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经贸关系完成“换挡”
2018-01-31孟秋
孟秋
有时候,变化在悄无声息中产生。尽管双边政治关系一直不甚融洽,中日经贸关系却发生了结构性的变化。
经过多年发展,中日经贸关系成熟而且稳定,即使经历了新世紀头几年的“政冷经热”式的发展道路,也没有出现倒退。随着中国自身的产品质量和研发能力不断提升,逐渐对日本产品构成强大的竞争力。
这一点尤其表现在智能手机以及白色家电的竞争上。中国国产品牌逐渐占据国内市场,几个传统的在华日企如索尼、松下、东芝和夏普节节败退。长虹接手了三洋,2017年夏普被鸿海并购,东芝的白色家电部分被美的和海尔瓜分。
2012年日本对华投资达到峰值,随后逐年下降,到2016年甚至下降到峰值时期的一半左右。中日贸易额在过去数年中也大幅度下降,在普遍认为是低谷的2015年,双边货物贸易额甚至同比下降12.2%,只有2698.6亿美元,相当于2012年的81%左右,出现了连续4年下降。
不过,中日贸易在2016年出现了0.2%的增长,这意味着双边贸易结构调整过程即将结束,贸易回暖在2017年或可成为定局。这个过程的部分原因可以认为是中国经济的“增速换挡”过程已过拐点,逐渐实现“新常态”的平稳运行。这表现在中国对日进口的产品结构中一次性消费品减少,机电产品、化工产品和运输设备的数额增加。日本对华出口也逐渐由B2C转向B2B模式。
在投资方面,过去几年中,中国对日机电设备进口的增长带来工业机器人、汽车零部件和新能源电池需求的大量增加。随着《中国制造2025》的颁布,在华日企敏锐地感觉到中国对智能制造、人工智能、无人驾驶和新能源汽车等方面的需求大增,因而增加了在这方面的投资。著名企业如不二越、安川电机、日立、三菱、松下都加大在华投资,主要涉及工业机器人、电动汽车和电池的制造。
同时,在华日企还在谋求其智能转型,提升除制造业之外的服务业市场份额。其业务延伸至医疗健康和智能城市与交通等领域。日企称其为“社会创新”,亦即推广智能生活,并为现代生活中出现的各种痛点问题提供智能解决方案。日立和松下在这一领域率先发力,推出了“Lumada”等智能解决平台。但这种尝试是否成功,仍有待检验。
总体而言,日本对华经贸拓展的“换挡”过程看起来也接近完成。
11月底,号称历年日本“最大商务考察团”访华,得到中方高层接见。这也释放出官方对推动中日经贸合作持积极态度的信号。日方在考察中特别关注了跨境电商等领域的合作。由此可以判断,在未来,双边除了在先进制造业的合作领域有所加强之外,在服务贸易方向的合作也将会增强,这里面不仅包括智能服务(提供解决方案),也包括大有潜力的电子商务合作。这是中日经贸关系未来发展的最可能路径,并且为双方政治和经济界人士所接受。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