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晓之以“言” 动之以“文”

2018-01-31陈正建

考试周刊 2017年39期
关键词:教给文言文言文

陈正建

摘 要:语文教学就是“冰山体”教学,文言文教学唯有“文”“言”兼顾相得,教师心中要有“文”,并简而丰地引导学生解读文言文,把“该教的”教给学生,才是完整、有效的课堂教学。

关键词:文言文;有效教学

钱梦龙先生曾说,目前文言文教学最大的弊病是有“言”而无“文”。

确实如此,我们的文言文教学似乎老在原地踏步。如何才能让文言文教学向前跨出一步呢?笔者认为必须以“有意思”为前提。唯有学习活动“有意思”,学生的文言兴趣才能逐步提高,语感才能逐步加强。

因此,唯有以“文”的解读为依托,“文”“言”兼顾,文言文教学才能真正有效。

首先,教师心中要有“文”,才能有“言”。

心中有“文”,是指教师在设计课堂教学时要把关注点落在文章整体上。教学设计时有了这样的整体文本意识,才能在课堂中树立以文本解读为宗的理念,即以“文”的解读带动“言”的教学,以“言”的咀嚼推进“文”的解读,课堂教学才不会沦为支离破碎的古汉语学习课。如《孙权劝学》,重点可以确立为:揣摩体会人物对话的不同语气,理解文章主旨。《虽有嘉肴》,可将重点确定为理解“教学相长”的道理。

心中有“文”,还指教师对文本要有个性化的深入解读,就像解读现代文一样。文言文教学中的文本解读绝对不是为了解读而解读,而是要巧妙的将“言”的教学融入其中。如果没有对文本深入而独特的自我解读,自然也无法驾轻就熟地引导学生深入浅出的解读文本。所以备课时只满足于会翻译课文和按教参讲清楚段落大意和中心思想是远远不够的,一定要有融入教师个人的知识、生活和生命体验的独特理解和体悟,这样的“文”才是丰满而又灵动的。

其次,找准切入口,让阅读“简”而“ 豐”。

琐碎零散头绪繁杂的解读,往往不利于学生对课文形成整体认识,也很难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本,更不利于学生习得阅读方法。所以文言文文本解读贵在简而丰。“简”即阅读环节推进要简洁集中。找到一个巧妙的切入口,设计能四两拨千斤的阅读主问题,引导课堂探究活动,使文本解读能举重若轻,牵一丝而动全局;“丰”即阅读活动的落脚要深入透彻辐射深远。在落实课标的大理念指引下,将教材特质、单元目标、学生增长点等有效结合,让阅读课堂成为语文与生活相交汇、知识与人相增辉的美好天地。如《狼》一文抓住“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的“几何”和“耳”字让学生理解情节,品味思考狼与屠户的不同心理和性格特征。《口技》就以“善”字为切入口,让学生读懂三个场景,感受场景气氛变化和精彩的侧面描写,感受字里行间的赞叹之意。同时字词积累、技巧学习、人物与主题的品味,甚至文化探寻,都可以在简洁又有序的活动中一一解决。原本相对枯燥、理性或孤立的知识点,构建在相对集中的“意义”之下,课堂学习的“意思”就来了。更重要的是,这些学生需要逐一掌握的单个知识点因此而有了整体的意义,学生不仅易于理解,易于掌握,而且易于牢记。

其三,准确把握学情,把“该教的”教给学生。

文言文教学最大的误区就是无视学生的文言基础,不相信学生的文言学习能力,总觉得字字落实才放心,从而陷入重复包办的语言学习的漩涡,导致课堂学习乏味低效。事实上,没有基于学情的教学,没有主次,类似于遍地扫雷,已经会的学生不爱听,还不会的他又觉得繁琐冗杂,“反正课后去背吧”。就这样,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状态,毫无积极性,课堂效果可想而知。所以关键是要把“该教的”教给学生。

那么什么才是“该教的”?孙绍振说过:“在语文课堂上重复学生一望而知的东西,我从中学生时代对之就十分厌恶。从那时我就立志,有朝一日,我当语文老师一定要讲出学生感觉到又说不出来,或者以为是一望而知,其实是一无所知的东西来。” 可见“学生感觉到又说不出来,或者以为是一望而知,其实是一无所知的东西”就是我们在课堂上应该教清楚的。教师存在的价值就是把这些东西给“讲出来”,或者是给“逼出来”——从学生心里爆破出来。

所以在备课中首先要明晰学生真正一望而知的是什么,学生感觉到又说不出来,或者以为是一望而知,其实是一无所知的东西又是什么,这样才能充分信任又准确扶持,把真正该教的教给学生,让学生觉得课堂有意思,从而提高课堂效率。

比如《孙权劝学》一文,学生借助页下注解就基本能读懂文意。比如,要求学生课前预习先译全文,课上要求同桌互译课文。再如,从文中摘句回答阅读主问题,并翻译。这些都是学生可以做到的,就可以大胆放手。但对“谓”、“治”“孰”等重点、难点字词和“蒙辞以军中多务”等特殊句式,是需要强化学习的,教学中就通过让学生质疑或解答问题来暴露问题,相机点透,并渗透文言学习方法。如通过“治学”“掌管”二词让学生理解“掌事”的“掌”与“治经”的“治”,既让学生印象深刻,又让学生学会了利用现汉组词来理解文言义项的学习方法。

其四,以“读”贯之,让课堂活泼灵动。

海格尔说:“语言是存在之家。”文言文以独特的语言形式蕴含了广博的精神涵养,如果离开了文言语体,精神的一切也随之消失。清代姚鼐等人提出“因声求气”之说,“声”就是文句的音韵、节奏;“气”就是作者所表达的精神、气势。所以传统以来,朗读和背诵是学习文言文的基本要求,更是培养语感的好方法。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朱熹解释说:“谓读得熟,则不待解说,自晓其义也。” 反复诵读,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文”的理解,也能强化学生对“言”的积累。所以,在课堂上要设计灵活多样的阅读活动,可以范读,齐读,分角色读,竞赛读……在一遍遍诵读中,让学生纠正字音,读准节奏,读懂文意,读出情味。

语文教学就是“冰山体”教学,因此在教学文言文时要引导学生透过浮在“水面上”七分之一的“语言文字”看隐在“水面下”七分之六的“深层意蕴”。也就是说,文言文教学唯有“文”“言”兼顾相得,才是完整的、有意思的、有效的教学。

参考文献:

[1]钱梦龙.文言文教学改革刍议[J].中学语文教学,1997,(4).

[2]熊芳芳.文言文教学中的“文”与“言”[J].语文网.

[3]范维胜.文言文教什么?怎么教?——名家谈文言文教学[J].中华语文网.

[4]窦桂梅.文言文教学的几点思考[J].语文网.endprint

猜你喜欢

教给文言文言文
小题精练(二) 文言文翻译
小题精练(一) 文言文翻译
这些年,母亲和孩子教给我的那些事
摭谈闻一多的文言诗
诸子百家教给你幸福的四个秘诀
文言断句判断法
文言实词50例
文言实词推断法
那些李宇春教给我们的事
教给孩子尊重 培养健全人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