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登封周山精神探析

2018-01-31刘建荣朱红磊

农村农业农民·B版 2018年1期
关键词:农民协会村规民约

刘建荣 朱红磊

摘 要:河南省登封市大冶镇周山村,坐落在风景秀丽的香山森林公园之中,1000多人的小村子在几千年的文明发展中积淀了丰厚的文化底蕴。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周山村村民从追求温饱到小康生活的历程中,对丰富的优良文化发展有着急切的渴望。社会的转型、经济的接轨、信息时代的到来,周山村也面临许多新挑战、新机遇。周山村以村规民约的协商制定为突破口,激发村民参政议政和文化强村的热情与信念,一个个农民协会雨后春笋般成立。村民以爱国、爱村、爱邻、爱家作为自己的神圣使命和责任,做出了许多平凡但影响深远的事情,改变了周山村的面貌,培育了周山精神。

关键词:周山精神 村规民约 农民协会

新中国成立后,周山村人民沐浴在社会主义的春风里,翻身解放,当家作主,战天斗地,周山人民不仅传承了祖辈的优良文化传统,而且培养起了集体主义和主人翁精神,吃苦耐劳持家、诚信礼义友邻、守法奉献爱国、文明致富兴邦。周山村在新中国的建设过程中,尤其在改革开放的发展中,经济、政治、文化齐头并进,工业、农业、商业共同发展。依据当地资源,煤炭采矿企业闻名遐迩,植树造林绿化环境成绩斐然,旅游资源开发欣欣向荣,乡村文化事业开拓创新。总之,周山村是处处风景处处新,乡土乡愁蕴乡情。周山村把傳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结合,铸造出了特有的周山精神。

大爱铸就周山精神

周山村的山山水水、历史人文,都是那么自然和谐、朴实无华,走进周山村,如回到自家般舒心自在,而这正是周山精神的体现。

村规民约蕴含爱的分享。周山村地处郑州与洛阳之间,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传统,传统的民风民俗浸润着这个小山村。改革开放后的一段时间里,虽然村民的现代化意识日益增强,但家庭观念、生育观念、权益观念、道德观念等仍然固守着传统的习俗。2009年,周山村在大冶镇领导的引导和支持下,在中央党校课题组的帮助下,开始讨论制定基于性别平等的村规民约,并邀请妇女代表参加讨论。经过几番激烈的民主协商,一部代表全村民意的村规民约初步形成,并在2012年和2015年进行了两次修订。

村规民约的制定,是基于互爱互敬、尊老爱幼、男女平等的需要,是基于公平、公正、民主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需要,是基于党的十八大提出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需要。村规民约让周山村村民感受到了集体的温暖与友爱,提高了村民乡风文明和民主管理的责任感、使命感,使他们真正成为一支有思想、有担当、有理想、有开拓创新精神的现代化新农民。

传统工艺展示爱的述说。“空心村”“空巢老人”“留守妇女”也曾是周山村的突出问题,封闭的生活掏空了村庄的活力,显得空落落的。随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事业的快速推动,周山村几位有思想、有眼光、有手艺的妇女,在镇、村领导的支持下,结合新时代小康生活的需要,聚在一起决定重新拾起过去缝衣、纳鞋、绣花等手工技艺。在她们的带领下,人员不断增加,绣花队伍很快扩充到10多人。与此同时,剪纸、泥塑等传统手工技艺也借机兴起。

周山村传统手工艺的发展内涵不同于其他地方,周山村的妇女们主要是通过刺绣、剪纸、泥塑等形式述说自己对农村生活、乡风民俗的赞美和热爱,以及对往事的回忆。因此,周山村的传统手工艺,展现的是邻里之间的和睦、友爱、互助精神,大家坐在一起,用灵巧的双手,共同织就乡情乡愁,共同展望美好未来。

农民协会凝聚爱的力量。周山村的农民受到妇女手工艺开发协会的启发,长期积攒在心中的愿望和向往喷薄而出,大家各抒己见,希望有个开展集体活动、展现兴趣爱好的舞台。在大冶镇领导的关心与帮助下,村“两委”积极创造条件,手工艺协会、老年人协会、文艺协会、互助会、社工小组、党员志愿队、妇女协会等相继诞生。一个个协会,激活了周山村的各方力量,创新了周山村的文化内容,增进了村民自治,加快了周山村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项目的实施,保障了经济政治文化事业的开展,协调了家庭和社区人际矛盾,营造了和谐友爱与活泼进取的乡风村貌。

