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猗县高家垛修地调查
2018-01-31张树德
张树德
临猗县高家垛生产大队是峨嵋岭半坡的一个大队,该队包括高家垛和朱家庄两个村,共有174户719口人。人均耕地5亩,劳均耕地15亩。该队除朱家庄的400亩平地外,有坡地2 800亩,沟地400亩。特别是高家垛村,有三条沟四面坡,最大的一条沟有2500米长,30多米宽。
高家垛村有修梯田、打坝的历史习惯。年年麦收、秋收和春节后的农闲季节,都要整修梯田、坝地,再烂的地,一修一淤就变成了好地。现今坡上还是层层梯田,沟里还是堰堰坝地。过去许多外乡穷人都是靠修地过活,有的靠修地致家。由于年年修地,粮食年年增产,人均产麦子500斤,不多复播,全村全年尽吃小麦,方圆几十里都知高家垛是个“麦囤囤”。
合作化以来,条件更成熟了,人多力量大,以前无力修复的大沟壑和钻眼也能修理了。地为“一家地”,不会因你削了我的崖、我平了你的畔而争吵。曾在1956年、1957年大修复过两次,一次出动百余人,修筑了三道淤地坝,是钻眼都填平了。1957年虽遭受了旱灾,人均产粮仍达490余斤;1958年人均产粮600余斤。该村全凭修地增产,打坝淤地,等于施肥;修筑梯田,保持水土,增加抗旱能力,都能连长两年好庄稼。1958年前半年修了些地,至今一直没修过地。由于沟地坡地都是绵土地(即沙壤地),虽然只有三年没修地,但水土流失严重,土地破坏严重,地被水冲的沟壑纵横,梯田都有了塌崖、冲沟和钻眼,沟坝地全被冲坏,最大的大叉沟从沟头到沟口,37块坝地块块都有沟濠和钻眼。寺后沟是条小沟,全沟有20余个钻眼,一块地有2-3个,钻眼深17-18米。一下猛雨,地里水土流失,肥料随水跑了,过去亩产300斤的坝地,现收获不到一半,坡地每亩减产20-30斤。去年产麦子28.5万斤,今年只产20.7万斤,由人产400斤降为280斤。减产的原因很多,不修地是主要原因之一。
干部群众异口同声地说:“地早就该修,今年不修明年产量还会降低。”经同大家研究,3 600亩耕地,除去平地、苜蓿地、嘴子地外,有2 400亩需要整修,今明两年修完。今年修1 300亩,包括600亩休闲麦地需要马上修。沟地每亩用工4个,坡地每亩用工2个,共需要用工1 800个。
首先,在完成复播、补苗、锄苗等任务后,进行量方、包工计算和工具准备,从7月5日起,从各生产队抽调14个壮劳力组成修地专业队,45天即可完成整修麦地任务。
第二,修地由大队支书领导,各生产队副队长带领修地。修地采取层层包工,大队把任务包给生产队,生产队包给作业组,包工包粮包质量。大队量方验收,按工拨粮,生产队督促按时完工,检查质量。修地工具推土车由大队修理,筐、夯由生产队修理,锹、镢由社员自备。
第三,用过去的修地定额计工,每立方米夯实填方计工5分,参与当年分红和补粮。因修地活重,劳动粮由每个劳动日补助5两增至7两,从劳动粮中补给。劳动粮是从口粮中按7%抽出来的。
第四,沟道修坝,坝要夯实,留出水口,出水口应在坚实的粘土上,宽度按来水多少定。修钻眼时层土层夯,原口削成台阶式,修出地面后要戴“土帽子”。补壑要和打土墙一样,上衬板、分层夯实、裁边摊土三道工序。梯田要修成簸箕形,边低时从下块梯田取土,边高时从本块梯田取土。修地最好赶在发洪水之前,修好的地第一年下大雨时要派人管护。
全县共有坡沟地20多万亩,如都能整修,可年增产60万斤粮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