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日本明治时代的饮食维新研究

2018-01-31孟珍月

关键词:肉食西洋饮食

□孟珍月

引言

日本饮食一直到江戸(1701~1800)末期,没有太大变化,大多数日本人经营农业,生活自给自足。一般家庭,主食米饭,副食“一菜一汤”或“两菜一汤”,富裕家庭或宴客时“三菜一汤”或“五菜两汤”。一汤,指酱汤;三菜,主菜烤鱼,副菜1炖菜或煮豆,副菜2生鱼片或醋拌菜①;外加一碟腌菜。主菜和副菜的搭配各家庭不尽相同,数量也不固定,也有饭、汤、咸菜的简单搭配,上面说的是标准模式,这就是日本祖辈流传下来的传统和食,形成于平安时代(794-1185)。看看明治天皇的和食膳单:“早餐、午餐是三菜两汤,晚餐是五菜两汤。两汤为一酱汤,一酱油汤,菜品有生鱼片、照烧(将酱油、酒、糖调成汁,涂在鱼上烧烤)、盐烤鱼(将盐撒在鱼上烧烤)、鱼糕炖菜、烤鳗鱼等……,据说尤其喜欢烤整条鲷鱼和香鱼、炖整条茄子。[1]”

日本饮食习惯发生重大改变是从明治开始,该领域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日本,如村冈实的《日本人与西洋饮食》,大塚滋的《文明开化与西洋料理》,冈田哲的《明治洋食事始》,野间万里子的《近代日本肉食接受过程分析》,原田信男的《日本饮食是如何演变的》等。这些研究,主要围绕肉食的解禁与发展、开放政策与西洋饮食的接受与传播展开。此外还有真嶋亚有的《近代肉食》,论述了明治时期肉食观的特点以及军备扩张与肉食需求的增加。安井大辅的《近代日本国民饮食》,揭示了日本近代饮食形成过程中军队的作用:指出明治军队配给以肉食为主的“科学的”洋伙食,复员士兵将军中体验带回家乡,致使洋食广泛传播。

我国学界对明治饮食变革的研究几乎处于空白状态,相关研究有汪淼的《明治政府的文明开化政策》,对明治政府的文明开化政策做出了评介;熊达云的《日本对北海道的开发》,分析了明治政府开发北海道采取的战略决策和技术措施;此外还有徐静波的《论日本肉食禁止和开禁的思想因素》,论述了佛教衰败和新思想的兴起,为明治肉食开禁提供了思想意识上的可能。以上研究,从不同侧面为本研究提供了借鉴和参考。

纵观中日学界,对明治政府发动和引领的饮食维新的专题研究,至今尚未发现。本文在查阅大量历史文献的基础上,通过选择、梳理、分析等方法,揭示明治新政府如何“求知识于世界”,“破旧来之陋习”,如何在短时间内开化民众,“上下一心”吸收欧美优秀饮食文化的同时摄取近代西方文明。

一、饮食维新的社会背景与启蒙运动

明治之前,日本跟中国一样是一个闭关锁国的封建落后国家。当时,虽然有幕末志士主张学习西方实现富国强兵,但遭到幕府的残酷镇压以失败告终。1853年,美国海军以武力威胁德川幕府开国,史称“黑船事件”。面对美国的强硬姿态,和中国鸦片战争失败的前车之鉴,幕府接受了开国要求签订了《日美亲善条约》,被迫开放下田、箱馆(現函館)两港口。1858年又与美、荷、英、法、俄分别签订条约,史称《安政五国条约》。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的签订,使日本国民看到了幕府的无能和西方列强的强大。为挽救民族危机,1868年维新派展开了武装倒幕运动,推翻了幕府,建立了明治新政府。

1868年3月14日,新政府将15岁的明治天皇推上历史前台,以天皇名义发布了施政纲领《五条誓约》,提出“上下一心”、“破旧来之陋习”、“求知识于世界”等维新口号,表明要把日本建设成现代化强国的迫切愿望。