手工艺协会主要由一群三五十岁的中年妇女组成,她们一起研究刺绣等手工艺产品,宣传农家生活,保存文化传统记忆。老年人协会主要由60岁左右的村民组成,他们热爱集体、乐于奉献,组成协会后一起读书读报、学习文化、畅谈生活的喜与忧,义务植树造林、栽花种草,把周山村的荒废矿区和煤矿塌陷区变成了花园和果园。文艺协会以本地发生的现实事例为素材,自编自演小品、快板、歌曲,义务为移风易俗树新风,传递了村民之间的情谊与友爱,活跃了乡村文化,促进了地方经济、政治和村民思想观念的文明进步。

农民协会的不断发展,集聚了各方力量,大家聚在一起活动时,经常关心和讨论的是村里的发展及村民的生活,并逐渐改变了那种小家小户的观念,渐渐地胸襟大了,眼界宽了,心怀国家、集体和他人。周山精神就是在这样的生活环境中不断发育和发展。

周山精神的形成

周山村是一个古老的村落,从封建的小农经济到人民公社的集体主义发展,再到改革开放后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历经几千年的历史陶冶。人的精神境界是在实践中发展的,有多宽阔的襟怀就有多大的实践范围。家庭小范围的劳作,使人们不得不重视家庭的利益、个人的利益,可这种观念与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观念大相径庭,也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存在矛盾冲突。朴实的周山村人感到了人格的自我分离,在思想的矛盾中探寻出路。正在这时,科学发展观、和谐社会建设等政治“春风”吹进了周山村,使周山村在解决人们思想矛盾、人我矛盾、社会矛盾、人与自然矛盾方面有了方向和遵循。2009年,国家计生委委托中央党校成立了课题组,开展性别平等的研究与实践活动,周山村又抓住这一契机,找到了解决个人与他人、个人与集体、个人与社会思想矛盾的出路。总之,周山精神的形成,是在党中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指引下逐渐形成的,是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下发展的,是在镇、村领导的大力支持下逐步完善的,也是在社会民间组织的协助和村民集体力量的凝聚中发展起来的。endprint

镇、村发力建设周山

周山村所属河南省登封市大冶镇,镇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周山村的经济发展与文化建设,一直关心群众的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2015年,大冶镇周山村第三次村规民约修订发放,全国人大常委会原副委员长、全国妇联原主席彭珮云专程带队前来参加发放仪式。大冶镇领导更是经常到周山村调研,对于各自分管领域的问题及时解决,解决不了的就协调各部门联合解决。

尽管财力有限,大冶镇政府仍想办法为周山村解决发展资金。2009年,划拨50万元改建周山村文化大院,并购买音响器材,为村规民约的宣传做好准备。2015年,镇政府筹划位于周山村内的香山森林公园的提质改造,全额筹资在周山村建造文化广场及指挥部,为周山村的文化发展及乡村旅游事业发展奠定基础。与此同时,积极协调周山村申报美丽乡村和万亩森林项目,并取得成功。2017年,为了推进文化广场与乡村旅游项目的顺利运行,镇政府再次筹资20多万元为文化广场指挥部添置办公设施和进行水电改造。

大冶镇党委、政府不仅重视对周山村文化建设的投入,而且还全方位关心周山村的村民自治、经济文化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等。周山精神就是在各级政府的关怀和引领下逐步凝聚与发展起来了。

走进周山村,引人注目的不仅有周山村的美景,还有村民满脸质朴的笑容,而充满生机活力、朝气蓬勃的村“两委”干部,更让人由衷赞叹。村支书董银川原本是经营采矿的企业家,15年前,他被村民推选为村干部后,就很少顾及自家的企业。6年前,又被推选为村支书的他,干脆逐步转手了自家企业,一心扑在为村民服务的工作上。他热情开朗、活力四射、乐于奉献,把村民的快乐当成自己的追求。他在工作中甘于牺牲自己的利益,尽其所能为村民排忧解困。在他的带领下,村“两委”拧成一股绳,全心全意为村民服务,把建设好周山村作为自己的责任与使命。在村“两委”的带领下,村民们也一个个行动起来,主动组成各种协会为集体事业发展发挥力量,为周山精神的形成注入了活力。

