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土高塬沟壑区“固沟保塬”综合治理浅析
2018-01-31刘立峰宋雪峰赵俊侠
惠 波 刘立峰 宋雪峰 王 凯 侯 芳 赵俊侠
(1黄河水土保持绥德治理监督局 2黄河上中游管理局西安规划设计研究院)
我国是世界上黄土分布面积最大的国家,其黄土堆积被看成是记录地球环境变化的三大“天书”之一。而黄土高塬沟壑区,既是我国川滇—黄土高原生态屏障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世界上黄土塬地貌最典型、面积最大的区域,同时也是我国北方旱作农业的重要发源地、世界最佳苹果优生区,又是陕甘宁革命老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塬面面积大,分布集中,黄土深厚,塬沟相间,地质地貌形态与景观独一无二。该区域塬面耕地分布集中,村落密布,是黄河中游地区广大人民群众的主要生产生活的场所。从1951年开始,经过60多年的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实践,在一定程度上减缓了塬面侵蚀速度,减少了入黄泥沙,减轻了自然灾害的发生,改善了区域农业生产条件和生态环境。然而,长期以来,塬边支毛沟在频繁的塬面来水冲刷下,沟头不断前进,沟道变宽变深,塬面逐年萎缩,严重的水土流失一直在蚕蚀着人们世代依存的土地,威胁着区域粮食安全、生态安全和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成为黄土塬区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屏障建设的突出制约因素。本文就黄土高塬沟壑区“固沟保塬”综合治理等方面情况进行浅析,以期为黄土高塬沟壑区“固沟保塬”综合治理工作逐步走向成熟提供参考。
1 黄土高塬沟壑区区域特征和水土流失现状
1.1 区域特征
黄河流域黄土高原地区总面积64万km2,黄土高塬沟壑区是黄土高原地区的主要水土流失类型区之一。该类型区面积5.64万km2,其中区域山地占45.05%,黄土塬面占50.57%,其他地貌占4.38%,海拔1 000-2 000 m,平均海拔1 200 m,主要分布在泾河、北洛河、昕水河等流域。该区域黄土塬主要包括甘肃省的董志塬、陕西省的洛川塬和山西省的太德塬等,涉及甘肃省平凉、庆阳,陕西省延安、铜川、咸阳、韩城、渭南,山西省临汾等8个市的34个县。黄土高塬沟壑区也称黄土塬,是西北黄土高原地区农民群众对塬面平坦宽阔、周边为沟谷切割的黄土堆积高地的俗称。塬区光热条件好,适宜种植粮食作物,是全国重要的小杂粮产地和现代旱作农业示范区。塬区能源资源丰富,煤炭、石油、天然气等矿产资源开发给当地发展带来了新机遇。塬区地形地貌特点是:塬面广阔平坦,径流集中,易产生水土流失,造成溯源侵蚀;沟道深切,沟壑纵横。
1.2 水土流失现状
黄土高塬沟壑区水土流失面积2.10万km2,占黄土高塬沟壑区土地面积的37%,水土流失严重。水土流失形式以沟蚀为主,塬边沟壁崩塌、滑塌、泻溜等重力侵蚀活跃,沟谷延伸,在不断蚕蚀塬面的同时,大量泥沙进入下游河道。其原因:一是随着城市拓展、基础设施建设、石油煤炭资源开发等人为活动的强烈扰动,地表径流增大,水土流失加剧,沟头不断延伸,塬面逐年萎缩,滑坡、滑塌、崩塌等地质灾害经常发生;二是每年有大量的氮、磷、钾矿质营养元素随土壤流失,仅董志塬流失量就达225万t,不仅使土壤肥力和有机质含量降低,而且也使土壤理化性状变劣,导致土地持水能力下降,进而影响单位面积产量;三是塬区农业经济结构不合理,农林牧业比例失调,以董志塬为例,其农业、林果、牧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比例为46.38∶12.85∶12.15,在一定程度上导致生态环境恶化和农民群众贫困;四是农副业生产水平低,生产水平落后,农村产业结构呈现单纯粮食生产为主的一元化结构,陷入了生态贫困的死循环,即贫困—投资不足—经济效益低下—贫困,贫困—扩大开荒—环境破坏—贫困。
