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火治水”法治疗失眠的经验探析
2018-01-31杨希王利
杨希 王利
(武汉科技大学医院,武汉,430065)
睡眠是人们不可或缺的重要生理现象,人一生有近1/3的时间用于睡眠,以保证机体各种生理功能的正常与稳定。随着社会工作的变化,生活压力的加剧,人们的生活习惯、生活节奏及人际关系也随之出现了明显的变化,其结果是人们的生理心理健康受到不同程度的威胁,而其中睡眠质量的下降犹为明显,在各种内外因素的影响下失眠的发病率逐年升高。
现代医学认为失眠通常指患者对睡眠时间和(或)质量不满足并影响日间社会功能的一种主观体验。失眠表现为入睡困难(入睡时间超过30 min)、睡眠维持障碍(整夜觉醒次数≥2次)、早醒、睡眠质量下降和总睡眠时间减少(通常少于6 h),同时伴有日间功能障碍。
中医运用其辨证灵活、整体施治等诊疗特点,在失眠病症的治疗中疗效颇著。
失眠疾病往往具有病程长、虚实兼夹、病因复杂等特点。由于患者在发病初期往往症状较轻,易于忽视导致医生不能全面掌握患者真实情况,故失治、误治多见以及不能长期坚持医嘱,或初愈之后,失于调摄,导致疾病反复,迁延转变夹杂他病的情况也时有发生。中医先贤认为杂难之病多由痰生,故痰为一大致病因素;另一方面失眠本于阴阳失治错安其位进而昼夜不调难以入睡。现代社会,人们夜生活丰富,频频熬夜,阳气长期得不到潜藏休养,大量耗伤,真阳失守,虚浮于外常现昼困夜扰的情况。如陈士铎在《辨证录》提出“使心之热者不热,肾之寒者不寒,两相引而自两相合也”。故其治宜从化痰,同调君相之火为则。基于多年的临床经验,笔者发现失眠患者中属于阴虚火旺者固然有之,但阳虚证型或阳虚体质者也不在少数。在临床过程中笔者亦基于多年临床经验,运用中医脏象理论指导治疗,收效颇丰,现摘录临床验案2则,以飨同道。
1 病案一
患者盛某,女,68岁,2014年11月27日初诊。
主诉:入睡困难1年余,加重伴腰酸耳鸣。
患者1年前因家中变故心情受创,思虑繁多不得入睡,未予重视。近2个月症状加重,并伴随出现腰酸耳鸣。症状表现为胸闷气短,自汗,神倦怕冷,小便清次数较多,大便偏稀,舌质淡苔白腻,脉沉细而滑。诊断为失眠,证属心肾阳虚,治以调心补肾,温化痰饮,方用真武汤加减。处方:茯苓15 g,芍药15 g,生姜15 g,川芎15 g,郁金15 g,白术15 g,肉桂16 g,熟地黄15 g,淫羊藿15 g,川楝子10 g,车前子15 g,炙甘草10 g,酸枣仁20 g。14剂,每日1剂,水煎,分3次温服。
2014年4月27日二诊:患者诉服药后腰酸怕冷明显减轻,小便频率减少,自觉精神状态有所改善,余症不显,舌暗苔白,脉沉弦。守上方去芍药、车前子,加黄芪15 g、远志15 g,14剂,每日1剂,水煎,分3次温服。2014年5月11日三诊:上证续减,患者告知其夜间睡眠亦有改善,舌淡苔薄白。守上方续进7剂,每日1剂,水煎,分3次温服。2014年5月18日四诊:患者已无其他明显不适,二便可,舌红苔白,脉弦。守上方去熟地黄、淫羊藿,加党参15 g,嘱其再进7剂,以资巩固。
