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地缘与地缘政治的思考(连载二)
2018-01-31沈伟烈
沈伟烈
四、地缘政治是地理政治化和政治地理化相互交织形成的社会现象
1.地理是人类社会活动的舞台
自古以来地球上的地理环境,既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发展的载体,又是世界上所有国家和地区,各民族与各阶级,以及诸多政治集团,参与国家内部和国际社会之间的政治、军事、经济、文化和战争活动的舞台。
人类社会的人们为了维持衣食住行的基本生活条件,都冀望在地球上据有肥沃的土地、充足的淡水、丰富的资源、优越的生态等地理要素,所构成的以经济利益为主体的空间区域内和平环境中繁衍生息。世界上从有私有财产和有阶级以来,各个国家、民族、阶级、政治集团之间,为自身的生存与发展利益,都会在领土疆域方面全力去获取或捍卫上述地理要素中最有利的地理空间区域。
当世界上一些国家领土的地理环境,一旦出现天灾或人祸等而引发的风云突变和局势动荡,危及国家政权稳定与安全的事变时,各个阶级、政治集团和国家政府的领导人就会研究探索如何驾驭时局。他们为了保卫自身的阶级利益、政治集团地位和国家的核心价值,或运用协商对话谈判,求得公正合理和平方法去解决;但当矛盾尖锐发展到不可调和的地步,可能采取零和博弈,或兵戎相见等手段。国家之间地理环境的领土(疆界、海域、资源、要地、通道等)纷争,就会引发政治军事斗争,这种现象称之为地理的政治化。另一方面,从夺取政权、巩固政权和维护政权来看,战略家毛泽东讲过:“世界上一切革命斗争是为着夺取政权,巩固政权。而反革命的拼死同革命势力斗争,也完全是为着维护他们的政权。”(毛泽东《今年的选举》1933年9月6日。《人民日报》1967年1月22日)。这里所说的政权(政治上的统治权力)即国家政权。而国家政权则是指在世界上的每个国家都有权支配的陆地、海洋及其底土和空域组成的国家领土,拥有的最高统治权和控制权的核心利益即国家主权。国家主权和国家领土是密不可分的整体。国家依据主权对属于它的全部领土行使管辖权,反过来说国家主权也必须在拥有领土的情况下才能确立。国家主权作为国家核心利益表现在:它关系到国家的生存和发展,也体现着国家的尊严。此时有关的阶级、政治集团或国家,无论是代表先进、革命的一方,进行革命斗争夺取政权、巩固政权;还是保守、反动势力同革命势力斗争,控制其政权统治。双方都是为维护他们的政权。实质上是为着获取领土主权上的政治统治权或势力范围控制权,并在所涉及的地理空间区域中去“争取自己的胜利”。此时,政治军事斗争的任务是直接指向领土这个地理空间目标。这种情况称之为政治的地理化。
通过上述地理政治化与政治地理化两个方面的简要分析,从本质上揭示了国家内部各阶级、各政治集团之间和国家与国家之间的地理空间区位和政治军事安全斗争活动的内在因果关系。从政治层面看,是国家内部和国家之间为夺取政权和维护政权的斗争;从地理层面看,是国家内部和国家之间保卫领土主权与侵犯领土完整之间的争夺地理空间之冲突。这种在国家内部与国家之间发生的夺取政权和维护政权;侵犯领土主权和保卫领土完整,所产生的地理政治与政治地理相互交织的社会现象。它具有地理属性和政治属性,但不是两者的简单相加,而是相互作用、交互渗透形成的有机辩证统一之事。地理学者、军事战略学者和国际政治学者等把探讨地理环境要素与政治安全活动之间的关系统称为地缘政治课题,一般对这种情况称之为地缘政治因素、地缘政治现象、地缘政治矛盾、地缘政治关系、地缘政治竞争等。
2.地缘政治主题涉及领土的争端和博弈
毛泽东指出:“战争——从有私有财产和有阶级以来就开始了的,用以阶级和阶级、民族和民族、国家与国家、政治集团与政治集团之间,在一定发展阶段上的矛盾的一种最高的斗争形式。”(《毛泽东选集》第一卷第171页)。历史上的战争通常有国家内部的阶级战争(用革命的阶级战争反对反革命的阶级战争以及不同政治集团之间夺取政治统治权的争斗)和国内或国际之间的民族战争(用民族革命战争反对民族的反革命战争以及民族解放和国家独立的反殖反帝斗争)。一切革命战争是正义的,一切反革命战争都是非正义的。我们是拥护正义战争反对非正义战争的。毛泽东所说的“在一定发展阶段上的矛盾”,主要指国家核心利益——领土的控制与反控制即侵犯领土主权和维护领土主权的根本矛盾问题。这也正是学者们所述的地缘政治的主题——争夺的对象是领土主权,包括土地、疆界、资源、通道、海洋权益、势力范围的掌握统治权等实实在在的地理目标问题。