2 “固沟保塬”综合治理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根据第一次全国水利普查,黄土高塬沟壑区现有长度大于0.5 km、汇水面积小于5 km2的沟道达9万条,崩塌、滑坡、陷穴、泻溜等重力侵蚀严重。严重的水土流失导致该区塬面缩小,沟壑发育,生态环境脆弱,自然灾害频发,严重制约着当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特别是近20 a来石油和煤炭开采、城镇拓展以及居民住宅兴建,使原本脆弱的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加之该地区降水集中,土质疏松、植被稀少,水土流失日趋剧烈,导致局部区域沟头溯源已严重威胁到村庄、道路、工业设施等的安全。山西的太德塬,明宣德年间塬面面积860 hm2,由于暴雨径流冲刷切割,现在缩减为600 hm2,塬面减少30%。素有“天下黄土第一塬”之称的董志塬,因严重的水土流失,其面积已由原来的910 km2减少到756 km2,东西宽度已从以前的32 km减少到18 km,最窄处不足0.5 km,且塬面仍以年均损失42 hm2的速度蚕食着人们赖以生存的“陇东粮仓”。在人类频繁的生产建设活动和严重的水土流失影响下,塬面逐年萎缩,沟壑发展加速。为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遏止水土流失扩展趋势,减少自然灾害发生,维护当地人民群众生存和发展空间,迫切需要采取更加有效的措施,大规模实施黄土高塬沟壑区“固沟保塬”综合治理。
3 启动实施黄土高塬沟壑区“固沟保塬”综合治理项目
2015年6月,九三学社中央调研组在甘肃省庆阳市对黄土高原董志塬区“固沟保塬”工作进行专题调研,并向党中央呈送了调研报告。李克强总理、时任汪洋副总理在中共中央统战部向中央办公厅报送的《关于转呈九三学社中央<关于黄土高原“固沟保塬”综合治理的建议>的函》上做出批示。为贯彻落实批示精神,根据《全国水土保持规划(2015-2030年)》和《全国水土保持发展“十三五”规划》保护黄土塬的要求,水利部于2016年7月正式启动黄土高塬沟壑区“固沟保塬”综合治理规划编制工作。通过2a的努力,经过实地调研、典型设计、论证咨询,2018年6月21日,《黄土高塬沟壑区“固沟保塬”综合治理规划(2016-2025年)》通过国家有关部委和相关专家组成的专家评审。作为黄土高塬沟壑区第一个专项规划,创新因地制宜,实现以小流域为单元向以黄土塬为单元的转变,是指导地方有序开展“固沟保塬”综合治理工作的基础文件,具有重要的意义。
4 “固沟保塬”综合治理体系不断发展
早在1951年,水利部黄河水利委员会西峰水土保持科学试验站就开始了黄土高塬沟壑区水土流失与水土保持试验研究。经过几十年不断试验、研究、探索和示范,根据黄土高塬沟壑区的地形地貌特点、水土流失发生发展规律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要求,因地制宜地总结提出了“固沟保塬、以沟养塬”,在塬面及塬坡、沟头、沟坡、沟道构筑“四道防线”的黄土高塬沟壑区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模式。该模式主要内容:一是塬面防护体系。即在塬面形成以水系、道路为骨架,以条田埝地为核心的田、路、林、村等相配套的塬面综合防护体系,减少暴雨灾害,减轻侵蚀沟发生发育;二是沟头防护体系。即在沟头修筑沟边埂、涝池和营造林带等拦、蓄、排水式沟头防护体系,防治沟头溯源侵蚀发生发展;三是沟坡防护体系。即在缓坡耕地修梯田,陡坡整地造林种草,形成以植被恢复为主,工程措施与林草植物措施相结合的沟坡防护体系,减轻沟坡水力侵蚀;四是沟道防护体系。