1871年12月23日,明治政府派外务卿岩仓具视为正使,由政府高官48名、留学生等107人组成的使节团出访欧美12国。使节团的使命是:一交涉修改徳川幕府签订的不平等条约;二实地考察欧美各国的近代文明。修约遭到各国拒绝,受挫后转为对西方各种制度、社会状况、生活方式等进行考察。在长达一年零九个月的考察、访问中,他们看到了日本与西方的巨大差距,坚定了向西方学习,建设现代国家的决心。“使团成员回国后,重新改组了明治政府。[2]”掌握实权之后,大力推进维新运动。随行记者久米邦武编辑了长达100卷的《特命全权大使欧美回览实记》。此书起到了介绍和宣传西方文明的效果,对新政府的革新也起到了推动作用。

新政府接受考察团副使大久保利通等的建议,将“富国强兵”、“殖产兴业”、“文明开化”三大政策作为国家建设的总方针,其中“富国强兵”作为首要目标提了出来。新政府一方面废除旧风俗习惯,一方面宣传、移植西方生活方式,搞“欧化”运动。推进文明开化是因为“天皇陛下认为我东洋风俗有过于追求华美之嫌,而欧美各国风俗教育卫生等方面,较我东洋有超绝之优点,故欲将开明之风移至我国,使我国尽早步入同等进化之域而殚精竭虑。[3]”由此可知“欧化”运动以自上而下的方式向前推进。

为了排除异己清除维新障碍,1868年4月5日至同年10月18日,新政府向全国下达了《太政官布告》(太政官相当于内阁总理)等一系列公告,合称“神佛分离令”,引发了全国性惨烈的“废佛毁释运动”[4]。大量佛寺佛像被毁,僧侣被强制还俗。佛教受到重创,神道获得了独尊的地位。

1869年3月,新政府发布《报纸印行条例》,首次允许报纸刊行。1870年首家日刊报纸《横滨每日新闻》发刊[5]。此后,以大城市为中心,各种报纸、杂志陆续发行。明治政府对报纸的要求是:打破顽固狭隘的思想,以开启人们知识为目的,担任文明开化的先导。的确,这些报纸在宣传文明开化,教化民众思想方面,做出了巨大贡献。1873年,日本近代第一个启蒙团体“明六社”成立,成员有森有礼、福泽谕吉等10人。“明六社”是出国派产物,他们都是一流的学者、教育家、传播启蒙思想的先驱,除福泽外都是政府官员。创社目的是“以其卓越的高论,唤醒民众,为天下树立模范”[4]。他们以“文明开化”、“开启民智”为己任,启迪了明治一代人。结社不久创办《明六杂志》,翻译出版西方书籍,传播西方先进思想。在政治、经济、宗教等广泛领域,展开了开明、欧化、摄取西洋文明的言论,起到了政府开化政策的先导作用。他们的著作、演说,成为文明开化时期给日本带来重大影响的启蒙刊物。

福沢諭吉的启蒙著作《西洋事情》共10巻,首篇于1866年刊发,是日本首部介绍西洋文明的书籍。书中描绘的西方生活方式,成为当时举国上下崇拜的模本。1867年写的《西洋衣食住》,用图解的方式向人们介绍欧美人的日常生活。《劝学篇》(共17篇),在明治五年到明治九年之间陆续出版,每篇销行量二十万册,共有三百四十万册传布于民间[6],此外还写下《文明论概略》、《世界国尽》等名著。他的著作作为新思想的启蒙书,被大量刊行、阅读,对国民的思想转换起到了重大的作用。因其在明治时期的卓越贡献,现在日本最大面值的纸币为福沢諭吉的头像[6]。

推进启蒙运动的是一大批文人,他们著书立说主张学习欧美的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如东京大学教授中村正直、大泽谦二,自由民权运动的理论领袖植木枝盛、中江兆民等。这一时期的启蒙思想家与启蒙著作颇丰,不一一列举。这些知识分子“一面向人民群众指出方向,一面与政府共同协力”[4]为文明开化,启蒙民智做出了巨大贡献。