世界上各民族、国家和人民群众,为争取生存与发展空间之需求,都期望在和平稳定环境中生活。然而,世界上的战争阴云一直挥之不去。據有历史记载的5 000多年中,世界上共发生大小战争17 000多次,平均每年3~4次。为什么会爆发战争?尽管有政治和意识形态的复杂原因,但从根本上讲双方都是为着争夺领土、边界、要地、淡水、资源、海岛和海洋权益所涉及的经济利益,及其国家主权的统治权和势力范围的控制权,即都是为获得或夺取地理空间为目标。正如列宁指出“帝国主义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几个大国都想要争夺霸权、即争夺领土”、“瓜分世界”。毛泽东明确指出“帝国主义的目的,都是为了争夺殖民地半殖民地和势力范围的统治权”。(《毛泽东选集》第二卷第586页)。邓小平论述、当代超级大国,推行霸权主义,就是对其他国家的(领土)主权“进行控制、颠覆、干涉和侵略”。对别国“进行经济剥削,掠夺别国的财富,攫取别国的资源”。(《邓小平在联合国大会第六次特别会议上的讲话》人民日报1974年4月10日)。现今的美国奉行强权政治,为巩固、谋取其对全球或地区的控制、欺侮、压迫和支配小国、弱国,干涉他国内政,侵犯别国主权,甚至不惜动用武力去发动侵略战争。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毛泽东就指明,我国要“保卫领土主权完整,反对任何帝国主义国家的侵略”。(《毛泽东文集》第五卷第348页)。邓小平着重指出:“国家的主权、国家的安全要始终放在第一位。”(《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第348页)。习近平指出要时刻“以国家主权、安全、领土完整为念”。强调“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的重要性。”现今“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的地位更加突出”。(解放军总政治部编印《习近平关于国防和军队建设重要论述》选编第126、162页。解放军出版社2014年版)。美国地缘战略家布热津斯基为维护霸权利益说过:“在国际关系上,领土控制是大多数政治冲突的焦点”。建立帝国的途径,就是“精心策划夺取和占据重要地理资产,如直布罗陀海峡,苏伊土运河或新加坡”。这种地理资产在帝国控制的体系中起着关键的枢纽作用。([美]兹比格纽·布热津斯基著《大棋局——美国的首要地位及地缘战略》第49、50页。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endprint
当今世界,涉及领土主权,战略资源,战略通道、战略要地等的地缘政治矛盾依然很尖锐。美国在冷战结束以后,强化“北约”政治军事方面的职能,即大幅挤压俄罗斯战略空间,采取防俄压俄弱俄的一系列行动和措施。而俄罗斯则实施强硬措施进行反制,如收复克里米亚,引发乌克兰危机。美俄双方在欧洲的地缘政治方面的争夺持续不断,美欧等西方国家在西亚北非地区,借反恐之名粗暴干涉阿富汗、伊拉克、利比亚、发动侵略战争,又在叙利亚支持反政府力量与政府力量恶斗,互相争权夺利,都带来了许多危机和恶果。美国还在亚洲西太平洋地区推行“亚太再平衡”战略,这个再平衡“战略”充满了地缘政治构思及想象,以军事打头阵,目的是巩固美国在亚太的霸权地位,并企图从海上围堵与遏制中国和平发展。而日本军国主义钓鱼岛的“国有化”活动,实质是企图夺占中国固有领土钓鱼岛和攫取我东海海洋权益。以上这些都是由美、日两国为了统治全球或地区的霸权主义思想持续膨胀,挑起的一系列地缘政治事件。