民间力量热心协助

2002年,河南社区教育中心在周山村开始筹建新农村建设实验基地,团队负责人梁军便协助大冶镇周山村妇女成立了手工艺协会。2009年,他又把国家计生委委托中央党校李慧英教授负责的“性别平等与政策倡导”课题组引进周山村进行实践探索,课题组最先从男女平等的村规民约制定开始,激活了大家民主协商和村民自治的热情。通过激烈讨论,逐字斟酌,一部反映男女平等的周山村村规民约于2009年诞生。课题组又通过举办仪式,让村民對婚丧嫁娶、养儿防老等传统观念有了新的认识。

16年来,河南社区教育中心还在周山村挖掘、培养骨干,为手工艺协会联系培训老师与产品推介,为村干部、村民开展文化和技能培训,为留住村庄记忆挖掘村史,建立各种展览室,用项目经费帮助周山村举办各种活动。在他们的帮助下,村民也自发组织起来,齐心协力为周山村谋求发展。

周山精神的启示

乡愁亲情代代相传,乡村文化固本连根。习近平总书记2015年1月19日至21日在云南调研时强调,新农村建设一定要走符合农村实际的路子,遵循乡村自身发展规律,充分体现农村特点,注意乡土味道,保留乡村风貌,留得住青山绿水,记得住乡愁。

周山村就是这样一个承载了乡愁乡情的地方,这里山青水绿、鸟语花香、风景如画,民风淳朴、乡里友爱、慈孝传家。周山精神体现了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精神实质,把“爱”的精神贯彻到日常生活中,使之成为人们的一种生活习惯、生活状态。

总之,周山精神的形成和发展,改变了周山村的面貌,促进了周山村的和谐稳定,加快了周山村的经济结构性改革,提升了周山村人的村民自治水平和道德境界,丰富了周山村人的精神文化生活,增进了周山村人的大爱襟怀与幸福感,也为全国农村稳定发展提供了许多有益经验。

首先,周山精神的形成离不开党和政府的正确决策。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倡导要在全社会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下不忘初心、继续前进,并且通过一系列文件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美丽乡村描绘蓝图保驾护航。周山村的农民就是在党中央的路线、方针、政策的正确指引下,信心倍增,积极奋发,充满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美丽乡村建设的斗志和干劲,把积攒在心中对党的热爱、对国家的热爱、对人民的热爱、对家乡的热爱、对邻里和亲人的热爱、对美丽自然的热爱释放出来,体现了对党、对人民、对社会主义事业的忠诚,也体现了农民群众的价值感、使命感和责任感。党的正确路线、方针和政策,为周山精神的形成奠定了制度基础。

其次,周山精神的形成离不开当地领导人的人格魅力。我们说大海航行靠舵手,这不是赞美而是真理。一个团队的发展离不开精神信仰,而这种精神信仰首先要求领导人必须具有,并用这种信仰照耀团队、引领团队,团队才能把这种精神内化为信念、信心和行动。周山精神形成的主要支持力量,就是基层党委、政府。大冶镇党委书记王志斌谦和内敛、干练豁达,把大冶镇经济事业发展得风生水起,使其成为登封市首屈一指的经济强镇。他同时非常热衷于地方文化事业建设,周山精神的塑造、朝阳沟地方戏曲文化的培育等,都让人喜闻乐见。他用自身的文化修养感染周围的人,用自身的文化品格和道德情操教育着周围的人,用自身的大爱情怀凝聚和引领着周围的人,从而带动大冶镇和周山村涌现出一大批弘扬大爱精神的干部和群众。

第三,周山精神的形成离不开农民的主体性觉悟。如果没有农民群众的主体性自觉,一个1000多人的村庄很难形成一股整体性精神力量。周山村人得益于多位公益人士的启发,以空巢老人和孤寡老人的养老问题为突破口,激起了大家的共鸣,激起了周山村人民主协商、民主自治的热情,也促使周山村人下定决心走出孤寂的家庭而抱团养老,组织起来成立兴趣爱好协会,自己快乐自己的晚年,摆脱等、靠和抱怨的养老模式。各种协会活动的开展,互助互爱是源泉、是动力,是周山精神形成的灵魂。农民主体性觉悟,为周山精神的形成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

(刘建荣系湖南师范大学教授;朱红磊系湖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专业硕士研究生)endprint

猜你喜欢

农民协会村规民约
冰岛政府与农民协会签署新农业政策框架协议
乡村治理视阈下村规民约的治理维度研究
莫让村规民约成墙纸
新中国成立初期农民协会研究综述
村规民约法制审核需要制度性设计
论抗战时期国统区农会与社会动员之相互关联
莫让村规民约成墙纸
构建新时代村规民约的长效机制
全国首个省级职业农民协会在陕西成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