二、移入欧美饮食改良弱势体格

江戸时期,日本男性平均身高是155.09~156.49cm ,女性是143.03~144.77cm[7](樱美林大学教授铃木隆雄的研究成果)。北里大学的平本嘉助认为江戸庶民的平均身高:男性155~156cm,女性143~145cm;将军、大名②的平均身高是157cm;正室、测室是145cm[8],平本认为不同阶级,身高没有明显差异。可见,两位日本学者的研究结果基本一致。当时的日本人和西洋人,就像大人和孩子站在一起,矮一大截。哲学教授井上哲次郎曾承认:无论在知识、财力、体格、还是其它,日本人都不如西洋人。在体格方面“比中国人和朝鲜人还矮”[9]。岩仓使节团出访欧美期间,接触到了身高力壮的西洋人和差別迥异的西方饮食(使节团里有半数以上政府高官),他们认为西方饮食更科学更营养,日本人和西方人的体格差距在于饮食。大久保利通曾说“要改良国民饮食,促进我国民身心健康发展。[10]”明治政府认为,要富国强兵,首先要改变日本人矮小的身材和弱势体质。因此,新政府倡导吃西餐、吃畜肉、喝牛奶。

福泽谕吉3次出访欧美,从幕末开始关注西洋饮食,并著书介绍(如上)。1870年3月,他患上热病半个月不省人事,一度病危,期间靠喝牛肉汤和牛奶痊愈。从此他更加坚信牛肉和牛奶的营养价值,带头吃西餐,用亲身经历告诉人们牛肉和牛奶是滋补佳品,是良药。还特意到大众餐馆吃肉,以扩大影响。在他的带动下,庆应义塾的学生们也经常光顾牛肉火锅店。1870年,他应“牛马公司”之请撰写了著名的广告文《肉食之说》,文中写到:“今我国民缺肉食则不为养生,其力弱者多,此乃一国之损伤也”[11]。福泽认为日本自古不食肉,营养匮乏、体弱多病者多。他呼吁,从今起吃肉喝奶强壮身心,“身体康健精、心活泼,方可不辱日本人之名也。[11]”所以,吃肉、喝奶不仅关乎到个人健康,更关乎到国家存亡,在此福泽实现国家崛起的迫切心情可见一斑。

海军军医大校、医学博士高木兼宽对海军进行了兵食改革。当时军中病死的最大原因是脚气病,他发现脚气病是因营养失调(因常食大米导致维生素B1缺乏)引起,特别是后来发生的“龙骧号事件”,进一步证实了他的判断。1883年,在一次横跨太平洋的9个月的航海训练中,376名水兵里,有169人患上严重的脚气病,其中25人死于脚气病。龙骧号停泊美国期间,没有脚气病报告,高木认为这是官兵所食“洋食”之故。面包和肉类富含蛋白质,他断定脚气病病因在于饮食结构不合理。“龙骧号事件”之后他说服军部,上奏明治天皇要求改革士兵饮食。获准后的第二年,他亲自乘上“筑波号”军舰,重走龙骧号路线,为军舰上333名水兵提供洋食,进行脚気予防实验。在长达287天的航程中,有14名患上脚気病(其中12人因讨厌没吃洋食),无一人死亡[12]。改变饮食可大幅降低脚气病的发生率和死亡率。高木参考英国海军饮食,将主食大米改成麦饭(因士兵不喜欢面包),副食中加入肉食和牛奶,将英海军的咖喱配面包的吃法,改成咖喱配麦饭。兵食改革后,脚气病的发生率,从1883年的23.1%,1884年的12.7%,到1885年骤降至0.6%,死亡人数1883年49人,1884年8人,1885年为0人[12]。而没有实行兵食改革的陆军,大批士兵患上或死于脚气病,与海军形成悬殊对比。从此,“海军咖喱”成为日本海军的传统饮食,延续至今。高木曾说如从衣食住三方面改良日本人,可以达到与西洋人同等发育程度,或许还会超过西洋人,“如此我们就可以与文明強国交往,保持对等的地位。[13]”

明治时期一些女子学校开设教授西洋料理的烹饪课。如1886年东京女子学校设定了“西洋料理”科目;高知县寻常中学女子部烹饪课有如下授课记录:除了教授饭团、什锦寿司,还教煎鸡蛋卷、炸牛排等洋食。

