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平山职业教育思想研究
2018-01-31宋旭民
宋旭民
(江门职业技术学院,广东 江门,529000)
冯平山(1860—1931),名朝安,字平山,广东新会人,是第一代香港华人企业家。他热心于公益事业,特别注重教育事业,在香港和家乡新会捐建了大量与教育相关的项目,其中有不少项目与职业教育相关,包括贫儿义塾、职业学校、平山小学、景堂图书馆、木工学校、香港中文大学冯平山图书馆等。本文拟通过文献研究,探讨冯平山的职业教育思想。
一、热心职业教育的原因
(一)受中国传统“重教”思想的影响
冯平山读书虽然不多,但平生深受传统文化的影响,对传统文化情有独钟。据其《自记》所言:“五邑陈白沙先生,为明代理学名宗;张象山先生亦明代邑中著名人物。近因李淡如先生提议建筑白沙公署及象山公园,余为使后人景仰前贤起见,乃捐助六千余金,为此二园建亭之用。”[1]又言:“余生平从商之日多,而为学之日少。但处世接物,律己待人,幸少陨越者,全得力于金兰先生所辑之《格言璧》一书,故稍暇即持以诵读。近见此书日渐散佚,乃翻印五千册,分赠亲友以及世之同好者。”[1]两段言论中,透露出他对传统文化的认同与热爱,正是这种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为其从事教育公益事业提供了源源动力。
(二)受重视教育的家风影响
冯氏家族也有非常严谨的家庭教育,《冯氏家谱》明确说“平日崇奉孔教”,而冯平山在《自记》中也说:“余小受景堂公庭训,以‘立品为人’四字为宗旨……,遂笃好之,每出一言,作一事,期与景堂公遗训符合,问有错失,事后辄自知之,不敢再误。”[1]而景堂图书馆冯景堂先生铜像的碑铭则说:“公讳廷福,字景堂,新会人也。人生孝友滋惠,仗义轻财,凡乡国公益恒竭力举办,晚值清政不纲,鉴于国内形势知非提倡社会教育不为功,弥留时犹谆谆以此为嘱。其长子平山君勉绍厥志,经创办义塾、小学校、职业学校等。”据已故的平山小学校长李钦也说:“无景堂提倡文化教育事业,便无冯平山先生创办平山小学和景堂图书馆。”[2]可见,冯平山热心教育事业,与其家庭特别是父亲的教诲是分不开的。
(三)受“教育救国”的思潮激励
十九世纪中叶以来,中华民族饱受列强侵略,面临着生死存亡的境地。在这种情势下,一大批爱国人士积极探索救亡道路,时人说得最多的就是通过教育来救国。冯平山的同乡梁启超就极力鼓吹举办新式教育,培养新式人才。冯平山的年龄虽比梁启超大,也没有资料表明两人认识,但梁启超在当时极具影响力,相信关心时事的冯平山对其言论定有所闻,或多或少地受到包括梁启超在内的众多知识分子的教育救国言论的影响。他认为:“视天下之在,以为匹夫有责。”特别是到了晚年,“其年愈高,识愈定,而忧国之心愈炽……教育为兴国之本,宜其不能一日去诸怀而乐为之倡也。”[3]36
(四)受西方先进教育思想的影响
