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临武县杉木溪铷多金属矿床赋矿规律研究
2018-01-31匡巨
匡 巨
(湖南省有色地质勘查局一总队,湖南 郴州 423000)
杉木溪铷多金属矿床位于南岭东西向成矿带中段北缘,即香花岭矿田东南面。该区域属南岭东西向成矿带中段与耒—临南北向成矿带南端交汇部位,区内W、Sn、Nb、Ta、Pb、Zn、Ag等矿产发育,显示出良好的稀有金属找矿潜力。
1 区域地质背景
矿区位于著名的香花岭矿集区东南面,区内广泛出露古生界地层。由老到新依次为:①下古生界,以寒武系浅变质岩系为主,原岩为一套浅海相碎屑岩建造;②上古生界,为一套浅海相碳酸盐沉积和陆相及滨海相碎屑沉积组合;③泥盆系至第四系地层均有出露,其中以古生代地层出露范围最广,且与区内矿产关系密切;区域内主要的含矿层位为寒武系至石炭系下统;④跳马涧组和棋梓桥组,是区域内的主要含矿层位。区域构造以香花岭短轴背斜为主,轴迹为南北向,背斜两侧发育压性断层,走向可分为两组,一组为南北向、一组为北北东向。区内岩浆活动强烈,出露岩体多属陆壳浅源重熔系列。香花岭矿田内出露有燕山早中期癞子岭岩体、通天庙岩体、瑶山里岩体、尖峰岭岩体和花岗斑岩脉、石英斑岩脉,多以岩株、岩豆、岩脉形式产出。岩浆岩与区内的内生金属矿产关系密切,尤以钨锡等金属矿产更为明显[1]。
2 铷矿体特征
2.1 矿体特征
矿区内已发现的铷矿体多与花岗岩有关,为花岗岩(脉)体型铷矿,此外,在岩体接触带附近的矽卡岩中可以见到矽卡岩型铷矿体。其中,前者空间分布形态与岩体的展布形态密切相关,且矿化也较均匀,规模较大,可达特大型级规模;矽卡岩型矿体多为钨锡矿,少量含铷,可达工业品位,相对来说规模较小,品位变化较大。因此,本文着重介绍花岗岩体型铷矿的赋存规律。
2.2 矿石特征
该矿床中铷常赋存于矽卡岩、花岗岩(枝)及花岗岩体中,主要以硅酸盐的形式赋存在长石中,约占90%,此外云母中含少量铷,约占10%,如矽卡岩长石(硅酸盐)中铷约占总铷的92%,花岗岩脉长石(硅酸盐)中铷约占总铷的90%,花岗岩体长石(硅酸盐)中铷约占总铷的87%。矿石结构有花岗结构、变晶(余)结构、乳滴结构、交代结构、包含结构、嵌晶结构、填充结构等,矿石构造有块状构造、浸染状构造、条带状构造、角砾状构造、脉状构造[2]。
3 矿区花岗岩体概况及铷矿赋存特征
矿区内花岗岩体属尖峰岭岩体的一部分,展布于矿区外西缘,其绝对年龄为162—174百万年,属燕山早中期侵入产物。花岗岩沿断裂侵入于泥盆系。尖峰岭花岗岩体岩性主要为黑云母花岗岩、钾长石花岗岩、斜长石花岗岩和钠长石花岗岩等,根据岩性特征可分为7个岩性带:
(1)云英岩带(Ⅰ带):为石英—黄玉云英岩,呈灰白色,由乳白色石英(约90%)、黄玉和少量锂云母组成,主要展布于尖峰岭山顶,厚约2m~3m,富含钽铌铁矿、锂云母矿化,矿石矿物主要为钽铌铁、锂云母、细晶石和铷矿等。
(2)风化钠长石花岗岩带(Ⅱ带):呈灰白色,风化面呈黄褐色,分布于Ⅰ带外围,总体上呈不规则的环带状,厚约4m~12m。该带在地表风化形成高岭土。岩石中钠长石风化后部分变成绢云母,形成绢云母云英岩。该带富含的稀有金属矿物有钽铌铁矿、细晶石和铷矿。
(3)钠长石花岗岩带(Ⅲ带):岩石以细粒半自形粒状结构为主,局部可见中粒结构,岩石多为白色或灰白色,由乳白色石英、斜长石、条板状钠长石和锂云母组成。该带分布于Ⅱ带外围,总体上呈不规则的环带状,厚约20m~70m。该带是区内的主要含矿带之一,以铌钽矿、铷矿等稀有金属为主。
(4)斜长石花岗岩带(Ⅳ带):分布在第Ⅲ带之外围,厚度约20m~80m。岩石呈白色,具中细粒结构。岩石中局部地段可见方铅矿等硫化物,该带以铷矿为主,并可见少量的铌钽矿。
(5)斜长石—钾长石花岗岩带(Ⅴ带):分布于第Ⅳ带之外围,厚度约30m~80m。岩石呈白色至肉红色,由钾长石、斜长石、黑鳞云母和石英等组成。其中,云母主要为棕色的黑鳞云母;斜长石主要为微斜长石;钾长石呈肉红色;石英则为烟灰色。该带以铷矿为主,其他矿化较弱。
(6)钾长石花岗岩带(Ⅵ带):总体上呈肉红色,与Ⅴ带岩石相比较而言,黑鳞云母的颜色更深、粒度更大,主要展布于尖峰岭山脚一带,出露面积较大,厚约80m~150m。该带以铷矿为主,其他矿化较弱。
(7)黑云母花岗岩带(Ⅶ带):分布于Ⅵ带外侧,呈淡红色,由石英、微斜长石和黑云母等组成。其中,云母主要为黑云母,多呈单片状,粒度较大;石英为烟灰色;微斜长石为淡红色。稀有金属矿物主要为铷矿,Rb2O为0.176%。
通过对尖峰岭花岗岩体的蚀变分带研究可以发现,铌钽矿主要分布于尖峰岭岩体的顶部,并且集中于岩相带的Ⅰ~Ⅲ代中,以铌钽矿和锂矿为主;并且矿体与岩体的侵位形态关系密切,空间上具有从山顶向四周逐渐倾斜的趋势,其倾角一般为5°~20°,由于风化剥蚀、地形条件以及赋矿层位,导致铌钽矿、锂矿剥蚀掉或者出露于地表。
而尖峰岭稀有金属铷矿体赋存在Ⅰ~Ⅶ岩相带中,并往杉木溪矿区内延深,为全矿(化)体岩体型铷矿床。
4 铷矿成矿过程讨论
由上文可知,杉木溪铷矿的成矿过程与尖峰岭花岗岩的成岩过程存在着成因联系,其成矿物质主要来源于壳—幔混合物。
在岩浆上升侵位时富挥发分(F、H2O、Cl等)、稀有元素(Nb、Ta、Li、Rb)以及K和Na等元素的花岗质岩浆。随着黑云母花岗岩的逐渐生成,F、H2O等组分含量逐渐增多,导致挥发组分逐渐从岩浆中分离出来,此时,Na多富集于发分熔体中,而K富集富集于硅酸盐熔体中。
由于F含量的持续增加,导致岩浆熔融体的结晶温度随之下降,使得Na元素能够迁移更远的距离,致使K、Na逐渐分离,形成了现阶段的岩相分带。稀有金属元素一般与F有着较强的亲和力,与之形成含金属络合物,一起携带至侵位部位,逐渐富集成矿,进而形成了全岩的铷矿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