明治初年,东京没有接待外宾的宾馆和西餐店。1872年,在政界、财界的援助下,北村重威在东京建立了首家法式西餐店“精养轩”。关于建设“精养轩”的动机,料理作家宇田川悟解释说“高喊‘追赶欧美、超越欧美’口号的政府,需要尽早建起让外国人安心住宿的宾馆、提供挫其锐气的美味西餐。[14]”精养轩成为当时政商名流、文人墨客社交与用餐以及接待外宾的重要场所。1873年10月的《新闻杂志》报道,东京的西洋料理店除了“精养轩”,还有“筑地日新亭”、“茅场町海阳亭”等。“明治維新不到20年,洋食在各大城市受到不同阶层的欢迎,从全日本看,各大中心城市都有了西餐店。[15]”

三、天皇以身作则消除思想禁忌

佛教传入日本后,从天武天皇(675年)开始,几乎历代天皇都颁布过“肉食禁令”和“杀生禁令”,所以日本有1200年不食肉的历史。法国传教士Jean Crasset在《日本西教史》中记载,日本人除了避忌吃猪牛马羊肉之外,觉得“喝牛奶有如吸食鲜血一样”。受佛教不杀生戒律和神道“血秽”观念的影响,人们深信进食兽肉是不洁且冒犯神灵,不但忌食肉类,就连牛奶也在忌食之列。神道里的“秽”,包括疾病、死亡、出产等,肉食属于“血秽”的范畴。在当时杀生的残酷性并没有成为关注的焦点,人们更关心的是“秽”与“不秽”,“吃肉会玷污身心,对神不敬,招来灾祸”,人们忌讳吃肉,特别忌吃四脚家畜肉。所以,“强兵”的首要课题是要消除人们的心理障碍。

为了排除畜肉污秽心理,文部省(相当于教育部)委托著名学者近藤芳树撰写了《牛乳考·屠畜考》(1872)。书中写道:牛肉、牛奶是最好的良药,对身体有很强的滋补效果,自古就被天皇、贵族所爱用。在西洋,喝牛奶吃牛肉是日常习惯,就跟蔬菜一样并不污秽,从营养层面考虑多摄取才更益于健康。政府企图通过名人效应告诉人们,喝牛奶、吃兽肉早从孝德天皇时代就传了下来,并不是现今才要模仿西洋[16]。地方政府也呼应奖励食肉,贴出“认为肉食污秽的想法是不养生、是妨碍文明开化的表现”的告示[17],东京还出现了提供廉价牛肉,以改造日本人身体构造为目标的“洪养社”。福泽谕吉在《肉食之说》中批驳屠杀猪牛“对神不敬”及“残忍”的说法:“此前日本人也屠杀鲸鱼、活剖鳗鱼,为何没有残忍和污秽的感觉?屠杀猪牛和鲸鱼有何不同?”[11]。加藤祐一也指出“我国神道没有肉食禁忌之说”。

面对众多畜肉污秽的流言,1872年1月26日,20岁的明治天皇(也是政府高层的意思)在宮中公开吃牛肉。天皇的目的有二,一是正式解禁持续1200年之久的“肉食禁令”,天皇之诏止于天皇;二是以自己的特殊身份和影响,彻底消除人们“秽”的心理障碍,尽快达到强民强兵的目的。《新闻杂志》报道了天皇食肉的消息:“朝廷从中古时代开始禁止食肉,但天皇认为没有理由禁止,决定自今日起在宫内食肉。[18]”从此,宮中规定日常膳食采用牛、羊肉。得知天皇食肉的消息很多人受到冲击。据“太政官日志”(官报)报道,2月18日,10名佛教修行者预闯皇居,其中四人被射杀、一人受重伤、五人遭逮捕。主犯利兵卫说“如今西洋人渡来之后,日本人专吃肉食,大地被污染,神没有了安身之地。[19]”同年12月1日,大分县爆发了反对屠宰牛马及砍伐神木的运动,有20多名被逮捕,其中3人获斩刑,1人获绞刑,还有约2万8千人获刑。

