套的政策,鼓励师生积极主动参与创业过程中;制定科学合理的评价标准,以评价促实施,保障创新创业项目高质量运行。

参考文献

[1]郭鹏.以内涵式发展为主导的高校创业教育模式研究:基于湖南省部分高校大学生创业能力培养现状的调查[J].湖南财政经济学院学报,2013,29(5):150-155.

[2]李士晓.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探索与研究[J].河南机电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5,23(1):72-74.

[3]董云飞,郑丽波.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策略思考[J].黑龙江社会科学,2014(5): 157-159.

[4]邹建良.探索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途径[J].中国高等教育,2015(5):56-58.

[5]欧可平.大学创新创业关键在转变观念、大胆实践、营造氛围[J].中国高等教育,2015(Z2):12.

[6]吴玉剑.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困境与路径选择[J].教育探索,2015(11):63-66.endprint

猜你喜欢

实践基地创新创业能力医学生
校园环境与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
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与高校知识产权普及教育
关于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提升途径的探索与思考
大学生校外实践基地建设实践与体会
科学利用实践基地 搭建体验平台
论学生校外活动实践基地课程教学评价体系的建构
环境生态类专业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体系的构建与实践
医学生怎么看待现在的医学教育
对医学生德育实践的几点思考
浅谈医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