3.地缘政治研究的对象及其内容
中国著名地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吴传钧指出:人类社会的一切政治活动都在一定的地理环境中进行,都具有地域性。地理政治是“研究国际国内政治活动、政治现象与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它既包含对政治活动进行定向分析,又研究政治决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它还深刻触及当代世界和平与发展的主题。实际上很多国际政治活动都有地理政治背景,许多国家特别是政治经济大国,在制定重大对外策略时,没有不讲究地理政治的,大都是以地理为着眼点”。( [英]杰弗里·帕克著《二十世纪的西方地理政治思想》序言第1、4页,解放军出版社1992年版)。有的学者称:地缘政治把地理因素视为影响甚至决定国家政治行为的基本因素之一,这种观点为国际关系理论所吸纳,对国家的政治决策有相当的影响。为此,各个国家都从国家利益出发,具体将国家的安全纳入全球背景之中,并从地理角度思考国家之间的政治关系。笔者认为:地理(地缘)政治研究的对象,是从地理空间视角,探索国内和国际社会,特别是大国关系的实力强弱对比及其分布特点规律,关注国家的政治行为以及国际战略格局构成的政治环境。地缘政治研究的内容:是剖析估计政治外交,安全活动与地缘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它涉及到国家作为政治实体的地理空间区位、国土幅员形状、领土主权归属、兵家必争之地、资源经济贸易、通道运输安全、海洋战略权益、政治区域划分、势力范围控制等。地缘政治是为研究国家主权、安全、利益,力争创造和平稳定的国际环境,为国家建设发展服务。而美欧等一些国家统治者则是为夺取霸权主导地位。
4.地缘政治被我国领导者和国际社会广泛关注
我国领导人在研究国内革命形势与国际战略格局和国家之间的关系时,非常重视地缘政治、地缘战略的话题。
毛泽东在中国革命战争时期,非常重视“地理上的国际环境,给予中国人民革命造成的外部的有利条件和困难条件”。(《毛泽东选集》第二卷第622页)。这实际是研究地缘政治形势对革命的影响作用。
邓小平在会见日本友人时谈到:中日关系应世世代代友好下去,“这是客观决定的,从地缘政治上说也应该如此”。(《人民日报》1987年4月)。
江泽民与中俄两国元首举行会谈,说到充实加强“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时:“中俄地缘接近,两国在经济、科技、资源、人才等方面具有很大的互补性,可挖掘的潜力很大。”(《人民日报》2007年7月9日)。
钱其琛说:“中美作为两个大国,不管建立或发展什么样的关系,都必然具有战略意义。从地缘政治的角度看是如此,从经济合作的方面讲也是如此。”(《人民日报》1995年10月27日)。
习近平在剖析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安全环境时,多次谈及“地缘政治”形势、“地缘战略”格局,并指出:“无论从地理方位、自然环境还是相互关系来看,周边对我国都是有极为重要的战略意义。”(《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86頁。外文出版社2014年版)。
国际社会对“地缘政治”的论述不少,其中美国的基辛格认为“共产党在中国取得胜利,在‘地缘政治上意义重大”。又提出“在一个有两个核超级大国的世界上,中国尽管坚持共产主义的宣传,但实际是冷战时期地缘政治中的一个‘独行侠。它在相对弱势的地位上发挥了完全独立且具有高度影响力的作用”。([美]享利·基辛格著《论中国》第105、103页。中信出版集团股份有限公司2012年版)。(未完待续)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