看下天皇为吃西餐、肉食所做的努力:1871年10月2日,与大臣、参议们共食西餐;1871年11月4日,用西餐招待了外国客人;1871年12月开始喝牛奶,一天两次,一个月后皇后也开始喝;1873年7月,练习使用刀叉;1874年9月22日,首次采用法式料理在宫中宴请各国公使……从此宫中宴请采用西式餐饮模式,其中以法国菜为主。据载天皇喜欢吃鱼和蔬菜,不喜欢吃西餐和肉。天皇说他带头食肉、喝奶的目的“与其说是为了养生,更重要的是作为与外国人交际的必要食物。[17]”可见,肉食不但关乎日本人的体格改良,还关系到国家对外邦交大计。1872年4月25日,颁布太政官第133号布告“自今僧侶肉食妻帯蓄髪等可为勝手事”的公告。这句话的意思是,从今以后,僧侶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吃肉、娶妻、蓄发。

四、大力发展畜牧业解决需求

明治初期日本的畜牧业几乎是零,想吃肉喝奶,也没有地方提供。美国首任驻日总领事汤森·哈里斯来到日本后,因吃不到肉喝不到牛奶大伤脑筋,曾向幕府提出解决诉求,却遭到拒绝。理由是牛奶是用来喂养小牛犊的,并非供人饮用。他将不满写在日记:日本没有牛奶,没有山羊,更没有奶酪。后来他的侍女冒犯禁令偷偷高价买进牛奶供他喝,这开启了日本牛奶买卖的先河[20]。

明治元年,新政府将皇居外侧的原雉子桥御厩改名“劝农役邸”,用做养牛场,养殖6头乳牛。1869年4月,明治天皇观看了搾乳技术,之后宫内省在此购进牛奶供天皇和皇后喝。为了解决不断增长的肉、奶需求,新政府从明治初年就着手创建畜牧业,并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如开辟畜牧场和奶牛场,发放畜肉贩卖许可证;允许民间、官府增加猪牛羊等动物的饲养量;设置官营屠宰场等。具体如下:1868年政府规定可贩卖牛马;1869年7月,设置北海道开拓使(部级机构),任命黑田清隆(日本第二任总理)为开拓使次官,负责开发北海道,发展畜牧业;1869年9月,大蔵省(相当于财务部)通商司(经济厅)在东京筑地成立官营“牛马公司”,开始了搾乳、屠牛事业;1870年,千叶县从英国及荷兰输入奶牛;爱媛县从美国买入洋牛开始搾乳;1871年,京都府、福井县、千叶县开始了以搾乳为目的的牧牛事业;1871年,政府贴出只屠杀公牛的布告;同年大蔵省发布有关屠宰场的最初法令《大蔵省达》;同年,大蔵省在东京驹场开辟畜牧试验场,从美国输入器械及牛马猪羊等40头;同年北海道开拓使在东京青山官园,进行家畜饲养试验,由美国教师指导;1873年和1874年,政府禁止在人口稠密地区饲养猪牛[21];1875年,“东京牛乳榨取组合”(搾取,挤奶之意;组合,合作社)成立。据该组合报告,明治5年牛奶仅有1.2石(1石约0.278立方米)左右,到了明治8年,迅速增至18石多;明治11年,达到2000石(东京府统计)[22]。日本畜牧业以西洋为样板向前推进。

为了解决不断扩大的奶牛场需要的各种技术和管理人才,1871年1月到5月,黑田清隆出游欧美,与美国总统达成聘请美国农务长官开普伦(Horace Capron)为开拓使顾问的意向,为日后更多美国专家赴日铺平了道路。据统计,从1868年到1889年,日本共聘请2299名外国专家,其中受雇于中央省厅的有1364人;北海道开拓使聘请78人,其中聘请美国专家48人[23]。1871年7月,盖普伦带领农牧、土木、矿业等专家来协助开发北海道。他担任开拓使最高顾问辅佐黑田清隆。他的工作涉及工业、农业、矿业、水产业、道路等广泛领域。他曾主张在北海道种植小麦,推广面包饮食。按照他的建议,1877年10月,日本首家官办罐头制作厂“石狩罐头所”成立,开创了鲑鱼罐头工业。

1873年,美国兽医埃德温·谭恩(Edwin Dun)作为农业技术专家应邀来到日本。他在北海道播种栽培小麦、土豆、苹果等新品种,指导了火腿和黄油等的制作技术,为北海道的农业、畜牧业、乳制品、肉食加工技术以及土地改良等众多领域作出了贡献。他还教授了日本的兽医学和解剖学,修筑“真驹内用水路”,解决了家畜用水问题。该水路还成为后来大面积水稻栽培灌溉用水,为北海道水稻栽培做出了大贡献,他因此被称作“真驹内用水路之父”[24]。

