荔枝树林地拱棚数字化调控高效栽培双孢蘑菇技术
2018-01-31秦延春陈国龙卢玉文韦锦福陈德荣丘献娟周天德
秦延春 陈国龙 卢玉文韦锦福 陈德荣 丘献娟 周天德
(玉林市微生物研究所,广西玉林537000)
双孢蘑菇是世界上商业化栽培规模最大,普及地区最广,生产量最多的食用菌。广西玉林地区通过项目实施带动,利用本地大面积的荔枝树林地及其优良环境条件,集成创新双孢蘑菇培养料二次发酵、机械化架料同步进出菇棚、泉水自动喷雾、数字化调控、荔枝林地拱棚栽培等技术,总结出双孢蘑菇荔枝林地拱棚数字化调控高效栽培技术。现将该高效栽培技术要点介绍如下。
1 场地选择
要求周边环境卫生,2 km内不得有“工业三废”的污染源、垃圾场、禽畜养殖场和居民区。良好的水源,地下泉水等。
2 菇棚要求及搭建
2.1 菇棚规格
采用拱形钢架结构,长33 m,宽7 m,最高点高度4 m。混凝土地面,棚壁采用双层塑料膜内夹玻璃纤维保温棉材料,拱棚一头留一个孔与食用菌专用空调连接。
2.2 栽培层架
采用镀锌管床架,宽1.1 m,底层离地面0.2 m,层间距离0.6 m,单个床架长1.5 m,2~3层高;一个拱棚摆放床架3排,长30 m,两边床架5层,中间床架6层,栽培面积共500 m2,通道宽1 m。
2.3 棚门
棚门1扇,门宽120 cm,高200 cm,可采用冷库保温门或厚10 cm的彩钢加芯板保温门。
3 菌种培养
3.1 品种选择与菌种生产
品种选用种性明确,并经过两个以上生产周期试验的品种,如:As2796。菌种生产扩繁用种源应来自具有相应资质的研究所(菌种场)。菌种生产过程应符合NY/T 528的规定。
3.2 质量要求
菌种质量要求:“纯、正、壮、润、香”,即菌种菌丝纯正无杂菌,菌丝健壮、润滑,闻之有食用菌的清香味。菌丝生长速度在适温(22~24℃)条件,母种为8~10 d长满斜面,原种和栽培种25~30 d长满全瓶(袋),菌种菌丝洁白色、健壮,生长整齐、旺盛,无污染无病虫,菌龄适宜。其余要求应参照GB 19171规定。
4 栽培季节
拱棚壁采用双层塑料膜内夹玻璃纤维保温棉材料,保温效果非常好;食用菌专用空调可对菇房内温度、湿度、CO2浓度等参数进行调节,可以进行双孢蘑菇的周年化生产。
5 培养料基质及配方
配方要求:碳氮比(28~30)∶l,含氮量 1.4%~1.6%,投料量50~60 kg/m2。推荐配方(按栽培面积100 m2计算):(1)干稻草3500 kg,干牛粪1500 kg,过磷酸钙 100 kg,石膏粉 100 kg,菜籽饼粉 100 kg,碳酸钙 100 kg,尿素 10 kg,碳酸氢铵 100 kg,石灰粉100 kg。(2)干稻草2500 kg,干牛粪 2500 kg,过磷酸钙 100 kg,石膏粉 100 kg,菜籽饼粉 200 kg,碳酸钙100 kg,尿 素 20 kg,碳酸氢铵100 kg,石 灰 粉100 kg。(3)干稻草1500 kg,干牛粪 3500 kg,过磷酸钙 100 kg,石膏粉 100 kg,菜籽饼粉 200 kg,碳酸钙100 kg,尿素20 kg,碳酸氢铵200 kg,石灰粉100 kg。
6 培养料堆制
6.1 一次发酵
建堆前先预湿草和牛粪,方法为:先把草打乱成堆后喷水至湿透,牛粪放另一边也喷水至湿透,并保持3~5 d。建堆时,堆宽1.2 m左右,高1.8 m左右,长度视场地而定。建堆过程要一层稻草一层牛粪,稻草层厚约30 cm,然后盖上一层3~4 cm厚的牛粪,以看不见稻草为宜,每层都浇足水。每堆约6层稻草6层牛粪。
翻堆。从建堆之日起算的第7天,开始第一次翻堆,翻堆时要把稻草牛粪一层层抓下来,也要一层稻草一层牛粪建堆。每平方米用过磷酸钙0.5 kg,碳酸氢铵0.35 kg,在稻草上面先撒碳酸氢铵后撒过磷酸钙,宽1.2 m左右,并要一层层浇水。从第一次翻堆的日期算起,第6天开始第二次翻堆,方法同第一次翻堆,即一层稻草、一层牛粪。每平方米用轻质碳酸钙0.5 kg,撒在稻草的上面,也要一层一层补充水。从第二次翻堆日期算起的第5天开始第三次翻堆,方法同前两次。每平方米用石灰粉0.5 kg,撒在牛粪上面,宽1 m。从第三次翻堆日期算起第4天开始准备蘑菇棚上料。
6.2 进料
将前发酵好的培养料均匀放在单个料架床上,料层厚20 cm左右,紧实适中,再用铲车将铺好料的床架铲入菇棚中,按要求整齐摆放。
6.3 二次发酵