冯平山年轻时长期在泰国经商,后来又定居香港;而在1922年,又到日本东京、横滨等地;1923年随团前往伦敦参观赛会,顺便环游世界。这些经历使其对中国以外的世界有比较清晰的认识。他在《自记》中说:“余赏考外国富强之术,莫不先注重教育。”因此,他有机会到外国,便会着意于考察其文教事业:“此行凡关于商业学校图书馆,均留意考察。”[1]另据《冯平山先生七十寿言汇录》:“游于欧美,考察百业,旁及教育,既归,见吾国教育设备,办理多不如人,遂务兴办教育,不遗余力。”[3]264-265有了这些西方先进思想的影响,使冯平山更加坚定了兴办教育救国的想法。
二、冯平山职业教育思想的特点
(一)注重提高学生的谋生能力
如前所述,冯平山有感于民生艰难而办学,其办学的主要宗旨就是为民众解决生计问题,让其凭借一技之长谋生。1917年,他在新会捐办的贫儿义塾就以“读书谋生”为校训,学堂开设主要教人识字识数,“识字以读报写信为主,识数以心算珠算为主,毕业后可以出门谋生”。[4]其目的很明显,就是结合当时社会的需求,培养学生能写能算的能力,让其毕业后能立足社会。后来,贫儿义塾改为平山小学,学校的目标依然不变,为“增进儿童生活上必需之知识”,培养其“自立自营”的能力。[5]8在学生中提倡“十个一”的目标,其中一个“一”就是“学一种好技术”。[6]12在该校的课程设置上,非常注重珠算、信札等实用性课程的开设。1922年,深感香港中下人家缺乏教育,谋生困难,在香港仔捐建香港仔儿童工艺院,为适龄儿童提供以手工艺学习为主的课程培训,该校后来升格为香港仔工业学校,一直将工科类职业教育作为立校根本,在其校徵中也保留了代表工业的齿轮图案。
另外,冯平山还在新会捐办了职业学校和木工学校,这些学校比平山义塾更注重职业教育。新会是中国古典家具三大作中“广作”的发源地,现时企业和门店近2000家、从业人员近10万人,产值超过30亿元,是中国最大的古典家具生产和销售基地。而在近代,新会古典家具行业也有很深厚的根基。据资料显示,19世纪,在县城大南路,有一条专门生产木器的街,称“板仔行”,产品以木家具、木农具主为,从业人员600多人,在远近有较大影响力。[7]木工学校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之下举办,既为地方经济提供人才,又为当地民众谋生提供可能。
(二)注重培养学生的爱国精神
1919年,冯平山教导义塾学生“以课余可爱之时刻,制造中国有用之牙签……籍以振兴土货,挽回利权”。[8]平山小学教育目标的第六条规定:“训练儿童有坚强毅力,能应付环境,抵抗外侮。”[6]21931年,九一八事变之后,平山小学设立“国耻室”,“将所有坊间出版之国耻图表及书籍,又搜集仇国之玩具及用具等,陈列一室,便于儿童观摩,触目惊心,俾存深刻之爱国印象,并于一切纪念日及晨会夕会等,列举国耻事实,随时举行国耻演讲比赛,以引起儿童找寻雪耻材料及方法,学校还举行国耻周,以激发儿童爱国心,使成为一个有活动力之抗日救国小志士。”[5]15从这些记载可以看出,冯平山主导的学校教育非常重视爱国精神的培养,将其贯穿到整个教育工作之中。
(三)注重面向社会大众
一方面,冯平山主张教育社会化,积极为各阶层子弟提供入学机会,他所创办的贫儿义塾就专门收贫家子弟学生,后来改为平山小学,则兼收其他阶层的子弟。该校有一份1932年学生家庭成份的比较表:
?