在北海道名气最大的外籍专家是美国农学博士威廉.史密斯.克拉克(William Smith Clark)。1876年7月,他任札幌农学校(北海道大学前身)教务主任,实际行使校长权利。他教授植物学、动物学、农学等课程,培养了新渡户稻造、佐藤昌介、内村鉴三等众多日本未来栋梁级人才。1877年,根据他的构想建立了美式家畜饲养场—“模范家畜房”,这里成为北海道乳畜业的发祥地和北海道农业研究基地。“模范家畜房”大大刺激了北海道以及全日本畜牧业的发展。克拉克为日本的畜牧业、乳品业及人才培养做出了巨大贡献。

明治政府选派有才学的青年给外籍专家当助手,他们在短时间内学到了外国的先进技术和经验。所以解聘外国专家时,日本自己培养起来的技术人员能够接替外国专家的工作,挑起领导、组织重任,使北海道的开发稳步发展。

五、“和洋折衷”新料理诞生

明治时期,首先接受西洋饮食的是政府官员,知识分子,最后才是普通百姓。长期以米、蔬菜、鱼贝类为主的人们,即使思想上的禁忌被打破,但还是吃不惯面、肉、奶以及乳制品等洋食。特别是肉食,对于民众来说仍然是难以下手的事情。为了调和这种矛盾,和洋“折衷料理”(西洋料理和风化)应运而生。代表食物是“牛肉火锅”。这种火锅用大酱、酱油、白糖调制而成。也就是将西洋食材牛肉,加上日本的调味品烹制而成。这样一来,大大弱化了对肉的“污秽感”。平民接受肉食,大部分从吃牛肉火锅开始。据假名垣鲁文的《牛店杂谈安愚乐锅》记载,食客有商人、文人、学生、佣人、人力车夫、艺伎等。书中有句名言:“无论士农工商男女老少贤愚贫富,如果不吃牛肉火锅,就是不开化不进取的家伙”。一时间,去火锅店吃牛肉成了文明开化的象征。

这一时期的肉食,除了西餐店和火锅店,还有街头摊贩卖的炖肉。其中最受欢迎的是牛肉火锅。牛肉火锅日益增多,1875年东京有70多家,到了1877年,东京已有558家了。从天皇向世人宣布食肉开始,大城市的牛肉年消費量猛增。明治初年,东京每日屠宰1-2头牛;明治5年增至20头;明治10年增至2万头,到了明治35年,已经超过20万头[25]。

1869年,木村安兵卫在东京开了“文英堂”(现木村屋)面包店。他将日本人喜欢的豆沙与面粉结合制成豆沙面包,豆沙面包一推出就大受欢迎。1875年,得到天皇赏识成为宮内省纳品。当时深受中产阶级欢迎,为改良日本人作出贡献的功臣料理咖喱饭,是折衷料理的代表。1872年发行的启蒙料理书《西洋烹调通》和《西洋料理指南》,详细介紹了咖喱饭的制作方法。1873年,陆军少年学生兵周末提供咖喱饭午餐;1876年,札幌农学校为学生隔天提供咖喱饭。营养丰富的咖喱饭导入海军伙食后,有效抑制了脚气病的发生和死亡率。粘稠的咖喱与米饭装在一盘不易溢出,很适合学生和摇晃的军舰上食用。文豪夏目漱石赞曰:“将西洋和日本文明盛于一盘,飘散着文明开化的香味。”会“玷污神意,危及国体”的不洁牛肉,摇身一变,成为充满文明香气的佳肴。

这一时期,将西餐与健康画上等号,吃牛肉、喝牛奶成为时尚和潮流。牛肉火锅、咖喱饭、豆沙面包等,是文明开化时期诞生的和洋折衷料理中的极品,为文明开化,增强日本人体质做出了贡献。