进料完毕立即开始点炉,二次发酵。顶层料不喷或少喷水,底层喷水量适当加大。顶层料用编织袋全覆盖,预防料面偏湿。安放3个温度计,其中有两个测量培养料温度,分别埋在中间床架第5层和第1层料的中间(温度计探头需要平直埋在料的正中间,电子温度计需用水银温度计校准);另一个挂在中间床架第3层的位置,用以测量棚内空间温度。温度计按层次编号:1层的为1号,5层的为2号,空间温度的为3号。升温的过程尽可能地快,火越旺越好(以12 h达到灭菌温度为好)。当棚内温度达到57℃时开始控制火势,严格掌握棚内气温在57~58℃。当较低的料温和气温都达到57℃时开始灭菌计时,维持气温57~58℃10 h灭菌结束。在灭菌10 h期间,如果两个料温都超过60℃且灭菌时间不足3 h的时候,可将气温提高至58~59℃进行快速灭菌,维持3 h可结束灭菌,避免料温升得太高。灭菌结束后应迅速将料温降至52℃,降温时可多通入新鲜空气,保证棚内气温42℃以上即可。料温降到54℃左右时可适当减少通风量,让料温平稳降到52℃左右;随后控制好棚内的气温,让料温在4~5 d的时间内缓慢降至46℃。料温降至46℃时,根据料内的氨气情况决定是否需要继续保温。为满足播种条件,应迅速降料温,夏天降至26℃、冬天28~30℃。整个二次发酵过程风机常开,新风量不小于8%。如果新风量已经调到最小但仍然不能满足发酵所需的正常温度,此时需要通入蒸汽来维持温度发菌。
7 播种
料温稳定在26℃以下时播种,用种量为麦粒菌种1~1.5瓶/m2,撒播并部分轻抖入料内,压实打平,关闭门窗发菌。
8 菌丝培养
及时更换新风口过滤棉。风机开启40%,控制料温 26~28℃,相对湿度 60%~70%,二氧化碳6000 mg/L(ppm)以内,使二期发酵培养料尽快转入三期发酵阶段。每天逐层检查发菌情况,重点检查有无异常情况发生,如有异常应及时处理。严格控制各项工艺参数,以确保每项参数都能平稳。严格执行消毒制度,严防病菌传播。
9 覆土
按 100 m2栽培面积取土 4.3~4.5 m3,选择无污染、无病虫的林间土翻晒、打碎,土粒直径1~1.5 cm,加入石灰与土粒混合均匀,土壤pH为7.5左右,随水加入4.3~4.5 kg甲醛,土堆调水,含水量在75%(即手捏成团,掉地散开),塑料膜密闭48 h后摊开土堆,备用。覆土时,将土粒均匀撒在菌床上,并用木片或手铺平,土层厚度以3~4 cm为宜。覆土后3 d内,采取轻喷勤喷水的办法逐步调至所需的覆土含水量,菇房相对湿度控制在90%左右,并适当抽风,以利菌丝爬土。
10 出菇期管理
将风机开启40%,控制料温在25~26℃,二氧化碳6000 mg/L(ppm)以内。根据覆土含水情况进行水分管理。在菌丝长到离覆土约1 cm时应喷重水一次,每平方米喷水量约1.5 kg;随后即开始挠菌,搔菌工作控制在4 h以内,搔菌后关闭风机,促料温提升至28~30℃,促菌丝迅速长入覆土。待菌丝覆盖料面的三分之二以上后应喷重水一次,每平方米喷水量约2 kg,开始降温。降温时控制气温下降速度在0.15℃/h,按照二氧化碳800~1500 mg/L来控制新风通入量。若出现菌丝徒长可以适当增加新风量并结合轻喷水来压菌丝,促使其扭结。空气温度降至18℃时,应保持恒温。每天逐层检查菌丝生长情况,重点检查有无异常情况发生,如有异常应及时处理。在双孢蘑菇长至黄豆粒大小时应喷重水一次,每平方米喷水量约2 kg。喷水时注意水压,防止泥土溅到子实体上影响品质。随后几天根据覆土干湿情况进行水分管理。采收前2 d停止喷水,以保持子实体表面干燥,品质好,延长采摘后的保藏时间。
11 采收
11.1 采收时期
柄粗盖厚的菇,菇盖长到2~4 cm未成薄菇时采摘;柄细盖薄的菇,菇盖在2~3 cm未成薄菇时采摘;出菇密要及早采收;出菇密度小,适当推迟采收;菇多采小,质差采小。
11.2 采摘方法
用大拇指、食指、中指合拢轻掐菇盖轻轻旋转子实体后往上提,尽量少带走土层中的菌丝,采下的子实体及时削掉菇脚。
12 转潮管理
每收完一潮菇后要及时对菇床进行整理,挖除老根和老菌块,将采菇后留下的凹穴用土填平,小孔填细土,大孔填粗土后再用细土覆盖,使床面平整。补土后及时喷水调湿。此外,管理过程中出现死菇、伤残菇、病菇、虫菇,要随见随摘。污染严重的土粒要及早铲除。
13 病虫害防治
13.1 防治原则
坚持以预防为主。出菇期避免使用化学农药。农药使用按GB 4285农药安全使用标准和GB/T 8321(所有部分)农药合理使用准则进行。
13.2 预防方法
严格检查种源,严防菌种带杂;净化栽培环境,减少病、虫源基数。发现病害及时防治,出菇期间禁用农药,转潮期间如需用药,按GB/T 8321(所有部分)规定执行。安装防虫网等方法,防止害虫飞入;用悬挂黄板、杀虫灯诱杀蚊蝇成虫,降低虫口密度。栽培残料要及时运离生产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