即从上游到下游,由支毛沟到干沟,以谷坊、淤地坝、小水库、沟岸防护等工程建设为主,兼营沟道防冲林,形成以沟道工程与林草植物措施相结合的沟道防护体系,抬高侵蚀基点,防治崩塌、滑坡、沟岸扩张等重力侵蚀,保障防洪安全。“四道防线”治理模式得到了大面积推广应用,为黄土高塬沟壑区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提供了重要技术支撑。在治理水土流失的同时,发展了绿色产业,促进了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取得了显著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实践证明:“四道防线”治理模式是黄土高塬沟壑区水土流失治理的一条成功的技术路线。
2017年,水利部组织编制《黄土高塬沟壑区“固沟保塬”综合治理规划(2016-2025年)》时,根据黄土高塬沟壑区的地形地貌特征、水土流失规律、土地利用及工农业生产布局等情况,按照侵蚀类型分区,分析区域问题与需求,以“固沟保塬”为目的,结合当地乡村建设、生态及人居环境建设,提出了建立立体防控和塬面径流调控两大综合治理体系,即建成塬面及塬坡、沟头、沟坡、沟道四个相对独立而又相互联系的防控区,使之形成自上而下、层层设防、节节拦蓄的立体防控体系。在治理措施上按照“塬面径流调控、沟头沟岸加固防护、沟坡植被恢复、沟道水沙集蓄”四道防线进行布局,坚持水土保持工程、植物、耕作三大措施相结合,疏导和拦截统筹规划,在不同区域各有侧重,对位配置,形成点、线、面结合,片、网、带配套的综合治理体系。
5 几点建议
5.1 继续坚持成功的治理模式,积极完善综合治理体系
在推进“固沟保塬”综合治理过程中,既要继续坚持成功的治理模式,同时又要根据新时代黄土高原生态文明建设、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等的新要求,全面落实河长制、湖长制,维护河湖健康生命。要把水土流失治理与山洪防治、美丽乡村建设、区域经济发展、生态环境建设等有机结合,通盘筹划,不断丰富和完善综合治理体系。依托有一定基础的科研基地、示范园区,打造一批具有示范带动作用且各具特色样板工程,带动和辐射面上综合治理。
5.2 将“固沟保塬”综合治理纳入地方政府目标考核
黄土高塬沟壑区的各级地方政府,要将“固沟保塬”综合治理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一项重要工作,纳入目标考核,依法管理,严格保护。考核结果经省政府审定后,交由干部主管部门,作为对各市县政府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综合考核评价的重要依据,并将审定结果通报。对考核优秀的市县优先安排项目和投资;对考核不合格的,由省政府约谈、问责,要求相关部门整改,并追究相关责任人责任。同时,要引导和激励专业大户、民间团体、涉农企业和乡村集体等社会各界,积极参与黄土高塬沟壑区“固沟保塬”综合治理和成果管护,建立全民参与水土流失治理的社会行动体系。
5.3 加强监测和预警等基础工作,提升项目建设管理水平
黄土高塬沟壑区“固沟保塬”综合治理项目分布面广,是一项涉及多部门、多行业的系统工程,也是一项普惠性强、一举多得的民生工程、扶贫工程,做好这项工程离不开强有力的技术保障。建议在开展“固沟保塬”综合治理的同时,要加强相关理论、关键技术创新与集成的研究,开展实用新技术、新方法和新材料的推广应用,为全面开展工程项目建设提供技术支撑。要利用好现有的机构和资源,建立完善的监测预警站网体系和数据信息系统,开展水土流失、塬面变化、山洪灾害等动态监测和预警,为项目实施效果评价提供科学依据,为有效防御山洪灾害奠定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