结语

明治政府引领的饮食维新,包括启蒙运动、排除异己、洋食移入、奖励肉食、发展畜牧业等举措。在这个过程中,政府、天皇、文人、军人以及媒体,上下一心,在各自的立场上发挥了各自不同的作用。这是在短时间内,成功完成饮食维新的关键所在。明治时期的饮食变化,虽然不是其自身发展的结果,带有强烈的官府强制色彩,但动物性蛋白质和乳制品摄取量的增加,给单一的传统素食注入了新鲜血液,为改良日本人的体质和身高,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如今日本人的身高已超过中国,国家实力居世界前列,不能不说这里有饮食维新的功劳。正如经济学家榊原英资所说“谁控制了饮食,谁就控制了世界”。

注释:

①副菜2的日语汉字是“鱠/膾”:『广辞苑』对“鱠/膾”解释:1.生鱼肉切成碎块的东西;2.将切得又薄又细的鱼肉用醋浸泡之后的食物;3.将萝卜、胡萝卜切细,用醋、糖、黄酱、芝麻等拌成的食物。

②将军:江户时代的将军,指徳川家的将军,对外称“国王”。天皇并无实权,将军以“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方式统治日本。大名:江户时代的大名,直接供职于将军,是俸禄在一万石以上的领主(相当于中国的诸侯)。

参考文献:

[1] 秋偲会.天皇家の饗宴[M].出版地不詳:秋山徳蔵記念刊行会,1983.4:35.

[2] 齐世荣等.15世纪以来世界九强兴衰史下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522.

[3] 芳賀登.日本生活文化史序論[M].東京:つくばね舎,1994. 10:117.

[4] 叶渭渠.日本文化通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331-341.

[5] 小風秀雅.新选日本史B[M].東京:東京书籍株式会社,2015:169.

[6] 高橋千劔破.歴史を動かした男たち 近世·近現代篇[M].東京:中央公論社, 1997:233-243.

[7] 鈴木隆雄.日本人のからだ[M].東京:朝倉書店,1996:337-340.

[8] 江戸遺跡研究会.墓と埋葬と江戸時代[M].東京:吉川弘文館, 2004: 201-223.

[9] 井上哲次郎.内地雜居論[M].東京:哲學書院,1889:11-13.

[10] 牛乳新聞社.大日本牛乳史[M].東京:牛乳新聞社,1934:142.

[11] 明治文化研究会.明治文化全集(第24巻)[M].東京:日本評論社,1967:346-347.

[12] 高木兼寛.脚気病予防説[J].大日本私立衛生会雑誌.1885(22):1-20.

[13] 丸井英二·金子俊.日本近代の「食と栄養」観[M].東京:全国食糧振興会,1999:213.

[14] 宇田川悟.東京フレンチ興亡史——日本の西洋料理を支えた料理人たち[M].東京:角川書店,2008:32.

[15] 原田信男.日本の食はどう変わってきたか 神の食事から魚肉ソーセージまベ[M].東京:角川学芸,2013:168.

[16] 近藤芳樹.牛乳考·屠畜考[M].東京:日進堂,1872:1.

[17] 宮内庁.明治天皇紀第2[M].東京:吉川弘文館,1969:26-78.

[18] 加茂儀一.日本畜産史(食肉·乳酪篇)[M].東京:法政大学出版局,1976:214-368.

[19] 安丸良夫·宮地正人.宗教と国家[M].東京:岩波書店, 1988:170-175.

[20] 明治文化研究会.幕末明治新聞全集 第6巻上[M].東京:世界文庫,1961:341.

[21] 大霞会.内務省史 第3巻[M].東京:地方財務協会,1971:327.

[22] 渡邊善次郎.近代日本都市近郊農業史[M].東京:輪創社,1991:136-137.

[23] 熊达云.日本对北海道的开发[J].北京:世界历史,1984(5):61-71.

[24] 山村航也.真駒内用水路の父 エドウィン·ダン[J].農村振興,2008(8):20-22.

[25] 岡田哲.とんかつの誕生 明治洋食事始め[M].東京:講談社,2000:63-64.

猜你喜欢

肉食西洋饮食
春节饮食有“三要”
饮食如何搭配才健康
肉食恐龙的食物
清宫中的西洋医生
清宫里的西洋钟表师
紫禁城内的西洋科学家
肉食人物
何为清淡饮食
肉食爱好者福音 黑蒜露笋煎焗鸡脯
恐龙系列植食?肉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