由这个统计表可以清晰地看到,平山小学学生含盖社会各阶层,充分体现冯平山教育面向社会大众的理念。其中的商人阶层,绝大部分是小商贩,加上工、农、闲居群体,中下阶层出身的学生占全体学生的六成以上。
另一方面,冯平山兴学不仅仅是依托学校,还着眼于图书馆,让社会普罗大众都有机会自学提高。他认为:“图书馆为社会教育之一”,[1]它“教民众自学自习,由无智进为有智,由知识浅陋而进为知识高深”。[9]1正是出于这种认识,冯平山在新会、香港捐资兴建了两所图书馆,分别是景堂图书馆和香港中文大学冯平山图书馆。1922年,冯平山在新会向一家明朝大官之后买下地皮,于1925年建成以其父命名的图书馆。据《景堂图书馆概况》提供的数字,1926年底,图书总数为:中文书籍一万八百十五册,中西杂志三十八种,装订成八百九十二册,中文报纸共二十七种,装订成三百零三册,图表一百六十八幅。[9]8作为新会最大的民众文化园地,景堂图书馆确实起到了普及社会教育的作用。“1978年12月14日,《文汇报》刊载了一名曾居于新会的读者来稿,述说了儿时在当地村中的生活逸事。作者在文中提到,1951年他返回新会,旋即到访景堂图书馆,那儿勾起他不少珍贵的记忆。”[9]55由这个例子可以看出,景堂图书馆对地方教育的振兴起到很大的作用。
而在景堂图书馆建成之后,冯平山“回观港地,求一稍具规模之图书馆,尚付阙如。遂向华商总会提议,增设图书馆一所”。[1]他在给香港大学的信中明确表示:“该馆除供大学教职员及学生使用外,亦应对外开放,供社会人士使用,因此,该馆应在大学范围内接近公路旁选址。”[9]155这充分表明,冯平山致力于教育社会化的思想。
三、冯平山职业教育的成效及影响
贫儿义塾举办不到三年,到义塾学习的学生就达三百人。后改名为平山小学,学校规模继续发展壮大。1927、1928、1929三年在校人数均达三百以上。[6]10解放后学校的生命力愈加兴旺,近年已扩至二千多人。学校至今培养的毕业生分布很广,“且有的是国内外著名人士、教授、学者、商人等”。[11]这些早年培养出来的学生,由于具有较好的职业技能,受到社会的欢迎。据该校校史记载,义塾的第一批毕业生全部被冯平山带往香港安排在他下属的企业就业。[12]这可算是中国第一个“订单式”培养的例子。之后的毕业生各有去往,主要从事商业或就读高一级学校,为地方经济发展作出贡献。[13]
景堂图书馆自开馆以来接待了不少读者。据统计,1958年,全年到馆阅览共计三十万七千二百九十七人次,馆外阅览共有个人读者二千五百零三人;[14]1978年,全年“共发出借出证四千七百五十七人,全年开放三百一十天,阅览人数达一十九万七千三百九十二人次,平均每月六百三十七次。”[11]而到了2000年之后,平均每天来借书的读者有八百多人,到馆阅览或参观的读者达一千多人。[15]可见,这个图书馆为地方教育社会化提供很好的平台,发挥了极大的作用。
冯平山先生一生热心教育事业,在职业教育方面也有很多有益的实践,为地方发展奠定了基础,也为今后的职业教育提供了宝贵经验。
[1]冯平山.冯平山自记[M].江门:景堂图书馆,1924.
[2]李钦.在景堂图书馆建馆五十四周年、平山小学建校六十二周年庆祝大会上李钦校长的讲话全文[G].李钦校长诞辰八十八周年纪念集.江门:景堂图书馆,1985:92.
[3]冯平山先生七十寿言汇录[M].江门:景堂图书馆,1930.
[4]谢富瑞.平山小学:对新会教育影响深远[N].江门:江门日报,2008-10-18(D06).
[5]李钦.平山小学概况?训育概况[M].江门:景堂图书馆,1932.
[6]李钦.平山小学概况?教务概况[M].江门:景堂图书馆,1932.
[7]新会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新会县志[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95:463.
[8]张星然.一个自新的学生.冈州星期报[N].江门景堂图书馆.1919 年四十七期:59.
[9]景堂图书馆.景堂图书馆指南[M].江门:景堂图书馆,1978.
[10]冯美莲.庋藏远见[M].香港:商务印书馆(香港)有限公司,2013.
[11]关于筹备景堂图书馆建馆54周年、平山小学建校62周年庆祝大会的意见的报告[R].江门:新会区档案馆,1985.
[12]佚名.平山小学学生去向.平山月刊[M].江门:景堂图书馆,1934.
[13]李钦.平山小学概况?毕业生一览表[M].江门:景堂图书馆,1932.
[14]景堂图书馆.新会县景堂图书馆十年来发展情况[M].江门:景堂图书馆,1959.
[15]谢富瑞.景堂图书馆:一脉清香今留存[N].江门日报,2008-05-29(D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