按:中医认为失眠的病因病机与人体阴阳关系密切相关。如《黄帝内经》中云:“卫气日行于阳经,阳经气盛,阳主动则寤;夜行于阴经,阴经气盛,阴主静则寐”。患者疾病初起由于家中变故,心情受挫,郁闷不舒,不思饮食,身体渐衰。日久阴阳失调,出现失眠。病久失于诊治,病邪久羁不去,进而损伤心阳,导致气血瘀滞,心胸满闷不舒,肢寒怕冷。急则治其标,方中黄芪、生姜、肉桂、川芎等温行气血之品以调畅心阳、益气行血;心阳郁阻则气血运行不畅,神疲纳呆,抑郁难眠,迁延日久,则内生痰饮。痰为阴邪,遇寒则聚,得温则化。故其治疗应宗《金匮要略》:“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为原则,以温化为主。故方中选用肉桂、茯苓、白术、甘草等性温行气祛痰化饮之药,以温化寒饮;痰饮内停,困阻脾胃,后天失养,先天之水化生无源,则见腰膝酸软,小便清长,方中熟地黄、肉桂、淫羊藿、车前子等药温肾通经,疏利下焦,温下安上;君相火衰,气血郁阻,虚火上浮,扰动清窍,难以入眠。故见舌白腻,小便频数,大便稀脉沉数,方中酸枣仁、郁金、川楝子等药清散郁热,益气安神;淫羊藿温肾固腰,壮肾中之火引心火归源;炙甘草平和诸药,药达病所,故取速效。
2 病案二
患者谭某,女,22岁,2014年4月13日初诊。
主诉:入睡困难、节律紊乱半年余,加重半月。
患者近半年来由于学生生活轻松,经常熬夜作息时间较为混乱,未及时改正,最近半月来晚上入睡困难加重,甚者整夜不得睡。心悸,心胸烦闷,饮食胃口不佳,白天疲倦不适,怕冷容易感冒,腰部常觉酸冷,月经延期,经量少。面色晃白,舌淡苔薄,脉沉细。诊断失眠,辨证属心肾两虚,治以温补心肾。方用苓桂术甘汤加减,处方:茯苓15 g,红花20 g,当归15 g,川芎15 g,郁金15 g,川牛膝10 g,肉桂16 g,白术20 g,乌药20 g,熟地黄20 g,煅龙骨20 g,益母草30 g,小茴香15 g,山药20 g,酸枣仁20 g,干姜15 g,延胡索15 g,甘草10 g。14剂,每日1剂,水煎,分3次温服。
2014年4月27日二诊:患者自诉服药睡眠情况有所改善,胸闷怕冷症状有所好转,余症不显,二便正常,舌淡苔白,脉沉弦。守上方去红花,加黄芪15 g、知母15 g。14剂。每日1剂,水煎,分3次温服。
2014年5月11日三诊:上证续减,患者告知其月经亦有改善,舌脉同上。守上方续进7剂,每日1剂,水煎,分3次温服。
2014年5月18日四诊:患者已无其他明显不适,二便可,舌红苔白,脉弦。守上方去红花、郁金、煅龙骨,加党参15 g,嘱其再进7剂,以资巩固。
按:此案心肾阳虚为本,气血虚弱而恍惚难眠。患者虽年岁尚轻,但因放任于夜间生活,致肾阳逐渐虚衰,温化无力,以致气血不足且巡行瘀滞,阻滞经脉,则月经为病。心阳受肾阳资助,肾阳不足势必导致心阳亏虚,从而无力推动心血循行,故出现胸闷,方中熟地黄、山药、川牛膝等补益精血,强腰膝,加肉桂以求少火生气之意;肾气足则充养五脏,五脏精气充足则神安。正如孙思邈在《千金要方》中曰:“五脏者,魂魄宅舍,精神之依托也。魂魄飞扬者,其五脏空虚也,即邪神居之,神灵所使鬼而下之,脉短而微,其脏不足则魂魄不安”,方中选用白术,茯苓,当归,黄芪,益母草等补气健脾生血以资后天气血;酸枣仁、煅龙骨、郁金、川芎等养心安神;清疏郁闭之气,方中选用乌药、延胡索等温经散寒以止痛;患者病程日久伤气,故方中选取党参、白术等药培土以资后天之本,黄芪主升,入足少阴命门,因其以补肾气为根,温运全身精气助心阳畅行;气血再少,添养心安神之药,故能药到病除。